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傳統的變與不變 創新民俗活動讓傳統節日展新姿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端午佳節。從春秋戰國至今,端午節已在民間傳承兩千多年。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但以祭弔屈原之說流傳最廣;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包粽子、劃龍船是普遍習俗。
6月3日,上海一家食品店門前等候購買粽子的市民排起了長龍。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民謠話端午:吃粽子撒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不但別稱與「五」相關,眾多民謠歌句中,也描述了端午與「五」相關連的眾多民俗。古老的端午節民俗,不僅僅是吃粽子、賽龍舟,民間端午節還有插「五端」、吃「五黃」、吃「五毒餅」辟「五毒」、系「五彩絲線」,佩帶五彩香囊等民俗。
6月5日,漢服愛好者在南京玄武湖景區舉行祭祀屈原儀式。當日,80名漢服愛好者在南京玄武湖景區舉行祭祀屈原儀式,重現古代祭祀場景,迎接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到來。新華社發(董金林 攝)百名網友玄武湖畔玩「穿越」 行周禮穿漢服祭祀屈原昨天中午,玄武湖公園環湖路解放門段的大草坪邊,一場仿照古代的大型祭祀典禮在湖邊的木質平台上舉行。古琴聲中,來自南京及周邊地區的近百名漢服愛好者,身著漢服,雙手作揖,以古代祭祀禮儀來祭奠屈原。除了祭祀人員,更有不少愛好者穿上各個朝代,五顏六色的華美服飾遊園賞景,成為昨天公園內最有趣的一道風景,讓不少市民前來圍觀,驚嘆彷彿「穿越」回古代。
6月4日,一支由京郊農民組成的業餘舞龍隊準備表演。當日,北京市第三屆端午文化節在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開幕,賽龍舟、舞龍、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等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民俗活動吸引不少市民參加。新華社記者 趙琬微 攝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民眾在傳承古老端午民俗的同時,也為這一千年傳統佳節注入更多的現代生活元素。歡樂家庭游
小長假首日,東部華僑城共接待遊客12000餘人次。深圳商報記者 施 平 通訊員 林宇文 陸大勇 攝端午親情濃歡樂家庭游在端午這個充滿傳統氣息的小假期里,我市景區大打親情牌。歡樂谷精心打造了針對合家歡市場的「歡樂家庭周」;世界之窗推出端午假期遊園大餐;東部華僑城策劃「划龍舟吃粽子、戲水賞景」兩相宜活動;青青世界「住木屋、游果園、享田園餐」深受家庭遊客喜愛。端午小長假 親子游自駕游增長明顯
6月5日,福建省長樂市江田鎮三溪村村民在夜競龍舟。當晚,福建省長樂市江田鎮三溪村村民舉行盛大的夜間龍舟競渡活動,迎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夜競龍舟是當地獨特的傳統民俗活動,每年端午節來臨,村裡的男女老少都會相聚一起夜競龍舟。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端午假日理財端午又見假日理財 高收益有玄機端午節期間各家銀行紛紛推出端午理財產品。據Wind最新數據顯示,5月31日至6月6日在售的理財產品共有158隻,其中針對假日理財的14天以內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就有29隻。多位銀行理財師表示,投資者應理性購買假日理財產品。端午理財打好「組合拳」體育運動端午節為啥不能變成體育節以端午來說,其實很有發揮的地方,傳統的端午活動非常強調爭和斗,像龍舟、摔跤等,因此它最適合成為一個民族體育的象徵,我們是不是可以因此發揮,把它變成一個全民的體育節日,把那些什麼全民運動都放在這一天。再如射箭,射在古代是六藝之一,《禮記》中有大量關於射的內容,為什麼我們不能恢復這個傳統,把它變成一個全民式的運動呢?端午的復興不僅僅是傳統的回歸,也和這一天成為法定假日、忙碌的當代人需要更多修葺、娛樂有關。端午節這個曾沉寂已久的傳統節日再度火爆,被普遍歸結為傳統和民俗的回歸。端午在傳承中吸納新生活元素將傳統民俗與網路科技結合的全新嘗試,既能體現傳統節日時尚、親民的一面,又低碳環保。復旦大學教授、社會研究專家高國希認為,「在一些年輕人對端午概念漸漸模糊,甚至有人只知『吃粽子、系彩繩、插艾葉』,而不知其意義為何的當下,通過年輕人感興趣的網路方式,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於將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人的生活。」端午節貼近生活才有生命力網民心聲:端午節應與時俱進,創造一些新的節俗活動網民「朱子」:現在的端午節,基本上就是粽子節。網友「小葉」:不少傳統節日已僅僅淪為放假,而放假則等同於宅著或出遊,文化意義已被大大淡化。網友「roywu」:社會應該更多地去發掘節日特色,搞些有意義的活動,如紀念屈原詩歌比賽等等,這樣不僅宣傳了傳統節日而且還愉悅身心。網友「趙宗福」:正確引導年輕人參與並重視傳統節日,就要深入挖掘其充滿魅力的一面,並創造一些新的節俗活動,使之煥發活力。端午節不應該只是「粽子節」2011年06月02日 09:23:05 來源: 新華時政 [欄目提示]新華網是廣大網民知天下事、評天下事的平台。新華網時政部推出「網民論政」欄目,彙集廣大網民對當前時政領域的熱點事件、人物、現象的經典看法,供大家分享。 (2011年6月2日 總第524期)
端午沒到,粽子先至(資料圖片)網友「贛榆海之藍」:過去人們端午節吃粽子、點雄黃、插艾葉、佩香囊等風俗習慣,正被年輕一代所遺棄,如今人們只剩下吃點好飯、給親朋送禮了。拿80後、90後來說,他們似乎更推崇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民族文化的缺失。網友「小任」:不是不愛過端午節,而是到了今天,端午節還是那些老習俗,沒有新意。網民「朱子」:現在的端午節,基本上就是粽子節。網友「小葉」:不少傳統節日已僅僅淪為放假,而放假則等同於宅著或出遊,文化意義已被大大淡化。網友「竹子—兔」:我國端午節歷史悠久,我們應該真正從文化傳承和發揚上承擔起當代人的責任,真正把民族文化和傳統發揚光大。社會應該更多地去發掘節日特色,搞些有意義的活動,如紀念屈原詩歌比賽等等,這樣不僅宣傳了傳統節日而且還愉悅身心。網友「趙宗福」:正確引導年輕人參與並重視傳統節日,就要深入挖掘其充滿魅力的一面,並創造一些新的節俗活動,使之煥發活力。網友「民生」:應該與時俱進,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融入現代因素,讓傳統節日更豐富、更生動!端午文化知多少 精神內涵遠不只是吃2011年06月06日 08:38:09 來源:新華社會 端午文化探源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三大傳統節日。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習慣。歷史上端午節有很多別稱:端陽節、女媧節、重五節、五月節、沐蘭節、天中節、天長節、龍船節、解粽節、女兒節、詩人節以及地臘和龍日等,各地又有不盡相同的習俗,除相關祭祀活動外,還有賽龍舟、食粽子、蘭湯沐浴、插菖蒲、懸艾草、拴五色絲(避兵繒)、掛香袋、戴香包、比武、擊球、采草藥、鬥百草、盪鞦韆、熙游避災、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和時令鮮果等。
端午節的由來有三種說法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歷來有所爭議,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屈原說是一種最為盛行的說法。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末年楚國人。屈原62歲時(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軍打敗,他感到自己已國破家亡,懷著憂國憂民之心情,於同年五月五日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眾鄉親前往汨羅江尋找屈原遺體,結果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只好在故鄉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當地百姓做成各種粽子爭相投往江中,以讓魚蝦飽食後而不再傷害屈原。如今,吃粽子習俗已逐漸盛傳於祖國各地,以此紀念偉大的屈原。龍節說傳說龍的生日是五月五日。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兩文中推證說,端午是龍的節日。他認為,端午節中的兩個最主要的節日活動都跟龍有關,一是競渡用的是龍舟,二是粽子扔到江河中被龍所竊。其次,龍舟競渡跟古代吳越地區關係甚為密切,吳越民族以龍為圖騰,並在自己身上刺花紋,希望龍能保佑自己。顯靈說此說是紀念戰國大將伍子胥的。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所殺,屍體被裝入用皮革做成的袋子里,投入錢塘江。從此錢塘江常發怒潮,以五月初五潮水最為兇猛,直衝越國境內,人們傳說這是伍子胥在顯靈。關於「端午」兩字「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烏角黍。」「角黍」即粽子。正值「端午」,我們不妨從「端」、「午」二字的解讀來管窺端午節所承載的傳統民族精神與文化情感。「端」,異體為「耑」。《說文》:「耑,物初生之題也。」《說文·立部》:「端,直也。」「立」又有成立、建立之意,表示做成、成事;「耑」同「專」,意為專心致志。「端」從立,從耑,表示一心一意做人,專心致志做事,有正派、正直之意。如端正、端直、端莊。《說文·午部》:「午,啎也」,「午」是「啎」的本字,意為違逆。白天十一時至十三時正是陽氣極盛、陰氣始生的交午之時,故稱「午時」;而夜裡十一時至次日一時陰氣盛、陽氣生的交叉之時,故稱「午夜」。「五」和「午」古代可通用。古人以「五」為陽氣始盛之數,故稱五月第一個逢五日為「端午節」。尋找端午節的「無形粽子」 端午文化探源端午,傳承的是一種文化粽子傳情一棗之粽表示一心一意;二棗之粽寓朋友之間如二箸相交配合默契;三棗之粽是祝福祿壽三星照戶;四棗粽表四季平安……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三大傳統節日。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習慣。歷史上端午節有很多別稱:端陽節、女媧節、重五節、五月節、沐蘭節、天中節、天長節、龍船節、解粽節、女兒節、詩人節以及地臘和龍日等,各地又有不盡相同的習俗,除相關祭祀活動外,還有賽龍舟、食粽子、蘭湯沐浴、插菖蒲、懸艾草、拴五色絲(避兵繒)、掛香袋、戴香包、比武、擊球、采草藥、鬥百草、盪鞦韆、熙游避災、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和時令鮮果等。端午節又稱五月節,各地的節期長短也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這是我們祖先為合理安排一年時間生活的需要而創立的自然節日,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三大節日把一年非常均衡地分成三大階段,便於人民安排自己的生產和生活。過去老北京在三大節要清理欠賬,正是這種合理安排自己勞動與休息的一種反映。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夏、商、周三代時的夏至節、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的辟災驅邪、吳越民族對龍的圖騰祭。隨著歷史的發展又在此節日中嵌入了許許多多歷史傳說人物故事,主要有五個人:春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越王勾踐為了操練水軍而划龍舟、吳國大臣伍子胥投錢塘江、漢代為治水而殉職的蒼梧太守陳臨、東漢浙江孝女曹娥。人們之所以紀念這五個人,主要是體現兩大精神:一是愛國家,自強不息;二是愛人民,厚德載物。端午節的許多習俗均來源於捨己為人,道德自律的故事。如插艾草習俗是來源於唐代末年的傳說,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行軍中見到一位背著大孩子、拉著小孩子逃避兵亂的婦人,黃巢問她為什麼背大拉小?婦人答:大者為鄰居所託,小者乃自己所生,要不負鄰居信任。黃巢大為感動,命她在自家門前插艾草,以保平安。婦人不願自享平安,而是把此事告訴全村人,使得全村均免災難,因此成俗。北京懷柔喇叭溝門滿族鄉也有一個彭姓人,怕一位算錯賬的賣油老人吃虧,不佔小便宜,每每按高價買老人的油,而得插艾草保平安的傳說。這些故事均是要求人們進行道德自我約束,發揚團結互助精神的。端午節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內涵深刻、民俗事象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享受節日文化,弘揚節日精神,使節日成為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端午節是要吃粽子的,但每個粽子里「包」著的卻是豐厚的文化內涵,粽子外形如心,是可以當禮物送的。歷史上北京曾有一棗之粽表示一心一意;二棗之粽寓朋友之間如二箸相交那樣配合默契;三棗之粽是祝福祿壽三星照戶;四棗粽表四季平安;五棗粽是祝五子登科,高考得中……粽子傳的是情!而端午節傳承的則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端午節的「標誌性」物件兒硃砂判、布老虎、避瘟猴、葯葫蘆……端午節又稱重五節和蒲節,是民俗一年當中三大節日之一。三大節各有形象代表,各有應節食品,以端午節最豐富不過。在應節食品方面,除了為紀念屈原大夫的粽子以外,還有「五毒餅」(點心)黑白桑葚和紅櫻桃。在形象代表方面,就更不一而足了。除門窗插蒲艾,首先是街門楣上貼「硃砂判」,俗稱「(斬)五毒判」即以硃砂畫在黃表紙上的鐘馗。至於擺件掛件就更多了,有鎮宅的「布老虎」、避瘟免災的「避瘟猴」、醫治百病的「葯葫蘆」以及祈福迎祥的編織物「盤腸(如意)牌子」等。這些擺件掛件,除應節市場上有所供應外,多為家中小孩,尤其是小姑娘們自己動手精心製作。除打牌子(中國結的原型)外,巧手的姑娘還能自做微型布老虎。關於縫製小布老虎難在剪裁那一塊小黃布和一塊小白布上,下料適度才能保證縫起來順利是樣和有精神。當然填糠也要求嚴格,必須主體充實,四腳堅硬才算達標,老虎尾巴是後縫上去的,空布捻當然容易,如果也填上糠難度就更大了。有一種說法,縫製布老虎寧縫一尺(俗稱「老虎枕頭」)不縫寸半因為小的實在難做。從前巧手的小姑娘,自己縫製出精巧的小布老虎佩戴在襟上,比戴一串五色線纏的小粽子更覺得光彩。什麼是「避瘟猴」?原來,它是用一塊小方布,包上一團錦花對角十字縫起來,然後把三個角聯結一處,留一角支出,最後用針線把一個草籽珠子穿在造型的上部,便成了一個頑皮的猴。支出的那個角作為「手」,再給它安上一把用麻線做的小笤帚,這猴就變成「避瘟猴」,亦稱「掃瘟猴」了。說了半天,也許您未必能有具體的概念。這樣說吧,您看到過布藝品中,有一種用緞子縫的、三個或四個小孩圍坐合抱成的一個「南瓜」嗎?那就是「避瘟猴」的原型發展來的,當然它是把個體變成群體了。至於「避瘟猴」的來歷,無詳考。小時候,曾聽祖輩講過它或許與孫悟空當過「弼馬瘟」有關。孫悟空是猴,弼與避同音,因之就讓猴拿起笤帚掃除瘟疫,寓意消災保健康。端午節與五月初八的藥王廟會緊相連,因之「葯葫蘆」也作為端午節的一個形象代表,被普遍掛在千家萬戶的門窗上。葯葫蘆是摺紙或剪粘結合的「園雕」工藝品,也是紙工藝「翻花」的本源。「硃砂判」即鍾馗。傳統戲曲中和民俗都稱「判兒」。早年端午節科班都演應節戲,首先演的就是《斬五毒》,亦名《五判官》。那是一出純舞蹈的戲,由五位演員扮五個判官執劍舞蹈,斬除蠍子、蜈蚣、蛇、蜘蛛和疥蛤。記得最後一次看《斬五毒》是富連成科班元韻兩科合演的。演員有殷元和、劉元漢和夏韻龍等,時間是1942年農曆五月初五。從前端午節的應節戲還有《盜仙草》。《盜仙草》是比較常見的一出武旦小戲,端午節上演大有不同,連演三天,場場爆滿。記得冀韻蘭、高韻昇、韓韻傑三個人的「出手」非常精彩。六七十年前的印象歷歷在目。提到五毒判,全稱應為「斬五毒判」,這就是在黃表紙上,坊間畫工手繪的仗劍鍾馗,往往下邊還有五毒形象,簡約粗獷、生動異常。從前有的家庭院中有石榴樹,趕巧端午盛開火紅,老奶奶賞石榴花,戴石榴花也是端午佳節一景。舊時因衛生條件差,為防有小蟲侵犯兒童,祖輩則用雄黃酒塗兒童耳、頸、手腕、腳腕,最後在小兒腦門上寫一王字,這往往也是節日快樂高潮。以五色線纏「粽子」,當屬小孩兒過端午節最初學會的最簡單的一招。纏「粽子」的五色線,預先往往由老奶奶留下幾綹給小孩綁手腕、腳腕,還念念有詞「五色線綁手腳,妞妞(或柱兒)不被蟲蟲咬」。端午節的意義端午節是漢族的民間傳統節日,開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後來成為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端、初」同義,「午、五」相通,「端午」就是「初五」。民俗學者認為,端午節來源於古越人的圖騰祭祀,插艾蒲,飲雄黃,掛香囊,禳災異,辟邪驅惡,都是公共衛生的原始防疫。但是我國代代相傳,端午節是紀念屈原投江自盡的受難日。龍舟是到水中去找尋屈原,粽子是給屈原的靈魂祭奠,屈原則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受難象徵。屈原(前340—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才思超逸,輔佐懷王。秦楚爭霸,「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主張聯齊抗秦。懷王輕信讒言,放逐屈原,與秦結盟,被秦俘虜,客死於秦。頃襄王即位,繼續親秦,再度放逐屈原。屈原流放,輾轉沅湘,哀吟苦憶,目睹亡國。秦將白起破郢都,滅楚國。屈原痛不欲生,自沉於汨羅江,以死殉國,時為(前278年)夏曆五月初五。屈原之死,震動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靈魂。端午節從紀念屈原受難的節日,經過兩千三百年的綿延,發展成為尊重知識的節日,解放知識分子的節日。懷念古代為的是教育今日。儒家教育重視「以史為鑒」。華夏歷史,從甲骨文算起,有三千三百年文字記載。閱讀古書而不知「以古鑒今」,讀書何用?紀念端午節,自然地從屈原受難聯想到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歷代的文字獄,以及晚近的反右運動。秦始皇焚書坑儒(前213年):下令焚燒《秦紀》以外列國史紀,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禁止私學,以吏為師;次年,將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儒生坑死於咸陽。歷代專制暴君,禁錮思想,一字成獄,中國社會由此千年停滯。晚近的反右運動和「文革」,更使「知識無用論」、「知識越多越反動」泛濫橫行,誤國害人。田漢的逝去、老舍的自沉、儲安平的失蹤,一代知識精英被摧殘……都是我們應該永遠汲取的歷史教訓這就是紀念端午節的意義。端午節成為法定節日,對於弘揚傳統文化意義非凡。學者譚如為先生作《端午節有感》,詞正意切,敬錄如下:黃鐘毀棄,雷鳴瓦釜;文人噩運,魚肉刀俎:每臨端陽,瓣香瑤圃;思接千載,徜徉江滸;靳尚媚上,鄭袖善舞;台榭山丘,屈平不腐;長吟離騷,詩魂翹楚;美人香草,比興媚嫵。後昆垂範,前賢踵武;礪我精神,生氣虎虎;浩然正氣,流芳千古;佳節永志,屈子風骨。寫於2009年端午從漢字「端」「午」看端午文化「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烏角黍。」「角黍」即粽子。正值「端午」,我們不妨從「端」、「午」二字的解讀來管窺端午節所承載的傳統民族精神與文化情感。「端」,異體為「耑」。《說文》:「耑,物初生之題也。」《說文·立部》:「端,直也。」「立」又有成立、建立之意,表示做成、成事;「耑」同「專」,意為專心致志。「端」從立,從耑,表示一心一意做人,專心致志做事,有正派、正直之意。如端正、端直、端莊。《說文·午部》:「午,啎也」,「午」是「啎」的本字,意為違逆。白天十一時至十三時正是陽氣極盛、陰氣始生的交午之時,故稱「午時」;而夜裡十一時至次日一時陰氣盛、陽氣生的交叉之時,故稱「午夜」。「五」和「午」古代可通用。古人以「五」為陽氣始盛之數,故稱五月第一個逢五日為「端午節」。而「午」又是交替之意,五月五日雙五交替,也稱「午」,故稱「端午」或「重午節」。端午節時正是仲夏病疫流行的季節。古人過端午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送瘟神,而瘟神的盛行在古人眼中是由於人內心雜念過多,為人不端,行事不正所引起。《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所以,這期間的一切行事都以靜養安息為主,尤其注重端正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端午」之名的含義。周代諸侯朝覲、喪葬、祭祀等嚴肅場合所穿禮服正式莊重,故稱為「端」。《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端」、「章甫」分別指宗廟會盟時主持者穿著的禮服和禮帽。古人認為衣服、姿勢等是外表、行為的一部分,是個人品質、德行的表露。端午節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文化,然而,有形的粽子多、無形的「粽子」少的現象,卻是值得我們認真關注與思考。端午來歷的幾種說法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歷來有所爭議,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屈原說是一種最為盛行的說法。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末年楚國人。屈原62歲時(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軍打敗,他感到自己已國破家亡,懷著憂國憂民之心情,於同年五月五日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眾鄉親前往汨羅江尋找屈原遺體,結果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只好在故鄉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當地百姓做成各種粽子爭相投往江中,以讓魚蝦飽食後而不再傷害屈原。如今,吃粽子習俗已逐漸盛傳於祖國各地,以此紀念偉大的屈原。龍節說傳說龍的生日是五月五日。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兩文中推證說,端午是龍的節日。他認為,端午節中的兩個最主要的節日活動都跟龍有關,一是競渡用的是龍舟,二是粽子扔到江河中被龍所竊。其次,龍舟競渡跟古代吳越地區關係甚為密切,吳越民族以龍為圖騰,並在自己身上刺花紋,希望龍能保佑自己。顯靈說此說是紀念戰國大將伍子胥的。伍子胥因遭讒言誹謗被吳王夫差所殺,屍體被裝入用皮革做成的袋子里,投入錢塘江。從此錢塘江常發怒潮,以五月初五潮水最為兇猛,直衝越國境內,人們傳說這是伍子胥在顯靈。練兵說戰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國所敗,於是他大力訓練水師,並於五月五日演習水師於江河湖海之中,樹雄心、壯軍威,立志收復失地。惡日說五月初五古俗為「惡日」。戰國時齊國人孟嘗君五月初五生,其父讓家人棄之。此外,還有夏至說、子推說、角黍說等。賽龍舟為什麼在端午端午節有許多民俗活動,大多與當地氣象條件有關。賽龍舟活動。「北人善騎,南人善船!」歷史上最早的賽龍舟活動都是在年雨量1000毫米以上的江南水鄉,那麼,江南賽龍舟為什麼一定要在端午?這主要是因為江南秋冬季雨量少,江河水位低,而端午正好處於春雨向梅雨的過渡季節,雨量豐沛水位高。還有,從溫度上說,江南冬季過冷而夏季過熱。以長沙為例,1月平均氣溫還不到5℃,常有霜雪;盛夏7月平均氣溫幾乎30℃,嚴冬酷暑,都不宜開展龍舟競賽等競技活動,而端午節之際,不僅江湖水位較高,且溫度較適宜,這時平均氣溫都在25℃左右,自然是最為適宜的時間了。端午節還有插艾、掛菖蒲、飲雄黃酒、掛香包、沐蘭湯、貼符、鍾馗像等民俗,以辟邪、卻鬼和驅瘟,因為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端午是「毒日」。其實,這是因為端午前後氣溫迅速升高,濕度增大,細菌病毒滋生,各種疫病易流行;而且「端午節,天氣熱,五毒(蜈蚣、蛇、蠍子等)醒,不安寧」。而艾、菖蒲等是一種藥用植物,其芳香可以抑制病菌、蚊蠅和毒蟲叮咬;飲菖蒲酒、灑雄黃酒等也能起到類似作用(雄黃酒含砷有毒,近代已不飲)。此外,香包中裝的也是這類芳香藥物,把芳香藥物浸泡沐浴就是「沐蘭湯」民俗。古人甚至把這些藥物製成的飾物乾脆稱為「健人(豆娘)」。可見,誕生於自然環境中的端午民俗,與大自然、與氣候天象都是密不可分的。感受中國民間傳統 端午來這裡看別樣龍舟
「五月五,是端陽……龍舟下水喜洋洋。」下周就是端午,又到了一年一度賽龍奪錦的日子。這個周末將迎來端午假期,端午節最吸引人的活動項目是什麼?當然是賽龍舟。「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對於南方人來說,這是端午期間最流行的一個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實際上,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目前該項目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由於各地的風俗不同,賽龍舟的特色也不一樣。今年的端午,想看龍舟,不妨到這些地方感受不一樣的中國民間傳統。陽江別樣的風景「逆水賽舟」通常情況下,賽龍舟都是順水環境而行,但陽江卻不一樣。這裡端午龍舟競渡的最大特色正是「逆水賽舟」。根據記載,陽江端午賽龍舟的民間習俗始興於清朝,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初三和初五3天,當地「遍聞龍舟鼓」。在這3天里,當地群眾扶老攜幼,駐足漠陽江畔,盡現群龍逐浪、觀者如潮的端午勝景。據了解,端午期間,陽江地區許多村鎮都會自發舉行龍舟競渡,沿襲「逆水賽舟」這一傳統習俗。如今,這一體育活動已成為當地民眾一種揮之不去的「節日情結」。在陽江,每次賽後,龍舟隊都會將參賽龍舟深埋於河涌的淤泥之中,待到端午龍舟賽前的農曆四月初八再將龍舟起挖,精心裝飾一新投入賽前訓練,當地說法是「四月八,龍船挖。」而陽江人過端午,其實是從農曆四月(月小)二十八不開始,一直持續到五月初五,按當地人的說法就是這段時間都屬於做節的日子。湛江別樣的競技海上龍舟賽湛江是近代興起的一座海濱城,海岸線綿長,港灣密布,這也使其龍舟賽與其它地方不一樣。很多地方,龍舟賽都是在江河湖泊上舉行,而湛江則是在大海上舉辦。其中每年端午舉行的國國際龍舟邀請賽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前往觀看。今年的邀請賽將於6月6日舉行,屆時將有國內外51支隊伍參賽競逐,包括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香港、澳門地區的9支隊伍和湛江的42支隊伍,參賽隊伍及運動員數量為歷屆之最。此外,活動當天還有風箏、帆板等系列精彩活動。湛江過端午,除了看龍舟,還可以觀賞湛江的旖旎風光。湛江有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特呈島、東頭山島、調順島、新寮島等30多個島嶼,資源較豐富,其中最大的是東海島。如果看不過癮,你還可以親自體驗一下海上娛樂項目,拉大網,撈海鮮,過一個海邊浪漫又刺激的端午。東莞別樣的游龍「趁景」造價百萬龍舟2011年的東莞市龍舟文化節將於6月2日在萬江舉行啟動儀式。活動將持續至6月17日,歷時半個月。期間9個鎮街將上演近30項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包括裹潑水、粽大賽、放荷花燈等活動。據介紹,每年一進入農曆五月,莞邑大地龍舟鑼鼓之聲已不絕於耳,各地都會舉辦龍舟賽。東莞的龍舟風俗的一大特點是,不僅有龍船景「扒標」即競賽,還有「趁景」即不競賽龍舟而游龍嬉戲,以慶賀節日。今年東莞的麻涌鎮將會舉行傳統游龍趁景活動,安排200多條龍舟分批游龍,屆時遊客還可在現場觀看到一條號稱目前最長的龍舟。據介紹,這條龍舟由10名工匠歷時100多天打造而成,造價近100萬元。詩人節,詩情飛揚的日子(組圖)
張如安端午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根據地方志書的記載,寧波歷史上的端午習俗與全國各地並沒有多大差異。如《嘉靖寧波府志·歲時節物》說:「端午取菖蒲及艾,插門戶;或系以彩勝,佩於身;為衣香,置之篋笥;雜菖蒲、雄黃和酒飲之,以辟邪禳毒;為角黍、駱駝蹄糕祀其先,親戚各相饋遺。」《餘姚六倉志·風俗》說:「五月端午,其節物為艾旗、蒲劍,其飲食為花糕、巧粽、雄黃酒、燒麥冬,須除穢惡,婦女手扎健線,兒童佩香袋。」從中我們可以大體明了歷史上寧波端午的傳統節俗內容。令人感興趣的是,自宋代以來,寧波詩人留下的詩歌中,有一大批吟詠端午的作品,他們將端午節日的民俗事象內化為詩人的獨特情感追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時逢端午的節日氛圍中,讓我們藉助詩歌穿越歷史時空,感受古代寧波人是怎樣過端午的?採風 海鄉節俗筆下描豐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歷來是詩人表現端午節日的一大主題。古人視五月為惡月,民間有許多避忌的手段。端午產生的諸多節俗活動,無論是懸艾、系長命縷、食粽子、喝雄黃酒,都脫離不了其避災禳禍的原始意義。可以說避瘟保健是端午的一個中心主題,有著極為廣泛的社會影響。民國張延章《鄞城十二月竹枝詞》寫道:「五月端陽老虎描,艾旗蒲劍辟群妖。雄黃細蘸高粱酒,蒼朮還須正午燒。」謝翹《泗門竹枝詞》寫道:「懸艾芳辰日午長,家家除毒不勝忙。雄黃老酒全蟲蛋(俗以全蠍置蛋中,蒸食之,可解百毒),更炙門冬(即麥冬)滿室香。」「健線延年五色絲,香囊爭向臂間垂。群兒笑指籃頭說,正是楊梅乍熟時。」詩人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繪了四明端午的節俗內容。其中自古相傳的端午採藥傳統,寓有解百毒的衛生意義。端午採藥的傳統在四明民間歷代相傳,採集的藥物有艾蒿、菖蒲、蒼朮、蜀葵、蛤蟆等,尤以艾蒿、菖蒲最為突出,使用最廣泛。這兩種植物都具有強烈的芳香,掛在門楣,用來辟邪,具有防疫保健作用。用艾葉入葯,用艾灸治病,在我國民間十分普遍,孟子曾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民間也流傳著「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寧波地區盛產海艾,過去家家收藏艾葉。寧海詩人舒岳祥晚年所作的《端午感懷》詩云:「豫儲當采三年艾,緩計空尋六日蟾。」前一句的意思是,預先儲藏三年之艾,以備醫用。下一句說的是端午日中取蟾酥,可辟五兵,如果挨到六日取則不靈了。清乾隆間無名氏《四門竹枝詞》云:「艾虎桃籃制小鬟,蒲觴恰稱午時間。海鄉不解招魂事,只向龍山採藥還。」這裡的「不解」兩字很可玩味,因為端午節招魂吊屈原乃是文人的傳統,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禳災、祈年的意義。這些詩歌樸素真實,淺俗明快,雖然缺乏含蓄蘊藉的風度和言近旨遠的韻味,但無不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氛圍和節日情調,其所反映的節俗內容,容易得到百姓的強烈認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重要食俗,傳遞出人們辟鬼祛病、祈福求安的心理。從太守吳潛《賀新涼》詞「又凄涼、蒲觴菰黍,異鄉重午。巧索從來無人系,惟對榴花自語」看,南宋時寧波的粽子大多是用菰葉裹成的,而且粽子上還要纏掛巧索。歷代寧波詩人詠及粽子的很多,如史浩《花心動·端午》云:「菖歜碎瓊,角黍堆金,又賞一年佳節。」粽子不但是節令食品,還是人們藉此敬獻尊長的佳物。因此孫應時有詩寫道:「撥置為親壽,菖花糝盤黍。歡言記時節,風俗自荊楚。」可見,粽子為親情而設,它給節日的人們帶來了歡笑。競渡是端午佳節最盛大的民間娛樂活動。南宋的史浩大力提倡競渡,因為競渡對他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史浩的曾祖父史簡,特別孝敬母親,有一次不顧公務,偷偷帶著母親前往月湖觀看熱鬧的龍舟競渡。不料上司知道這事後,狠狠地凌辱了史簡,可憐年僅23歲的史簡為此喪身。史簡的遺腹子史詔,守節訓子,其孫子史浩後來成為「乾淳盛世」的賢宰相。史浩積極推動龍舟競渡,既帶有紀念先祖的意味,同時也為寧波人民慶祝太平提供了一種重要娛樂方式。史浩在《划船致語》中將競渡的宗旨說得非常明白:「伏以神聖當陽,朝廷有道,嵩呼鰲抃,共欣睿算之穹崇。樵唱漁歌,更喜時風之快樂。宜修競渡,用洽歡謠。」史浩有《花心動·端午》詞,寫到槐夏陰濃時節,「最好是,龍舟競奪,錦標方徹」。在兩岸觀眾的喝彩聲中,激烈的競渡奪標,最後總會分出勝負。但經歷過人世繁華的史浩,並沒有過分渲染競渡的熱鬧場面,也不太關心比賽的輸贏,而是從中領悟到「些個悲歡,過眼盡歸休歇」的人生命運。宋末元初的陳著也有《江城子·端午抒懷》詞:「何人簾幕倚蘭皋,看飛橈,奪高標。饒把笙歌,供笑醉陶陶。」當別人觀賞熱鬧的龍舟競渡之時,作為遺民的詞人卻躲入家中弦歌著《離騷》,這真可以說是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了。從古代寧波詩人的作品中,我們還發現了今天已經失傳了的端午節俗內容。鄞縣籍詩人袁桷在北方過端午時懷念家鄉和友人,有《再次韻》詩寫道:「尚憶山城節序新,榴花疑是十分春。田園處處祠蠶祖,門戶家家插艾人。」山城指的是甬城。甬城的端午,榴花如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插艾人,這並沒有什麼特別。但在第三句下面作者有一個自注「浙間以端午祠蠶定絲價。」祠蠶就是祭祀桑蠶。元初浙江民間以端午祠蠶並定絲價,賦予了端午習俗以經濟意義,這不見於其他典籍的記載。明代萬表有《午日泛湖》詩云:「競將歌管娛佳節」,寧波詩人只有在端午節俗的描寫中,才讓我們感受到了節日的歡娛,人生的快樂。但在很多情況下,端午卻是寧波詩人觸景生情、抒發愁恨的場域。對於敏感的詩人個體來說,仕途失意,命運多舛,種種的不如意,在熱烈歡快的節日氛圍的巨大反差中,往往會引發出強烈的感慨,於是外在的民俗事象,就有可能化為內在的凄苦心境。以下我們從遊子、情人和遺民三個特定的對象身上,透過民俗事象的表層形式,一窺古代寧波詩人在端午節中的複雜心態。遊子 思鄉況值泛蒲時端午節是一個充滿倫理、人情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走親訪友,座上角黍堆金,寶觥交勸,長幼之間時令物品的饋贈、佩戴,更是表達了家人之間的關愛。不幸作客在外的寧波詩人,每逢端午節,總會觸起無限的思鄉之情,家鄉的端午習俗,因此而置換成思鄉的愁緒。現存寧波詩人吟誦端午的詩歌,就以表現思鄉主題為多。元代袁桷有《客中端午簡善之》詩寫道:「海城紅憶石榴新,海子空看芍藥春。節物似憐遊宦客,風埃終愧醒吟人。已無蒲酒澆清恨,那用蘭湯浣素塵。健羨南方鄧供奉,團欒圍坐笑歌頻。」這裡的海城指的是甬城,海子即詩人自稱。昔年端午,詩人在故鄉隨處可以欣賞到火紅的石榴花。今年又是端午,可是詩人卻身處北地,只能徒勞地看看芍藥而已。詩人用芍藥花代替石榴花,大可玩味。一則芍藥雖然殿春而開,但並非端午時令之花,聊且看花之舉,非但不能慰情,反倒徒然勾起海城賞榴的記憶,故曰「空看」;二則芍藥自古以來就是離別的贈物,故有離草、可離或將離之名,由此知詩人在芍藥身上還寓有離別的傷感情緒。頷聯句法比較特別,運用了擬人筆法來傳達端午節日喚起的細微情感。大家都在過節,節日並不會垂青於某一個特定的個體,但詩人偏偏說節物似乎特別垂青於遊宦之客,這自然是遊宦之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特殊感受所致。北地多風埃,風埃同時又是仕宦的代稱。詩人說自己為求一官北上,不惜告別家人,冒犯風埃,終是有愧於不願為官的醒吟人,這就頗有陸遊《泛富春江》詩所謂「客衣仍悔犯風埃」的意味。詩人由端午而想到了屈原。《漁父》中屈原行吟澤畔,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名句,「醒吟」二字即從此化出。頸聯的意思是說,北地端午時節,竟然弄不到一杯菖蒲酒,以至自己清恨難澆;也哪有蘭湯可浴,致使不能一洗身上的灰塵。泛蒲酒,浴蘭湯,自是端午節俗,但都被詩人用作托愁寄恨之具。尾聯提到的南方鄧供奉,即著名詩人鄧文原(字善之),原為四川綿州(今綿陽)人,其父早年避兵入杭,或稱杭州人。袁桷非常羨慕身在南方的老友鄧善之,能夠一家子圍坐在一起,頻頻笑歌。這既寫了對友人的懷念,同時也是借友人之歡樂,襯托自己懷愁思鄉之愁情。袁桷在《再次韻》中說:「思家那似攜家樂」,也是這個意思。袁桷之後,寧波詩人在客地所寫的端午詩中,抒發遊子思鄉之情形成一個傳統。如明代全大訓《僧舍對榴花有感》詩云:「十年九客天中節,一夜千回夢裡家。」萬表《午日泛湖》詩云:「病質強支同此醉,不勝歸思夕陽前。」清代萬斯備《午日聞思書懷》詩云:「作客更逢連夜雨,思鄉況值泛蒲時。」這正反映了端午節俗重視人情之一端。情人 幽歡一夢成炊黍對南宋詞人吳文英來說,端午節就是他的情人節。那一天,一位盤絲系腕、榴裙照眼的迷人女子徐徐出場,她檀櫻倚扇,芳艷流水,成為吳文英五首端午詞的懷戀主角。吳文英有《踏莎行》詞寫道:「潤玉籠綃,檀櫻倚扇。綉圈猶帶脂香淺。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 午夢千山,窗陰一箭。香瘢新褪紅絲腕。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端午佳節,詞人懷戀佳人,思而成夢。此詞的上闕便是一個香艷的夢境:美人柔潤如玉的肌膚籠著輕紗,團扇半遮,露出一點紅唇,身上佩戴的繡花圈飾散發出淡淡的脂粉之香。她那紅艷的舞裙上疊印著榴花的圖案,頭上還插著剪綵而成的艾虎。這一切無不強烈地衝擊著讀者的視覺感受。然而,這位端午出場的美人內心其實並不快樂,你看她只讓裙花空疊著,無心起舞,艾虎壓得髮鬢都散亂了,也懶得一整,可以想像這一切都為不見情郎而起。如此,一位艷麗而幽怨的美人形象便生動地站立在讀者面前了。下闕開頭八字,點明上闕所寫不過是一場午夢而已。然而午夢雖醒,心卻未醒,他的心此刻還在留戀著夢境:香瘢新褪紅絲腕。端午舊俗,以五彩絲繫於臂腕,以避鬼及兵。吳文英的筆下曾不止一次地出現伊人端午所系的五彩絲,如《澡蘭香·淮安重午》云:「盤絲系腕,巧篆垂簪」,《滿江紅·甲辰歲盤門外寓居過重午》云:「合歡縷,雙條脫。」吳文英之所以特別垂顧於伊人的五彩絲,乃是因為從這一端午特定的節物中可以測出對方的情感狀態。他恍惚間發現了夢境中伊人手腕上的紅絲剛剛褪了下來,還留下了淺淺的印痕。這誇張地寫出了端午佳節伊人為懷人而消瘦的情狀,即其《滿江紅》詞所謂「自香消紅臂,舊情都別」。《踏莎行》詞的結尾,寫出真正夢醒(心醒)後的感受。「隔江」有「在水一方」的意味。隔江人遠,情思凄迷,更兼風雨中菰葉瑟瑟作響,如作秋怨,伴人凄涼而已。端午而生「秋怨」,遂將上面所寫的一切時節風物全部掃空,這是詞人凄苦哀怨心境投射的結果。王國維向來對吳文英詞沒有好評,卻對「隔江」兩句情有獨鍾,足見其情感魅力。吳文英的端午詞,總會出現兩重節物意象榴花與菰葉,前者是暖色調的,後者是冷色調的,其詞風呈現為從榴花照眼到菰葉生怨的描寫軌跡,相應地,詞人的愛情心理亦由熱烈而漸趨於消沉。《杏花天·重午》是吳文英生命後期的作品:「幽歡一夢成炊黍。知綠暗、汀菰幾度。竹西歌斷芳塵去,寬盡經年臂縷。 梅黃後、林梢更雨。小池面、啼紅怨暮。當時明月重生處,樓上宮眉在否?」這裡我們已經很難感受到節日的氣氛,纏結於端午的戀情,最後歸結為「幽歡一夢成炊黍」。此詞開頭幾句是說,當年的幽會歡笑,今日已成黃粱一夢,醒來之時,不知汀菰已綠了幾度。宋人以菰葉裹角黍,吳文英巧妙地將其與黃粱夢的典故糅合在一起,懷戀過後的失落傷感,最後匯成「啼紅怨暮」的愁苦場景。可憐幽歡一夢的端午,最終成為這位詞人的「情殤」之節。以端午為「情殤」之節的還有清代慈溪詩人鄭儒珍。鄭儒珍對才人邱芸史無限眷戀,邱芸史不幸盛年而亡,詩人在端午節觸景傷心,特作《蒲節哭邱芸史》的套曲:「異生離山遙水遙,痛長眠魂飄淚飄。」作者澆上一杯薄酒,痴望著君魂裊裊到爐香,還能相對話今朝,這與端午招魂之風相切合。但現實是殘酷的,魂既難招,詩人只有強忍悲痛,遙寄心愿:「休將角黍供悲悼,嘆才人修文慣召,願長命絲兒來生系得牢。」這最後一句,嗚咽情重,是痴情人才能寫出的痴情語。遺民 豈留亡國一身孤紀念屈原,提升了端午節俗的人文內容,這一點很好地被具有憂患意識的文人所發揚。人臣死君難,這是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對臣子提出的要求。在易代的大背景下,遺民意識的產生導致了對生死抉擇的糾結以及濃重的生存焦慮。在這一點上,遺民與屈原之間就有了更多的連接點。凡遺民大都喜招屈子之魂,宋代遺民陳著有《江城子·端午抒懷》詞云:「千古獨醒魂在否,無處問,有誰招?」這千古獨醒之魂,竟然無處可問,無處可招,傳達出了遺民寂寞、無奈的痛苦心曲。清初鄞縣遺民詩人高斗樞有《端午》二首詩云:「殷勤炊黍復觴蒲,海畔遙遙吊左徒。似爾汨羅能早決,豈留亡國一身孤。」「續命休言彩縷堪,孤臣絕命分應甘。十年坐視東溟戰,有靦殘生顧影慚。」詩人在端午節之所以殷勤地準備粽子和蒲酒,為的是憑弔屈原。然而詩人之吊屈,乃是以屈原為標尺來審視遺民的生存困境。因此,他說如果我在明亡時能像屈原那樣自沉,也就不至於落得「亡國一身孤」的可悲境地。這是對自己不能為國而死的沉痛自責。第二首,由端午系長命縷的節俗,引發出亡國之時臣子應該「續命」還是「絕命」的生死糾結。速死固然一了百了,但遺民忍死其實更為艱難。當他們不得不以遺民的姿態面對新朝時,心理折磨必然地伴隨著生命的終點。年復一年的端午節,時時觸及著遺民的痛處,遺民對屈原的追思也是對自我的責問,褒揚屈原的盡節也是對自己未能為故君盡忠的痛悔。清初的寧波有一段時期腥風血雨,動蕩不寧,端午節的來臨,必然會撥動詩人的敏感神經。甬上遺民志士創作的端午詩,其生死纏結的矛盾心理,常與兵禍連接在一起。李文靖有《午日》詩寫道:「祝死何須續命縷,懼時聊結避兵符。」亡國之民,本當求死,所以端午之時根本就不需要系什麼長命縷,但不幸而成為遺民,又遭逢戰亂,因為害怕連天的戰火,只好聊結綵絲以避五兵。詩人因為不堪生死纏結的心理折磨,很快病倒了:「墟社病憐成二豎,三年艾嘆國醫無。」二豎即指病魔。遺民之病,病在其心,因此即便有三年之艾,也沒有國醫能醫治得了。高斗樞也有《午日》詩:「薄海漲腥塵,蒲觴枉自新。辟兵寧有術,續命定難真。衰齒謀生拙,孤棲怯禍頻。艱危都在眼,對酒懶霑唇。」所謂「腥塵」借指戰爭。眼前腥塵飛漲,雖逢端午,人們也已無心過節。五色彩絲絲毫不能帶給人些許的安慰,恨只恨避兵無術,續命無方。詩人藉助於端午節物,巧妙地抒發了艱危時刻真切的生命體驗。浙東亂定之後,傅攀龍曾出遊四方,有《端午書感》詩寫道:「絲誰能續蒼生命,艾亦難醫赤地荒。」端午而逢大旱,有絲誰續蒼生之命?有艾誰醫赤地之荒?詩人為蒼生而哭泣,其情可憫。總之,對遺民來說,端午節泛起的是一段抹不去的慘痛記憶。遺民的端午詩,因此常常顯得太過沉重,但同時也使端午詩脫去日常生活的平庸瑣碎,而實現了更高層次的審美價值。編後端午節,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20多個,「詩人節」便是其中之一,這個稱謂自然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端午真正被定為詩人節是在抗戰年代。為紀念一位詩人專門設立一個節日,從一側面反映了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詩歌的國度。今天,再讀古人留下的端午詩篇,從中仍能感受到端午節的獨特韻味和無窮魅力。外國留學生「鬧」端午包粽子體驗中國習俗昨日,重慶大學郭明義愛心大隊的50名外籍留學生志願者來到「端午周」活動現場,入鄉隨俗,迎接中國端午節,並與中國傳統習俗來了一次零距離接觸。白俄羅斯姑娘包粽子「處女秀」25歲的娜塔妮亞是白俄羅斯人,目前在重慶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洋人街民俗文化館裡,娜塔妮亞現場拜師,跟師傅學起了包粽子。她看著兩片長葉子在師傅手上翻騰幾下,就變成了有稜有角的粽子,發出嘖嘖讚歎聲。可當輪到娜塔妮亞自己動手時,她卻犯難了,卷葉、裹米、包紮,看似簡單的幾個動作,學起來並不容易。纏來裹去,不是包成扁的,就是漏米。和娜塔妮亞一樣,留學生們包出的粽子極具個人風格,大大小小形態各異,有的是平的,有的一個「角」也沒有,有的粽子還沒等學生鬆手,米粒已經從粽葉里散落出來,現場一片歡笑。越南小夥子也過端午節受中華文化影響,亞洲地區的不少國家也都有自己的端午活動。越南留學生陳廣慶是一名標準的帥小伙,他告訴大家,越南也是在陰曆五月初五過端午節,他們的主要內容是吃粽子、端午驅蟲。在那一天,父母會給孩子們準備很多水果、身上戴五綵線編織的吉祥符,大人們會飲雄黃酒,並在小孩身上塗雄黃酒驅蟲。「我們認為,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寮國女孩許願樹祈福「心想事成」、「生意興隆」、「身體健康」……昨日洋人街的10棵黃桷大樹「變身」為平安許願樹,樹上垂下五色綵線,掛上紅燈籠,張張祈福卡片隨風搖曳。不少市民來到樹下,執筆在祈福卡上寫下祝福,共祝國泰民安、全家幸福。來自寮國的女留學生維拉頌也不能「免俗」,她在祈福卡上用家鄉話寫下了「順利畢業」幾字。維拉頌是重慶大學法律系研究生,已經在重慶生活4年了。她說,自己今年7月就將畢業回國,最後一年在重慶過端午,感覺特別留戀。包粽子,你會嗎?
端午節即將到來,作為端午節必備的傳統美食粽子,已經開始頻頻亮相。然而,如今,市民餐桌上多數粽子來自於商場、超市,只有很小一部分市民選擇自己包粽子。人們對傳統的習俗也不再熱衷,會包粽子的人越來越少,傳統的味道也似乎越來越淡。對於端午節的這一習俗,或許已被很多人遺忘了。日前,記者走進了四九鎮,看看一家自己包粽子的家庭是如何堅持傳統習俗的。堅持傳統全家總動員包粽子走近方家,遠遠就聽到陣陣笑聲,而且還隱約聞到粽子的味道。原來,是他們全家5口人在包粽子。雖然距離端午節還有幾天,但方家已經充滿了濃濃的端午節氣息。「有記憶以來,都是自家包粽子的。雖然現在時間還沒到,不過先包一些,過過口癮。」方雁娜是方家的小女兒。已經出嫁的她,當天帶著孩子,一起回娘家包粽子。今年,方家準備了三款粽子,鹹肉粽、豆沙梘水粽和木須梘水粽。在桌子前,方雁娜正包著鹹肉粽。鹹肉粽是廣東最常見的粽子,呈三角形,主要以糯米為主料,花生、肥豬肉為餡。「現在的粽子口味多樣,喜歡吃什麼就放什麼,還可以放鹹蛋黃、香菇、蝦米、栗子、瑤柱等。」把粽葉折成漏斗形狀,在底層放一層糯米,再依次放入各種餡料。不一會兒,方雁娜就包好一個粽子。在另一個桌子前,方雁娜的哥哥方誌鋒也參與到包粽子大軍中。他在包的是梘水粽。傳統的梘水粽不加餡料,只是在糯米中拌入一點梘水。熟了以後,肉色金黃透明,脆口不膩,蘸上蜜糖或白砂糖,口感清爽,還有一股淡淡的梘水香味。方誌鋒笑道:「我就喜歡吃這一款。現在還在裡面加點甜的料。咱們還是按傳統,為了防止天氣炎熱,梘水粽會發臭,端午節後都會把粽子切成一塊塊晒乾,用來煲糖水。」手法講究包粽子是個技術活「扎粽繩一定要用干水草嗎?」記者見到方雁娜熟練地「包紮」粽子,三五分鐘內,一條結結實實的粽子就包出來了。「傳統的是一定要用水草。可是,水草繩子的前期準備功夫太多了,又要泡、又要撕的。其實只要不是彈性太大的繩子,像這種棉的,都可以。」她解釋道,彈性太大的繩子,像尼龍繩,容易在高溫下變形,粽子容易發生露餡的現象。一邊說,方雁娜一邊演示著:「在用繩子綁緊的時候,要先綁緊錐角的一邊,然後再跨過錐角,綁另外一面,這樣交叉綁上兩三個圈,粽子就結實了。」「包粽子工藝非常講究,本身也是個體力活,幹起來非常累。現在的年輕人很少願意學的。」方景是方家的大家長,60歲的他告訴記者,自己包粽手藝是祖上傳下來的。包粽子可是件技術活,不同形狀、餡料的粽子,包起來方法也不一樣。「社會進步了,買粽子雖然比以前方便了,傳統的味道卻不見了。看著自己包的粽子,雖說不怎麼『靚』,不怎麼美味,但包粽子的過程充滿了笑聲、樂趣。自己動手,顯得更加珍貴。」看著一條條成型的粽子,方誌鋒顯得格外自豪。端午節網購粽子更實惠 挑選注意幾大事項網上買粽子雖然方便、便宜,市民還是要謹慎購買,收貨時記得檢查粽子有無問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每年此時全國各地都會呈現一派喜慶。在濃濃的粽香之中,門插艾草,頸掛香囊,遙看龍舟,約上幾個朋友去旅遊,也是一件愜意的事情。如今,隨著網路信息的發達,交通的便利,節日的地域限制也越來越小,端午節也因此過得更加多樣化。網購粽子更實惠隨著網路的發展,網購不再是足不出戶的「宅男宅女」和「網購達人」的消費方式。越來越多的市民也開始認可這一購物方式。記者發現,今年網上購粽成為一種新潮流。除了傳統的購物網站外,記者看到,在團購網上也開設了端午專區,粽子禮盒新裝亮相,頗受消費者青睞。據相關媒體報道,近期淘寶網平均每天銷售出粽子約20萬個。鮮肉、蛋黃、豆沙和板栗口味的粽子是今年端午節的熱銷產品。其中,鮮肉口味佔43%,蛋黃肉粽佔25.7%,位居銷售排名前2位。而一些新出的滷肉粽、八寶粽、雙豆沙、火腿等新口味則少人問津。今年最受網友歡迎的是真空包裝、開袋即食的「即食粽」。在某團購網站上,記者看到,原價128元的五芳齋粽子禮盒,團購只需89元,相當於打了七折。在淘寶網上,銷量較高的嘉興五芳齋「綠葉清馨」粽子禮盒、嘉興和榮慶「粽意」粽子禮盒售價分別為61元和35元,後者還包含運費。此外,網購粽子贈送鹹鴨蛋、國米尚品、海鮮蛋花湯等優惠活動,也吸引了不少主張「經濟實惠型」消費的家庭主婦。據了解,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今年市場上的粽子價格普遍較去年高了一兩成,部分價格雖未變,分量卻比以前有所減少。因此,不少市民認為網購粽子更加實惠。市民黃女士便是其中一位。她告訴記者,超市的散裝粽子一般都要5元左右一個,大一點的8—10元,最小的迷你粽都要3元一個,五芳齋的禮盒基本都在百元以上。「相對於網上,價格實在有點貴。」不少在網上買過粽子的市民對此也深有體會。他們說,不論是網購還是在超市買,味道其實都差不多。而且,端午吃粽子吃的是形式和氣氛。因此,相對於粽子的包裝和味道,人們更在乎吃粽子時的感受。「能和家人、朋友一起吃,吃什麼都會感覺比較開心。」網上購粽雖然便宜、方便,但業內人士認為購買要謹慎。他們指出,網上自製的粽子,一般都沒有衛生許可證、經營許可證和QS認證,尤其在運輸途中容易變質。網路達人徐先生還介紹,網購粽子後,要仔細看清不同產品的口碑及其生產日期、保質期。盡量選購產品包裝上標有廠名、廠址、生產日期等相關信息的粽子。如果購買真空包裝的粽子,有漏氣或鼓氣現象的不要食用。另外,還要觀察粽子的形態,應粽角端正,扎線鬆緊適當,無明顯露角,粽體無外露。剝去粽葉,粽體具有應有的色澤,外觀有光澤。食用時若感到口味不正,要停止食用。消費提醒端午食品仔細挑隨著端午節臨近,粽子等中國傳統端午食品開始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連日來,各種口味的端午食品已經開始在超市、菜市場大規模上市,消費日漸升溫。為了讓消費者買到放心的端午食品,工商部門特別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廣大消費者選購端午食品時要注意以下事項。首先最好到大中型超市、商店、大賣場、農產品市場等銷售點選購食品,不買無證攤點或攤販的食品,不買有異色異味或來歷不明的食品。購買粽子,最好去正規的超市、商店,要注意獨立包裝的品牌粽子是否都帶有QS標誌;粽子上是否有生產日期、保質期等標籤標識,並查看真空包裝是否有漏氣;盡量不要購買沒有包裝、拆包零賣及「三無」的粽子;不要選購粽葉新鮮誘人的粽子,這種粽葉可能是加入了硫酸銅、氯化銅等工業原料浸泡的「返青粽葉」。購買的熟粽子應重新加熱蒸煮後再食用,消費者要小心粽子的口味變化,如果嘗到粽子餡發酸、發苦或口味不正,不要再食用。選購定型包裝的食品要注意外包裝,看產品說明書的品名、產地、廠名、生產日期、QS標誌等標識是否清楚、齊全;外包裝是否整潔、有無破損,是否在保質期限內;購買瓶裝飲料除要認真查看標籤外,還要觀察瓶內飲料是否有渾濁、沉澱及來源不明的顆粒物,一旦有此現象不要購買。選購散裝食品注意盛放食品的容器或隔離罩上是否有食品名稱、廠名廠址、配料表、生產日期、保存條件、食用方法等標籤,不要購買過期食品。外出就餐應選擇安全衛生的餐飲單位,選擇證照齊全、衛生條件好、衛生設施全、衛生信譽高等。如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應保存好購物、消費發票等有關憑證,盡量保留、維持外包裝原樣,以便能辨識該食品批號或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並及時向當地相關部門投訴舉報。端午習俗大搜羅河北省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皆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山東省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陝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江蘇省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四川省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衝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浙江省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江西省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湖北省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湖北部分地區在農曆五月十五過端午,稱五月初五為「小端陽」,五月十五為「大端陽」。端陽當天,插艾草、佩戴五色繩、食粽、食鹹鴨蛋、飲蒲酒,還會舉行龍舟競渡等活動。出嫁女子在是日攜小孩回娘家過節。湖南省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祛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福建省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葯囊日,家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廣東省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家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端午節網購粽子更實惠 挑選注意幾大事項網上買粽子雖然方便、便宜,市民還是要謹慎購買,收貨時記得檢查粽子有無問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每年此時全國各地都會呈現一派喜慶。在濃濃的粽香之中,門插艾草,頸掛香囊,遙看龍舟,約上幾個朋友去旅遊,也是一件愜意的事情。如今,隨著網路信息的發達,交通的便利,節日的地域限制也越來越小,端午節也因此過得更加多樣化。網購粽子更實惠隨著網路的發展,網購不再是足不出戶的「宅男宅女」和「網購達人」的消費方式。越來越多的市民也開始認可這一購物方式。記者發現,今年網上購粽成為一種新潮流。除了傳統的購物網站外,記者看到,在團購網上也開設了端午專區,粽子禮盒新裝亮相,頗受消費者青睞。據相關媒體報道,近期淘寶網平均每天銷售出粽子約20萬個。鮮肉、蛋黃、豆沙和板栗口味的粽子是今年端午節的熱銷產品。其中,鮮肉口味佔43%,蛋黃肉粽佔25.7%,位居銷售排名前2位。而一些新出的滷肉粽、八寶粽、雙豆沙、火腿等新口味則少人問津。今年最受網友歡迎的是真空包裝、開袋即食的「即食粽」。在某團購網站上,記者看到,原價128元的五芳齋粽子禮盒,團購只需89元,相當於打了七折。在淘寶網上,銷量較高的嘉興五芳齋「綠葉清馨」粽子禮盒、嘉興和榮慶「粽意」粽子禮盒售價分別為61元和35元,後者還包含運費。此外,網購粽子贈送鹹鴨蛋、國米尚品、海鮮蛋花湯等優惠活動,也吸引了不少主張「經濟實惠型」消費的家庭主婦。據了解,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今年市場上的粽子價格普遍較去年高了一兩成,部分價格雖未變,分量卻比以前有所減少。因此,不少市民認為網購粽子更加實惠。市民黃女士便是其中一位。她告訴記者,超市的散裝粽子一般都要5元左右一個,大一點的8—10元,最小的迷你粽都要3元一個,五芳齋的禮盒基本都在百元以上。「相對於網上,價格實在有點貴。」不少在網上買過粽子的市民對此也深有體會。他們說,不論是網購還是在超市買,味道其實都差不多。而且,端午吃粽子吃的是形式和氣氛。因此,相對於粽子的包裝和味道,人們更在乎吃粽子時的感受。「能和家人、朋友一起吃,吃什麼都會感覺比較開心。」網上購粽雖然便宜、方便,但業內人士認為購買要謹慎。他們指出,網上自製的粽子,一般都沒有衛生許可證、經營許可證和QS認證,尤其在運輸途中容易變質。網路達人徐先生還介紹,網購粽子後,要仔細看清不同產品的口碑及其生產日期、保質期。盡量選購產品包裝上標有廠名、廠址、生產日期等相關信息的粽子。如果購買真空包裝的粽子,有漏氣或鼓氣現象的不要食用。另外,還要觀察粽子的形態,應粽角端正,扎線鬆緊適當,無明顯露角,粽體無外露。剝去粽葉,粽體具有應有的色澤,外觀有光澤。食用時若感到口味不正,要停止食用。消費提醒端午食品仔細挑隨著端午節臨近,粽子等中國傳統端午食品開始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連日來,各種口味的端午食品已經開始在超市、菜市場大規模上市,消費日漸升溫。為了讓消費者買到放心的端午食品,工商部門特別發布消費警示,提醒廣大消費者選購端午食品時要注意以下事項。首先最好到大中型超市、商店、大賣場、農產品市場等銷售點選購食品,不買無證攤點或攤販的食品,不買有異色異味或來歷不明的食品。購買粽子,最好去正規的超市、商店,要注意獨立包裝的品牌粽子是否都帶有QS標誌;粽子上是否有生產日期、保質期等標籤標識,並查看真空包裝是否有漏氣;盡量不要購買沒有包裝、拆包零賣及「三無」的粽子;不要選購粽葉新鮮誘人的粽子,這種粽葉可能是加入了硫酸銅、氯化銅等工業原料浸泡的「返青粽葉」。購買的熟粽子應重新加熱蒸煮後再食用,消費者要小心粽子的口味變化,如果嘗到粽子餡發酸、發苦或口味不正,不要再食用。選購定型包裝的食品要注意外包裝,看產品說明書的品名、產地、廠名、生產日期、QS標誌等標識是否清楚、齊全;外包裝是否整潔、有無破損,是否在保質期限內;購買瓶裝飲料除要認真查看標籤外,還要觀察瓶內飲料是否有渾濁、沉澱及來源不明的顆粒物,一旦有此現象不要購買。選購散裝食品注意盛放食品的容器或隔離罩上是否有食品名稱、廠名廠址、配料表、生產日期、保存條件、食用方法等標籤,不要購買過期食品。外出就餐應選擇安全衛生的餐飲單位,選擇證照齊全、衛生條件好、衛生設施全、衛生信譽高等。如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應保存好購物、消費發票等有關憑證,盡量保留、維持外包裝原樣,以便能辨識該食品批號或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並及時向當地相關部門投訴舉報。端午習俗大搜羅河北省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皆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山東省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陝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江蘇省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四川省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衝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浙江省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江西省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湖北省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湖北部分地區在農曆五月十五過端午,稱五月初五為「小端陽」,五月十五為「大端陽」。端陽當天,插艾草、佩戴五色繩、食粽、食鹹鴨蛋、飲蒲酒,還會舉行龍舟競渡等活動。出嫁女子在是日攜小孩回娘家過節。湖南省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祛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福建省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葯囊日,家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廣東省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家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端午吃粽子謹記3件事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每年端午節,人們都早早地開始準備粽子。粽子在保存和食用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本期我們請到3位專家為大家支招。一定放冰箱保存。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紅棗、豆沙或者肉,因此在初夏炎熱的天氣里很容易變質。棗粽子和豆沙粽子放冰箱可保存3—5天,如果是肉餡,3天內吃完為好。廣西營養學會副理事長馬力平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目前市場上的粽子按其包裝和保存的形式大致分3類:新鮮的、冷凍的、真空包裝的。新鮮粽子買回家後最好當天食用,否則要及時放進冰箱保存。冷凍和真空包裝的粽子都可以保存較長時間,在其標籤保質期內即可食用。但要注意將其分類分袋放進冰箱。如果是自己家裡包粽子,現煮現吃口味最好,也最安全。但注意冷藏不超過3天,冷凍不超過7天。再吃的時候,要重新蒸透,但最好不要重複冰凍。粽子要熱透再吃。中國營養學會理事徐筠指出,粽子最好不要涼著吃,吃前要徹底加熱。一是糯米和粽子餡都是容易變質的食物,加熱不充分,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二是因為變涼的粽子過油、過黏,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還有一點要注意,粽子剝開後如有黏絲,則表示粽子可能放很久不新鮮了,最好別食用。一天只吃半個或一個。粽子大多用糯米做成,缺乏纖維,黏度高、不易消化。北京市西城區民政中醫門診部醫師曹淑芬建議,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喝茶水,幫助吞咽和消化。甜的粽子,如棗泥、豆沙餡的,配薄荷茶、綠茶;咸粽子,如椒鹽、蛋黃等配烏龍茶,能襯出咸甜口味的特點,更加爽口;肉粽子含油多,如鮮肉、火腿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可以幫助消化,去油解膩。此外,配一些蔬菜水果和粽子一起吃,更有營養。每天吃粽子別超過50克,也就是半個或1個。尤其胃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貪多貪涼,最好分小塊多次食用。有些商家賣的迷你粽就是不錯的選擇。粽子好吃勿貪食「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吃粽子是我國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又是一年端午將至,口味、式樣不斷翻新的粽子再次成為人們食用的焦點。中醫概念中,用來包粽子的荷葉、蘆葦葉能夠清熱解暑,粽子的主要組成部分糯米可以益氣生津。端午節後氣溫繼續升高,炎熱難耐時食粽子確有解暑之功效。然而,粽子雖然好吃,但吃法也有講究。我們每吃掉一個粽子,相當於吃掉一小碗米,而糯米黏度很高,一次性進食過多會堆積在胃部難以消化。專家提醒,端午節切莫貪食粽子,患有胃部疾病的病人和胃腸功能脆弱的幼兒、老年人更應少食粽子。吃粽子時,可搭配一些新鮮蔬菜、水果同食,幫助腸道蠕動,避免胃痛和消化不良,睡前最好不要吃。此外還需注意的是,吃粽子後不要進食冷飲、雪糕和寒性食物,以免造成噁心、嘔吐和腹瀉。目前市場上販賣的粽子品種很多,除傳統的紅棗粽、豆沙粽、蜜餞粽、板栗粽外,近兩年新上市的還有肉粽、火腿粽、 桂圓粽、水晶粽、蓮蓉粽、鹹蛋粽等,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粽子口味千變萬化,味道甜涼爽口,卻並不適合所有人進食。如肉粽所含脂肪容量多,較為油膩,食用後會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少吃或不吃。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粽子中糯米澱粉和油類物質含量高,對控制血糖不利,為保證健康也不宜食用,如果一定要吃,可改吃無糖的雜糧粽。現在市面上有不少新口味的粽子,喜歡清淡口味和體質不佳的人群可選擇以素食粽、水果粽為代表的新品種。精神內涵遠不只是吃 有多少端午習俗被忘懷(圖)
古代繪畫中的端午節風情有人說,中國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被現代人所淡忘,主要是由於它們的主題都是吃:元宵吃湯圓,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以至物質生活豐裕後,吃顯得不再那麼重要,節日因此變淡。這當然是誤解,以端午節而言,其精神內涵遠不只是吃。2000多年,端午一直是民間防疫祛病、避瘟驅邪、祈求健康的節日,它更是精神層面的節日,寄寓了人們平安和順的美好心愿。原本產生於民間的端午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一些節俗已不再見於民間,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過節,為什麼過節,誤以為過端午就是吃粽子。一些民俗專家分析認為,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遭此境遇,原因有三:一是曆法的變更,從1912年開始,公曆成為法定曆法,農曆漸漸變得可有可無,而傳統節日是以農曆為依據、在歲時基礎上形成的,農曆的衰微,使得傳統節日不再像以前那樣無官民之分、朝野之分、雅俗之分,都參與到節俗活動中去。二是傳統節日植根於農業社會,節俗的形成與人們對農業社會的認知有關,隨著從事農業人口的減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這些習俗漸漸從城市生活中消失。三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上逐漸形成了科學思想,科學成為認識社會的唯一正確方法,一些節日中的習俗被斥之為「迷信」、「不科學」。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不斷變化,傳統節日的習俗漸漸喪失了群眾土壤。民俗專家提出,中國任何一個傳統節日都有信仰色彩。實際上,傳統節日的魅力恰恰包含在這些有信仰色彩的節俗之中。對這些習俗,不應單單從迷信的角度去看,而應看到其中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尊重、對美好未來的期盼與寄託。全球各地一致的「辟邪除瘟」說對端午有著深入研究的北大中文系副教授陳連山認為,分析端午節各種習俗的核心內容,會發現它們具有驚人的內在一致性――辟邪除瘟。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不只是中國大陸,也是中國港澳台以及新加坡等華人聚集區的傳統節日。而韓國、朝鮮、日本等地也在這一天進行相關民俗活動,在中國本土,辟邪除瘟說被學者普遍認為是最初的源頭,而分析現存於日本、韓國等地端午的節俗也可找到類似的原生態文化元素。吳越地區「龍」部落圖騰說學者聞一多曾在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寫道,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這兩項活動事實上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為了祈求蛟龍不再興風作浪,而競渡用龍舟也是為了向自然傳遞人類的敬畏之心。在古代吳越地區,百姓還有斷髮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蘇州紀念伍子胥迎濤神說迎濤神這個說法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所以,在蘇州當地的端午節節俗就是以紀念伍子胥為主進行的。目前,蘇州當地正積極恢復傳承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端午之時,蘇州地區將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動。端午節俗與夏至節俗有重合之處而學者同時認為,事實上,以往最常見的吃粽子、競渡等節俗很有可能是由夏至之節俗混合衍生而得,並非屬於五月初五這一天特有的習俗。比如,《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端午節里有趣的事很多端午前後,正是蛇蟲百腳侵入住宅的時節,到菜場買幾把菖蒲和艾葉掛上家中門窗,掛到端午這天放進火盆里點燃,在住宅里外熏一熏,可確保一個夏天家中不生蚊蟲。孩子胸前掛著香袋,袋裡的香料據說可以驅蚊;大人醮一點雄黃酒在孩子腦門上畫個王字,天漸漸熱了,雄黃可以驅疫排毒。由此可見,端午節的種種習俗不單單是儀式,很多都是有實際用途的。即使以上種種並無確鑿的科學證據,但這些小小的儀式使世世代代中國人做好了入夏的思想準備。每年端午前幾天的早晨,上年紀的人們手持一把修長的草葉過街是準時到來的景觀。每年這時,我也會擠在一堆埋頭挑艾草的大嫂們中間買幾把回家,咸與盛事。可惜這麼有趣的事,卻沒有幾個年輕人知道,我買過多年的艾草,極少碰到同齡人。還有粽子,20年前,即使是在大城市裡,家家戶戶還都要自裹粽子過端午的。從選擇箬葉到蒸糯米再到包裹,有一系列的技術攻略在長幼之間和鄰里之間傳播,每家裹的粽子還要互送以讓品種更加豐富——裹粽子不只是為了吃,也不只是為了紀念屈原和他曾經受到的委屈,它更是社會交往的方式。這些活動在如今看來是多麼奢侈,自從嘉興大肉粽成為城市各個角落都可以買到的商品之後,粽子這一意象跟端午節之間的必然紐帶斷裂了,自家裹粽成為一件自討苦吃的差事。從此,我們失去了去菜場挑選肥厚粽葉的機會,也不能在家裡享受蒸汽送出的糯米和箬葉的混合清香了。在這種情形下,學者們再呼籲不要把端午節變成「粽子節」,就跟實際情況非常地脫節了。事實上,如果端午節在我國還能以「粽子節」的面目出現,已經是上上籤了,我國的端午節傳統完全可以像過去二千多年以來的那樣,隨著粽子及裹粽活動代代相傳。只是,會包粽子的人們正在一批批老去,到下一代估計就全軍覆沒了,粽子會像其他那些已經被社會分工從家庭中徹底奪走的事物一樣,成為食品工業流水線上一種干硬的產品。好在從今年開始,端午節從一個可有可無的類似節氣一般的節日變成了國定節假日。本周日的端午節是我國民眾首次享受這一假日,它再不會被淹沒於忙碌的工作日和平淡的周末中。儘管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節日被賦予的意義和儀式將會慢慢淡化,但它以全民公休的形式提醒我們有這樣一個源遠流長、有紀念意義並且有諸多小儀式和專門食品的節日,就像春節習俗被一再淡化的今天,再不靠譜的青年人都知道,那是一個必須回家的節日。端午節的精神內涵——愛國愛民、執著奉獻端午節的重要屬性在於:弘揚愛國愛民、謳歌執著奉獻。對端午節精神內涵的解讀及慶典形態的解析,可以讓我們明白它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進而以積極、能動的態度參與和傳承。在當前金融和經濟危機尚未過去之時,我們更要同舟共濟、團結拼搏,共創美好未來……「五月五日天睛明,楊花繞江啼曉鷹。」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又將到來。端午傳說多集中於紀念屈原端午節,也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端五、午日等,歷史悠久而傳承有緒。它始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其文化形態、人文精神、民俗體驗、風情範式、節慶色彩,與其他民俗節日相比,獨特瑰麗而濃烈酣暢。端午節是一個引導健身強體、防疫消災、辟瘟驅毒,提倡同舟共濟、團結拼搏的民俗節日,更弘揚愛國愛民、謳歌執著奉獻。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一詩,生動地寫出了端午節的節慶主旨:「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有關端午節的起源或由來,傳說很多,記載不一。一是「紀念屈原說」: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屈原愛國親民、忠於職守,因力主抗秦而遭讒出宮,流放途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不朽之作《離騷》、《天問》、《九歌》等。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後,他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國被蹂躪,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江殉國。楚國百姓江邊憑弔,漁民划船打撈,為了不讓魚龍蝦蟹咬屈原的身體,便朝江中扔粽子。二是「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乃忠良之臣,建議吳王夫差徹底消滅越國,後受讒被害,其遺體於五月五日被扔進大江。第三種說法是紀念孝女曹娥;第四種說法認為它源於古越民族的圖騰祭,等等。值得一說的是,在漫長的歷史演進和節慶演變中,端午的節慶指向和價值指認更多地集中於紀念投江殉國的屈原,這位三閭大夫也成為在民眾中影響很大、深受敬仰之人。這就凸顯出了端午節的重要屬性:弘揚愛國愛民、謳歌執著奉獻。切莫忽略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每當端午節來臨,街頭巷尾的市場地攤上便開始有人擺放上關於這個節日的小飾物了,而從住戶家中也會飄出縷縷粽子的香味。端午節是一個時令性的節氣,也是民間傳統的節日。據互聯網上關於對節日喜歡程度的調查數據顯示,熱衷於端午節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喜歡在節日來臨之際,忙著給孩子們準備七彩錢、香囊等戴在身上、喜歡包一大鍋粽子、喜歡上山采艾蒿,另外南方一些地區開始賽龍舟等。而年輕人呢,對粽子這種食品似乎有些不屑,有的甚至不知端午節為何節?它的由來是什麼更不得而知,其實這種現象標誌著傳統文化的缺失,而有時節日承載的文化內涵要超過節日本身。據說韓國曾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端午節,這不免讓人覺得惋惜,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端午節是我們傳統的民間節日,什麼時候成了他們的專利?我們真的不能再對自己的節日漫不經心,保護傳統節日刻不容緩。 慶幸的是,國家如今把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進行休假規定,在感受節日的溫馨同時,我們應當以此為契機,把中國的傳統節日過出中國特色來。除了吃粽子,端午節詮釋的最重要一點是一種文化元素,當重讀屈原的《離騷》,緬懷三閭大夫矢志憂國的壯懷激烈,當重溫節日的那些溫馨的民間風俗,這才是對節日真正的捍衛,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真正發揚光大。「美女粽子宴」是在糟蹋文化新華快訊: 移動用戶編輯 Y 至 1065862;聯通用戶編輯 511 至 10655700200;電信用戶編輯 XHKX 至 10659213江西移動手機報:編輯XH 至 10086; 新華手機報:聯通編輯 3 至 10655700200;電信編輯 XH 至 10659213一名只用粽葉衣和白紗遮掩關鍵部位的妙曼女子,躺卧在桌面上,雙手護胸,腹部盛著一隻巨型粽子,由一個戴著大白色帽子的廚師小心地用刀切割粽葉,取出粽子分給特別邀請來的嘉賓們品嘗。飯店的食客紛紛圍觀,不時還有人掏出手機相機拍照,有人甚至因為擠不進去還急得團團轉(6月1日 法制日報)。 每年的端午前夕,市場上總免不了有一場粽子大戰,商家使出渾身解數,在價格上相互攀比「天價」的同時,品種也是五花八門,什麼豬肉、蛋黃、魚肉、松茸、鮑魚、野生菌等等不勝枚舉,然無論如何,只要是粽子,總算還能有點文化品位,但把粽子放在美女的肚皮上,然後讓大家來分享的這種吃法,除了當個噱頭賺足「好色」的眼球,真不知吃到嘴裡的粽子 能品嘗出什麼味來。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特有的一項民間習俗,傳說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應該說,吃粽子吃的是一種文化,記得在我們小的時候,國家經濟還很落後,父母在端午前好多天就到村前的蘆葦塘里採下一把把蘆葦葉,包粽子很有講究,把新鮮的蘆葦葉放在水裡浸泡一天左右,再上鍋煮一開,此時已經能聞到葦葉的清香,然後把葦葉一張張修剪整齊,將浸泡過的糯米用葦葉包成四角樣,這是個技術活,現在年輕人恐怕沒有幾個會的,包起捆紮好,放在鍋里煮上幾個鐘頭,一鍋香噴噴的糯米粽子就可以食用了。 聽農村老人說,包粽子的葦葉一定要用「笨蘆葦」最好,其他的葦葉,竹葉等等都是後來人才用的,包出來的粽子根本就沒有那個粽子味,農村的老人們最看不慣也吃不慣城裡人賣的粽子,更不願意吃粽子里亂七八糟的餡兒,只是說,正宗的粽子就是糯米餡兒,最多裡面加個紅棗,然後放在粗瓷大碗里,沾上紅糖吃,祖祖輩輩吃的就是那個味。 筆者以為,農村老人所說的那個味,實際上就是粽子的文化,葦葉或糯米包成的粽子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在,商場上純正的葦葉糯米粽子幾乎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老人所說的那些「亂七八糟」,事實上也是如此,現代的粽子,天價是華麗的包裝,天價到裡面是那些子虛烏有「珍貴」餡兒,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包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粽子了,而是一種文化的空殼,就像有些地方人工建造的「古迹」,包裝的再好,流露的只是一股發霉的銅臭,何來文化品位。 現在,有人連這層空殼的「文化」還嫌不滿足,竟然還要拉上美女的肚皮做陪襯,在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面前,似乎只要沒有違法,什麼商業噱頭都能做得出來,連一個小小的粽子都不肯放過,粗瓷大碗換上美女的肚皮,這哪是在把粽子文化發揚光大,分明是以粽子文化為借口在糟蹋文化,能吃出的除了一股子腐味加銅臭,如果說還有什麼文化可言的話,那就是毫無品行的「羞恥文化」。(大矛)長沙粽衣女體盛
長沙粽衣女體盛。
長沙粽衣女體盛。華聲在線5月31日訊 近日,一篇關於長沙某餐館推出「粽衣女體盛」的帖子在各大論壇廣泛流傳,並成為各大微博熱議的焦點話題。今天下午,網友「曉蓉」給華聲論壇傳來一份手寫的「公開信」,稱自己就是用身體盛粽子的那位女模特,網友的謾罵、職責讓自己「感到壓力很大!」很難過。事件回放:粽衣女體盛飽受詬病收到「曉蓉」的來信之後,記者以「女體盛 粽子」為關鍵詞通過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發現相關網頁竟有上千個,相關報道多達近百條。記者隨意點開一篇帖子,帖子作者稱自己5月26日在長沙星沙某湘菜館吃飯時偶遇美女著粽衣、舉粽子走秀,其間更是上演了一出山寨版的「女體盛」。圖片上,一名女模特身著清涼地躺在餐桌上,其腹部盛放著一個巨大的粽子,一位廚師模樣的男子正用刀切割粽子。此舉吸引了眾人圍觀,其中包括兩個小孩。媚俗、膚淺、噁心……帖子內容引來網友一片謾罵。網友「山城之語」稱,女體盛是對女性的侮辱,弘揚傳統文化也要靠這些被視作糟粕的東西嗎?現在炒作還有沒有道德底線?「端午節還是送給外國人吧,起碼人家不會不尊重老祖宗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友「世風日下」則在跟帖後打出了「憤怒」的表情。「在商業的誘惑面前,女同胞們也不要自甘墮落」,網友「晴天一聲雷」寫道。當事模特:請網友們多一點寬容曉蓉告訴記者,聽朋友說起此事後,自己上網認真翻閱了大批帖子和新聞,網友「難聽」的謾罵讓她難以承受。後來,她發現這個帖子的源頭在華聲論壇,於是想通過論壇也為自己說幾句話。在信中,曉蓉表示看到網友言辭激烈的跟帖感到壓力很大,特別是現在自己的父母都知道了,這讓她既難過又委屈。「在這個活動開始前主辦方已經和我溝通過了,因為不露點我才接受的。在我看來,這是為推廣傳統節日文化而做的創意表演,與低俗無關。因此,請各位好心的網友不要在網路上罵我了。」曉蓉還表示,平常拍的寫真比這個尺度更大,因此沒想那麼多,就接下這個活動了,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其實這個算不得女體盛」。「接到爸媽電話時,我哭了,懇請各位好心的網友多一點寬容」,電話中,曉蓉再一次表達了自己在信中的請求。實習生 潘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