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祚來葉匡政做客:孔子進廣場是對中國文化的補償
08-01
吳祚來葉匡政做客:孔子進廣場是對中國文化的補償
2011年02月28日 17:55來源:鳳凰網論壇
字型大小:T|T
2人參與0條評論列印轉發
「兩會十拍」是鳳凰網論壇在2011年兩會期間推出的大型系列訪談欄目,一共十拍。我們邀請兩會代表委員、國內知名學者、媒體人做客,緊跟兩會共同探討兩會話題,縱論社會熱點。
1月24日,知名學者吳祚來、葉匡政做客《兩會十拍●第一拍》,以「孔子與中國文化」為主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訪談視頻】
知名學者吳祚來做客鳳凰網論壇
知名學者,文化批評家葉匡政做客鳳凰網論壇
葉匡政:于丹等學者對孔子的解讀不全面
葉匡政:孔子在政治上構想了一個理想國
吳祚來:孔子進廣場是對中國道德文化的補償
葉匡政:于丹等學者對孔子的解讀不全面
訪談實錄:
主持人:親愛的鳳凰網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這一期鳳凰網《兩會十拍》的系列訪談節目。我是主持人陳書娣,今天我們請到的嘉賓是文化學者葉匡政老師和吳祚來老師,讓我們一起熱烈歡迎他們。葉匡政:大家好吳祚來:大家好。孔子進入天安門廣場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補償 主持人: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孔子和我們的中國思想文化,如果談到孔子這個話題,很多時候會被人誤讀為我們三個是酸腐的老學究、衛道夫等等,當然被誤讀並不是獨屬於我們的權利,當然孔子也是曾經常常被誤讀,那麼我們追溯中國思想文化不能不提的就是孔子,包括去年我們鳳凰網歷史頻道也曾經做過一個深度的專題,叫做「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我們可以回溯一下1月份的時候國家博物館的北廣場也矗立了一座孔子的雕像,長為9.5米高,孔子作為一個所謂的文化的偶像,一個走入了歷史的人物,這樣一個從虛到實的過程,兩位怎麼看?葉老師,吳老師。 葉匡政:是這樣,天安門廣場可以說是在中國帶有權力象徵意味的,廣場其實是個開放空間,政治和權力的樣式其實在很多時候會影響到一個城市的空間和建築,也就是說其實比如講廣場也好,很多建築也好,其實我們通過它們可以看到它是帶有一定的政治屬性的,不同的權力會造就不同的空間。比如講有人分析過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時候的廣場的不同,比如古希臘時候的廣場就相對於比較自由、不規則,更零亂一點,但是羅馬帝國的廣場就比較沉重,比較威嚴宏大。 天安門廣場中間經歷過幾次大的變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58年5月1號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其實我們可以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有三句話,一個是三年以前就是指解放戰爭,一個是三十年以前什麼什麼英雄,那是指從1919年到五四運動一直到1949年,然後最終是到1840年,就是指1840年的鴉片戰爭。那麼也就是講其實當時對天安門廣場整個進行改造的時候,把這個時間段最遠追溯到的其實是1840年,就是鴉片戰爭時期,那麼也就是講因為過去的廣場集會、慶典有很多功能,但是我們從天安門廣場可以看到,從它矗立人民英雄紀念碑開始,它主要是紀念人民英雄。 在1977年毛澤東逝世以後,又在過去的長安中華門的位置又改建了毛主席紀念堂,那麼其實更加強化了整個天安門廣場的祭奠功能。 我覺得孔子像在天安門廣場的矗立至少有一個優勢,它就打破了過去的天安門廣場的時間性,1840年的鴉片戰爭,好像新中國所有的革命是從這個年代開始的,這是一個。我個人認為孔子像的矗立在中國應該被視為對過去的權力意識的一次比較溫柔的顛覆,我個人認為有這種象徵意義。 主持人:那吳老師怎麼看待剛才葉老師曾經提到的孔子是溫柔的打破了權力的界限這句話,您認同嗎?吳祚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可以這麼認為,但是我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五四運動主要是打倒孔家店,它是顛覆孔子,它其實不是為了顛覆孔子,它主要是為了把中國古代的皇權的國家指導思想給它砸碎,另外民間的這種禮教對於人精神的腐蝕,主要是在這上面進行一個顛覆。現在孔子進入這個廣場,它其實是一個補償,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因為道德的缺失或者傳統文化的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問題,造成了一個是咱們的文化道德性越來越差,民間社會潰敗,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越來越差,禮儀也是被破壞,所以孔子進入這樣一個地方,它一個是我們的政府對傳統文化的一個回望,也是一次道歉,因為以前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就把整個中國變成一個道德文化的沙漠,現在需要一個補償,就把孔子請進來了,是這樣。孔子在政治上建立了一個理想國 主持人:那兩位老師能否為我們的網友解釋一下,為什麼獨獨是孔子這樣一個雕塑被立在了我們的北廣場的中央,為什麼不是其他的先秦諸子,其他的思想代表? 吳祚來:這個就是比較簡單,因為從隋唐之後,孔子的思想一直是中國國家的指導思想,它基本上決定了中國人的國家的意識形態的模式,以前看人才就要看孔子的經典,孟子也是他的信徒、他的繼承人,其他的思想家的影響力不可能能超越他的,所以請他也是必然的,別無選擇,所有的其他思想家加起來思想上面可能會超越他,但是影響力沒有能超越孔子的。 葉匡政:其實我覺得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張其實一直中國還是儒家文化,不管「儒表法里」也好,但是基本上中國由於從小的時候讀四書五經開始,其實結識的就是儒家文化。那麼孔子其實在中國人的思想里其實既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我感覺他也是一個聖人,他首先是在政治上為我們構想了一個理想國,同時我感覺他也為中國人建立了一座心靈的教堂,為什麼說他構建了理想國呢?其實孔子最重要的理想是什麼呢,他提出一個概念叫「士志於道」,士就是知識分子的意思,就跟今天的知識分子相近嘛,也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因為在他以前,君子也好,士也好都是一種世襲的制度,就在孔子的時代,他是一種世襲,它跟您的德行和才能是沒有關係的,可以說孔子是最早把這種一個人的君子的概念用德學和才能來衡量的,而不是靠世襲的權力,這個是他對中國文化的非常大的貢獻。 在孔子的觀念中,他認為知識分子是道的承擔者,道在我們今天話來說,如果用我們今天現在漢語說的話,它就是指真理,我們講道統其實就是指真理系統,在孔子的整個政治哲學思想裡面,當然孔子肯定是比較原始的創造了哲學基礎,他就創造了一個道統是凌駕於正統的,就是高於正統的,就是一個知識分子首先要遵從真理系統,道就是真理的意思,以服從道統為主,當道統和正統出現矛盾,比方君王讓你這麼做的時候,但真理系統讓你這麼做的時候,一個知識分子首先是應該尊重的是知識系統。 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孔子在政治哲學上一個非常大的貢獻,它是一種代表世界上真理的道統來抗衡這種君王代表的正統,然後其實他的潛意識也希望從精神上一直能夠駕馭正統,所以可以說孔子樹立的社會理想一直是儒家一種共同的,他希望用政治統領社會,用學術統領政治,就完成這樣一個循環,學術或者真理系統在整個知識分子系統里是處於最高位置的。但今天其實我們知識分子對這樣的原理,越來越少的知識分子會把真理系統或者會把道統凌駕於正統之上,認為可以統駕正統。 另外一個就是他的政治哲學為後來的社會或者政治革新,或者強調世襲和出身,因為中國其實是世界各國中最早用德行和才能來選擇從政者的國度。 主持人:選擇賢能的。葉匡政:對,當時的孔子雖然沒有讓他的弟子得到世襲的權力,但是卻巧妙的讓他們擁有了君子之名,從此以後君子不是指世襲的身份,而是指有才能和德行的象徵,從此君子就是指飽學之士,與身份的貴賤沒有關聯。我覺得因為有了他這個思想,後來這種繼承式的貴族的世襲政治就開始從中國大地上慢慢的,除了君王是世襲的以外,下至宰相,所有的執政者都是至少通過考試或者通過才能選拔而得來的,我覺得這是他對中國政治和社會的非常大的貢獻。
|
1 2 3 4 |
|
多國麗[責任編輯:多國麗]
推薦閱讀:
※清遠陽山太平鎮田莊村委會大陂村仁廣公祠入伙慶典
※中國這一藝術世界絕無僅有,流傳兩千年羨煞西方
※【原創】冷眼看風云:貿易戰論斷
※[轉載]《周易》唯象學揭秘中國文化(二)
※【中國文化】漫畫《易經》,一看就懂。很難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