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是有生命的
一
縱觀歷史,中國的建築似乎總是離不開庭院。大至宮廷建築,小到地方民居,庭院都是一個構成建築空間的主要元素。
庭院作為獨具一格的東方居住建築空間,幾千年來一直都是中國人的人居夢想。
有庭有院才是家。庭院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居住文化的核心。
真實的庭院,承載著許多溫情故事:從柴米油鹽、到國際風雲變幻,乃至無所不包的鄰里閑談;蹲在院內看螞蟻搬家的孩子,葡萄架下的閑敲棋子,老榆樹上喳喳報喜的鵲兒……無論類似北京的四合院,還是一如上海的石庫門,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都構成了讓都市人魂牽夢縈的庭院文化。
庭院,作為中國建築中的重要元素,充分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傳統哲學強調「道法自然」「天地與我齊一」。在建築機理中,講究人與建築、建築與自然的和諧與交融,以吸取天地之精華,感四時之節律,最終達到天、地、人融合一體並生生不息的境界。將自然留在家中,自然留在眼底。「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既可觀「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波瀾壯闊,也可欣賞「五隴煙收」的溫情秀麗,一切是那樣的從容淡定,「天人合一」的情懷在庭院里無限揮灑。
二
庭院作為一種空間,古人對其有著萬種心情,或攥寫詩文對其吟詠,或種草養花予以美化。從隋唐詩人李鹹的:「不獨春花堪醉客,庭除長見好花開」;到宋代詞人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均可看出古時庭院的自然典雅。在《南史·陶宏景傳》中更有「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每聞其響,欣然為樂「的詩句。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理解庭院在承擔由外界進入廳堂的過渡空間的同時,還有著種養植物,點綴假山湖景等功用。
庭院最初只由四周的牆垣界定,後來圍合方式逐漸演變成以建築、柱廊以及牆垣等多種介質為界面,形成一個對內開放、對外封閉的空間。
這種內向的空間反映了我國特有的空間意識,把庭院空間看作是建築空間的一部分,是建築空間功能的外在延伸,隨著庭院承擔的功能,位置和意境不同,庭院在建築中或建築群中的位置不同,也有各種特定的稱謂如「中庭」「前庭」「後院」等。同時以詩詞文學賦予其一定的意境。「滿院春色」「松竹杏染」「網師園」等。
從有著3500年歷史的武漢盤龍古城到北京故宮,從文學作品《紅樓夢》中的寧國府、榮國府到近現代聲名顯赫的喬家大院、范家大院,每一座庭院無不演繹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歷史、民族的風俗和傳說。
三
無論今古,在國人的心目中,庭院都是既有生命、又能給人們帶來享受的建築空間。
人們認為,圍合的庭院既是一種環境,一種境界,也是一種美學。作為院落的間隔,既可以隔斷外界的塵俗,又可以保存自己的內斂。
出於這種理念,人們在住宅修建中,根據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創造了以下幾種方式的間隔圍合——
一種是由院牆和建築構成圍合形式的單元,當建築規模增大時,以單元並置的形式,院牆成為建築群的邊界;再一種是以建築圍合而成的室外空間形成庭院,這是傳統建築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圍合形式;其三是以建築為主體,周圍以柱廊,牆垣等圍合的形式。傳統的園林建築多採用這種靈活多變的形式;還有一種是以建築圍合建築,形成庭院。這種形式往往為了突出向心性,建築與建築之間以庭院為過渡。一般為宗教建築和宮殿建築所採用。
而流行於近代、充滿古意時風的私家庭院,其圍牆進退錯落,形成路徑的轉折與開和,起伏有秩的天界線將單調的空間轉換為一種情趣,整體的形式里蘊涵細節的連動和補充。多重庭院更是別開生面,不僅營造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更符合現代生活的多重需求,而且每一個庭院都秩序井然,各司其職,無論全家歡聚,亦或一人閑坐,都自有天地,各得其樂。
四
由建築、圍欄、高牆等圍合而成的院落,將人們同大自然和世俗社會分離開來,滿足了人們求安全、避世俗的願望,與此同時,又在視線處理上採用了透空的辦法,在庭院中引入自然,使得在堂上欣賞自然、領悟天機成為可能。庭院空間已成為現代建築外部空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人們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一方凈土。「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地和人的情懷,在庭院這個空間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交融。
中國古代的庭院更是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天地、自然、與人事相融合的規律。從殷末擴展苑台、奠定苑囿之風開始,經表現自然風貌的秦漢時期初成規模,後來又有唐宋詩人、畫家的參與,歷經3000多年的發展,最終在明清達到頂峰,形成了物我交融、傳神寫意、韜光養晦、領悟天機的空間場所。
庭院也因此成為文化與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各個側面融合的載體,縱覽古書典籍,無數詩詞、畫像中都有著對於庭院的生動描寫和勾畫。
古今許多文人之所以都樂於刻意經營自己的庭院、居室,乃至一草一木,一石一盆,概緣於喜歡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從而能夠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活。
五
中國人歷來將植物看作一種有生命的存在,並同樣賦予人類的情感,如歲寒三友、花開富貴,並對自然抱有一種尊重的態度。
中國人的傳統居住生活是以交流與融合為主要特徵的,注重與自然山水的交流與相融。「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不是簡單地指在自己庭院里栽植竹林,而是對於園林、院落生活的借代指稱。
可以想像,我們的先人正是在庭院中感悟天地,品味人生,歡樂時抒發「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情懷,孤寂時寄託「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千秋去」的惆悵,才有了那麼多著名詩文篇章和著名建築。
中國最早在自家庭院栽種園林當是「皇家園林」。至於皇家園林起於何時,於今尚不得詳知。不過,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桀曾經「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史記·殷本紀》亦謂:帝桀「厚賦稅,以實鹿台。」還說這個鹿台「其大三里,高千尺。」不過,從考古發掘看,當時的宮殿尚且是「茅茨土階」,很難想像會有瑤台、鹿台之類的建築物。能夠稱得上真正的皇家園林當數3000年前修建的方圓70里的靈台,因為《詩經·大雅·靈台》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
爾後,皇家園林便越修越多,越修越大,越修越精美。
至於私家園林興起於何時,同樣於今不得詳知。
唯一可作為參考借鑒的是《西京雜記》。該書裡面所記的一段文字:「茂陵富人袁廣漢藏鏹巨萬,家僮八九百人。於北邙山下築園,東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內,構石為山,高十餘丈,連延數里。養白鸚鵡、紫鸚鵡、氂牛、青兕,奇禽怪獸,委積期間。積沙為洲嶼,激水為波瀾,其中江鷗、海鷗孕雛產鷇,延漫林池。奇樹異草,靡不具植。屋皆徘徊連屬,重閣修廊」,似乎表明西漢時代長安附近的富豪袁廣漢,當是最早的私家園林的修建並擁有者。
到了東漢,東都洛陽的私家園林已經昌盛到近乎泛濫。到了唐代,僅洛陽一地私家園林便有一千餘處。盛唐時期的大詩人兼大畫家王維,在長安附近的藍田建的輞川別業,更是頗富盛名,他在自己所著的《輞川集序》中描寫道:「余別業在輞川山谷,其游止孟城坳、華子崗、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片、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里館、幸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閑暇,各賦絕句云爾。」
固然,從王維所畫的《輞川圖》看,輞川別墅沒有其他豪紳家的私家園林那麼豪華奢侈,有的只是濃濃的禪意。再從他吟詠輞川諸景的絕句看,諸如「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更是以禪意取勝,不以浮華為榮。中唐時期的大臣李德裕亦喜愛造園,並有相當的造詣。因他愛好詩歌,故園景更富有藝術性。他認為園林的價值在於它的象徵意義,抽象的哲理在園林的形態上得到了生動的詮釋。他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在山水林木中延續,直到永遠,故而在假山的製作上,特別是立峰疊石方面,極具獨到之處,並為後世的造園者所借鑒和師法。
庭院中的私家園林,固然可使居住者生活在人造的自然環境之中,但造園非官僚、豪紳所不能,草根文人自然只能望洋興嘆。於是,他們便在自己的宅院里,營造一個雖沒有別家園林那樣優美的居處,倒也可以顯示自己貼近自然、擁抱自然的情懷。
六
庭院作為人工的自然空間,一般來說,都經過精心的視覺組織安排,通過各種手段形成中心,通常以山石,水體,構築物為庭院的主要內容。
首先,山石必不可少。傳統的石景處理手法均模仿自然界中的山勢。有「瘦、漏、透」之說。江南一帶的園林,石的用量很大,所以能夠模擬山的脈絡氣勢,作出峰巒丘壑,洞府峭璧,曲岸石磯;或作為空間的劃分屏障,或倚牆而築。現代建築中的庭院空間,大多依照古代疊石手法,當然也取自然意境。
以山泉或池水作為庭院空間的視覺中心,也是傳統手法之一。水給人以安靜的氛圍,又具有流動的形態,水聲悅耳,為庭院帶來自然的生氣。庭院里的水體必須有一定的形,尤以模仿自然形態的水為得法,較少出現規則形的水。池岸則用山石卵石,形成自然曲線的駁岸。
水體的應用一般附以建築,長廊或觀景平台等,使人可以感覺和觸摸水體。
假山和水體,加上各種植物和建築,都是構成庭院的主要元素。
庭院除了景觀的作用外,在建築中的另一功能就是生態的作用。庭院中的植被以及水體都有調節氣候的功能,此外,庭院的平面布局形式也對小氣候的調節起到極其關鍵的作用。
中國古典庭院園林常用的入園處理通常是:甫入園門,迎面一座假山或一叢修竹,起到遮擋視線的作用,讓人有一種期待感和神秘感。之後則是曲徑(或是曲廊、曲橋等),曲徑兩側為粉牆或為茂林,在這個半閉合的曲線空間穿行一段之後,終於豁然開朗,來到一個面湖的敞軒。這樣一種游線,使人產生強烈的內向感,彷彿從外面的大千世界經過一重重的障礙,來到一個只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
在這樣的庭院園林環境下,活動有聲的,除了游魚飛鳥,就只剩下主人自己,任其俯首吟哦,仰天長嘯,盡情地把內心深處的情感加以表達抒發,令草木低首,山石動情,似乎連千年的古柏,都願與之一起發出對人生的慨嘆。中國庭院園林需要的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它來自於自然,但僅屬於主人自己,這種庭院園林是主人內在心靈的反映,園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浸染了主人的內心情緒。
七
庭院對於中國人來說,既是一個物質空間,也是一個精神空間。她象徵著天地,是文化與情感的積澱傳承處,也是建築群中的精華所在。
在漫長的完善居住環境的過程中,人類要求建築不僅要滿足遮風擋雨、生活起居等物質需求,還要注意盡量滿足人們居住心理、居住倫理和居住審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院落正是將兩種需求融為一體的理想場所。
這其實就是一種文化,院落文化。千百年來,這種文化已滲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長期影響著中國人的居住心態。
作為現代人而言,院落的漫長歷史永遠會激起人們思想深處的層層漣漪——
一個身在紅塵,不管自己願不願意,都要看別人的臉色、看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看別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看別人笑容里的陰謀、看陽光下的陰影、看微笑中的扼殺,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地行走在風尖浪口之上。回到自家庭院則不然,在自家庭院里可以自由地踱步,氣定神閑地賞花,漫不經心地品茶,不動聲色地仰望天空中的飛鳥,海闊天空地想四想三……時時處處,都有一種難得的安靜和任性的自由,一切鬱悶糾結都在這個空間中隨風消散。庭院好似一個小小的精神驛站,思緒掠過,充滿啟迪與撫慰;無論現在,過去,還是未來,都可以在庭院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
庭院更是貼近親情、回歸自然的精神暖房。一直以來,親情就如同院落中開放的一朵朵小花,微風輕拂,便生出一波波漣漪。庭院的柔情始終留在人們的心底,如同兒時父母慈愛的目光,始終浸潤著自己的心田,醉到夢裡。
如今,高樓大廈已取代院落,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載體,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區別日益淡薄,城市的面孔也變得日益近似。人們緬懷院落,緬懷構成它的一磚一瓦、點綴它的一花一木、它所圍合成的一天一地,就是緬懷它所承載的生活形態,它所反映的地域特徵和它所體現的人文精神。
那麼,時至今日,除了緬懷與追憶,究竟有沒有一種可能,讓這些古典庭院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中重新煥發其生機和色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青島建設集團股份公司以及溫小鳴本人,無疑是有發言權的。
由這支建築團隊和它的執行者溫小鳴誠心打造出的明清冊,就是這麼一處在現代都市裡兀自開放的閬苑仙葩,雖偏安一隅,卻於繁華中獨守靜謐,躁動下獨善其身,它的問世和留存,不僅僅是為每一顆渴望安逸的心靈創造一個天人合一的棲息地,更是對中國古典庭院和山水園林的一份堅守,或者說,是另外一層意義上的本性回歸。來源:新浪樂居推薦閱讀:
※生命太短,來不及遺憾。
※G 蛋白偶聯受體以及 G 蛋白的運作機制是用什麼方法發現的?
※生命的清單 大衛·伊格曼 | 每日一文
※2018年1月16日生日命運,2018年1月16日出生命運
※第一節 生命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