颶風的性別
颶風的性別
兇猛的颶風往往都有一個溫柔的女性名字。比如剛剛象一場戰爭蹂躪了新奧爾良的「卡特里娜」(Katrina)、正在北卡橫行得讓人心驚膽戰的「奧菲莉婭」(Ophelia)、還有今年將要先後降臨的「瑪利亞」(Maria)、「麗塔」(Rita)和「威爾瑪」(Wilma)。
據說,一開始,人們是用聖人的名字來給颶風命名的。比如,1825年7月26日襲擊了波多黎各的叫聖Santa Ana;1876年和1928年的9月13日襲擊了波多黎各地區的叫「San Felipe I」和「San Felipe II」。古人好象更有智慧,他們認為颶風如此無常而又如此無法控制,因此非聖人不可為。
不過,從1953年開始,美國氣象局開始用女性的名字給登陸的颶風命名。更早一些,19世紀末的澳大利亞氣象學家雷基(Wragge)開了用女性名給颶風命名的先河。用女性名字給颶風命名的傳統直到1978年才有了些微改變,從那時起,氣象學界也開始把男人的名字用在颶風上。之所以有這個微調,也許是因為當時世界範圍的女權運動正處於第二次浪潮,婦女解放已經摧枯拉朽。
那麼,當初氣象局家為什麼要用女性的名字來命名兇殘的颶風呢?至今無從考證。竊以為這肯定與社會背景有關,跟占統治地位的文化意識有關,無論東方西方,長久以來都對婦女蔑視,婦女在社會上長期沒有跟男人平起平坐,而且還往往被男性認為是禍水。在西方,《聖經》就將夏娃描述為一個引誘者,亞當只是被引誘而已,所以上帝用生育之痛和從夫之辱來懲罰夏娃。在中國,孔夫子早就說了「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
其實,考察整個人類歷史,朝代的血腥變遷和異族的攻城掠池大抵都是男性所為,相反,女性倒是維護和平帶來和諧的一方。颶風用女性來命名,似乎是男性的一種惡作劇,也可以說是男性主導語言霸權的一個小小表現。其實,給颶風命名何以如此大費周章,按年頭再給個序號其實就可以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颶風都一網打盡、區分開來了。如果一定要將颶風擬人化處理,何不給一些諸如「凱撒」、「安東尼」、「希特勒」、「墨索里尼」……之類的名字,倒還更貼切些。
推薦閱讀:
※女人不想讓男人知道的十大性別秘密
※媽媽將寶寶性別作假足兩年
※遭遇性別歧視怎麼辦
※從《爸爸去哪兒》看性別教育,「男女有別」該從幾歲開始?
TAG:性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