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手足口病癥狀特點與防治+圖片_我要飛的更高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又稱小兒手足口病癥狀或者EV71、手口足綜合征,主要寶寶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還不愛吃東西,嗓子眼還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過程是中等熱度發熱(體溫在39℃以下),進而出現咽痛,幼兒表現為流口水、拒食。檢查口腔時,可發現咽部黏膜上有多發皰疹,手足等遠端部位也出現丘疹或皰疹,一般有米粒或綠豆樣大小,呈圓形或橢圓形,周圍有紅暈,無明顯瘙癢感。
如果你的BB要上述的癥狀建議及時到醫院檢查,請不要耽誤病情,否則非常的嚴重。
手足口病有幾大特點
1、主要針對BB小小孩
主要是五歲以下的小孩子,以1到2歲為主,如果嬰兒得上此病就會持續發熱高燒,持續時間為2到7天,體溫越高,熱程越長,病情越重。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愛吃東西。幾天後,手、足、口、屁股等部位會出皮疹。手足口病發生時,病兒常以發熱起病,其熱度不等,也有不發熱者,但以低熱者居多約點半數。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厭食等癥狀。臨床以口腔、手足皰疹為主要特徵。口腔皰疹見於舌、頰粘膜、硬齶、口唇、咽及扁桃體,約3mm大小,並迅速破潰形成潰瘍。皮疹多見於手足遠端、手指指間,足跟邊緣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見,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樣皮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疹數目少的僅幾個,多的幾十個。一般病程較輕而短,多於1周左右痊癒,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近年來各地報告由71型腸病毒引起的小兒手足口病癥狀較重,還可並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癱瘓等,少數病兒可合併心肌炎或肝臟受損,病情嚴重者可導致病兒死亡。
2、有多種傳染途徑
手足口病容易傳染,病菌主要通過口腔進入腸道,傳染媒介可以是食物、水、唾液、空氣、臟手、玩具等。另外小孩喜歡舔手,或者嘗嘗這個摸摸那個,臉對臉親密說話,所以小孩之間打個噴嚏就會被傳染。本病感染性強,病人及隱性感染者咽喉液及唾液中的病毒以飛沫形式感染,病人的皰疹液及糞便中的病毒亦可經手或藉助被污染的物品經口感染,成人隱性感染者與小兒密切接觸如抱小兒,親吻小兒等常為不可忽視的傳播途徑,也可經污染的水源引起較大範圍的流行。全年均可發生,多見於3~11月份,而以6~8月份的夏季為流行高峰。3、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
要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合併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的人,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小兒手足口病的防治:
根據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資料及其臨床症侯群,結合外周血像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分類中淋巴細胞增多等特點,有條件時可做病毒學及血清學檢查,一般均可正確診斷,但需與水痘、皰疹性咽峽炎等疾病進行鑒別。 該病目前尚無特效的病因治療手段,仍以對症治療為主要措施,如給病兒良好的休息及護理,保持皮膚粘膜和口腔的清潔衛生,防止繼發感染,高熱時可用物理降溫或退熱藥物,有驚厥者給予鎮靜劑,對體弱年幼小兒的支持療法也不容忽視。板藍根沖劑及維生素C為常用藥物,但對累及腦、心、肝等重要臟器者要重視,應早期給予血清免疫球蛋白、干擾素等治療,也有建議用抗病毒藥物,以抑制病毒活性,干擾病毒複製和清除體內腸道病毒。 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大搞群眾衛生運動,阻斷糞-口傳播途徑及避免呼吸道感染,加強小兒的體格鍛煉,提高小兒體質及防病能力,均有助於防止本病的流行。對柯薩奇病毒及其它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無特異性預防疫苗,有報道在感染流行時服用脊髓灰質炎疫苗,以產生腸道干擾作用而控制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無菌性腦膜炎的流行,不失為一種非特異性免疫措施。對有接觸史的嬰兒可注射丙種球蛋白3~6ml以預防感染,在托幼機構中出現流行時,亦宜用此種被動免疫措施,對控制該病流行有一定效果。
推薦閱讀:
※手足口病預防,手足口病如何預防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健康錦囊:春暖 謹防小兒手足口病
※中藥防治手足口病
※各地開始爆發「皰疹性咽峽炎」,進來先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