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健康高壽老人

中國功夫講究性命雙修,身為武術家必須有高超的技擊能力,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有健康的心態。如此才是上乘之境。 真正的高手是在不事張揚中身負絕學。因為他的「高」已經超越語言與體現,融會在骨子裡了。 如今的北京城,有一位人物可用「大隱於市」 來形容。他是目前唯一健在的曾經跟隨陳發科親身學拳的學生。以年屆九十五的高齡,依然精神飽滿地練拳、教拳、講拳。 太極拳在他身上就是一本歷史,也是一個成功的實踐範例。

京城太極老人楊德厚【「拳場」中山公園】 北京武術界喜歡用「拳場」這個詞,指的是形成了一定規模,相對固定的練拳的場所。 拳場不僅是一個地方,更重要的是練拳的人,拳場的人數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具有相當水平的老師來主持,具有很高的粘和度,拳場的人都會在固定時間來一起練拳、交流,並且都堅持有很長的時間。 「拳場」在北京武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成了許多北京武術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北京的「拳場」中走出了不少名揚中外的優秀武術家。 中山公園是北京著名的「拳場」集中地,許多武林名流都曾經在這裡「設壇課徒」,比如楊禹廷、崔毅士等。所以到了現在,依然有很多太極拳活動安排在中山公園內舉行。在這裡,有一種武術歷史的延續感,「悟以往之可鑒,知來者之可追」。 2014年4月13日,北京陳式太極拳年度交流會就在中山公園內舉行。

楊德厚先生中山公園演拳01 北京是陳式太極拳的重要發展地。陳發科將陳式太極拳帶到北京,廣泛傳授,培養了眾多優秀弟子,繼而輻射全國,為陳式太極拳的廣泛傳播發揮了歷史性的作用。交流會的組織者田秋信、田秋茂老師說,北京的陳式太極各支脈的傳人都會有代表參加交流會,有不少高手名流。他們特地向我介紹,有一位年屆九十五歲的太極老人楊德厚會上場表演展現功夫,十分難得。 13日的一大早,我特地趕到中山公園,一睹楊老風采。4月的中山公園正在舉辦鬱金香節,滿園各色鮮花盛開,鮮活悅目。很巧的是,在鬱金香花壇旁正遇上賞花的楊德厚先生,楊老興趣盎然地仔細觀賞鮮花,他說,這花飽滿鮮亮,因為呵護得宜,如同人的健康,要調養得當,才能保持活力。 交流會9時開始,在各位傳人精彩展示之後,楊老上場表演。觀其行拳,果然令人驚嘆。很多人認為陳式太極拳年輕人練習更能體現氣勢,其實不然,楊老特地演練了一段陳式二路拳法,剛柔並濟,沉穩處不動如山,縱放處如亂石崩雲。一組翻身跳躍發勁動作,一氣呵成,收放自如。特別是楊老行拳中的從容與中定,其老辣沉雄之勢,盡顯歲月的砥礪所積澱的內蘊,非簡單技法量化所能涵蓋。

楊德厚先生中山公園演拳02 和楊老約好,又先後進行了多次拜訪。 楊德厚先生是高級工程師,原國家機械工業部的機電設備專家,起初學拳於二哥楊益臣,後又隨二哥學拳於陳發科。文革後期在北京月壇公園陳氏太極拳輔導站義務授拳多年,現為北京陳氏太極拳研究會榮譽理事。 楊德厚先生已九十五歲高齡,但精神矍鑠。【二哥楊益臣】 二哥楊益臣是陳發科的著名弟子,是楊德厚先生拳學的啟蒙。 楊德厚老人祖上是滿族正黃旗,舒穆祿氏。有一位先祖名叫揚古利,一身過硬的功夫,曾經侍奉清太祖努爾哈赤身邊深受努爾哈赤喜愛,並將其愛女賜予揚古利為妻,成了皇親國戚「額駙」,並封為超等公、武勛王。「額駙」揚古利先後跟隨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征戰近五十年,更是出生入死經歷過無數次戰役,是位戰功赫赫的人物。楊德厚老人的祖上跟隨清室入駐北京,在北京繁衍生息,延續至今。旗人勢力逐漸衰敗後,很多旗人刻意隱藏自己的滿族身份,揚古利的後裔、楊德厚的祖上經過協商,取先祖揚古利名中的「揚」字,改為漢姓「楊」。 或許是血脈中奔騰著善武的血液,楊德厚說,家裡歷代都有習武的傳統。  回憶起小時候,楊德厚老人目光悠遠,似乎透過北京的霧靄回到了那個年代。在父親的要求下,弟兄五個要從小習武。當時家境殷實,在楊家離長安街不遠的四合院里,有專門習武的院子,石鎖、杠鈴、刀、槍、弓、箭就靠在牆邊的架子上。

陳發科弟子楊益臣 楊德厚排行老五,三個哥哥都在北京電報局工作。當時的電報局主管叫劉慕三,是吳式太極拳名家吳鑒泉的高足,學習吳式太極拳二十多年,也擅長楊式太極拳。他每天帶著電報局的十幾個人練拳,楊德厚的二哥楊益臣和三姐夫李鶴年就在其中。在十幾個人中,楊益臣是練得最好的,常跟隨劉慕三去西斜街國術館找館長許禹生推手。 1928年,聽說河南陳家溝有人來北京教拳,劉慕三非常高興,他對楊益臣說:「太極拳都是從陳家溝傳來的,過去密不外傳,我們能不能將先生請來給咱們看看陳家拳是什麼樣?」 李鶴年自告奮勇:「我去!」於是坐著劉慕三的小汽車去請陳發科。 在劉慕三的院子里,一段簡單的寒暄後,劉慕三對陳發科說:「大家都很仰慕太極拳,北平學太極拳的人也很多,我跟吳鑒泉學過,我練的也不好,您這個怎麼練的,給我們說一說、表演表演。」 其貌不揚,言語不多,是陳發科給所有人留下的印象。此時的陳發科一身長袍,他隨意將長袍挽起疊在腰帶上,沒多說話,打起了陳式太極拳。 陳發科一走,觀者便都對這位陳發科演練的太極拳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來。 「這是太極拳嗎?」 「太極拳是慢的,是以柔克剛聞名的。一套拳怎麼也得二十分鐘,這怎麼打得這麼快?」 「練拳時又震腳又蹦跳、還哼、哈、嗨地出聲,這叫太極拳嗎?」 …… 見多識廣的劉慕三說,可能這才是真正的陳家拳吧,既然請人來了,便應學下去,等學完拳,再叫他教咱推手,先看看再說吧。 大約是在1928年下半年,人們開始跟隨陳發科學拳,第一批學拳的人大約有十個人左右,都是電報局的,包括劉慕三、楊益臣、李鶴年。 楊德厚說:「我們家哥幾個當時都跟陳發科學過拳,真正學得好,又天天去陳發科家的只有我二哥。」 那段時間,楊益臣每天早晨5點就準時騎車到中州會館,而這時,陳老師已經練完了。據說陳發科他們五更天就起來了,每天早上至少打二十遍拳。 楊益臣先練上一會兒給陳發科看,陳發科抽著水煙袋,坐在椅子上看,看楊益臣練完後,磕磕煙袋,才站起身來,說二哥練得『哪中』、『哪不中』,講哪裡練得對、哪裡練得不對,幫他糾正架子。勁在肘上還是在腰上?氣沉下沒有?腰轉得對不對?虛靈頂勁夠不夠?……手把手教,很有耐心。最後,才教招式應用。 除了楊益臣的用功和刻苦,拳打得最好,或許因為性格和陳發科相仿,都是看似木訥而內向,所以陳發科很喜歡他,或許正是因為這份內斂的性格,才讓楊益臣可以更加專註地徜徉在太極拳的世界裡。 當時的楊德厚還是小孩子,開始他不斷跟著幾個哥哥在拳場轉悠,偶爾也跟著比劃比劃,沒正式學拳,起初都是跟隨二哥學習,後來有了興趣,才跟著陳發科學正式學習,但由於上學,沒有二哥那些人堅持得好。

楊益臣與陳發科等人 楊德厚老人謙虛地說,上大學和工作後,因種種原因沒能練好拳,比我二哥差遠了。不過,文革期間把我打成「反動權威」「裡通外國分子」時,我住牛棚也沒忘記練拳。他說,和他一起蹲牛棚的人,好幾個都自殺了。沒有人知道這幾句雲淡風輕的話中蘊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苦楚。或許,正是太極拳,使老人不僅擁有了健康的身體,更能保持一份樂觀的心態;太極拳如同一道陽光,照亮了老人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大家陳發科】 回憶起陳發科,楊老對他的功夫讚嘆不已。 「陳發科在我家時,我們都看見他閑了就練拳,走和坐著都比劃,他時刻練拳不放鬆,以至於聽勁的靈敏度極高,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只有一挨上他就會被他放出去。」

大家陳發科 可是,雖然陳發科是拳不離手,但是據說,很少有人看到過陳發科練習陳式一路、二路的完整套路。楊德厚有幸有此眼福。 當年楊益臣經常請陳發科到家裡來吃飯。「陳發科教拳過年不能回家,老伴回河南老家時,我哥哥就把陳發科請到我家來住,我們家房子多,還僱人幫忙,生活很方便。」 有一年,大家都回家過年,陳發科一人在北京,楊益臣就把他請到家中過年,吃完年飯,大家坐在廳堂。陳發科很高興,來了興緻,在大家的提議下連續練了陳式一路和二路,那是他唯一一次在北京完整連續公開展現一、二路拳套。 當時,年紀不大的楊德厚就站立在庭院觀看。陳發科的拳旋轉的圓,雖然有發勁,但是蓄勁兒後發出去的勁兒仍然是松的,發力有聲,腳下有根,打完拳後整個人面不改色,氣息平穩。 陳發科的這一次演練,對楊德厚之後的練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直到今天,他仍然能夠清晰地記起那個冬日裡陳發科那一場氣魄宏大的拳勢。 楊德厚老人說起了陳發科和別人交手的軼事,聽二哥楊益臣講,劉慕三先生學完一路後,曾經單獨請陳發科老師教他推手。讓人沒想到的是,擁有很深太極拳造詣的劉慕三居然和陳發科一接手便亂了方寸。 二哥還給楊德厚講過陳發科和李鶴年推手的情景:「當時我家正廳里有個八仙桌,兩邊各有椅子,陳發科和我二哥坐兩邊。」 李鶴年問陳發科:「如果有人出拳特別快怎麼辦?」 陳發科說:「我坐在這兒,你使勁打我一拳。」 李鶴年說了一聲好,話音未落,上來就是一拳。 楊德厚的二哥說,還沒看清,就見李鶴年背向後飛了出去,眼看著就要飛出門外,陳發科從椅子上一個箭步衝過去,李鶴年的背剛挨上門帘就被陳發科抓了回來了。此時的李鶴年,臉嚇得慘白。 功夫好,人出了名,經常有人上門找陳發科比試,一比試,人就被打出去了,這其中就包括京城武術界許多名流,可陳發科從不對外炫耀。北平許多當時有名望的人,京劇武生泰斗楊小樓、北平國術館館長許禹生、民國大學的教授李劍華、沈家禎,都因慕名而拜訪,一旦交手就被陳發科深深折服,凡是和陳發科比試的人,不僅跟他學拳,而且最後都和他變成了朋友。這樣一個木訥的農村人,用他過硬的功夫和過人的武德,在藏龍卧虎的京城,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和當時北京教太極拳教完一趟拳後便教推手的路數不一樣,陳發科教完一路,必定練過半年以上,才教學二路,絕不過早教推手。陳發科說,雖然推手是對抗的初步功夫,也須在學拳時便明白什麼動作是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怎樣運用、如何隨化,拳的功夫不足,說也無用。 楊德厚說,陳發科身上最可貴的是教拳不保守,陳發科常說:「不保守,還教不會、學不好,為什麼還保守呢?」【我自為拳】 練拳一輩子,自樂在其中。 年逾九旬,行拳自如、自然、自在,思維敏捷,舉止有力,楊德厚有著自己獨特的太極感悟,也顯得彌足珍貴。 對於陳式太極拳的核心要領,楊德厚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蓄髮相變」。 練陳式太極拳,許多人比較重視發勁,其實蓄勁非常關鍵,能蓄好勁,才能發好勁。勁的的充分,蓄的深,才能發的整,發的流暢。發勁質量的好壞,不是以大小來衡量的,必須是完整一氣,增強身體的協調性,內外合一性。如果蓄勁不夠,不到位,發勁就會浮躁,發出來導致氣血翻湧,虛實不當。 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有一開一合,一收一放,一蓄一發,怎麼才算蓄的好?首先要松下來,蓄的時候不能緊繃繃的,不能僵硬,精神也要放鬆,不要橫眉怒目,把心態放平和,放遠。另外要「合」,蓄的過程就是「合」的過程,在蓄中把「合」做好了,發的時候就會「整」。 對於陳式太極拳的典型動作,楊德厚重點分析了金剛倒錐、雲手。 他說,金剛倒錐看似簡單,一跺腳,但練好不容易,要能拿捏好剛柔、重心、平衡、起落等環節。 練金剛倒錐要能收住氣,金剛者,固神也,不要一震腳,把神震散了。一收掌,一手拳,就是虛實相合。右腳下震時,要落,不是使勁跺腳。下震時重心不要有太大變化,基本都在左腳,這樣就能「控」得住。腳落下去,全身氣機鼓盪起來。有的人金剛倒錐練不好,容易把身體經脈震散,傷身、傷心。 雲手的關鍵,在於中正和上下相隨。中正就是頭部要保持正立,不要左晃右搖。因為雲手動作身體是有左右位移和左右旋轉的,但頭不能象撥浪鼓一樣來回晃蕩。身體中軸在旋動中保持中正,兩臂隨中軸旋動立體性的弧形運轉,手隨身動,氣要沉穩。 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功夫,要練內功。如何看待太極拳的樁功?楊德厚認為,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動樁,都應該當作樁功來練,所以不能輕浮了事。每一個拳勢,都要注意體會它「靜」的內涵,做到了,就是練好了太極拳的「樁功」,這樣就可以不用專門去靜止站樁了。楊德厚說,當年陳發科就沒有專門要求練靜止站樁,而是強調練好每一個動作的內功感覺。 楊德厚根據自身體會,提出了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四大要訣:懂剛柔,不亂動,端正,行氣。 懂剛柔,就是掌握節奏,節奏影響氣息。節奏控制得當,氣息就穩定,這一點對養生非常重要。懂剛柔也會使得身體肌肉富於彈性,降低能量損耗。陳式太極拳很多人容易往剛了走,造成努氣、傷氣。剛需要用柔來調和,陳式太極拳的本質就是剛柔相濟,拳是放在剛柔之中,慢慢衍生出來的。

楊德厚先生演示太極拳技擊 不亂動,就是動即有法。動就合乎陰陽平衡之道。練拳要乾淨,不要帶有太多的小零碎,小零碎看上去很花哨,但雜質太多,不純粹。陳發科先生的拳就是質樸,純凈,人在法中,法在拳中。 行氣就是練拳有內功,不徒有空架子。陳式太極纏絲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行氣。一舉動,氣就運身。太極拳是內功拳,如果沒有氣的感覺,肢體上無法做到真正相合。延年益壽的效果在於,形體上有能量,心理上有朝氣,內臟器官有活力,這些都是通過行氣來提高質量的。 楊德厚先生強調,太極拳真正的練好是把基本陰陽平衡的原理結合自身情況,把拳練成自己的,這樣才是入了太極之道。
推薦閱讀:

超市裡的燕麥,究竟哪種最健康?
家裡有必要安裝凈水機嗎?
腎結石患者飲食不能草率,具體需要注意哪些?
經歷過數年腸炎折磨變好後是怎樣的一種生活感受?
快收藏!寶貝熱傷風最全指導

TAG:健康 | 太極 | 壽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