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比」背後隱藏了哪些心理秘密?
- 關鍵字: 自我防禦機制幽默否認升華
心理引言:「你是猴子請來的逗比嗎?」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這成為網友們嬉笑怒罵的經典句式了。不僅網上如此,生活中也經常聽到有人說別人,「這個人真逗比!」。逗比,很快成為了熱詞,跟「二」一樣。但不管是「逗比」本人還是笑說「逗比」的人背後都隱藏了心理秘密! ——心靈咖啡網
「你是猴子請來的逗比嗎?」不知道什麼時候起,這成為網友們嬉笑怒罵的經典句式了。不僅網上如此,生活中也經常聽到有人說別人,「這個人真逗比!」。逗比,很快成為了熱詞,跟「二」一樣。但不管是「逗比」本人還是笑說「逗比」的人背後都隱藏了心理秘密!
人活著必定會產生焦慮,什麼是焦慮?簡單來說就是不愉快!弗洛伊德將焦慮分為三類:現實性或客觀性焦慮,神經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但是不管哪種焦慮都會引起人的痛苦。既然焦慮會引起人痛苦的情緒體驗,那麼就要想辦法去降低或防止焦慮。為了減輕焦慮,自我可能採用正常和理性的方法來控制危險,解決問題,也可能採用否認現實甚至歪曲現實的非理性方法。後一種方法就是自我防禦機制。
不管是逗比自身還是嘲弄、喜歡逗比的小夥伴們所表現出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的啟動,至於防禦什麼,這要具體分析個人了。這種自我防禦為的是保護自己、減少焦慮和傷害!
根據弗洛伊德的自我防禦機制理論,這種防禦的作用是避免和減少消極的情緒狀態,它不僅能夠作用於焦慮,也可以作用於心理衝突和內在挫折。並且大多數防禦機制的啟動時,人們是通常是意識不到的。就像一些逗比,在逗大家的時候,他自己一般都是意識不到的。而這種逗比本身包含了兩面性。
逗比之所以這樣被眾人記住,一是因為逗比本身通過歪曲現實而自己意識不到卻被別人覺察了所帶來的笑話;二是因為逗比有時候真的很幽默能逗笑大家。這樣看似兩個矛盾的觀點卻發生在同一個客體上。
在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中自我防禦共有:壓抑、投射、移置、否認、反向作用、認同、退行和升華。從逗比本身讓大家發笑的角度出發,姑且可以粗略地把它歸結為幽默。而這「幽默」卻包含了兩種防禦機制:否認和升華。這就涉及到具體對待逗比本人了,這是一個怎樣的人?是消極防禦的,還是積極生活的?這是兩面性的存在!
就某些人來說,他讓大家發笑不是因為他的幽默而是因為他所做的在他人眼中是可以嘲弄的。這就是他採用了一種否認的防禦機制。否認,指個體在現實生活中,拒絕承認有關其個人痛苦事實的存在。這樣逃避現實,不必面對生活中的那些無法解決的困難與無法達成的願望,從而減輕內心的焦慮。他們寧願欺騙自己,也不要承認事實,這難免會讓發笑。
而另一種不但會讓人笑,而且他自己也會笑嘻嘻的。不僅沒有尷尬之相反而很正常。他願意取悅別人甚至不介意別人叫他逗比。你會發現這樣的人通常身邊的朋友不少,人際關係融洽。為什麼跟前者不一樣呢?是因為他採用了積極的自我防禦機制——升華。讓人笑可以理解為幽默也可以說成是滑稽。而前者是滑稽,後者是幽默。升華是指改換原來的衝動,用社會許可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表達出來,具有創造性與建設性意義和價值。比如後者用幽默緩解了自身的焦慮,保護了自己,取悅了別人換來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博得大家的喜愛。
但就在我津津樂道地說逗比的時候,卻發現不了其實自己也挺「逗」。正如一首小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為何如此在意逗比們的話語和行為?又為何要用「你是猴子請來的逗比嗎?」來作為嬉笑怒罵的句式?那是因為你在別人身上看到了你自己,你也啟動了自我防禦機制。這種防禦機制叫投射。簡單的說就是把自己內心存在的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慾望、態度和行為推諉到他人身上或歸咎於別的原因。有人說一個人逗比,然後你也說那個逗比,其實是你將自己的態度、內心與之相似的失誤與焦慮投射出來而已。
別人逗也好,二也罷。自己笑也好,鬧也好。從心理層面上都沒有錯,只不過是為了保護自己,而自己很少去意識到。人生來就會焦慮,如果能夠做一個積極向上的逗比來緩解焦慮,也不失為一個快樂之道!
推薦閱讀:
※40歲林心如至今嫁不出去背後貓膩
※香港騷亂背後的警販衝突
※替普京教訓土耳其 美背後捅刀有何內幕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肯定站著一個女人。
※「孟非離職」風波的背後是綜藝節目引出的產業革新 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