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不需要轉型升級           2014年03月03日

中國製造業不需要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已經由快速增長的第一季,進入中速增長的第二季。一個共識是,中國經濟不能再走過去高能耗,低水平的發展老路,而要走一條轉型升級的新路。各級政府,都在大力倡導這個新路子。轉型升級,主要指的是加工製造業,具體內容是從產業鏈的低端轉到高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自主知識產權含量,建立發展自主品牌等等。

但是,筆者以為,中國經濟不需要轉型升級,或者說也升級不了,以政府指導和巨大投入為模式的轉型升級更是危險的。

與通常的認識不同,中國的製造業不但不落後,還十分強大,甚至可以說,中國製造業的水平和能力,世界第一。目前,中國的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包括手機、電腦等高科技產品。201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比重已達到17.6%。中國存在大量的過剩產能,是嚴重的經濟痼疾,但也說明中國製造業的能力超強。最好的產品,最大的生產能力,這樣的產業能叫落後嗎?

有人說,雖然中國製造業的產能大,但中國沒在產業鏈的高端,而是處於最低端。雖然東西都是中國生產的,但利潤大都被處於產業鏈高端的國家,如美國等拿走了。這樣的說法,是匪夷所思的。在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大格局下,每個國家都只能佔據產業鏈的某一段,不可能全部佔據,這不符合比較優勢的原理,那樣的話,國際分工也就不存在了。每個國家都想佔據產業鏈高端,但是實際能佔據哪一段,卻是由各國不同的比較優勢決定的。美國能佔據產業鏈的高端,是因為主要的技術創新是美國人做出來的。美國也能製造,而且我相信還能製造出質量最好的產品,但美國在製造這個環節沒有優勢,有的僅僅是劣勢。因為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或者說最大的成本,是勞動力成本。哪個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最低,哪個國家就有製造的優勢。中國正是最具有製造這個環節優勢的國家,因為中國的勞動力資源最豐富,而沒有勞動力太貴,成本太高了。

還要意識到,技術創新的背後是什麼?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鼓勵創新的環境,以及對於市場的深刻理解,特別是消費者心理的準確把握,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的力量。大量技術創新發生在美國,是因為美國的科學研究力量是最領先的,同時,允許和鼓勵創新。我們常常忽略對市場的理解和把握的重要性,以為只要東西好,消費者就會乖乖買單,這是錯誤的。過去歐洲研發的飛得最快的協和飛機、真正的全球通的銥星手機都是最高科技、最好的產品,但全失敗了,因為沒有培養出市場,太貴,消費者不買賬。而以蘋果系列產品為例,其實它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新技術,而僅僅是在把握消費者心理上有重大突破而已。把握消費者心理和創新技術,都需要高超的洞察力和艱苦的思考,需要天才的創意,而這些創意往往看似荒唐,所以,寬容這些想法,寬容那些古怪奇特的人,也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如果說手機的成功,是美國科學技術發達的成功,那麼,蘋果的成功,則是美國文化的成功。喬布斯是偉大的思想家,但也是一個奇怪的人,中國文化能容得下喬布斯這樣的異類嗎?

人做事的出發點,是自己好,而不是別人好或者壞。即便我們處於產業鏈的低端,只要通過與他國的分工合作,經濟能增長,中國人的收入和福利能提高,就是值得的。至於美國得到了更多的好處,那是因為美國人在其中的工作更複雜,難度更大,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地位更重要,更不可或缺,無人能替代。說得簡單一點,中國如果覺得吃虧,不願意製造,還有許多的發展中國家也能生產蘋果,中國是可以被替代的。說得難聽點,不論智愚,誰都會製造,但不見得誰都會設計、創新。中國處在產業鏈的較低端位置,是必然的,這是中國的科學研究水平,創新能力和文化等的必然結果。但是,這對中國沒有壞處,反而有巨大的好處。中國過去35年的發展,就是證明。如果我們什麼都能做,美國人早就主動喝西北風去了。

那麼,是不是中國永遠處於產業鏈的最底端呢?當然不是,但那要看中國的綜合實力,是不是能有質的飛躍。這需要時間,在此之前,貿然就轉型升級,是好高騖遠,也是不會成功的。

必須明確一點,不是位於產業鏈低端就低人一等,中國固然離不開美國,但美國更離不開中國。沒有中國製造,美國在產業鏈高端的努力,也是白費。也不要小看這個低端,特別是,隨著技術創新不斷深化,即使處於最底端的製造業的工人,也面臨著學習新技術和新知識的挑戰,未必就能永遠有機會還能製造。實際上,中國過去30多年在製造業上,是有巨大進步的,也就是在開放中,不斷提高了自己的生產能力,包括勞工的技術素質。這是自然發生的,也就是「干中學」。當然,這不是升級。有了這種學習,也就不必過分擔心,製造業都跑到東南亞去的問題。畢竟中國經過多年發展,基礎設施,產業配套,員工素質,都有堅實的基礎。至於部分製造業迴流美國,不過是一場帶有表演成分的政治秀,美國還會親自製造牛仔褲和洗衣機嗎?肯定不可能。

由中央政府部門制定高新產業規劃,各地方政府圈地,銀行房貸,大家一窩蜂式的所謂產業升級,2008年出台四萬億刺激計劃以來,已經上演了一輪又一輪。光伏產業就是其中的典型。事實已經證明,光伏產業的大躍進,是一場由國家發改委發動,被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利用,套取財政補貼資金的鬧劇,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技術創新和進步。政府部門的人,並非神仙專家,怎麼可能知道,哪些是高新技術,那些產業有前途,那些產業先進或者落後呢?動輒以行政命令,淘汰落後產能,是一種粗暴干涉市場機制和企業權益的武斷。沒有哪個國家的技術創新,是由政府官員的計劃和政府高投入實現的。政府的作用是培育激勵企業和個人創新的土壤,而不是親自上陣。

那麼,中國有沒有需要升級的產業呢?有的,那就是服務業和金融業。中國過去35年的高速增長,靠的是開放,引進外資和技術,更具體說,就是靠上述兩者結合起來的製造業。而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的根本原因,不是技術創新而是人口紅利,也就是人多。但是,人多的優勢,我們只利用了一半。另一半,卻沒有很好利用,這就是最需要人的服務業我們十分落後。比如中國的GDP中,服務業所佔比重嚴重偏低,這是不應該的。如果說,製造業隨著技術進步,存在機器排斥人的現象,則服務業正是吸收人的產業。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娛樂等等,都是服務業。當我們在抱怨看病難時,可曾想到,中國有最多的醫科大學畢業生,他們被人為閑置了。靠製造業引領的中國經濟在放緩,但不必憂慮,靠服務業引領的中國經濟,足以彌補這個缺口,而且前途無量。

一切資源配置,都要靠金融引導。中國的金融業,比服務業還要落後。為什麼2013年6月和12月,鬧了兩次「錢荒」,就是因為利率沒有市場化,被人為壓低,而中小企業和民間對金融的巨大需求被漠視,金融資源被嚴重錯配導致的!以溫州為例,溫州的民營經濟(主要是製造業)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其維持和發展特別需要金融業的支撐,但正規金融無視這種需求,而民間金融被壓抑,只能靠高利貸等歐洲早已絕跡的非正規方式,風險不可能不積累到爆發的程度。

不但是溫州的民營經濟,整個中國的製造業發展已經遠遠超過了金融業的發展水平,不是金融發展過快需要擔心誘發金融風險,而金融沒有服務以製造業為中心的實體經濟的問題,而是金融太落後跟不上實體經濟發展的問題。

只要我們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中國經濟在明年以及今後的若干年,仍可有上好的表現,而對中國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擔憂,完全是杞人憂天。

推薦閱讀:

智能製造:海爾和中國的先手局
盤點秋瓷炫、張娜拉、劉荷娜等6個曾在中國爆紅的韓星現狀
陳薈楠: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希望
從救災看中國政改
外刊:中國經濟影響世界 提升軍力亦對世界有益

TAG:中國 | 製造業 | 中國製造 | 轉型 | 2014年 | 升級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