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科學夢失落在哪裡?

青少年的科學夢失落在哪裡?王慶環 葛向陽 《 光明日報 》( 2014年05月29日 05 版)

圖為5月17日,中小學生在江蘇省第十四屆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現場展開角逐。新華社發

5月27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普研究所共同發布了「中小學生科學興趣狀況調查的五個主要發現」和「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科學意識比較研究報告」。報告顯示,雖然我國中小學生對科學感興趣,但從事科學技術職業的意願不強,我國高中生僅有約三分之一的孩子願意從事與科學相關的職業,並且中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隨著年級升高而降低。在四國當中,只有中國的高中生在畢業後想學文科多於學理科,另外報告還顯示我國女生、農村學生及西部地區學生科學興趣不足、科學素養較低。

面對這樣一些調查結果,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表示,發布過那麼多調研報告,但這兩個報告讓他「心情最沉重」。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也在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青少年作為國家的未來,他們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素養卻在逐年降低,這個問題非常迫切。」

可以說,兩位專家表達出對我國青少年正在失落的科學夢的焦慮和擔心。那麼,我國青少年的科學夢究竟失落在哪裡?又如何幫助他們尋回,讓他們的科學夢得到呵護呢?

「喜歡卻不做」——科學夢在哪裡卡殼?

調查顯示,我國「大多數中小學生對科學感興趣,並且認為科學很重要,但是在面臨個人選擇時,他們卻往往不願意選擇與科學相關的專業或職業」,對這種「喜歡卻不做」的現象,報告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了他們的夢想「卡殼」:

首先,學業和職業選擇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除了興趣愛好之外,職業理想、薪酬期待、學習經歷、職業聲望、家庭背景、社會環境等,都會影響到個人的選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2年的調查表明,中國高中生未來選擇職業的標準,首先是適合自己,其次是收入、穩定性、能力發揮、工作環境等,而社會貢獻度、富有挑戰性、知名度等則不是主要的考慮因素。按照這些標準,科學技術職業的吸引力看起來不如那些與經濟相關的職業,比如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也不如那些時尚的職業,比如設計師。另外,我國科學技術職業中,數量最多的是在企業就職工程師等技術崗位,而由於缺乏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技術崗位最低薪酬的約束,造成多數企業科學技術人員工資低下,且導致這些崗位獲得社會尊重的程度亦難以提高。

其次,就個人而言,青少年價值觀的變化是影響專業和職業選擇的重要原因。一些青少年越來越多地考慮實現自我發展和家庭幸福,因此不願意從事工作負擔重或者需要做出個人犧牲的職業,而科學技術研究恰恰需要這種奉獻精神;另一方面,一些青少年越來越傾向於「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而從事科學技術研究並不都是一個回報率足夠高的選擇。

最後,就社會環境而言,整個社會對於科學家的工作、生活情況不了解,這種不了解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對「科學家」這個社會群體形象的誤讀和歪曲。收入不高、工作辛苦、生活枯燥是很多人對科學家和他們的生活的印象。很少有學生真正了解與科學相關的職業,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科學技術專業的學習能夠提供的豐富就業機會。科學家和科學技術職業的形象不能在大眾視野中準確地呈現,如何能引起青少年對於科學技術專業和職業的興趣?

「高中生不如小學生」——科學夢為何消減?

青少年對科學有著天生的好奇心,通過動手操作,在試驗中進行學習是他們學習科學的特點。但是學校的課程並不能很好地適應青少年的這些特點。報告認為,教師示範多、學生動手少,這種「不接地氣」的科學教育方式,很難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成為高中生對科學的興趣不如小學生濃厚的一個原因。調查還發現,中國高中生科學探究的意願很強,但目前的教學內容並不能讓他們滿足,在課堂上獲得的科學信息給他們的印象也並不深刻。

另一方面,「應試教育」也影響了中學生的科學「胃口」。進入中學之後,高考的壓力增大,課程的難度增加,學生必須記憶許多科學知識,而科學方法、合作學習、問題解決技能等則無暇培養。與美國等科技先進的國家相比,我國的高中課堂內容豐富性明顯不足,美國高中生通過課堂學習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較中國高中生高39.1個百分點。即使在課程中增加了最新的科學內容,也只是增加了學生記憶的負擔,科學與學生真實生活的關係越來越遠。而且,「應試」使科學教育淪為了「副科中的副科」。在「唯分論」的考試製度中,動手操作、實驗等方式很難在教學評估體系中得到反映和承認。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肯定,必然打擊他們的學習熱情。「即使到了研究生階段,我們也發現這種熱情被打擊的狀況非常嚴重,我的很多學生不僅對科學沒有興趣,對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也沒有興趣,我們的教育最終剝奪了孩子們的興趣,這是需要反思的。」(本報記者王慶環本報通訊員葛向陽)

專家觀點

新的「科學無用論」在涌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劉嘉麒

我國青少年科學意識調查的結果,和現在我們的科學氛圍不太濃厚是相應和的,現在社會上涌動著一種新的「科學無用論」,我接觸的青年人中被大家看好的好學生,聰明、能幹,被認為應該做科研的,卻一般不會繼續下去,學生對我說:「我們可不像老師你們那一代那樣,吃得了那麼大的苦,做也做不過你們。」現在的青年人追求當明星,當公務員,把做科研放得很後,大概排在10位之後了,而在我們那個年代這可是排在第一位的。我認為,青少年有這種想法,和他們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社會對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推崇和大肆宣傳,對青少年形成了不好的導向。雖然可以從科學研究中尋找到別人體會不到的樂趣,但搞科研終究是很苦的,如果不想吃苦,沒有獻身精神,而是想著當官、發財,是不可能有科學夢的。

要引導青少年關注「真實的科學」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專家、發明家張開遜

科學和科學家不同,科學家是終生專註於探索科學的人,成為科學家有偶然因素,但科學卻是一個現代人在現代社會應該具有的最重要的時代精神、智慧和知識結構,一個人可以不做科學家,卻要有科學素養和科學思維,從而充滿探究、務實、創造精神地完成各類工作,可以說,科學不是職業選擇,而是人生選擇,它應該成為每一個中學生的人生目標。

具體到青少年的科學夢而言,我認為當前虛擬世界的誘惑存在著一種潛在的危險,即讓孩子們誤認為海量的信息世界就是科學。我要強調的是,真實的科學是關於物質世界的探究與研究,我們對物質世界探究的差距是導致我國無人問鼎諾貝爾獎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要從一開始就告訴孩子們,什麼是真實的科學,引導他們關注真實的物質世界,而這就關係到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結構,尤其是小學課程結構。小學課程主要是語文和數學,雖然非常重要,卻不是世界知識的本體。世界知識的本體有兩類,一類是關於物質,即科學,一類是關於價值,即人格。我們的小學課程過多關注工具,培養孩子能說會道,能寫會算,但對人生價值與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所知甚少,所以要呵護青少年的科學夢,必須調整知識結構,科學課必須成為除語文、數學之外的第三大支柱。總之,如何呵護青少年的科學夢,是一個深邃的話題,需要我們更深的思考。


推薦閱讀:

失落的文明在中國
失落的舞者 【靚女】
找尋生命失落的安寧
揮不去的是記憶,留不住的是年華,拎不起的是失落,放不下的是情感,輸不起的是尊嚴。 人人網@李豐華的日誌
【柬埔寨】崩密列,原始叢林中的失落之城

TAG:科學 | 青少年 | 少年 | 失落 | 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