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醫對於小兒腹瀉的一般認識及治療方法

談中醫對於小兒腹瀉的一般認識及治療方法

史方奇;方葯中

  腹瀉是兒科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癥狀,其包括範圍極其廣泛,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腹瀉的發生,廣泛言之,一切由於腸道蠕動增強;腸道吸收分解障礙;腸道炎性變化及各種機械性刺戟而致之腹瀉癥狀,中醫均列屬小兒腹瀉範圍。不過兒科臨床上所謂腹瀉,一般多僅指小兒排糞次數增多,大便稀薄或水瀉而言,如瀉出物中夾雜膿血者,中醫稱為「腸澼」、「滯下」或「痢疾」,一般不列入腹瀉範圍之中。何夢瑤氏謂:「泄瀉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並無努責,亦無膿血及里急後重,惟覺睏倦耳,故與痢疾異。」因此本文所述內容,亦僅限於小兒一般腹瀉,不包括小兒痢疾在內。  

一、關於病因

  關於小兒腹瀉癥狀發生的原因,歸納中醫文獻中有關論述,一般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1.外感「邪氣」 小兒腹瀉癥狀的發生,可以由於外感「邪氣」所致,巢氏病源小兒雜病諸候謂:「小兒有解脫而風冷入腸胃,腸胃虛則泄利。」又謂:「解脫換易衣裳及洗浴露兒身體,不避風冷,風冷因客膚腠…入於大腸則為利也。」張景岳全書謂:「小兒吐瀉…有因寒氣自外而入,內犯臟氣而然…」戴思恭證治要訣謂:「暑瀉由冒感暑氣。」王綸明醫雜著謂:「夏秋之間,濕熱大行,暴注水瀉。」所謂:「風」、「寒」、「暑」、「濕」…等等,「外邪」侵犯小兒腸胃,即可在臨床上發生腹瀉癥狀。  2.飲食所傷 小兒腹瀉癥狀的發生,常系由於飲食失調所致。素問太陰陽明篇謂:「食飲不節,起居不時,則陰受之,陰受之則人五臟,入五臟則 滿閉塞,下為飱泄。」巢氏病源小兒雜病諸候謂:「小兒先因飲食,有冷氣在腸胃之間,而復為熱氣所傷,而腸胃宿虛,故受於熱,冷熱相交而變下利,乍黃乍白,或水或谷,此為冷熱利也。」王綸明醫雜著謂:「泄本屬濕熱,多因飲食不節,致傷腸胃而作。」景岳全書謂:「小兒吐瀉…有因生冷不慎、致傷胃氣而然者…」是小兒飲食過多或食用生冷不潔之物,均可損傷小兒腸胃而發生腹瀉。  3.脾胃虛弱 小兒腹瀉癥狀的發生,尤其是一般慢性長期腹瀉,常系由於小兒脾胃虛弱所致。素問臟氣法時論謂:「脾病者,虛則腹滿腹鳴,飱泄食不化。」巢氏病源小兒雜病諸候謂:「腸胃虛則泄利。」王綸明醫雜著謂:「若元氣素弱,飲食難化,食多即腹內不和,疼痛泄瀉,此虛寒也。」景岳全書小兒吐瀉篇謂:「若飲食雖滯而因脾虛不能運化者,此其所重在脾氣不在飲食也。」所謂:「脾」、「胃」等詞,中醫臨床上大致上是指人體消化系統;「虛」或「寒」,臨床上一般大致是指人體生理調節代償功能衰弱或衰竭,因此所謂「脾胃虛弱」致瀉,當亦即指小兒消化功能衰弱或衰竭時所發生之腹瀉癥狀,因而「脾胃虛弱」常為小兒發生腹瀉癥狀之主要原因。  4.乳母疾病影響小兒腹瀉癥狀的發生,可以由於乳母疾病,由授乳而影響 小兒發生腹瀉,巢氏病源小兒雜病諸候謂:「乳母觸冒風冷,食飲生冷物,冷氣流入乳,令乳變敗,兒若飲之,亦成霍亂吐利。」又謂:「乳母將,息取冷,冷氣入乳,乳變壞,不捻除之,仍以飲兒…入於大腸則為利也。」是乳母有病可以影響乳汁變化而使小兒飲用後發生腹瀉癥狀。  5.治療上的錯誤 小兒腹瀉癥狀的發生,可以由於治療上的錯誤所造成,巢氏病源小兒雜病諸候謂:「春夏以湯下,小兒其腸胃脆嫩,不勝葯勢,遂吐下不止。」劉完素六書謂:「表熱未入於里,誤以寒葯下之太早…因而里寒下利不止。」是可見其他疾病不適當的治療或不及時,或用藥不當,亦均可在臨床上使小兒發生腹瀉癥狀。  以上五類原因,其中以前三類為最重要,急性腹瀉病兒,多半系由於外感邪氣或飲食所傷,慢性腹瀉病兒則多半系由於「脾胃虛弱」。  

二、關於病理生理

  關於小兒腹瀉癥狀的病理生理,中醫文獻中記載頗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濕勝則濡瀉。」巢氏病源小兒雜病諸候謂:「小兒腸胃嫩弱,因解脫逢風冷,乳哺不消而變吐利也。」賓士會粹謂:「泄瀉者,水濕所為也…得此症者,或因於內傷,或感於外邪,皆能動乎脾濕。」李中梓醫宗必讀謂:「統而論之,脾土強者,自能勝濕,故曰無濕不成泄,若土虛不能制濕,則風寒與熱皆得干之而為病。」趙獻可醫貫謂:「臟腑下利,其證多端,大抵皆因脾胃而作。」張景岳全書謂:「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乃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文獻中有關腹瀉癥狀的病理生理論述還頗多,難加盡舉,僅就以上各家論述,試作如下小結:  (1)認為小兒腹瀉癥狀的發生,主要系由於其脾胃病變所致,中醫所謂「脾胃」,是泛指人體整個消化系統,質言之,即人體消化系統在因病因作用而致消化功能紊亂情況之下即可發生腹瀉癥狀,所謂:「泄瀉之本無不 由於脾胃…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乃致合污下降而下利。」  (2)小兒腹瀉癥狀的發生,主要系由於「濕」所致,所謂「濕」,是中醫臨床上常用的一個術語,其含義之一,大致上是指人體內液體病理產物之意,濕的產生,可以因於熱。由熱而生的濕,稱為「濕熱」,亦可以因於寒,由寒而生的「濕」,稱為「寒濕」,「濕」的產生不論系因於熱或因於寒,只要人體內有「濕勝」的情況,亦即濕達到了一定程度,即可在臨床上表現為腹瀉癥狀,所謂:「濕勝則濡泄」,「泄瀉者,水濕所為也。」朱丹溪幼科全書謂:「凡泄瀉皆屬濕。」  (3)小兒腹瀉癥狀的發生,可以由於外感,亦可以由於內傷,但基本上則認為仍多系由於脾土虛弱所致,質言之,亦即認為小兒腹瀉癥狀的發生,其根本原因常系由於小兒腸胃抵抗力較弱,生理調節代償能力低下而發病,所謂:「脾土強者,自能勝濕……若土虛不能利濕,則風寒與熱,皆得干之而為病。」「小兒腸胃嫩弱,因解脫逢風冷,乳哺不消而變吐利。」按照現代醫學對於小兒腹瀉癥狀的病理生理認識,腹瀉的發生,大致亦不出下列幾點情況:①由於腸道運動功能增強;②由於腸道吸收分解障礙;③腸道炎性病變及機械性刺戟。總的來說,均屬小兒正常消化功能在病因作用之下遇到破壞所致。此一點從概念上來說,與中醫對於小兒腹瀉癥狀的病理生理認識,基本上實相近似。  

三、關於證候類型

  關於小兒腹瀉癥狀的證候類型,中醫書中名目繁多,歸納之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四大類:  (一)以患兒全身證候性質作區分者  1.熱瀉 小兒腹瀉而伴有全身機能亢進癥狀者,中醫謂為熱瀉,朱丹溪幼科全書謂:「如泄瀉黃稠,腹痛作熱,面紅口渴,此熱濕也。」魯伯嗣嬰童百問謂:「小兒熱瀉者,大便黃而赤或有沫,乃臟中有積,或因乳母好飲酒或嗜熱物,或生下傷溫蘊熱。」李梴醫學入門謂「熱瀉實火口渴,喜冷,痛一陣,瀉一障,肛門焦痛,其來暴速。」是小兒熱瀉特點主要為:糞色赤黃有沫,肛門焦痛,煩渴喜冷。小便赤濇,瀉時腹痛,可伴有發熱情況,其來暴速,患兒全身情況尚好。  2.寒瀉 小兒腹瀉而同時伴有全身機能衰弱或衰竭癥狀者,中醫謂為「寒瀉」或「冷瀉」。巢氏病源冷利候謂:「小兒腸胃虛,或解脫遇冷,或飲食傷冷,冷氣入於腸胃而利,其色白,是為冷利也,冷甚則利青也。」王肯堂證治準繩謂:「冷瀉者乃脾胃虛寒,水谷不化而泄。」李梴醫學入門謂:「寒瀉惡寒身痛,腹脹切痛,雷鳴鴨溏,清冷完谷不化,甚則脾敗肢冷。」王綸明醫雜著謂:「若元氣素弱,飲食難化,食多即腹內不和,疼痛泄瀉,此虛寒也。」是小兒寒瀉特點主要為:瀉出物清冷或乳食不化,小便清白,神乏倦怠,甚者身冷肢涼,患兒平素健康差,常有腹瀉歷史,所謂:「元氣素弱,飲食難化,食多即腹內不和,疼痛泄瀉。」  (二)以發病器官作區分者  1.胃泄 難經謂:「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是胃泄特點主要為:飲食不化,瀉出物為黃色稀便。  2.脾泄 難經謂:「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是脾泄特點主要為:腹瀉而兼有嘔吐。  3.大腸泄 難經謂:「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食已即瀉,大便色白,是為大腸泄特點,大腸泄後世各家書中一名直腸泄。  4.小腸泄 難經謂:「溲而便膿血,少腹痛。」腹痛腹瀉,大便膿血,是為小腸泄特點。小腸泄一般列入痢疾範疇。  5.腎瀉 李中梓醫宗必讀謂:「腎泄者,五更溏泄,久而不愈。」張景岳全書謂:「腎泄者,每於五更初,或將天明時即洞泄數次,有經月連年弗止者,或暫愈而復作者。」泄瀉經久不愈,泄瀉多在天將明時,是為腎瀉特點,腎瀉一名脾腎瀉又名五更瀉,趙獻可醫貫謂:「夫所謂大瘕泄者即腎泄也。」是腎瀉亦即難經五泄中之大瘕泄。  (三)以腹瀉癥狀特點作分類者  1.餮泄 李中梓醫宗必讀謂:「飱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也。」尤在涇謂:「飱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氣衰,不能熟腐水谷而食物完出。」是飱泄特點主要為乳食不化。  2.洞泄 一名濡泄,李中梓醫宗必讀謂:「洞泄一名濡泄,瀉下多水也。」巢氏病源小兒洞泄下利候謂:「洞泄不止為注下也,凡注下不止者,多變驚癇。」是洞泄特點主要為水瀉。  3.滑泄 李梴醫學入門謂:「滑瀉久不止,大孔如竹筒,直出無禁。」是滑泄特點主要為大便失禁,瀉下不已。  (四)以腹瀉發生原因作區分者  1.暑瀉 戴思恭證治要訣謂:「暑瀉由冒感暑氣,或飲啖日中之所曬物,坐日中熱處。」李梴醫學入門謂:「暑瀉如水,煩渴,尿赤,暴瀉。」是暑瀉特點主要為:有受熱史,水瀉,煩渴,發病暴速。  2.傷食瀉 李梴醫學入門謂:「食瀉食積痛甚,瀉後痛減,如抱壞雞子,噫氣作酸。」王肯堂幼科證治準繩謂:「傷食則惡食,小兒食瀉者,因飲食傷脾,脾氣不能健運,故乳食不化而出,若噯臭,吞酸,胸膈脹滿,腹痛按之益痛…」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謂:「吐瀉乳食不化,其吐及糞皆有酸臭氣者,此傷食吐瀉也。」是小兒食瀉特點主要為:有傷食史,腹痛腹瀉,瀉後腹痛減輕,瀉出物為消化不 良便,且噫氣反酸。  3.傷風瀉 徐春甫古今醫統謂:「傷風吐瀉,身溫。乍寒乍熱,氣多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完谷不消,時咳嗽。」是小兒傷風腹瀉特點主要為腹瀉而有發熱、氣粗,咳嗽,嘔吐等伴隨癥狀。  4.驚瀉 王肯堂證治準繩謂:「小兒驚瀉者,…泄瀉色青或兼發搐…亦有因乳母脾虛受驚及怒動肝火而致者。」是小兒驚瀉特點主要為:瀉出物顏色發青或兼有抽搐或乳母有驚怒等精神變化史,小兒因母乳影響而發生腹瀉。  以上四類證候類型區分,均為一般中醫兒科臨床上診斷所常用,其中以第一類尤為重要,陳修園時方妙用謂:「難經有五泄之分,曰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其實不必泥也,總以虛實久暫為辨,」按照小兒腹瀉癥狀,區分寒熱虛實性質從而隨證論治,是為中醫診療特點。  

四、診斷要點

  關於中醫對於小兒腹瀉癥狀的診斷,臨床上主要是根據患兒的病史,癥狀及體征。  (一)病史方面,臨床上必須加以注意者:  (1)發病前有無暴飲暴食或食入不潔飲食,腐壞肉類或水果。因為傷食是小兒發生腹瀉癥狀最常見的原因。  (2)發病前有無受風,受寒,受暑,居住環境有否潮濕,周圍有無類似癥狀患者,因為風、寒、暑、濕、時氣等等外邪,均可使人發生腹瀉。  (3)發病前有無受驚、受嚇,因為小兒受驚亦可以發生腹瀉。  (4)小兒平素健康如何?有無經常腹瀉歷史?每日腹瀉時間以何時最多?以往健康,此次突然發病,且有外因可尋者,多屬「熱瀉」、「實瀉」;既往身體衰弱,經常腹瀉,時愈時作者,多屬「寒瀉」、「虛瀉」;腹瀉已久,時輕時重,腹瀉時間多在清晨天色將明未明之時,多屬「脾腎瀉」、「五更瀉」。  (5)此次發病經過、原發癥狀、治療過程,亦須詳細追問,因為治療上的不及時或錯誤亦均可使小兒續發腹瀉癥狀。  (6)乳母有無疾病?乳母飲食如何?亦須詢問,因為乳兒腹瀉常與乳母疾病或乳母飲食有關。  (二)癥狀及體征:  小兒腹瀉一般癥狀及證候類型,前已述及。至於體征方面,對於腹瀉患兒,臨床上必須注意下列各點:  1.望診 腹瀉小兒的望診,一般應注意下列三方面:  (1)一般情況:體無消瘦,精神如常,雖可有哭叫不安,但無形嬴色敗虛脫之象、舌苔黃燥或厚膩者,多屬「熱瀉」、「實瀉」;反之,身體消瘦,面色發晦,汗出身涼,昏睡露睛,舌苔薄白或灰黑滑潤者,則多屬「虛瀉」、「寒瀉」,如伴有驚 抽搐,中醫謂為「慢驚風」,認為病危。  (2)大便外觀:大便黃赤黑或淡黃水樣稀便,多屬「實瀉」、「熱瀉」;大便青白或灰黑,或夾雜未消化成形食物,或乳色未變,或清冷風泡,下利清谷,多屬「虛瀉」或「寒瀉」。  (3)查食指撓側脈紋:此法一般用於嬰幼兒,主要是觀察小兒食指撓側之淺層血管顏色上的變化。金鑒兒科謂:「凡初生兒有疾病者,須視虎口交叉處脈紋之形色,以決病之生死輕重。」此法系因小兒皮膚薄嫩,所以能借食指撓側以觀察淺層血管之盈充情況,進而推測患兒全身情況,一般腹瀉小兒,脈紋紅紫明顯者多為「熱」為「實」,脈紋青白沉伏者多為「寒」為「虛」,腹瀉小兒脈紋透命關者,則多為病危。  2.聞診腹瀉患兒的聞診,一般著重在聽患兒的呼吸與聲調,實瀉、熱瀉患兒聲亮氣粗;虛瀉、寒瀉患兒聲低氣微;腹瀉患兒而見呼吸迫促困難,中醫認為脾腎敗絕之象,屬於危候。除此而外,腹瀉患兒大便氣味亦應加以注意,大便酸臭有味者,實瀉、熱瀉居多,下利清谷,大便無味者,則多屬虛寒。  3.問診問診方面,除病歷方面的詢問已如上述外,臨床上尚必須詢問患兒腹瀉過程中之各種伴隨癥狀,伴隨癥狀方面,下列幾點必須詳細詢問:  (1)問寒熱:小兒腹瀉而伴有發熱惡寒無汗者,一般屬於外邪引起,病在表證階段;發熱不惡寒有汗口渴進冷飲後較安者,病屬里熱;惡寒無發熱,口不渴,或口雖渴而欲飲熱者,則屬於虛寒。  (2)問腹痛:腹瀉患兒一般均皆伴有輕重不同程度之腹痛,不能言述之幼兒,可以其啼哭情況來推測其腹痛程度之重輕,腹痛在先,腹瀉之後,疼痛減輕者、腹痛拒按者、腹痛喜冷者,多屬熱、屬實;腹瀉之後,疼痛不減,腹痛喜按、喜熱者,多屬寒、屬虛。  (3)問飲食:腹瀉小兒乳食如常者病輕,不能飲食者重,朱震亨幼科全書謂:「凡治泄瀉不問輕重,只要乳食如常不生他證者則易愈。」  (4)問下墜與否:腹瀉患兒一般多無下墜里急後重情況,如發現小兒有里急後重下墜感覺,則必須從其它各方面仔細檢查是否痢疾。  (5)問小便:腹瀉而小便多者,多屬虛寒;小便不利或短少赤紅者,多屬實熱。  (6)問睡眠:躁煩啼叫不能安眠者,多屬實熱、精神倦怠,疲乏嗜卧者,多屬虛寒,昏睡露睛者,則屬重篤之候。  4.切診 腹瀉患兒的切診,如同其他疾病一樣,一方面切脈,一方面切腹部,脈象方面,腹瀉患者一般多見沉脈,熱瀉、實瀉患兒,脈多見沉數、沉滑;腹痛甚者,脈多見沉弦;寒瀉、虛瀉患兒,脈多見沉遲、沉小。腹瀉患兒脈 象一般以「沉細」,「沉緩」為吉,如脈見浮大者則示病重,陳修園謂:「泄而脈大,難治。」不過以作者體驗,小兒脈象不似成人恆定,常因其驚叫啼哭而變化甚大,因此對於小兒腹瀉必須以證為主,脈象僅為參考。腹部切診方面,腹部皮膚熱,脹滿拒按者,多屬實、屬熱;腹部皮膚冷,喜熱喜按者,則多屬寒,屬虛。  

五、治療原則

  關於小兒腹瀉的治療,臨床上大致分為一般治療、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等三個方面:  1.一般治療 中醫對於小兒腹瀉之一般治療,主要著重在飲食調理方面,實證、熱證腹瀉患兒,原則上主張短期禁食或少食,腹瀉過程中,一般以稀粥,素菜,清淡之物為宜,禁忌油葷。如系乳兒,可減少授乳次數代以開水。虛證寒證患兒,中醫不主張過分嚴格控制飲食,但濃煎厚味,油膩過多之物認為亦非所宜,可予米湯、藕粉之類,乳兒可多次少量餵乳,中醫認為虛證、寒證之患兒,其體質本虛,若不再注意飲食方面的適當給予,則將更虛其虛,這在治療原則上來說是禁忌的。飲料方面對於腹瀉患兒亦必須適當供給。實證、熱證腹瀉患兒,可予各種果汁,其中以生梨汁為最好。虛證、寒證患兒可用紅糖姜開水多次少量頻頻予服,生薑不要太多,紅糖亦只放到微甜為度,昔年陳遜齋氏對於小兒腹瀉之屬於虛證者用紅糖姜開水作飲料極其推崇,陳氏認為小兒久瀉大傷其脾胃之陰陽,用紅糖水所以救其既失之陰,加生薑所以振其已虛之陽。作者在臨床中如遇虛證、寒證腹瀉患兒,其飲食方面一般亦均是按上述辦法囑咐病家,效果很好,往往有未開始服藥,病兒腹瀉即已穩定或趨向好轉。慢性腹瀉患兒在癥狀好轉之後,飲食方面亦應注意,中醫認為應常服滋養食品,圖書集成泄瀉經驗方:「久泄食減,糯米一升,水浸一宿,瀝干,慢火炒熟,磨篩,入懷慶山藥一兩,每日清晨用半盞入砂糖二匙,胡椒末少許,以極滾湯調食,其味極佳,大有滋補。」昔年陳遜齋先生對於慢性虛性久瀉患者,在飲食方面,常囑以冬瓜清燉牛肉或燉豬胃、或蒸鯽魚,陳氏認為上述飲食,常服可以健脾止瀉。作者臨床過程中,對於慢性腹瀉患兒,亦常囑服此,較大兒童可以湯肉皆食,較小兒童只食湯不食肉,如系乳兒,可令乳母時常服此,亦可通過乳汁影響小兒。以上所舉經驗方,效果尚好,可以試用。  2.藥物治療 關於腹瀉患兒的藥物治療方面,原則上與成人大致相同,李梴醫學入門謂:「凡瀉皆兼濕,初宜分理中焦,滲利下焦,久則升提,必滑脫不禁,然後用藥澀之。」李中梓醫宗必讀謂:「治法有九:一曰淡滲,使濕從小便而去;一曰升提,……鼓舞胃氣上騰;一曰清涼……所謂熱者清之;一曰疏利……通因通用是也;一曰甘緩……急者緩之是也;一曰酸收……散者收之是也;一曰燥脾……虛者補之是也;一曰溫腎……寒者溫之是也;一曰固澀……滑者澀之是也。」中醫書中有關腹瀉治療論述尚多,難加盡舉,如根據作者認識,腹瀉的藥物治療,臨床上一般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六類:  (1)利濕:內經謂:「濕勝則濡泄。」朱丹溪心法謂:「泄瀉多因於濕,惟分利小水,最為上策。」張景岳全書謂:「凡泄瀉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又謂:「泄瀉之病,多見小水不利,水谷分則瀉自止,故曰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所謂「利濕」,即利小便之意。亦即利尿可以止瀉。中醫利尿劑甚多,一般用於治療小兒腹瀉者,有胃苓湯、五苓散、大小分清飲等方。  (2)清熱:內經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李中梓醫宗必讀謂:「熱淫所注,暴注下迫,苦寒之劑。用滌燔蒸,猶當溽暑抑鬱之時,而商風颯颯然倐動,則炎歊如失矣,所謂熱者清之。」所謂「熱」,中醫臨床上一般大致上是指人體在受外邪作用後所引起的全身或局部的機能亢進或中毒癥狀,「清熱」即用藥物以制止亢進機能或直接解毒之意,小兒腹瀉之因熱而致者,清熱即可以止瀉,中醫清熱之劑甚多,一般用以治療小兒腹瀉者,有葛根黃芩黃連湯,桂苓甘露飲加減方,黃芩湯等方。  (3)去積:李中梓醫宗必讀謂:「痰滯、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瀉,隨證祛逐,勿使稽留,經曰實者瀉之,又雲通因通用。」所謂「積」,即指有物停積之意,腹瀉癥狀之由於積而發生者,去積是一個主要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小兒腹瀉之因積而致者,以食積為最多見。因此去食積又為重點之重點,去食積的方劑,一般用於小兒腹瀉者有: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等方。  (4)補脾:內經謂:「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飱泄食不化。」李中梓醫宗必讀謂:「土德無慙,水邪不濫,故瀉皆成於土濕,濕皆本於脾虛,倉稟得職,水谷善分,虛而不培,濕淫轉甚。經雲:虛者補之。」所謂「補脾」,大致上是用藥物旺盛患兒消化功能之意,腹瀉癥狀之發生,系由於消化功能衰弱或衰竭而致者,在治療上必須從補脾著手,補脾方劑甚多,一般用於小兒腹瀉者,有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理中湯、八珍散等方。  (5)溫腎:內經謂:「腎主大小便。」又謂:「腎司開闔。」趙獻可醫貫謂:「大便之能開能閉者,腎操權也,今腎既虛衰,則命門之火熄,火熄則水獨治,故令人水瀉不止。」腎的含義甚廣,可能是指人體泌尿生殖系統及內分泌系統,亦可能泛指人體生理調節代償功能之原動能力,小兒腹瀉之發生,由於腎虛所致者,治療上應以溫腎為主要治療方法,溫腎方劑甚多,臨床上用於小兒腎虛久瀉者,一般有、四神丸、七成湯、加味理中地黃湯等方。  (6)固澀:內經謂:「滑者澀之。」李中梓醫宗必讀謂:「注泄日久,幽門道滑,雖投溫補,未克奏功,須行澀劑。」王綸明醫雜著謂:「久泄腸胃虛滑不禁者,宜澀之。」所謂固澀,即用藥物硬性止住瀉下之意,如患兒腹瀉不止且有 虛脫現象,服溫補劑效果亦不明顯時,臨床上必須考慮應用澀劑即時硬性止住腹瀉,以防止患兒因瀉下不止而致全身衰竭或續發慢驚。中醫固澀方劑甚多,臨床上常用於小兒腹瀉不止者有:訶子散、真人養臟湯、桃花湯、固腸丸等方。  藥物治療方法,原則上大致不出以上所述六種,所應說明者,此六種治療方法臨床上並非截然分立的,常視患兒之具體情況綜合加以應用。例如實證,熱證腹瀉患兒,清熱治療之下往往合併去積、利濕;虛證、寒證患兒,補脾、溫腎治療之下,往往合併利濕、固澀;其正虛邪實,寒熱錯雜者,則攻補兼施、寒熱並用。至於合併有其它伴隨癥狀者,則更須綜合患兒全身情況,辨證論治。李梴醫學入門謂:「其間有風勝兼以解表,寒勝兼以溫中,滑脫澀住,虛弱補益,食積消導,濕則淡滲,陷則升舉,隨證變用而不拘於次序。」李中梓醫宗必讀謂:「至於先後緩急之權,豈能預設,須臨症之頃,圓機靈變。」因此對於以上六種治療小兒腹瀉方法的應用,在臨床上必須高度靈活,時時掌握辨證論治原則,千萬不可機械搬用,以致顧此失彼。  3.針灸治療 腹瀉的針灸治療,中醫是重視的,大致上一般認為實證、熱證腹瀉患兒宜針,虛證、寒證患兒宜灸,所取穴位,上肢有內關、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下肢有足三里、內庭等穴位,腹部有中脘、天樞、氣海、關元等穴位,背部有三焦俞、氣海俞、大腸俞、小腸俞、腎俞等穴位。小兒針灸時常有啼哭掙扎,不易合作,施術必須迅速,針刺不宜過深,一般以不留針為宜。灸時最好不用直接灸,以免發生皮膚燒傷。  

六、預防

  關於小兒腹瀉的預防方面,主要應針對其發病原因來作預防:  1.注意小兒起居 勿使受寒受熱,因為小兒腹瀉可以由於外感引起。  2.節制飲食 最好固定時間進食,小兒飲食不宜過飽,注意食物清潔,腐壞之物絕對不能食用,因為小兒腹瀉絕大多數均為飲食原因引起。  3.注意平時健康 小兒平常健康不好,經常有消化不良現象者,必須即時治療,即使癥狀消失,亦必須經常注意飲食調理,因為小兒腹瀉其因雖多由風寒或飲食,但主要系由脾胃虛弱所致,脾虛小兒,又常可因腹瀉而續發慢驚,因此必須平時加以注意。  4.乳母疾病早期治療 乳母有病最好斷乳,因為乳母疾病常可影響小兒,如迫於客觀困難不能斷乳,亦必須對乳母疾病早期處理,如乳母病重,則必須立即斷乳。  5.謹慎用藥 小兒抵抗力弱,臨床上用藥必須特別謹慎,非緊急情況之下,最好不用劇藥或毒藥,元張從政儒門事親謂:「凡治小兒之法,不可用極寒極熱之葯及峻補峻瀉之劑……若用此葯,反生他病,小兒易虛易實,腸胃嫩弱,不勝其毒…」這是古人的寶貴經驗,我們應加註意。  

附方

  (一)利濕一類方劑  (1)胃苓湯:蒼朮、白朮、厚朴、甘草、陳皮、桂枝、茯苓、豬苓、澤瀉,作煎劑。  (2)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朮、豬苓、澤瀉,作煎劑服。  (3)大分清飲:茯苓、澤瀉、木通、豬苓、梔子、枳殼、車前子,作煎劑。  (4)小分清飲:茯苓、澤瀉、豬苓、車前仁、厚朴、枳殼,作煎劑。  (二)清熱一類方劑  (1)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作煎劑。  (2)黃芩湯:黃芩、白芍、甘草、大棗,作煎劑。  (3)桂苓甘露飲加減方:豬苓、茯苓、澤瀉、生石膏、飛滑石、鮮荷葉、黃連,作煎劑。  (4)黃連枳殼湯:黃連、枳殼、厚朴、陳皮、旨草、六一散,共作煎劑。  (三)去積一類方劑  (1)保和丸:神曲、山查、麥芽、半夏、陳皮、萊菔子、黃連、連翹,研製丸劑或作湯劑。  (2)枳實導滯丸:枳實、黃芩、大黃、黃連、白朮、茯苓、澤瀉、神曲,研製丸劑或作湯劑。  (四)補脾一類方劑  (1)補中益氣湯:黃芪、白朮、陳皮、野党參、柴胡、升麻、甘草、當歸,作煎劑。  (2)香砂六君子湯:木香、砂仁、野党參、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作煎劑。  (3)參苓白朮散:野党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蓮肉、扁豆、砂仁、陳皮、桔梗,可作煎劑。  (4)理中湯:党參、白朮、乾薑、甘草,作煎劑。  (5)八珍散:党參、茯苓、白朮、甘草、黃芪、扁豆、山藥、粟米,作煎劑或散劑。  (五)溫腎一類方劑  (1)四神丸:肉豆叩、補骨脂、吳茱萸、五味子、生薑、大棗,可改為湯劑。  (2)七成湯;野党參、茯苓、甘草、附子、破故紙、五味子,作煎劑。  (3)加味理中地黃湯:熟地、當歸、萸肉、枸杞、白朮、炮姜、党參、甘草、棗仁、肉桂、故紙、黃芪、生薑、紅棗、核桃肉、灶心土、附子,作煎劑。本方為庄在田先生福幼編中方劑,用於吐瀉不止而引起小兒慢驚抽搐者,有特效。  (六)固澀一類方劑  (1)訶子散:訶子、炮姜、罌粟殼、橘皮,等分為散劑,用白朮、白芍煎湯調服。  (2)真人養臟湯:訶子、罌粟殼、肉桂、當歸、肉 、木香、白芍、白朮、野党參、甘草,作煎劑。  (3)固腸丸:人蔘、白朮、茯苓、甘草、訶子肉、烏梅肉、罌粟殼、肉豆 ,可為湯劑。  (七)寒熱兼顧一類方劑  (1)半夏瀉心湯:半夏、黃連、黃芩、乾薑、甘草、野党參、大棗,作煎劑。  (2)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乾薑、黃芩、黃連、人蔘,作煎劑。  (八)飲食治療經驗方  (1)鍋粑蓮肉糖散:飯鍋耙四兩浄末,蓮肉四兩去心浄未白糖四兩,共和勻每服三五匙,一日三次,食遠服,治老幼脾瀉久不愈效方。  (2)鍋粑松花散:飯鍋粑二兩、松花二兩炒、臘肉骨頭五錢烘脆,共為末,砂糖調,不拘時服。  上二方見陳修園醫學從眾錄。

(本文發表在1958年6期第373頁上)


推薦閱讀:

(8)[轉載]免疫與癌症治療研究(綜述二)
治療失眠最有效的37個小方法
?多囊卵巢中醫怎麼治療 運用辯證治療原則
常風雲治療神經性皮炎醫案舉隅

TAG:治療方法 | 中醫 | 方法 | 腹瀉 | 治療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