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與國際外交:美蘇扮演的角色 - 星虎軍政參考 - xnz - 和訊博...
中國與印度是鄰喜馬拉雅山而居的兩大文明古國。在世界歷史上,像中國和印度這樣保持1000多年友好而沒有戰爭記錄的鄰國的例子是不多的。而在1962年發生的中印邊界衝突,卻使中印兩國關係在20世紀下半葉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處於停滯階段。由於中印邊界的劃分是殖民統治遺留的歷史問題,兩國觀點相差甚大。從中國的立場上看,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是為了反擊印方在中印邊境地區的蠶食和軍事挑釁所發動的一場時間和空間都有限的戰爭,雖源於領土爭端,卻不以收復領土為目標,而是為了對印方的挑釁進行回擊。對印度來說,中印邊界衝突是「中國通過長期準備的突然襲擊來教訓印度」。印度作為失敗的一方,其民族感情受到巨大傷害,戰爭的陰影至今殘存。筆者認為,中印邊界衝突的發生、發展及其結果不僅僅是源於歷史遺留問題,也是冷戰時期中美蘇印四國在冷戰中博弈的產物。因此,分析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時期的印美、印蘇關係,有助於理解美俄在亞洲的戰略,也有助於理解有志於成為大國的印度的外交考慮。本文擬將從中印邊界衝突前的印美印蘇關係著手,然後分析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時期印美印蘇關係,最後分析在中印邊境衝突中角色扮演的原因及其得失分析。
一.中印邊界衝突前的印美印蘇關係
1.印美關係
美國和印度都自詡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民主國家」。從整體上看,二戰結束後美印兩國關係是在冷暖交替中向前發展的。
二戰後,美國的南亞政策受到英國政府的極大影響。南亞曾是英國的勢力範圍,因此二戰結束後,最開始美國採取的是「不干涉英聯邦問題」的態度。1948年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美國與英國一起在印巴糾紛中採取平衡政策,使印度對華盛頓的期望值大大減低。冷戰開始後,為了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遏制。美國首先看中了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地處中東地區中部,由於其獨特地勢,可以在中東與東南亞地區之間起聯繫作用。於是,美巴結盟。而印度奉行的不結盟政策受到美國的批評。美國開始反對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立場。而印度從1950年起就開始主張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拒絕簽署對日合約,在朝鮮戰爭中採取獨立立場。這表明在1947到1954年間,印美關係的主流是存在分歧的。
1956年印美兩國在蘇伊士危機期間的緊密合作為兩國在其他事務上的密切關係鋪平了道路。1956年12月,尼赫魯對美國第二次官方訪問取得成功。標誌著印美關係開始了明顯的改善。而這時印度國內的「二五計劃」遇到資金困難和糧食短缺,急需外援。這一時期經濟援助構成了美國對印政策的基本方面。隨著1959年中印關係開始緊張,印美關係出現親密的新形勢。1959年12月艾森豪威爾訪問印度受到熱烈歡迎。肯尼迪當選總統後,印美政治關係得到進一步改善。1961年11月尼赫魯第三次訪問美國,對中印邊界形勢表示擔心,美國傾向於支持「不結盟」的印度,作為共產黨中國的反對者。
但是,由於印美兩國的在解決發展中國家貧窮的迫切性、克什米爾問題、印巴衝突等問題上存有很大分歧,因而美印兩國除了反華外,在國際事務中的共同點非常有限。
2.印蘇關係
由於冷戰的原因,美巴結盟與印蘇親近幾乎同時發生。萬隆會議後,印度反對美國組織軍事聯盟和擴大在亞洲的勢力範圍,這就使其與蘇聯的現行政策出現了結合點。1953年12年,印蘇兩國簽署了五年貿易協定。1955年,印蘇領導人尼赫魯與赫魯曉夫互訪,蘇聯開始向印度提供經濟援助,並態度鮮明地支持克什米爾和葡佔果阿等問題的立場,同意與印度共享蘇聯發展工業和和平利用核能的經驗。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中蘇關係出現裂痕,中蘇關係開始惡化,蘇聯於是把對中國的援助轉向了印度。隨著中印關係的緊張,印蘇兩國結成密切的關係。1959年8月在中印邊境發生第一次武裝衝突後,蘇聯發表塔斯社聲明,對中印邊境衝突表示「遺憾」,公然袒護印度。在發表塔斯社聲明後的第四天,蘇印簽署了關於蘇聯向印度第三個五年計劃提供援助的協定。蘇聯在印度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提供的貸款共計7.86億美元,是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所提供貸款的四倍。1960年印蘇領導人互訪,印度總統普拉沙德訪問蘇聯時稱印蘇關係「堪稱各國關係範例」。足見印蘇關係從冷戰開始就一直平穩前進。
就印蘇關係而言,其特殊性是在雙方互有需要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起美印關係來說,其基礎更為牢固,密切關係也會更為持久。
二.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中的印美印蘇關係
1961年春季,印度政府決定進一步推行「前進政策」,打算以武力迫使中國接受印度的邊界,並自認為自己的行動不會遭到中國的反擊。印度一位歷史學家這樣說道:「根據不同的情報和外交報告,他使自己相信,中國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關係已越來越緊張,國內也出現嚴重的經濟局面,這些因素使中國不能對印度採取任何軍事行動。」而在印度做出這些判斷的背後,是美國的慫恿和蘇聯對印度破壞中印邊界穩定的行動的「中立」態度。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超級大國對印度的支持使印度政府愈加對局勢產生錯誤判斷,間接導致了印度政府決策的失誤。
1.印美關係
1962年夏,中印邊界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9月上旬,東段邊界的朵拉地區發生流血衝突後,印度決定用武力把中國軍隊從東段爭議地區驅趕出去。之後,印度開始要求美國給予軍事援助。肯尼迪是美國歷史上少有的親印反華的總統,他當即致信尼赫魯,表示會全力支持印度。美國的慫恿使印度有恃無恐。1962年10月20日,中國軍隊開始自衛反擊作戰。10月22日,美國國務院指責中國「侵略」,並宣布會以同情態度考慮印度的援助請求。1962年10月27日,美國駐印大使布爾加雷思發表聲明稱「麥克馬洪線是被接受的國際邊界並為國際慣例所支持」,⑤這是美國首次公開支持印度的邊界主張。為了不讓印度腹背受敵,肯尼迪親自寫信給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要求巴方向印度做出不採取軍事行動的保證。美國還迅速向印度政府提供了有關中國的軍事情報,與印度建立密切的情報交換關係。10月27日,印度駐美國大使向肯尼迪遞交了尼赫魯的信,尼赫魯在信中正式要求美國緊急提供軍事裝備。從11月3日起,美國開始向印度緊急空運武器彈藥及通訊設備,美軍C-130大型飛機為這批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物資起飛60餘架次。
1962年11月14日,印度在東段邊界地區發起了新的軍事進攻,中國不得不進行第二階段的自衛反擊作戰,並迅速清除了爭議地區的印軍據點,印軍全線潰敗。尼赫魯在絕望中兩次致信肯尼迪,要求美國派空軍到印度與中國軍隊直接作戰,並讓美國的航空母艦進入印度,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儘管美國已將「企業號」航母調至孟加拉灣。但肯尼迪政府對印軍的迅速失敗還是感到震驚。11月22日,中國宣布單方面停火,並宣布把軍隊撤回至1959年實際控制線。印度不得不在事實上接受停火,這也使美國想讓戰爭拖延下去的幻想破滅了。
從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在中印衝突中,美國對印度不僅在外交上進行支持,並且大力對印度進行軍事、情報上的援助,使印美關係在二戰後達到高潮。
2.印蘇關係
由於中蘇關係從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日趨惡化,在1962年的中印邊界衝突中,蘇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衝突中先是持「中立」態度,但很快便公開支持印度,指責中國,在輿論和軍事上均支持印度。
1962年8月,印蘇達成購買12架蘇聯米格-21戰鬥機的協議,蘇聯還答應在印度幫助建立米格飛機工廠,這是印度在向美國購買F-104超音速飛機和響尾蛇導彈時美國以解決克什米爾問題為條件出售,致使印度轉向蘇聯購買。而在這之前,中國曾向蘇聯提出過購買蘇聯的米格飛機卻被蘇聯拒絕。而這次蘇聯不僅將米格飛機賣給了印度還將設計圖紙一併給了印度。蘇聯還向印度提供大量直升飛機和在邊境上修路的機械設備。
一直到古巴導彈危機最危機的時刻,蘇聯為了避免全面戰爭的風險,才暫時表示對中國的支持,但古巴導彈危機剛以結束,蘇聯再次在中印邊界衝突上持「中立」立場,也繼續對印度進行各方面的援助。
中印邊界衝突中蘇聯的態度和表現使中蘇分歧進一步深化,也使蘇印之間的密切關係得以加強。
三.美國和蘇聯在中印邊境衝突中角色扮演的原因及其得失分析
1.美國
美國的外交政策是為其自身利益服務的。美國對印度的政策從本質上看是服從於美國的全球戰略的。由於美印兩國外交戰略和目標的根本不一致,因而冷戰以來,印美關係起伏不定,時冷時暖。隨著中印關係的惡化,印美關係越走越近,這表明兩國這一時期具有共同的目標和利益,具體看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美國對印政策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部分。美國在南亞最重要的目標是:最好能使印度放棄中立主義立場,將印度拉入西方冷戰陣營。就算保持中立,也不能讓印度靠近共產黨國家。在此基礎上,促使印度改善與巴基斯坦的關係,保持美國主導下的印巴均勢。因此,美國在中印邊界衝突中的目的並不是要幫助印度拓展其疆界,而是利用印度進行冷戰。在中印邊界衝突中,美國對印度的幫助不是全心全意的,仍力迫使印度放棄「不結盟」政策,並以解決克什米爾問題、改變印蘇關係和印度國內經濟政策來與印度談條件。這既是印度在向美國要求援助的同時也向蘇聯要求援助的原因,也是印美兩國在戰時發展緊密關係後不久又歸於平淡而仍與蘇聯繼續保持友好的原因。
其次,美國看到中蘇分裂日益加深,防止中蘇關係的修復被認為是最優先的目標。因而美國暫時容忍了印度與蘇聯保持友好關係的同時也對印度進行援助,並且美國在中印邊境衝突中推波助瀾,力圖擴大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間的分歧,從而打擊共產主義陣營。這就是美國以往在對第三世界爭奪時與蘇聯對立而在這次中印邊境衝突中卻與蘇聯一道支持同一個國家的原因。
從結果來看,美國在中印邊境衝突中扮演的角色並沒有達到美國的目的。印度並沒有放棄不結盟政策。印度在中印衝突中同時要求美國和蘇聯的援助,似乎使尼赫魯的「不結盟政策」的形象大打折扣,但在尼赫魯的觀點中,他並不認為他國政府、私人的資本投資等經濟援助等同於結盟。衝突結束後,印度依然宣布不結盟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石,希望能發展兩大陣營之外的第三種力量來樹立印度在發展中國家的領發地位。而美國企圖利用軍事援助迫使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向巴基斯坦讓步,印度並沒有接受,轉向蘇聯尋求幫助。這說明美國在南亞政策上存在一個它無力克服額度結構性困難,這也使得印美關係在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開始倒退,而美國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對巴基斯坦的支持使印美關係落入二戰後的最低點。並且,雖然中蘇兩國沒有在短時間內接近,但卻使印蘇兩國關係更加融洽,印度對蘇聯的信任度大大提高。印度成為美國在冷戰中的一塊雞肋,而印蘇兩國密切的關係維持到冷戰結束直至現在。
2.蘇聯
蘇聯在中印邊境衝突中採取了與美國同樣的立場,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中蘇關係的惡化是蘇聯在中印邊境衝突中表面中立,實質上支持印度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從1956年蘇共二十大一直到戈爾巴喬夫上台,中蘇關係才實現正常化。蘇聯在中印衝突中的表現只是中蘇兩國在這近三十年中不正常關係中與華不和的一部分而已。
第二,南出波斯灣,爭霸印度洋一直是歷屆沙皇夢寐以求的目標。冷戰後為了打破西方的封鎖,蘇聯加強了同美國對印度洋的爭奪。因而冷戰開始後,蘇聯一直對尼赫魯政府採取拉攏政策。
印蘇關係是在互相需要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兩國關係一直穩定發展。蘇聯屢次在國際上支持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立場,充當印度的保護傘。蘇聯還為印度提供了當時西方拒絕提供的東西,包括重工業和機器製造業的設備、技術、資金、廉價的軍備。這與美國明顯不同。而印度一直以來想要稱霸南亞也迫切需要地緣政治上最大鄰國蘇聯的支持。這就是蘇聯在中印邊界衝突中雖有同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的捲入,但並沒有站在中國一邊的原因。
從結果來看,蘇聯在中印邊界衝突中除了古巴導彈危機中最危機的時刻中表示與中國站在同一戰線外,其餘時間均對印度進行大量援助,邊界衝突後也依然對印度進行經濟、軍事援助,印蘇關係的確如尼赫魯所稱的「印蘇友誼值20個師」那樣友好,但中蘇關係卻越走越遠,愈加惡化。
總之,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中,蘇聯和美國的插手形成冷戰時期所謂的「世界上兩個最大的民主國家」和「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四方的博弈。其關係是相當複雜的。對四國間關係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很快打贏了戰爭,剋制地結束衝突,在關鍵時刻與巴基斯坦解決邊界問題,都大大壓縮了美蘇的戰略空間。
推薦閱讀:
※你好,我不玩平。看到一個資料,我已經解開公式在了,你參考。。。。。。
※窮富論--《資本論》參考必讀文
※冬天在家養魚的六項小參考,新手魚友必備哦!
※備課參考 作文中詩詞名句運用分類彙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