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師講中醫第06講《五行》20110709講
08-01
行者老師講中醫第六講《五行》20110709講
大家好,現在開始講吧。上節課講了六氣,標本中見,也就是進一步再理解六氣的內涵。我們學中醫第一步是取類比象,所以關於陰陽、六經、六氣這些具體的觀念,腦子裡一定要掌握得比較透澈,比較清晰,在思想觀念里不形成任何障礙。什麼叫不形成任何障礙?就是你腦子裡沒有關於這個名詞的解釋,一想到它以後,最直接的,心裏面若有若無的會生些感覺,甚至感覺都沒有,只是一個現象出現出來了。感覺就不明,剛開始的時候會有。 首先,我們以前講,剛開始講陰陽,陰陽是大象,通過後來啊,六經、六氣,以後還要講五行,先後天八卦,然後十二經絡,等等,然後四氣五味,再互相交錯,產生了種種現象,這些都逃不出陰陽的分類。陰陽是大象,所以呢,陰陽也是最基本的一個取類比象的感覺。陰、陽是一個相對於一個事物的從兩面進行闡述,所以你說陽的時候,陰的一面肯定也就在其中了,只是現在還沒有變化到那一步。你要換個側面的話來看,就從陰的主導上面來看。就像我們一年春夏秋冬一樣,春夏是陽升,秋冬呢是陽氣收藏。這講的,我們人身體的元氣,我們人身體的元氣是流動不息的,所以它對於陰質來說屬於陽氣。也可以這樣說,春夏陽升,秋冬呢,陰氣斂降,這個陰陽呢它所指的就不一樣。 春夏陽升指的是這一股升動之象,秋冬陰氣斂凝是斂藏之象,這兩者所指不一樣。所以在中醫裡面大家要知道,所指不一樣的時候,談出來陰陽這個詞的時候,概念不一樣,不能夠混淆。所以很多名詞,六經、六氣,以至於卦象,八卦,從不同的角度來暢述的時候,你就不能把它們進行名詞上的簡單的溝通,就是說畫等號,這樣的話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我們只需要理解所指的內涵、本意就行了,外表的名詞,腦子裡一個都不需要。上節課講六經的標本中氣的變化,大家對這個掌握得不知道怎樣,回去以後學了嗎?還不懂,不懂就證明沒怎麼好好學。 同學:我的感覺是我現在的六經,還是沒打成一片。 行者:那不要緊,剛開始我也是這樣,我剛開始學《傷寒論》的時候,大學二年級,我一看《傷寒論淺注》,當時看的時候,六氣根本就不懂,後來背下來以後反覆想,以致於背得很透澈,這就行了。因為我講的東西你要是一下子就能接受了,證明以前你關於這方面你已經進行思索了,這時候溝通了一下。你現在一下子接受不了,你自己證明還沒進行相關的這些,心理進行還沒把它就是說繼續認識,繼續思索,我說的這些表面的東西你可能感到不深刻。以前講六經,上節課我已經提問過六氣了,誰能把六經講一下,六經到底是什麼含義呢?太少陰陽,厥陰陽明。 同學:六經相當於六氣,我的理解是,六經就像您所說的是六個地界,同時呢,它在人體有六個不同的部位。為何不同的部位叫六經,為何叫太陽、陽明呢?是因為元氣走到這個地方要發揮一下它的功能。 行者:對。 同學:本身它這個地方上形象、功能上沒有這個象,叫太陽經。其它五個經都一樣。 行者:對。太陽經跟太陽氣有什麼差別呢? 同學:太陽經它是一個地界,氣跑到這個地方,氣跑到這個地方,寒氣是太陽氣,這個地界叫太陽經。 行者:不是寒氣,是收斂之象,太陽寒水之經打不開了才收呢,這個時候才顯示出它的本象。但是,太陽經往往是高熱,高熱居多,所以太陽經從標從本,既有發熱,也有惡寒,但是,寒水之象只是從它的一面來解釋了。 行。大概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六經呢就像六個場所,腦子裡不要把它們按照由表到里這種非常局限的想法去理解,不要想了,太陽經就是最表一層;應該是一種功能,一種功能場所,就好象一個單位一樣,有經理部,有總裁辦公室,有營銷部,有策劃的,這裡頭呢蹲的就是相對應的六氣。但是可以不可以不蹲這個氣呢,可以是其它氣呢?也可以,這個時候就病了,這個時候就叫或者叫並病或者叫合病。太陽氣不開,不能行使太陽氣的這個,太陽氣不開呢,就顯示了這個收的功能,這個時候呢,太陽底面就是少陰,少陰陷入了。所以不要以為只有陽氣虛了,好像已虛陷才能到達少陰,那是傳變,在一經之間這種表裡進退就顯示出來了,陰陽變化就顯示出來了。 大家關於這個六經六氣還有什麼疑問可以提一提,大家討論一下。嗯,有什麼想法嗎?可以講一下,現在已經講到這兒了,就是說,你們對六經建立起來的模型是怎麼樣的,腦子裡取象是什麼樣的,可以簡單講一下,能取出來嗎?我說過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一個平面的,由表及裡,也不是那麼簡單一個立體的,由果皮到果仁(笑),那麼簡單的一個。行,沒有的話大家還需要,這個問題就保留,以後還需要繼續去感受,把這個六經六氣整個的現象在思想中要感受出來。 同學:聽了完課之後,我想到了一點。 行者:需要從方方面面去理解它,不要把它馬上就建立起來一種模式。行,你先坐。為什麼我剛才說不要從簡單的二維三維去理解,這不是那麼簡單的,是怎麼樣理解?是要放在一個動態角度下理解的,它是一個不斷地變化的,演變過程中的。就象少陰、太陽,開始有不動的象,它受到了外界的天之六氣的感應,它有波動,受了五行地氣的這種影響、呼應,它的狀態也會產生變化。也就是說這就是我們人之六氣,人之六氣呢內為五臟,五臟精氣內守,它支持的是外在六氣的變化,五臟精氣與外在六氣相互輝映,同名的經氣開始互相化現了。像肝經和外在的厥陰風木之氣,它內在的肝的經氣如果虧虛的話,外在的厥陰之氣也就顯示得比較薄弱,在化現的時候,在傳變的過程中就容易出現,就是說病。 什麼是病?容易出現太過不及,容易受到外在的影響,容易出現凝滯,容易出現氣化的不行。這個時候呢我們看問題的時候就要納入整體的角度來看,就是說六經你是單獨拿出來一個體系,但是這個體系並不是完整的,它內在還有跟精氣相互呼應,我們只能從氣的一方面去理解它的變化,然後呢不要把它上來就建立一個非常完整的一個,好象一個完整的圖形一樣。它有整個的內在的氣能量,這種傳變,不受外在影響,不是這樣的,所有的東西你要放在大環境底下看它的變化。天之六氣的變化是一陰而陰,這是天行客氣的變化。上一課也講了,它是陽氣逐漸升動收藏這個過程,我們看呢好象有升有收,其實不然,其實就象我們心臟在跳動一樣,盈縮,它就是這種變化,不離它的根本,不離我們。到最後還是我們這一團元氣在盈在縮,在周流,只是我們人後天生長啊要靠中焦脾胃的元氣來鼓盪,所以在先後天之間就搭起了這個橋樑變化。所以看急病重病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還是依據的先天的元陽,就是壽命的根本,水火,在其它雜病的調理過程中,往往是從升降入手,升降出入進行調整。 所以大家對於六經五髒的感受,要不斷的去理解,不斷的去建成一幅全圖,而不是單純你要把六經,把陰陽,把什麼什麼建立一種模型,這個不可取。為什麼?我們人的陰陽是基於我們人身的,是在天地之中的,在這萬物變化之中的,這樣談陰陽的,六經六氣五行都是一樣的,是基於後天變化的,它裡面有它的規則,不是說你搞科學一樣,單獨把一個模型抽出來,那個叫抽象,那個不客觀的。所以我剛才跟你說要建立一個象,但是我又不跟你說我是怎麼建立的,就是告訴你思維要逐漸的圓融,等你圓融起來後這個象也建立起來,就是人體上下整個的是一幅全圖。 上節課我給大家講了,這節課主要講一下關於打坐的問題,但是在這之前呢,我先抽點時間講一下其它的東西,關於五行。六經六氣陰陽闡述了,現在還有五行觀念。誰能講一下關於五行以前是怎麼認識的。 同學:天有六氣,地有五行,然後六氣和五行之間呢,它們又是互相呼應的,六氣是五行之魂,五行是六氣是魄,這是我的意思,然後再有呢是人身的…… 行者:你就應該說互為陰陽就行了,別講得太玄。那句話好象是比較長,天行六氣,地布五行,再往下,人秉五常以有五臟是吧,它這個表面上是相互對應的,五行呢講的還是收藏之氣比較多點。我問題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怎麼理解? 五行呢木火土金水,這個文化呢是我們中國特有的,以前在西方文化里,都講四行,地火水風,它們那個地呢是金。你別看那個印度的西方的什麼佛經里講的,它那個大地是凝固,堅固之象,不但是印度的還是西方的,西方的很多都受印度的影響,咱們中國呢,在這個四象之中產生了土,這個呢可能跟歷來講究人文化,就是說以人為本,作為我們的本位文化產生的一個發源。這個是跟西方,跟印度,跟其它的宗教哲學不一樣的地方,看問題不一樣。當我們中國人談事情的時候往往是以,就是立於本位的,以本位來講的;不是說當作科學,這個東西跟我們沒關係,我們置身事外去研究。這是兩種態度。 在天文學中,我們觀測天象的時候,你看西方就是要麼地心說,要麼日心,然後不斷再往外,科學發展嘛,有很多變化,包括宗教裡頭的,宗教裡頭以地心為主。咱們中國古代觀象呢根本是以腳下,我這個觀測點,這一點作為宇宙天地的一個原點,一個中心,然後呢到天象上再去找一個中心,它不是以地心為心的。像我們中國人長期處在北半球,所以呢我們觀測天象的位置呢都是面南對北,看到星體的變化,也就是所謂固有的;然後根據星體的變化引起的五運六氣,相對應的有一幅圖。 在用藥之中就相應的規矩,這個就不多談了,我現在主要講的就是這個土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是怎麼來的呢?我在過去給大家講過,我們人一生下來以後,哪一點不一樣?分別意識,就是對外物分別好壞,產生了許多邏輯思維變化。動物呢,動物跟人在這一點上差別是很大的,動物很多時候是建立在簡單的條件反射,它也有邏輯思維,就是邏輯思維很簡單而已。這個人一旦建立起來邏輯思維就分別好壞,然後是遠近,然後是美醜,取捨,產生了種種的觀念,種種的限制,在思維上產生這樣的限制,然後取捨。這個時候呢四象、先天八卦就立在那兒了,天地定位,然後是六氣周流。在我們人立於本位的時候,我們去看哪個好,沒有趨向,有遠有近,立於本位,產生了中土的文化。 中土呢,中土本來是應該涵納四方的。但是由於我們每天就是說思慮紛紜,然後是各種,就是說各種關於事物遠近好壞的思慮取捨,這個時候呢中土是脾胃,是脾,五臟屬脾,脾藏意,意念就會浮馳;土呢,濕土之氣,就會潰散,由於濕土之氣的潰敗,所以產生了由先天到後天的一個整個格局的變化。脾主濕,藏意,精氣得藏了以後,濕氣則不外陷;脾不能藏精,濕氣就外陷,濕氣就會瀰漫,濕氣瀰漫以後,土不能治水,它力量沒有,不能夠凝聚,不能夠收斂的時候就不能制約住水中的陰氣,這時候就產生了所謂的水濕泛濫。 現在很多人的疾病,你像最簡單的二型糖尿病,很多二型糖尿病癥狀,陽氣,脾腎的陽氣浮散不能收,這一方面呢,肝木郁遏不遂就造成了高血壓、糖尿病很多疾病一個共同的基礎。所以說人從先天到後天這一步,中土之意,中土之精逐漸的消磨,在我們中國道家講究修身導練的時候怎麼樣,第一步叫做百日築基,百日築基完了以後怎麼樣,叫練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的己。練己就什麼?脾土之所藏,脾主藏意,意念安藏,收於中土。中土是黃芽,收於中土之後,道家,儒家都講的是這個,這個練好了以後,身體就會逐漸變好。怎麼練?就是說分別念,首先把我們這些對事物好壞的這些分別逐漸的淡化掉。見到一個事物,唉呀,好,這是第一念,好怎麼樣,你看這一事物心裡高興,但是你在這個基礎上,你就認為唉呀,好就對了,心態就因此產生了取,要靠近,要留戀這種心態,這種心態,你的意念,這時候呢,這就是分別意,你會跟其它這些分別比較。因為有好的,就會凸顯出來其它的東西相對應的產生了缺陷,這時候就有取有舍,然後呢哪件事物又有不同,就產生了比較,根據它各種不同比較,你得出很多道理來,邏輯推理,就產生了種種的思維。 我們打坐第一步就是,打造一個什麼?對鏡無心。呂洞賓不是作過一首詩嗎?一日清閑自在心,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老秋尋到,對鏡無心莫問禪。這是他當年修鍊的一個初步的境界。對鏡無心是什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看見了,後面一個見是什麼,再見到了,產生分別了;聽而不聞,周圍的聲音我都聽見嗎?聽見了,我不去把它停留在腦子裡,不去對它刻意地去留止。這個時候呢,我們的心態、觀念、五官啊其實是非常敏銳的,外在的所有的一切,你平常能夠感知到的,這個時候我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只是我們不再刻意地去關照它,全部放下,把腦子裡的固有的這些需要執著的東西放下,執著什麼?就好像你特意說說我要聽,你肯定就對聲音的方面感興趣;你看,看的時候然後你就會,思想就會固定在視覺上或者固定在某一個感官上,以至於呢在某一個感官上你又會固定在某一件事物上,這樣的話,逐漸的你的注意力趨勢逐漸地在狹隘,心態呢是緊張的。大家都知道,心態緊張會產生什麼? 同學:肝氣鬱滯。 行者:對一件事情太過於關注的話就會出現收束凝滯之相,肝氣就不容易疏達,不容易疏達以後就容易產生動象;肝氣變動的話,就風木動搖,動搖的話你對事物的觀察就不會達到很放鬆,很安寧的狀況。這個狀況是非常消耗的,所以我們打坐是要求達到什麼?要求達到放鬆,安寧,精氣要回歸。練己練的是脾土之意,第一步呢剛才講的這個,第一步百日築基,百日築基是前奏,經過一百天精氣的積聚以後元陽就會升動,這個百日築基說的是一般的身體比較健康的平常人。如果身體比較虛弱,有病有郁滯的話,中間會出現很多的身體的病理的方面的反應,那不在百日築基之內。但是如果是打坐得法的話,意念,神意是比較寧靜的話有時候也不需要一百日,這是道家講一般的過程。百日築基為什麼講百日呢?西方文化講,我們一個人要形成一個習慣,要形成現在氣機的變化,一個新的秩序規律,至少需要一百天,但是西方人喜歡從外向內看,它看不到這個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只能從外在現象去揣測,觀察,我們中國文化直接是由內而外了。他們是通過發現事物的規律和人的思想性格變化至少需要一百天,所以要改變一個壞的習慣至少要一百天,一百天以後就形成習慣了,形成一個新的習慣了,但這個習慣牢固不牢固不一定。關於打坐等會兒接下來再講,現在再往下講五行。 中土涵納四方,收藏著意念,這是我們養生最關鍵的。我現在跟大家講,黃帝內經十六字養生的宗旨,「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精神內守就是脾精藏意,恬淡虛無呢就是對外在的這些物質、思想不過於去執著,分別執著,慢慢心態就放鬆了,然後再內斂。第一個,不去外紛馳,然後再精神內守。土藏萬物,道家有句話叫五行四象皆藉土,什麼後天五行四象之內全都是涵納在中土脾胃之氣之中的。所以呢你看,脈無胃氣則死,人無胃氣則死,胃氣是貫徹到六經百骸十二經絡,所有臟腑經絡之中,胃氣少得病,胃氣無則死。這是講了後天的土氣。為什麼這裡面產生脾和胃的這個差別呢?脾胃是一體的,哪有說有兩個東西?都是講的中土,中土之精要收藏,那就是脾;中土之氣要運化四方,像大海一樣,囊括四象以後,然後是運化四方,這就叫胃的功能。從陽化則產生胃,從陰的那面說就是脾。所以黃元御四象學說裡面整個用脾胃囊括了四象,然後呢在其中左路脾升,講的是肝腎,右路胃降,講的是整個金水之氣斂藏,那邊是木火之氣升達。 這又回到剛開始講的,五行的含義呢,就是講了一下土的觀念,木火土金水,木氣是升發之氣,它是代表了一股升散之象,升發之象;火氣開散,金曰從革,金氣開始變革,要收藏,水氣凝斂寒藏,水居下位啊。水性是什麼?是柔中已經有動向了。五行是這樣的,五行各有體用,過去在道家裡面把五行就分成十天干。五行又各有陰陽,當然這個跟後代談的這個什麼肺陰肺陽,什麼腎陰腎陽,什麼肝陰肝陽完全不是一回事,它那個講的是體用。比如木,體陰而用陽,木氣本身自成體系,它內在有精有血,外在又有鬱勃而升的力量,所以是有體有用,自成體系。體呢肝血精氣含藏,用呢是要勃發。肺氣也一樣,肺呢體為陽,肺主氣啊,裡面都是氣,空的,其位最高;體陽而用陰,陰是什麼?要宣降,開散了以後要往回收,金氣斂凝。所以說金木在五行中是一對,它往往牽涉到金氣的含藏,所以慢性病在調治過程中一般是從五藏,五行生剋來探討。 至於說它的生克關係不像我們一般人想的那樣,它只是象一個事物不同的變化方向,由於某一個方面不足的時候入產生導致了失去平衡,所以產生了好象就有生髮有克犯。最典型的生髮的角度是這樣的:從先天河圖裡講,木生火,然後呢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這是一個循環,一個循環呢土氣在中間,土氣在於中,這是講的生化的道路,先天五行講的是這樣生化的道路。生化是什麼?由陰出陽,不斷由陰出陽,不斷變化,不斷生化,這個就生機勃勃。我們的人體應該也是這樣的,但是呢這就叫先天狀況。 但是既生以後,由於後天脾胃之意浮散了以後就產生了克化,這是它先後天的差別,就是說生化和制化之道。制化是怎麼產生的?第一點,脾氣開散了以後首先制約的是腎水,濕土克的是腎中一點陽氣,腎中一點陽氣不守了以後,腎水就泛濫,陰氣就迷漫;這個在傷寒論裡面講就是,少陰勝趺陽,這意思是什麼?我們在治病的時候,關於這步制化的道路我們就需要逆著去調整它。怎麼逆著?中土就要溫陽燥土。溫陽呢,腎中一點陽氣受克伐了,脾胃濕氣瀰漫,脾濕水寒,這時候用的就是暖水燥土的方法。然後,由於水中一點陽氣逐漸消伐了以後,腎中陰氣泛上,然後水再克火,由於腎中陰氣盛了以後,水之陰克火之陽,克丙火,這就是制化道路。然後呢,火中之陽受克犯了,然後中焦心經之氣就不能光明,然後火又去克金,陰火克陽金。在洛書裡面的變化之道就是全都是以陰克陽,以陰克陽了以後,陰氣就成形啊,後天我們的形質就逐漸形成了,形質越來越堅固,然後陽氣越來越虧損,越來越虛少。 我這是大概給大家講一下,然後抽時間會把洛書仔細給大家談一下。這裡面還牽扯到一些慢性病它怎麼樣恢復的一個過程。很多慢性病為什麼不能恢復呢?就一旦形成以後我們後天就這條制化道路,陽氣就會逐漸地消減,用藥的話,就說是輔佐養生,輔佐先天的。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提一下,可以給大家闡述。剛才我主要講的陰五行,陽五行,有先天的五行的生化,後天的制化,制化就是陽氣、生機逐漸受到遏制。從中土開始一輪迴,火之陰克犯心之陽氣,金之陰克化木之陽氣,與先天河圖的生化正好是相反的。大家以前看過洛書吧?大家有印象,那個方位大概知道吧?你看過這方位你就知道,它就是後天制化的這個順序。 沒人提問我就簡單的總結再講兩句,咱們等會講打坐的事。 五行,五種運行狀態。土是涵納四象的,先天一元陽氣盈縮產生了四象的變化,後天呢就是因為土氣在,這個脾之意還能收藏得住,所以呢四大沒有崩潰,四象沒有分崩離析,完全是因為土收藏的作用。土氣收藏了以後然後是四象各隨其用,四象各隨其用然後又產生了它們的用,就是說各得其所各得其位,這種用又產生叫胃氣的變化。網上有人問:河圖洛書,不知道為什麼要有這兩個東西。 行者:這兩個東西產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整個的一個根原,它就闡述了我們人先天後天是怎麼變化的,它內在的原理,很多醫學東西都是從裡面闡述出來的,以至於黃元御先生關於先後天氣的變化也是從河圖洛書中領悟出來的。他在《靈素微蘊》裡面簡單提到過,但是那個也講得不是太清楚,只是簡單提了一下。這樣我們就知道了,五行是用來幹嘛的?是來類比五髒的嘛;六氣呢,是類比六經的,外在六經的變化。五行呢屬陰,類比藏精,類比的是大地;六氣呢,六氣在天,流動不息的,在我們人體類比的經絡還有六腑,六腑也是川流不息的,這是實而不得滿,傳化物而不拘。五臟是滿而不能實,藏精氣而不泄,這是說臟腑的兩種現象。 行,今天關於這個問題就講到這兒,大家還有什麼要提問的。 同學:你剛才講的是外而經絡的這條道路,外而經絡就是說講六氣的變化,就是說用六氣來描述就是精氣在六經之中的變化,用五行來描繪臟腑之間的一個運化過程。我的理解,不管是六經還是五行,都是在描述一氣過程中的不同狀態,不過是一個是六一個是五的區別。實際上外而經絡應的是天,內而臟腑應的是地,就是說,用六這個數來描述天的變化,用五這個數來描述地的變化,而且天干地支也是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我想問一下,就是說在描述一氣過程中的狀態,為什麼會有六和五的區別?為什麼一個用六,一個用五來表示? 行者:這是個問題,這個問題具體講起來我也不大清楚,但這個就是黃帝內經講的,天以六六之節,地以九九制會,這就是內在的一個數。天地萬物之間的變化,是有它一個內在規律,有它的數的,但是這個數的推演呢,需要對象觀察到極致以後你才能把它推出來。一般的話像我們過去古人關於這個數的這種推演都需要有傳承的,需要有那麼一個老師,他推演出來了,他十分透澈了,然後它教的這些弟子們,有的可以明白,有的不明白也可以去用。這就是我們過去為什麼有這麼多術數啊,算命這一套,有的人拿這一套算不準,但是也時靈時不靈,有的人就會算得比較透澈。關於五和六這個數你就不要太去執著它了,在仔細深刻研究的時候這個裡面會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至於為什麼要用五為什麼要用六,我覺得這個原因比較大,這需要到達很深的程度才能感受到。 其它還有什麼問題嗎? 同學:天之六客氣你已經講過,但天地之氣如何起作用你還沒講過。 行者:黃帝內經這樣講的,人生於地而懸命於天,我們是腳踩在大地上的,是離地很近,而離天就是非常遠的,離太陽非常遠的,所以在我們人體的生長變化過程之中呢,陽氣始終是最可貴的,因為由陰中出陽這是我們人體的一個化現,一個表現的現象,所以這一點生陽是比較可貴的。我們一身五臟六腑,皮毛血肉,這個是靠近大地,秉的是陰氣,而這一副身體的內在流動之象,這個現象呢,整個的現象統稱為元陽。是誰流動呢?是精氣流動,精氣需要動的力量。怎麼動?動的規律呢以天想呼應,就這樣,這就叫五行六氣之間的變化。六氣的變化呢,屬陽,屬外在,變化節律較大;五行內在的變遷呢,它屬於偏陰偏內。這是它們兩個變化的一個層次,所以古人將五運六氣全都合在一起,然後產生了萬年曆,來衡定每一刻人體的五行六氣變化的具體方向,具體的潮汐變化。 你剛才問的是天行客氣,地也一樣啊,這個地吧,就是分方位了。西北地勢高,東南地勢低,西北的人呢手足比南方人要強健一些,耳目的聰明程度要差一些,看體質了,所以說南北有差異。西北人陰精所奉,其壽長,東南呢陽精所降,其壽夭。陽氣是易於耗散的,雖然光明;陰精呢,陰精是厚重的,滯濁的,但是它周期長。所以說陽氣過於旺盛的人生命會短,瘦的人經常看每天忙,睡得也少,耗散得也快。很多人,很多女性,年輕的時候不斷有病,過了五六十歲以後突然精神了,一活活很長,長壽,這個是經常見到的。這是精氣含藏的過程。 我們中國是這個地理形勢,但是呢,如果換到國外就不一樣了,關於東南西北這種地勢啊,這種脈氣流動,很多方面成方成法的都不契合,到那個時候就純用取類比象了。查色按脈,直接手判陰陽,從陰陽大象角度來看。關於細的五行六氣的傳變制化不盡符合,傷寒論到那兒了,很多地方你得改改。這就是地理的變化。就說他們澳大利亞跟咱們是相對應的,在他們那個地方,天還是那個天,天行六氣,客氣還是一樣的,但是由於觀察的角度方位不一樣了,很多東西都要擰轉過來;就是說外在的環境是一樣的,但是內在的方向不一樣。至於說五行,關於五行很多東西,用方用法的偏重性啊又需要改變了。像我們國內,就是說以五方議論,內經裡面講的,五方的人用藥是各有所宜的,身體體質是不同的,秉賦也是有差別的。南方人精氣薄弱一點,氣弱一些,用藥量就偏小一些,發散的葯你就少用些就能達到功效;北方人吧發散葯你就多用一些。南方人注意要含藏,要養精,北方人注意要開腠理,要疏達。這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自取象不一樣,這要受到內在五行的影響。它就不像受到六氣啊,每一年都在變化,外在的變化不斷地牽轉。五行吧是有大象的,每一年雖然也不一樣,但是地理,就是所處的地方,它的影響會比較深刻。 其它人還有問題嗎? 同學:你剛才講到治療土氣克腎中一點陽氣的時候是要溫陽燥土,後面腎水泛濫克的是火,然後火又克金,金又克木,像它們在臨床之中是怎麼考慮的? 行者:這裡面牽涉到很多慢性疾病的治法。戊癸合化為火,這是五行的一種合化,它這個講的這個角度與我們今天講的濕土外潰不同。已土濕氣不能藏了以后土氣外潰,潰塌了,然后土氣潰塌了,土不能治水,水勢就泛濫了。戊癸合化為火是什麼意思啊?就是說用燥土之法安藏腎中的陽氣,這個時候叫戊癸合化為火,就是一點元陽。癸呢,十天干裡頭水分壬水跟癸水,什麼叫壬水?壬水癸水,還是那個,就是說講那個東西的時候要憑感覺,沒有名詞,沒有什麼寒水。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取類比象,也先別陰陽。什麼叫壬啊?壬就是升發,癸水就是斂藏,整個水都在斂藏,是不是啊?水中一點元陽叫壬,這是它的用,水中之用;水中之體,它的體它的陰含藏著,這叫水,這叫陰水;壬呢叫陽水。 剛才講了一半,另外一半是什麼?五行四象皆藉土,九宮八卦不離壬。九宮八卦為什麼不離壬呢?水中一點元陽,就靠這一點元陽發動呢,這點元陽如果不發動,就消失了,中土都沒用。但這個又牽涉到治病過程中的一個問題,現在給大家稍微講一下。過去講弦居右關,就是說右關脈,弦而無胃氣,弦而無胃氣,死,這叫弦居右關,這是古人講的,就說中焦後天之本已經殆絕了,木氣已經乘犯,土氣就不現了;木氣已經衰弱到極點,全部為所克,制化,制犯。 緩臨水宮,主要講的右尺脈浮散不收。命門脈為水宮。為什麼叫命門呢?一點元氣全含藏在那兒。左主升,右主降,右降下去是什麼?一身的陽氣,相火之力全都要潛藏在命門裡頭,你說命門的元陽之氣足不足?這叫命門,為什麼叫命門火呢,右邊紅門命。右邊這個真是微弱的話,那一身的陽氣肯定非常弱,沒有力量,所有陽氣收藏起來就這麼一點。這個叫命門,過去也說叫腎陽,但一定得沉,沉實而有力,過去叫沉滑有力。這是命門火充沛。不能浮,浮代表什麼?浮代表相火不收,這個人就會煩躁,躁動,意志極其不堅定,自己說一個決定,別人還沒有考驗他呢,馬上自己就變了。最明顯的一個狀況是躁,煩是什麼?心煩;躁是什麼?腳躁,足躁,兩個腳不安靜,在屋子裡走來走去那種。有些人遇上事情了,一煩就喜歡走來走去,這證明他平常肝氣就不升,一遇事就壓在底下,他就不斷地在走,肝在底下疏泄;有些人陽氣能升上去就煩躁,就發泄,就找人發火,說啊什麼的,從陽化了。如果升不起來表現就從陰化,他就是壓制,他不說,就是皺眉頭,走來走去,走來走去,等他想明白了,肝氣一疏達了,人就好了。這就是兩種現象。我說這種呢,遇到事情煩惱呢,他往往是左路下來的,左路下來是左尺脈,跟右尺脈不一樣,右尺脈是元陽不收,元陽不能收藏了。這個時候呢就叫先天,就是說緩而無胃氣,這兒不是浮,浮是元陽不收,緩呢,緩怠不收,這土氣啊,土氣就緩離水宮,這時候土氣就渙漫不收,這種現象,整個渙漫無力。平常一般說土脈的病脈啊,肯定是緩怠無力的,這叫病脈;不是說緩和,緩和是四季調和之象,緩而不和,渙漫不收。土氣幹嘛的呢?收藏四象的,它不能收藏,所以說緩怠不收。火生土,土氣不收了,火氣全都散在外邊。這個兩個講的,就是說一個是先天之本虧乏了,一個是後天之本虧乏了,你們覺得這兩個哪個重一點?誰講一下,有什麼道理,講道理,不是做選擇題。 同學:先天這個是你出生的時候就帶來的,不是你自己可以改變的東西,而後天是你自己可以改變的。 行者:你覺得就是說先天元陽整個衰微了以後,這個就不好治。其它有不同意見的嗎? 同學:我認為都不好治,先天後天互為根本。 行者:先天、後天之精不可能敗絕的,敗絕就是說全是死症,就是如果還留有一線的話…… 同學:還留有一線的話,是先天敗絕的更不好治。 行者:我們人就是說,人之生先成精,這是黃帝內經講的,就是說精氣是最本原的。但是人踏入後天以後,精氣靠什麼滋養?靠我們後天的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呢怎麼滋養?水谷之精運化了以後,上輸於肺,與天氣相互結合,這個時候再產生精氣,肺敷佈於全身,將精氣敷佈於全身毛脈和筋,谷精神明再流於四臟,這個時候呢精氣歸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的精氣再歸於腎,腎的精氣滿了以後再歸於奇經八脈,這是它的一個過程。古人講的,先天之精敗絕了,這個是不好治的,但是還能活一段時間。無胃氣則死,後天之氣敗絕了,胃氣敗亡了,馬上就得死。五行四象皆藉土啊,這個元陽之氣靠後天土整個運持的,如果先在之精虧乏了以後,後天之精留有一線,還可以再繼續彌補,這個時候就看這個人的狀態。 這個講的都不是真正的敗絕。別說這個先後天了,五臟哪一髒的精氣真正敗絕了,都是真臟脈。我在臨床之中遇見的病人,先天之精虧乏的很不好治,先天之精一般虧乏的很多人都是類似於絕症了,西醫的絕症。可以不可以治?可以治,有治好的。就是說後天呢,後天之精,右關脈弦而無胃的還真沒有摸到過,摸到的都是弦急的,應該不算那個吧。那個應該往往臨床癥狀還都比較輕淺,沒什麼特殊癥狀,這個時候調養了一陣以後,通過心態慢慢緩和了,很多愈後還好一些。因為大部分人是這樣的狀態:腎的精氣彌散不收了以後,他的精神狀況還可以,然後呢日常生活的煩惱情緒反而比以前更加熾盛,以前怕冷,現在不怕冷,以前怕吃涼性的,現在能吃了。現在很多病都這樣,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有很多人能吃涼的,喜歡吃涼的,為什麼呢?乙木老出現郁遏,乙木郁遏的時候就會化火,化風火,甲木就會有風火,風火之後脾胃從陽化,不從濕化,這個時候呢喜歡吃涼的,然後呢有時也怕熱,冬天也不怕空調啊風扇。這類病人呢一般如果用些疏木溫中燥土的,慢慢乙木打開了,陽氣都斂藏回去了,病人就會出現一些,雖然病沒了,但是又怕冷了,又吃不了涼的了,感覺非常虛弱。痘倒是治下去了,人變弱了。它這個就是說精氣損耗的速度也慢了,但是由於精氣不是亢盛在外的,所以他感覺到,以前呢每天鋪張浪費慣了,現在把錢收緊了花,節約著花,感覺非常拘急。 行,大家還有其它什麼問題嗎? 同學:胃氣絕臨床表現主要有哪幾種? 行者:胃氣絕吧就是剛才講的,就是所謂說的除中,臨床上一般不多見,醫院裡經常見,ICU病人說突然能吃了,病好幾天,突然能吃飯了。有兩種,一種是弦,弦絕,弦如刀刃;另外一種是摸不見,一點點都摸不見了,還突然能吃了。這兩種呢,當然我沒治過,屬於過幾天就走了那種人。 同學:剛才講的這種迴光返照的話,在中醫里是什麼現象? 行者:迴光返照是元陽離脫。 同學:我剛才問錯了,我想問的是脈弦,弦急的臨床表現。 行者:左關脈弦,第一點是弦而緊,弦而緊的話,第一考慮外感,是不是受寒了;第二點,緊的時候看看是不是實。有的時候緊呢特別滯澀,這個時候有外感,外感一般是陰氣。第二種呢是性格,性格平常特別容易緊張,神經質的那種,肯定左關脈弦,平常心裡肝木之氣都壓著,他就是行為上啊,身體就容易出現一些過激反應,很多過敏的病人的肝脈都旺一些,但是內在呢必然是有鬱塞,他可能不弦,但他有鬱塞,就不暢。每一經的弦脈都不一樣,你要看具體的情況。肺是通調水道的,飲入於胃,游溢精氣要轉輸上去的,所以說肺脈一弦了,你看是不是有飲,痰飲停那兒了,喝點涼水,寒氣是不是逼在那兒了,或者說外面受點風寒,把胃要開散的水精之氣壓住了,所以你看是浮弦還是沉弦,水飲是自內來的還是自外來的,所以說右寸部的弦脈要細看一下。右關部脈,一般弦脈,弦而無胃,弦如刀刃,這都是胃氣大虛,這個時候呢,仲景建中湯,這個時候才是仲景建中湯,你不要兩關脈都非常沉弱,你把建中湯使上,不但不管用,而且吃了不舒服:本來沉弱,中焦就無力運化了,那麼多白芍,那麼多怡糖進去,更動不了了。建中湯是有陽氣的,有力量的,木氣發不出去了,為什麼發不出去?土氣不給它力量了。 看了黃元御的書說,誰能告訴我脈為什麼浮,為什麼沉嗎?浮弦和沉弦有什麼差別嗎?右關脈。我也不問了,我就直接講算了。 沉為陰,浮為陽,沉為精,浮為氣。沉是什麼?精不能化氣,浮,氣不能歸精。景岳以前經常講這個。在我們摸到右關部脈沉而無力的時候,這時候肯定是精不能化氣,一身的陽氣都不能振奮,後天之本就非常虧虛,這個時候你怎麼辦?起碼你要調先天來溫養後天,然後再 積奠中焦,把它由精化氣走,要升達它,這時你就別用陰葯了,是吧?小建中湯是什麼?肝氣犯中焦了,中焦虧虛,然後肝木還旺盛,所以說兩倍的芍藥。芍藥酸苦平,本經芍藥苦平,治什麼啊?芍藥苦藥,主要作用是什麼?活血,還有什麼?芍藥大家看,雖然是草木之氣,但是非常硬,有金石之性,所以說重鎮斂降,它有這個性。那麼中土虧虛的時候,它一下子就鎮下去了,中土之氣就收藏不起來了,所以中土虧的時候一克都不要用。本經最後加了一句,久服益氣,為什麼益氣呢,壯火食氣了,久服以後那個什麼,把肝木的躁火收斂一下,不壯火食氣了。神農本草經後面很多說法,久服什麼什麼,都是從各個角度,你從各個角度吃對了可以,吃不對……,它這是根據不同的人來講的。 行,大家還有什麼問題? 同學:元陽是不是只能減少消耗,不可能補先天之氣? 行者:可以啊。你要知道,這個世界間是什麼都不存在的。佛法有一句話叫「緣起性空」,什麼意思啊?諸多我們人看到東西,都是靠大家共同的因緣聚合產生的,你只要有東西產生它就存在了,而且這個諸多因緣,諸多條件,它不渙散就永遠存在;諸多產生條件消失了它就消失了。我們人的精氣呢通過後天來滋養的話,來變化的話,後天水谷變化滋養,這個就是所謂的打坐養生,長生之道。咱還有一個是不能滋養的,是什麼?我們這個形體,這個軀殼,顯現在世間的話,不斷運動,不斷勞作的話,必然會衰老,必然會衰亡,這是必然的,就像一部車子一樣,你哪怕用得再節省。庖丁解牛,十九年了以後,這個刀也或多或少會有損傷的。庖丁解牛已經夠養生的了,每天都是隨心所欲,不會碰到任何障礙。至於道家的長生不老,它是講的另外一個東西,不是這個形體。 後天一生下來以後,逐漸通過各種意識分別以後,我們自己對整個身體啊,對整個形體的感知,整控能力,氣血的貫通啊,收納的能力逐漸在下降。小孩的時候,你看,小孩純粹一股氣,雖然小,但有時候勁兒還挺大的,哭聲非常大,他一怒就是全身的勁。慢慢年紀大了以後,這個力量就越來越小。很多人練武什麼的,為什麼能爆發出來那麼大的力量,就是因為用攝調能用到全身的力量,所有的力量,內家拳就是這樣。後天返先天呢,道家修正的後天返先天,就是把那些消耗的精氣全部斂藏回來,符合日月變化之道,精氣逐漸斂藏,奇經八脈充實,全身的精氣就逐漸旺盛,旺盛到最後,五髒的精氣充盈到一定程度,然後任督二脈都通,所謂的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什麼叫三花聚頂?精氣神全部充盈了,自己能見到一定的景象。五氣朝元,心態已經非常凝定了,五臟精氣真的達到極點,精氣充滿,這個叫五氣朝元。真的五氣朝元,過去書上記載了,站在多高的地方一點不用害怕,心裡頭如磐石一般凝定。 這個時候呢又回到這一步,練已,整個東方文化長生不老之道就是練已這一步,練的是意念。咱不是說嘛,這個世界什麼東西都沒有的,你想叫它有它就有,把我們所有的能量,所有的意念,真意,意念這個能量的根本歸藏在脾胃之中,歸藏在中土,最後儒家的黃鐘通禮,正位居體,會有各種異象產生的。但道家那個不叫,道家那個練己成功以後要結丹,斂凝之後叫金丹,它叫九轉還丹,就是這個意念逐漸斂凝,斂凝到最後這個意念呢由精氣,由無形漸至於有形。這個有形也是他自己能夠看到的,至於生理上解剖有沒有就不知道了,它有這個類似的功能。然後由這個意念逐漸凝斂,凝斂產生變化,到最後呢這個金丹成了,成了以後再溫養,溫養出去,然後這個意念再變化,最後脫離開這個形體。這是它的長生之道。脫離開這個形體就叫陽神,陽神是變化萬千的,不受形體束縛的,意生身也是從練己這一步開始的。道家修行,還有佛家修行,南懷瑾先生講,意生身不成就不叫修行成就。當然,我們打坐修鍊的最終目標就是這個,要不然的話,我們這個習氣啊,很多意念意識啊夾雜在一起,會逐漸地流轉變遷,所謂的輪迴。為什麼會輪迴呢,我今天想到哪裡去,走著走著走到頭來,走太近了,然後覺得,唉呀,那邊還挺好的,往回走,就不斷地在折騰。然後呢,今天木火升達,明天金水就斂藏。世間萬物之象就是,老子不是說嘛,返者道之動,就是萬物都處在循環往複之中,只要一動就循環往複。每天覺得什麼東西好,哎呀,精神上的東西就是好,每天接觸接觸,時間久了以後,物質上越來越缺乏了,就覺得物質好,又得回去。回到物質上又覺得不行,又得在精神上有所追求,總處在變動輪轉之中。這就是我們的正常現象。所以有的人突然看透了,看透世間了,什麼事情都無所謂了,沒興趣,這一步是厭世了,這第一步達到了,就對世間看透了,這叫什麼?擺脫生死了,什麼擺脫了?他不生不死了,好像。佛家很多東西你需要正確理解,它叫解脫生死,生死對它不產生困惑。 就講這麼多吧。接下來上樓講講打坐的事。推薦閱讀:
※次第根機行者若想不誤善緣,修行方式方法就要細緻到位
※密乘行者應避免的極重罪業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切】
※「旅行者號」離開地球40周年:《三體》的忠實粉絲很不安
※楊貴妃是唐朝的潮流先鋒 「美女經濟」踐行者
※證悟的雲水行者──紐西堪布仁波切生平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