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交行,你要怎麼「混」

A股流通股本327億股的交通銀行(601328.SH)昨天被封死在漲停,堪稱歷史奇觀。要說原因,各銀行優先股方案陸續出台、資金湧入香港通過「滬港通」可投A股等或為銀行股普漲「底子」,而路透一篇「交行已經上報實施混合所有制申請」的報道引發的想像空間則是導火線,直接燒得買盤爆表。

現象背後,想必看官有兩個問題:一、交行真的提交實施混合所有制申請了?二、交行這個混合所有制,要怎麼「混」法?

交行「申請」了沒?

先來說「提交申請」。在筆者看來,純正意義上的提交申請,首先應該有個行政管理主體(不管是國務院還是直屬機關央行或銀監會)正式接受申請,配以申請單位資格限定、遞交文件內容要求、申請機構董事會決議、申請時間窗口規定等要素,然後進行評估、審核、准許試點。據筆者了解,所有可能涉及的管理部門並沒有類似「接受申請」,或者說,還遠沒到這一步。對於「銀行混合所有制」這個新事物,各方也還在研究階段。

「中央選試點金融機構前,肯定是要先定方案的,過程中總還要全局性找部委辦一起討論研究的。」一名銀行業資深人士猜測。

那麼,路透的報道是否無中生有呢?顯然也不是。或許,把刻板的文書性質用詞換成「表態」或「意願表達」,更接近包括交行在內的幾家「很有積極性」的銀行現狀。允許筆者打個比方:就像是下學期有個學科競賽,在這門學科上成績比較好的幾個學生會向老師表態自己會努力學習,有的甚至還寫了學習計劃書,爭取參加競賽一樣。

「但要說非常細化的方案,比如股權比例怎麼調,董事會結構怎麼動,現在下結論肯定太早。」上述資深人士稱。

仔細玩味,漲停的交行昨日收盤後的公告拿捏的也是這樣的尺寸:不過不失地「表達意願」。交行在公告中稱:「高度關注國家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等方面的要求,正在積極研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可行方案,以此推動本公司改革的深化,強化風險管控與責任約束機制,激發經營活力和市場競爭力。」

為什麼是交行漲停?

為什麼敏銳的資本市場會把交行捧到浪尖?倒推交行此前的種種「跡象」,有四個原因或許刺激了投資者的嗅覺。

第一,是交行已經初具「混合」特徵的股東結構: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和海外資本共同參與。值得注意的是,身為「五大行」,交行的國有持股比例比其他大行低。按董事長牛錫明的說法,「截至2013年末,國有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6%,滙豐持股19%,社保基金持股13%,企事業股東持股6%,其他社會流通股和小股東佔45%,實現了股份結構的均衡化」。

第二,是交行「改革癖」的基因加上「改革派」的一、二把手。這個「愛第一個吃螃蟹」的銀行是國內第一家引資、重組、上市的國有銀行,第一個推行高管二級市場團購自家股份的銀行,基本也是國內最早提出股權激勵並持續探索可行性的國有控股銀行,前不久該行又在大行中首提全面的事業部改革。

第三,是交行「兩化一行」中的「國際化」受到認可。在這一點上,有一種觀點認為,「海外有影響力的大型銀行」也是挑選混合所有制試點銀行的考慮項目之一。因此,除了交行,中行也有不小的試點風聲。

第四,是牛錫明作為一把手的高調舉旗。他在2個月前的公開論壇上就選擇了「深化銀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演講話題。在他看來,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經是銀行面對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行業准入放開和互聯網金融崛起等外部挑戰下的必然選擇。而在前不久李克強總理約見6名企業家時,牛錫明也在其列,有一種外圍猜測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被提及。

交行怎麼「混」?

說到怎麼才算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個市場必然會有的疑問是:交行股權已經國有的、外資的、社會的共生了,難道這個所有制不已經是「混合」好了的嗎?所以在此,筆者注意到的一個細節是,牛錫明每提「混合所有制改革」,前面都會加「深化」二字。

筆者觀察幾家「態度積極」的銀行的訴求發現,「深化」的第一個目標,其實是將「有名欠實」的情況扭轉過來。其實,「名」上的「混」,是混在股權結構多元化;而「實」上的「混」,是藉助股權結構達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自主經營、自主決策、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誰能說股權已經多元的銀行們的董事會真的有完全決策功能了?董事會決策帶動的激勵考核、資源配置、風險管理等都能潤滑無礙地推進了?誰能說這些銀行們的內部制衡機制已經健全了?

其次,股權架構會不會有調整?即原股權結構基礎穩定下的調整。穩定之一,牛錫明表過態,堅持國有控股地位,這句話用通俗的話語翻譯一下,就是財政部第一大股東的地位牢不可撼,或許也可以推衍出,國有資本的基本佔比不會大幅縮小。穩定之二,單一外資股東持股不超過20%是有章可循的,在這個基本條款不修改之前,多年姻緣的滙豐想要多愛交行一些,恐怕暫時來看不行。

那麼,什麼是有可能調整的呢?第一,「外資的、民營的股權總佔比也許會適度擴大。」上述銀行業資深人士猜測。換句話說,國有持股比例也許還可以再收縮。別小看這種調整,那至少代表了一種方向:股權佔比不僅是財務投資賺點錢,還是對銀行經營的某種話語權。這種方向的意義在於,更為市場化一些的聲音在加大音量。

上述人士的猜測算是保守的,更為大膽的言論是中投副總經理謝平去年中在溫州大學演講中提及的:試點國有股的「全民化」或「民主化」。媒體轉述謝平觀點稱,逐步減少國有股比例,工農中建交的國有股比例都可以下降到30%。

第二,是另一家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同業觀察後的分析:即便在股權不變的情況下,民營的、外資的股權要與國有股權「分庭抗禮」,其落腳點,也是某種對經營決策的話語權。

而事實上,上述趨向並不叛逆。它符合「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改革大方向要求。

最後說一個同向事件:交行要搞員工持股激勵嗎?之所以說是同向事件,是因為這符合所有制「混合」的取向,但即便沒有相關改革也可以獨立存在,就像改革還沒開始,交行的高管已經團購好自家股票一樣。

其實,據筆者從業內獲悉,有不止一家銀行爭取和討論過相關方案,但因外部環境尚未就緒一直沒有成行。此次進行高管持股的交行事實上也是最早提出股權激勵的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早在2005年6月在港上市的招股書中,交行就披露將實施股票增值權計劃。而中行和工行的招募說明書中也都曾明確指出,上市後將對高層管理人員實施股權激勵計劃。2007年7月6日,建行回歸A股前夕,在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正式公布了員工股權激勵方案,宣布該行約27萬名符合資格的員工可通過「認購+獎勵」的方式,分得共計8億股的建行股份。但以上股權激勵計劃都因故未能最終實施。

交行牛錫明縱論混合所有制改革

每日經濟新聞 袁君

銀行高管及專家近期開始頻頻就深化商業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發表看法。

昨日(5月20日),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在「2014中國經濟論壇」上提出,深化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應堅持幾項原則與思路,包括堅持國有控股地位、深化公司治理機制以及更好地發揮董事會作用,形成董事會與管理層相對獨立運作。

「部分商業銀行,從股權結構上來看,社會資本已經控股,但實際上銀行的管理權還牢牢掌握在政府手裡。」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銀行搞混合所有制應該讓股東相應地有經營管理的權利。政府應當經營資本,而不是從經營企業的角度來參與銀行管理。

牛錫明也建議,應該探索建立對混合所有制銀行的監管體系,監管要去行政化,更多地採用市場化管理,可以探索負面清單管理以及監管與國有資產一體化的運行機制。

提出改革四項原則

昨日,在「2014中國經濟論壇」上,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首次公開闡述了交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路,呼籲建立高管和員工股權激勵機制,落實銀行自主經營權,讓銀行真正成為經營決策和承擔責任的主體。

具體來看,牛錫明提出了深化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應堅持的四項原則與思路:堅持國有控股地位,保持股權結構均衡;深化公司治理機制、更好發揮董事會作用;深化黨管幹部原則;深化內部體質機制改革,推進總行事業部制和分行經營模式轉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過,他同時表示,在深化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仍應堅持國有控股地位,保持股權結構均衡。

同時,牛錫明建議,應該探索建立對混合所有制銀行的監管體系,監管要去行政化,更多地採用市場化管理,可以探索負面清單管理以及監管與國有資產一體化的運行機制。在銀行業務經營方面,推進總行事業部制與分行經營模式轉型,形成董事會與管理層相對獨立運作。

實際上,記者注意到,我國的商業銀行在股權結構上早已是混合所有制。以交通銀行為例,其2013年財報顯示,該行第一大股東國家財政部對其持股比例已經降至26.53%,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和滙豐銀行均為該行境外法人股東,分別持股20.07%和18.7%。

不過,在牛錫明看來,我國商業銀行僅有混合所有制之名,尚無混合所有制之實,與充分市場化、商業化的現代商業銀行運行機制尚有較大差距。

「部分商業銀行,從股權結構上來看,社會資本已經控股,但實際上銀行的管理權還牢牢掌握在政府手裡。」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銀行搞混合所有制應該讓股東相應地有經營管理銀行的權利,政府應當經營資本,而不是從經營企業的角度來參與銀行管理。

另外,牛錫明表示,未來行業應探索建立高管和員工股權激勵機制,建立高管長期持股計劃和員工持股計劃,可以對高管獎勵股份。同時,高級管理人員應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實現聘任制或市場化招聘制,董事會按照市場化招聘或解聘管理人員,高管人員聘任與業績掛鉤。

而記者注意到,前不久,交通銀行13位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以自有資金從二級市場購入本公司A股股票,開創了國內上市銀行高管集體從二級市場自費購買公司股票的先河。現在看來,此做法恰是符合了交行在金融改革和股權結構創新的意圖。

關鍵是轉變政府管理方式

記者注意到,除交通銀行外,近期不少商業銀行高管及專家紛紛公開建議進一步深化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此前在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銀行監事,全國政協委員梅興保就建議在國有獨資或控股的大型金融機構中進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梅興保當時表示,金融行業各大型銀行、大型保險公司,雖然都已實現股改上市,成為公眾公司,從形式上已是混合所有制,但事實上壟斷經營帶來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這正是深化商業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難點所在。在公司治理上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董事會決策功能不足,內部制衡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而在外部環境方面,商業銀行面臨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行業准入放寬、互聯網金融崛起等深刻變化,競爭環境日益激烈。

這些問題在中國第三梯隊的城商行等小銀行中顯得更為突出。「在一些城商行中,地方政府實際上的經營控制權力很大,民資股東或是外資股東對銀行的經營發揮不了什麼影響。」趙慶明說。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4月18日在某論壇上公開表示,要保證城商行以及民營銀行在政府面前保持相對獨立的運營地位,需要深化混合所有制的改革,進一步多元化,進一步均衡化;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董事會體制,讓更大權利回歸董事會。此外,記者注意到,近日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巡視員魏加寧在內的多位專家呼籲政府資本應該逐步退出城商行。

說到底,商業銀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最終要落腳到對銀行的經營管理權上。復旦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混合制的關鍵是行政管理方式的改變,讓真正懂市場規律的職業經理人來管理。

不過,銀行與其他工商企業不同的地方在於,銀行更加容易產生系統性風險,且一旦出現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孫立堅認為,在轉變政府管理職能的同時,也要加強對銀行業務經營的監管。「在激勵機制形成的同時,要有嚴厲的處罰機制。在歐美髮達國家,金融機構一旦觸犯了法規,受到的懲罰極其嚴厲。」


推薦閱讀:

露珠說聊齋(五):遇到渣男怎麼破?雲翠仙告訴你答案!
許一力:怎麼理解光大的5.2億處罰?
秋天這麼穿,搭配風衣,短褲,無論怎麼搭都好看
知道女人喜歡怎麼樣的男人 注意這三點
揭秘 | 5000元「五進五齣」就能變成400萬 這「好事」是怎麼來的?

TAG: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