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談語文學習
08-01
葉聖陶談語文學習申士昌葉聖陶,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出版家。他的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葉聖陶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他擔任過小學、中學、大學教師,桃李滿天下。他在語文教育領域,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語文教育思想可用「博大精深,縱貫古今,橫通中外,中國特色」16個字來概括。1979年4月下旬,我懷著對葉老崇敬的心情來到他在北京的寓所,請他為我們幾位同仁創辦的《學作文》報題詞。葉老當時已是85歲高齡,視力很差。為了語文教育事業,他左手拿著放大鏡,右手握著毛筆,十分工整地寫下了樸實無華、發人深省的肺腑之言:「作文是用筆來說話。作文要說真話,說實在的話,說自己的話,不要說假話,說空話,說套話。」這既是對「十年動亂」盛行的說假話、說空話、說套話的不良文風的有力批判,又為廣大中小學生作文指出了明確的方向。我們把葉老的題詞刊登在《學作文》創刊號上,葉老的題詞給這個新生刊物的編者、作者、讀者以很大的鼓舞和鞭策。葉老關於作文訓練的教育思想是一貫的。1980年國慶節,他為《作文選讀》題詞:「作文課是練慣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模仿不是好辦法,抄襲是自己騙自己,我懇切希望小朋友們記住這兩點。」1982年9月13日,葉老在「外空探索」徵文發獎會上說:「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說話、作文必須老實,又必須說得清楚,寫得明白。如果說虛假的話,那是不道德的。……作文是一個學生各科學習成績,各項課外活動以及平時思想品德的綜合表現。」1983年1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葉老談到1982年高考作文題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時,再次強調要作文,更要做人;臨場作文也要提倡說真話,說實在的話,說自己的話,反對言不由衷,用假話騙人。葉老不僅重視端正文風,而且十分關心端正字風,端正學風,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他在《改變字風》一文中說:「學生寫字大多潦草,也是人們常常皺著眉頭說起的。……必須趕快改變這個局面,造成寫字端正的風氣。」「所謂端正字風,說得具體些,無非個個字筆畫清楚,間架勻稱,整幅字行款整齊而已。」他還指出:寫字撩草,不僅是寫字的問題,而且是學習態度的問題;端正不夠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自然會把字寫好。葉老特彆強調,學習語文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他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略談學習國文》)他列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查閱工具書,做卡片、文摘,從內容到形式作分析解剖,提要鉤玄,把握要旨,讀書的序跋、看目錄,培養語感,辨察言外之意,發現並指出文中疏漏或錯失,寫讀書筆記,設疑置問,咬文嚼字等;良好的寫作習慣包括精密觀察並仔細認識生活,有條有理的推理、判斷,正確的語言表達,先寫提綱,認真修改,說真話、實話等;養成良好的聽話和說話的習慣包括準確無誤地聽取人家的話,恰當地評判人家的話,用恰當的話表白自己意見,平心靜氣地進行討論等。他在《認真學習語文》中語重心長地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想改也不容易。」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反映了語文學習的客觀規律。如果我們認真地按照葉老的話去做,那麼,一定會大幅度地提高語文學習的質量。原載《語文快餐》(哈爾濱),1998.5.勤勞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學生的根本魏書生從1979年開始,我們班級黑板的北側,每天都要寫一條新的格言。同學們輪流做這件事。有一天,輪到了楊奕同學,她只寫了8個字:「勤勞是做人的根本」。我覺得這8個字道出了人生真諦,便引導大家以這8個字為題目,寫作文,寫了一次又一次。「勤勞是做人的根本」、「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本來這都是人生最簡單不過的常識,是學生應該遵循的最基本的規律。但近幾年,面對浮躁、喧囂的社會,個別人急功近利,宣傳一些違背基本規律的所謂「學習竅門」、「得高分訣竅」,什麼「邊玩邊學的有大成績」、「老實勤奮型的沒有大出息」,什麼「邊吃零食邊看書記憶效果最好」、什麼「邊吃喝玩樂,邊學習看書是現代學生的標誌」、什麼「勤奮型的人落伍了」、「聰明人不當老『刻』」。有一段時間這些論調甚囂塵上,以致班級個別同學也傻乎乎地跟著這幫子標新立異的「文人」們去諷刺刻苦的同學,去挖苦勤勞的同學,去指責勤奮、批評努力。有的懶同學還勸勤奮的趙軍:「聰明型的學生都不太用功,像你這樣的男同學,全校才3名,你若像女同學那樣勤奮,那就沒什麼後勁了。」勤奮的趙軍聽了這話,覺得也有一點道理,堂堂男子漢,是不能像女同學那樣勤奮,於是趙軍變得比過去貪玩了。個別記者、寫文章的人,在報道少年大學生的事迹,報道某省高考狀元時,也常把著眼點放在宣傳他們的聰明上,把他們搞得神乎其神,有的小報甚至還把「少讀書,少學習,多唱,多跳,多玩」鼓吹成學習經驗。班級內否定勤奮的糊塗認識在潛滋暗長,為糾正這種不良的潛流,我組織大家寫了「勤勞是做人的根本」的系列文章,召開了「聰明來自勤奮」的講演會。文章中,班會上,大家搜集了大量的材料,澄清了個別同學的糊塗認識。人世間,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作家,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勞的人。只有個別政客,可以憑著投機取巧,弄到比較大的官帽戴,但那也只是名氣大而已,像劉邦、康生什麼的,即使弄一頂皇帝帽子、副主席帽子,也談不上對人類有貢獻,任何一位對人類有貢獻的人,都認為勤勞是做人的根本。另一類人,監獄裡的犯人,絕大部分都是妄想不勞而獲的人。追尋他們犯罪的思想根源大都不承認勤勞是做人的根本,而要靠別的方式去獲取名利地位,以致走上犯罪道路。勤勞與否真是判斷一個人究竟是人還是「獸」的最要緊的標誌。學生也是這樣,聰明而勤奮的學生,會變得更聰明,更愛學習,更正直。聰明而不勤奮,或過去勤奮後來懶惰的學生,會變得自私、貪婪、作弊,會產生許多不勞而獲的愚蠢的想法。不太聰明但勤奮的學生,即使考不上大學,將來參加工作,憑著自己的勤奮也能站穩腳跟,甚至辦大公司,做大事。不聰明而又懶惰的學生,必然成為家庭的負擔,將來到社會上便是社會的負擔。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學生夠聰明了吧!但個別的還荒廢了學業,原因不是別的什麼,就是原來勤奮後來不勤奮了。絕大部分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他們自己和他們的老師總結成功經驗時都覺得,最重要的一條,是因為他們付出了比一般少年更多的努力和心血。科技大學第七期少年班學生陳冰青,因為特別土氣,在校時有個綽號,叫「老餅」。進校時,「老餅」的人學成績就像他土氣的綽號一樣不起眼。然而,「老餅」在少年班3年的主課平均成績高達94分。他獲得科大最高榮譽獎——郭沫若獎學金,並提前兩年參加中美聯合招收赴美物理學研究生考試,以全國第二名的佳績被美國第一流的普林斯頓大學錄取。「老餅」的訣竅是勤奮。他每天背著一個鼓鼓囊囊的書包,在校園的「三點一線」上大步流星。一次,他因英語摸底考試不理想,就自製許多辭彙卡,掛在床前床後,每晚的美國VOA教英語節目一到,他就抱著收音機到校園的草坪上收聽,即使是陰冷難耐的冬日也一如既往。後來,「老餅」終於成了少年班裡公認的「英語活字典」。現在科技大學做教授的馮瓏瓏,是第三期少年班畢業生,大學3年就學完5年的課程,並以優異成績考取天體物理學博士。他說起自己的成長過程,一再強調刻苦的重要性,腦子靈也得勤奮。偉人的成功更是來源於勤奮。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5年。司馬光寫《資治通鑒》花了19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0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27年。哥白尼寫《論天體的運動》花了37年。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年。歌德寫《浮士德》花了60年。牛頓在劍橋大學30年里,常常每天堅持工作十六七個小時之久。富蘭克林說:「禮拜日是我的讀書日。」達爾文說:「我相信,我沒有偷過半小時的懶。」華羅庚說:「我不否認人有天資的差別,但是根本的問題是勤奮的問題。我小時候念書時,家裡人說我笨,老師也說我沒有學數學的特別才能。這對我來說,不是壞事,反而是好事。我知道自己不行,就更加努力經常反問自己:我努力得夠不夠?」托爾斯泰說:「天才的十分之一是靈感,十分之九是血汗。」愛迪生說:「有些人以為我所以在許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為我有什麼『天才』,這是不正確的。無論哪個頭腦清楚的人,都能像我一樣有成就,如果他肯拚命鑽研。」「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班級同學經過寫系列作文、演講比賽,搜集了大量的論據,同學們發自內心地認識到:懷疑「勤勞」的人,是糊塗人;向學生鼓吹玩樂,諷刺「勤勞」的人,是別有用心的人。只有勤勞,才使猿完成了向人的過渡,也只有勤勞,才能使人類完成由低層次的人向更高層次的人的過渡。現代中學生要取得好成績,必須堅定不移地相信:「勤勞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學生的根本。」(《初中生學習指導》1999年10-3期)在讀書中積累,在讀書中發展——關於「讀書"積累"發展」的語文教改實驗吉林教育學院毓明笠語文學習,歸根結底,要引導學生讀書,這已經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探索一條使學生在讀書中積累,在讀書中發展的語文教學之路,對於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是非常有意義的。因此,我們在1998年9月,提出了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為目的的「讀書"積累"發展」的語文教改實驗課題,並選擇了吉林大學子弟中學這一可以為學生讀書提供良好環境的學校進行實驗,選擇了年輕肯干、敢於探索的楊宏傑老師作為實驗教師。三年來,楊宏傑老師為這一研究課題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們看到了學生自主閱讀之後在語言能力上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的發展,以及在健全人格上的發展。一、在讀書中積累學生的語言語文學習的重要目的,是使學生學會使用祖國語言,那麼,一個人使用語言的能力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孩子在3歲之前的語言學習,其速度是突飛猛進的,而進入學校之後的書面語言學習,卻「少慢差費」得驚人。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索:怎樣才能提高學後書面語言學習的效率?心理語言學家克拉申指出:「人們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語的能力),主要不是通過學習(leaning)獲得的;而是習得(acquisltion)的。」也就是說,要使學生獲得母語書面語的能力,必須使學生大量積累書面語的語言材料,而讀書,正是學生積累書面語言材料的最好手段。因此,在整個實驗中,我們一直堅持讓學生在讀書中進行積累:積累語言,積累生活.積累思想。1.增加識字量,豐富辭彙量,增強學生的知識積累我們認為,學漢語,一要認一定數量的字,識字量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人的基本文化素質。考慮到學生不同的識字水平,楊老師把擴大識字量的任務交給學生自己解決,讓學生自編識字教材,把自己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的所有生字隨時記錄下來,自己動手查字典,注音釋義。這一活動貫穿於初中整個三年。為鼓勵學生識字、練字,還不定期地搞一些查字典、詞典比賽。通過這一活動,學生的識字量大大增加,從而為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奠定了基礎。2.背誦古典詩詞,鼓勵掌握成語,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兒時讀過和學過的許多東西,往往到成年後才能真正理解它。語文教學真正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發揮作用,往往並不在教學的當時,而在教學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對於這一點,我國古代有許多精闢的論述。漢代揚雄曾於其《答桓譚論賦書》中把自身的寫作能力習得經驗總結為:「能讀千賦,則能為之。」唐代杜甫則為我們留下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千古名句。清代唐彪在其《讀書作文譜》中則對語文能力習得規律作了更為具體的總結:「閱者必宜博,經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習膚淺,胸中不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在實驗中,為了豐富學生的語言倉庫,在初中一年級,開展了一周一詩、一周一成語的活動;把文學愛好者組成小講師團,學生自找資料,自備教案,自己為同學講解。這一活動,大大激發了一些愛好讀書的同學的熱情,他們一方面急於把自己已有的知識介紹給同學,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新知識來充實自己。同時,還要求班上每個同學都備有詩歌、名著、成語等摘抄本,自己設計封面,並且要在自己所摘各項內容的旁邊寫出簡要體會,班級不定期評比,看誰的積累雄厚,比誰的「學識」淵博。經過三年的時間,全班大多數同學都能背下詩歌200餘首。3.參加社會實踐,增強學生的生活積累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把讀書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初中三年中,開展了軍訓活動、農村實踐活動、去北京參觀學習等活動,每個寒暑假,都要布置一些社會實踐作業,讓學生走到社會生活之中去,激發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興趣,鍛煉學生對社會敏感間題的關注能力。通過社會實踐,學生了解到長春市民最關心的一些熱點問題:如環境污染問題、失業下崗問題、青少年升學就業問題、醫療保險問題等,而且也開始動腦筋思考該如何解決,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二、在讀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教育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學生的發展要從識字、閱讀起步,以知識經濟為特徵的21世紀,是信息驟增的社會,也是閱讀的社會。因此,在讀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長期以來,課堂閱讀教學一直處於一種封閉的狀態,學生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而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或教學參考書上對文章的解讀。我們認為,要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必須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學生的自主閱讀。在這方面,楊老師主要採取了以下方法:1.改革現有教材,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首先,大膽地改革現有教材。楊老師把選擇教材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哪些課文應該刪掉,哪些課文應該重點研讀,哪些課文可作一般性閱讀,都由學生和老師共同商定。在這一過程中,楊老師注意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辨別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選擇自己應該重點閱讀的書籍。其次,把學生帶到圖書館中去自由閱讀。未來的社會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閱讀教學僅以課本為單一的教學內容肯定是不夠的。為了豐富學生的讀書內容,楊老師把閱覽室、圖書館作為課堂、教室,每周安排一節自由閱讀課,讓書架上的圖書成為學生的語文課本,讓學生之間的研討和交流代替老師的講授。從而,為學生拓寬了視野,形成了一套開放性的語文教學體系。2.以討論式學習為主,讓學生自主思考感悟閱讀是學生髮展的需要,學生通過閱讀來吸收知識,學習語言,開闊視野,使思想更具體、更充實,為認識和理解新問題提供依據,同時閱讀中吸收的語言材料和思維材料,為表達作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從這一閱讀的本質出發,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必須變深入分析為培養悟性,充分發揮閱讀教學應該發揮的作用。楊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讀書中發現自己,並鼓勵學生在讀書中有獨到見解。有些見解也許偏頗,但卻是學生深思熟慮的結果。3.開展語文活動,讓學生自主進行語言實踐三年以來,楊老師組織了大量的語文活動,如識字競賽、成語競賽、賽詩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作文比賽、課本劇大賽等。另外,學生還自辦文學社、自辦刊物,如五班的《風吹青藤》,六班的《第五季節》。這些刊物的主編、附主編、編輯、排版等都是學生自薦當選,從約稿、組稿到刊物出版也全是學生自己負責。這樣的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認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使學生關心杜會,關注熱點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4.以感悟式學習為主,引導學生接受中華民族精神的熏陶科學無國界,而語言是有國界的,是屬於民族的。教學民族語言,實際上是在傳播、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在塑造未來的國魂。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往往過多地強調了學習語言的形式,而忽視了內容。但語言的形式和其內容是密不可分的,沒有了內容,也就沒有了語言的形式。語言不僅僅是表達的手段,而且具有塑造人的功能。人的思維、整個精神都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構造我們的精神世界和整個世界的重要形式。我們學習母語,知言養氣,讀書美身,理所當然地要接受中華民族精神的熏陶,體驗我們的民族精神,發揚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讓學生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如楊老師在進行散文《衚衕》一文的教學時.就文中提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學生不僅找到了恰當的切入點,如飲食、建築、服裝、繪畫、音樂等,而且還高度歸納出了中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如東方比較注重集體智慧的體現,而西方更加註重個性的張揚;東方比較講究形式,而西方則更注重實用等等。通過讀書,使他們學會了理解和寬容,開始了自我價值的深深思考。原載《中學語文教學》(京),2001.10.呂叔湘談語文學習申士昌呂叔湘先生是我國語言學界的一代宗師,也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他曾在中學、大學任教。1998年4月9日逝世,享年94歲。1984年9月初,就當年的語文高考試題和全國中學生語文知識競賽事,我專門採訪了呂先生。在此之前,1978年3月,呂先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迫切問題》一文,尖銳地指出中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用佔總課時百分之三十的時間學習語文,卻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這次採訪,就從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用較少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成績談起。怎樣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呢?首先是明確語文學習的目的是培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他說,理解能力包括對字義、詞義的理解。漢字不同於音素文字、音節文字,它是語素文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任何一種文字都是代表有聲語言的,漢字就是以漢語為基礎而產生的記錄漢語的符號體系。呂先生從語言與文字相互關係的角度,明確地指出語文學習「應該語言和文學並舉,以語言為門徑,以文字為重點,達到語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呂先生強調要加強記憶、背誦和思維的訓練,不斷積累語彙,重視口語和書面語的訓練,打好堅實的語文基礎。其次,使用語言的技能要經過反覆實踐才能形成。呂先生說,使用語言是一種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一樣,具有正確和熟練兩個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種習慣。凡是習慣都是通過多次反覆的實踐養成的。」所以,要養成認真認字、寫字、字斟句酌的習慣,克服念錯音、寫錯字的毛病。呂先生主張學習語法不要把注意力局限在名詞術語和形式的辨認上,而要把重點放在用法的探討上,更重要的是養成自己的觀察和分析語言現象的習慣。呂先生說:「語言這種活動,從頭到尾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即便是一句極其簡單的話,也還是有選擇字眼的問題,選擇語調的問題。複雜一點的話就要選擇從哪裡說起,怎麼一步步接著說下去,取得自己希望取得的效果……語文水平的高低,其實就是能否自覺或不自覺的連續做出最好的選擇。」再次,培養書面表達能力。呂先生說,外國考語文,不考作文,這在我國行不通。他主張升學考試可以考作文,但分數比例不必太大。呂先生提出,作文考試要給學生的語文學習以正確的導向。他說,學生作文有一種普遍的毛病是內容空洞。針對這種情況,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要明確「題中應有之義」,會按照作文的要求搜集材料。另外,要針對內容雜亂的毛病,多做些編寫作文提綱的練習,以自己寫為主,也可以集體討論,理清思路,這樣寫作就順理成章了。還有,由於作文上的毛病有許多是共同的,大家在老師的指導下集體評改一兩篇比較典型的作文,不僅可以做到「旁觀者清」,而且可以達到互相啟發、共同提高的效果。呂先生還提到:「到了中學特別是高中階段,首先要求作文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少搬公式,少說廢話;要求內容安排得好,有條理,有層次,不顛倒錯亂,不亂用『因此』『但是』等等,也就是說要有邏輯性。然後才是詞句問題,要求用詞恰當,句子通順而不呆板。最後看它有沒有錯別字,以及字寫得是否清楚端正。」呂先生對練習作文的這番話是從實際出發的,很有針對性,他對中學生做作文提出的要求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大家不妨試試,相信定有成效。(《語文快餐》1998年第4期))優秀學生談語文學習語文學習中的記性、韌性、悟性——一位高考「狀元」的自述任羽中「記性、韌性、悟性」這六個字是四川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李成良贈給我的,這是他二十年來治學經驗的總結,我也一直視若珍寶,把它當作自己的座右銘。我想,如果考「狀元」有什麼秘訣的話,那麼有這六個字就是了。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這「六字真言」尤其有價值。一.記性大家都反對死記硬背,這是對的。僅僅從應試的角度來看,光靠一點背死書的功夫也肯定沒戲。讀書就是要把書讀活,要能讀出書裡邊和書背後的道理。可惜有時候我們「矯枉」太「過正」了,就出現問題。我知道很多中學生壓根兒就不去背書,要背的話也就背背數理化公式和英文單詞,對那麼多的唐詩宋詞、絕妙好文是不願意去理睬的,這樣怎麼行呢?腦子裡沒有足夠的積累,一提筆寫文章就是滿篇的空話,或者乾脆咬一個鐘頭筆桿,這不僅在考場上要吃大虧,就是平時談吐之中也會讓人瞧不起的。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僧」,我們只有努力積累知識,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才可能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我的經驗就是多背一些書。我們的高中語文課本裡邊就有很多文章值得終身銘記。比如《涉江》,這是選人中學語文課本的一篇騷體詩,讀起來真是有妙不可言的感受。我不僅是記住了許多精美的句子和傳世的箴言,而且在精神上受到了陶冶,因為這詩篇之中,不僅有語言的美,還有音樂的美,更有人格的美!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人的記憶能力是有差別的,有的同學記性好,過目不忘,有的則要笨一點,常常腦筋短路,我就屬於後者。比如背《琵琶行》和《長恨歌》這樣的長詩,就感到吃不消。但只要自己肯老老實實地下苦工夫,一天念它個十遍二十遍,那就功到自然成了。大家看《射鵰英雄傳》,裡邊有一個情節就是老頑童逼郭靖背《九陰真經》,郭靖是個笨人,可念了八九十次之後也能成誦,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每天早晨有40分鐘左右的「早自習」時間,這個時間千萬要抓住,晨讀效果是最好的。這段時間不要拿來做題,要拿來背書。還有一點要提出的是,很多同學不喜歡朗讀,總是抱著書本埋著頭默默地讀或念。我則更喜歡找個僻靜的地方大聲朗讀,聲音越大越好,感情越充沛越好。我現在還記得高考第一天的早晨,因為太緊張,6號夜裡沒有睡好(這其實很正常,大家都會緊張,關鍵的是你不要因為自己的緊張而背上什麼包袱),所以頭昏得要命。這時候才6點過一點,天還沒有完全亮開,我就拿了一本上海古籍社的《古文選讀》到陽台上去高聲朗讀,從《報任安書》、《報孫會宗書》到《出師表》,越讀越覺得精神振奮,那麼多古人高大的形象都在眼前浮現,自己也禁不住覺得「高大」了起來(笑)。最後讀了一個多鐘頭,大汗淋漓,剛起床的抑鬱、焦躁一掃而光。以這樣的狀態來參加高考,應該是很不錯的。「記性」二字在我看來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要廣泛的涉獵,要向「博聞強記」努力。僅僅局限於課堂上的一點點東西是絕對不夠的,現在的高考也要求我們知識面要廣一些。我們應該多讀一點,多記一點。二.韌性「韌」字裡邊是有無數文章可作的。1998年的高考作文題就是「我選擇了堅強」或者「我戰勝了脆弱」,這也就有「韌」的意思。我認為任何人想要成功,都絕不能離開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韌勁。「韌性」特別體現在學習持之以恆上。我覺得學習上最好要有一個比較細緻的計劃,每天該幹什麼,要達到怎樣的目標,自己都應該有數。比如課外閱讀,很多同學都知道其重要性,可往往不能堅持,把大好時光白白的丟掉了。我在高二時訂了一個讀書計劃,每天臨睡前用30一60分鐘讀課外書,即使除夕之夜也沒有中斷。結果兩年下來,我把《史記》的「列傳」「本紀」「世家」讀完了,把朱東潤先生編的《歷代文學作品選》和翁伯贊先生編的《中國史綱要》讀完了,還讀了《福爾摩斯探案集》(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讀偵探小說真是最好的休息)等一大堆「閑書」,這個「成績」的得來不是靠廢寢忘食,而是靠每天那雷打不動的半點鐘!所以鄭振鐸先生就講,「不怕做得少,只要天天堅持做,最終一定有成績」!韌性的另一種表現是不服輸,不怕跌倒,失敗了絕不氣餒。大家讀書考試難免有許多挫折,有時甚至遇到很大的失敗。有的同學基礎不是太好,成績老是考不上去,或者在一個不太讓人滿意的中學讀書,各方面都不如別人,於是就失去信心了。其實逆境往往更能鍛煉人,所謂「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多半都是起於艱難困苦的,讀書也一樣。一定要有信心,一定不能放棄努力!三.悟性所謂「悟性」似乎不大好捉摸。王國維先生講的「古今成就大學問大事業者」經歷的「三境界」中,第三境界即「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就是講的「悟性」。我以為一個學生,如果有比較紮實的基本功,有比較廣寬的知識面,又肯動腦筋想問題,那麼他肯定會處在更高一些的「境界」中,他也往往可以有那種豁然開朗的感受。這大約即是有悟性了。「悟性」的得來,除了勤奮苦讀之外,還要培養懷疑精神,要善於結交學習上的朋友,後兩點是非常要緊的。「懷疑精神」說白一點就是要多提問題。「提問題」其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能夠提出問題,尤其是有價值的問題是了不起的,這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準備,有比較縝密的思維,並且對問題已有了相當的領悟。舉個例子,《論語"微子》里寫子路問荷蓧丈人:「子見夫子乎?」丈人回答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這句答語一般都被理解為對孔子的批評,可仔細一想,老先生和子路剛一見面:怎麼一開口就斥責別人的老師呢?果他極為鄙夷孔子,又怎麼會對萍水相逢的孔門弟子禮敬有加,又是殺雞備酒,又是留宿呢?這個矛盾之處該怎麼解釋,我至今沒有找到答案,猜想可能是中間有脫漏的句子。但為了找答案,我仔細讀了好幾種《論語》的注本,收穫是很大的。再舉一個例子。1999年高考歷史試卷中有一個題是關於「洋務運動」評價(這個題出得好極了),我從報紙上看到以後,馬上想起自己高中時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當時我對歷史課本上的有關論述感到疑惑,比如都說中法、中日兩次戰爭之後,「洋務運動」就「破產」了,可我認為僅僅損失兩支艦隊並不意味著滿盤皆輸,「洋務運動」給中國造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近代工業布局,引進了無數的新思想、新技術、培育了兩個全新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這怎麼能說「破產」了呢?我帶著疑問讀了陳旭麓先生的有關著作,讀了《近代史研究》、《歷史研究》上的相關論文,結果也獲益匪淺。我想如果讓我來答1999年的高考歷史題,應該也能拿一個不錯的分數。學習上交一些朋友是很有好處的。中國古代的大學者非常注重與朋友交流切磋,因為如果獨學無友的話,只能導致孤陋寡聞。我在這點上也有切身的體會。我有幾個很好的朋友,他們要麼以文采見長,要麼數理化特別好,還有的和我一樣酷愛文史哲,和他們在一起往往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大家互相交流信息、啟發思想,而且互相鼓勵、開展競爭,這樣學習上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一個脫離於群體之外,光是埋頭死讀書的做法並不可取,讀書也需要「對外開放」。作者簡介:任羽中,1980年1月生於四川資陽。1998年四川高考文科第一名(總分626,其中語文138分,)四川省三好學生。現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專業學習,北大「明德」獎學金獲得者。原載《北京教育報》2000。7。19學習與應試許雪瓊我著重談談語文的學習與應試。上中學以後,科目繁多,但語文一直是我最少擔心,也是成績最好的科目。我想這得益於小學開始嚴格的學習與訓練打下的基礎。語文最重日積月累,這已是人所共知。小到字、詞,甚至拼音標點,大到作文,無不是點點滴滴積聚而成。因為對語文一向興趣很濃,所以每節課都聽得很投入,也很有收穫。課餘時間只要每天花上十幾分鐘把當天內容看一遍就夠了。其實語文的學習最自然輕鬆。平時甚至是在看電視、聽廣播的時候,也可以積累語文知識。處處留心,則會常有收穫。課內的學習之外,還應在課外多看書。我最喜歡的是學到哪一篇課文,便找來與此有關的一些書來看。譬如學到蘇軾的詩詞,便找了蘇軾的《赤壁賦》諸文,甚至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或有關宋朝的書來看。這樣對課文了解更深入,對作者也有了較深的認識,因此也增加了文史知識,做起來不難。而高中課餘時間多,也開始有自己的看法,是大看課外書的好時光,不可錯過。因為對文學藝術的愛好,使我課餘大半部分的時間都用來看書,從中國古代詩詞曲賦到西洋名著,只要心有所動,便沉湎其中。即使不求甚解,也是很好的享受,充實了高中生活。因為讀的多是文學作品,所以培養了對語文的語感,對於作文,更是大有裨益。課本之外的參考資料,我用的是《語文報》和廣東的《語文月刊》。《語文月刊》相伴中學六年,每期必看,而《語文報》則是高三才開始看的。這兩份報刊內容豐富生動,又容易接受,信息性也很強,對高考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利用學習的邊角時間,看看這兩份書報,既增長了知識又怡情悅性,使我對語文的感情越來越深。能學還必須會考。有平時的積累墊底,語文的考試總是比較輕鬆。最重要的是謹慎小心。做前邊的選擇題時更應如此。一看到試卷,便馬上進入角色,認真看題,選擇時多考慮課本與此有關的內容,仔細揣摩,上下求索,再確認答案。遇到棘手問題,也應冷靜,多從不同角度考慮,甚至猜測。到了最後,即使不懂,也決不留白。第二卷的現代文閱讀,是容易失分的地方。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是平時多讀、讀透。而在考試時,首先應通讀全文,再帶著問題細讀,回答問題時,時時扣緊材料。解題還應高屋建瓴,從全文角度考慮,注意上下文語境,而不能斷章取義。回答填空題,則應牢記從材料中找答案,切忌臆測拼湊。作文是語文考試中的重頭戲。作文當然更與平時的積累有關。平時應多閱讀,多練筆。看書看報時應注意積累材料,諸如事例,名言警句應作摘抄,優秀作文選也應多看。每次考試前把積累的材料瀏覽一遍,說不定可以幫上大忙。考試最怕作文跑題,所以應多練習。我覺得可以由老師或自己選一些作文題,每題用十幾分鐘時間研究材料,立意,再寫出布局謀篇的簡單思路,請教老師。高考的作文多為議論文,1996,1997兩年都是材料作文,所以這種練習方法很有效。考試時留給作文的時間通常是一個小時,研究材料,選找切入點,再立意,粗寫提綱,打腹稿,大概要花一半時間,因為胸有成竹,所以用半小時的時間把文章寫出來也有寬餘。作文準確切入是關鍵一步,此外立意力求新穎,但如果沒有把握,寧可用陳舊觀點,最好不要冒險。1996年語文考試,答起前面的題來都很順手,現代文閱讀是關於音樂的,做得小心翼翼。後邊看到作文題是關於兩幅漫畫時,便愣在那裡,不知從何入手。幸好在冷汗冒出之前,還是冷靜下來,細看題目要求,靜思以前涉獵的一些美術知識,擬了提綱,才有條不紊地作了起來,總算有驚無險。考完試後心裡也忐忑不安,但又覺得自己已做了努力,結果如何也只能接受,便不再想了。分數出來後回想當時情形,才體會到老師講的「大語文」的含義,語文也包含了文藝甚至更多的內容,所以文化知識的積累很重要。其次考試應有應變能力,膽大心細,還要有對自己的信心。作者簡介:許雪瓊,1996年汕頭市文科高考第一名,北京大學96級法律系學生摘自《語文世界》(太原),2000.6.學好語文的秘訣陳希說真的,我們這些理科學生面對數理化的題海,確實有太多的習題需要認真是推理,細緻演算。到了高三,面對鋪天蓋地的試卷,更是窮於招架。高中三年,真正能給語文的時間少之又少。可語文偏偏像個「無底洞」,要學好它就得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怎麼辦呢?起初,我也有些不知所措,可後來有件小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是班長,常在黑板上寫通知。寫這東西,我是「腳踩西瓜皮」,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只要同學們看得懂就行。有一次,教我們語文的郭庭平老師在講完正課後,突然笑吟吟地指著我寫的通知說,這通知有些語病,並讓我當著大家的面修改。我左看右瞧,愣是瞧不出什麼毛病來,在眾目睽睽之下一陣陣地發窘。後來經過老師的點撥,我終於把這個通知修改好了。郭老師對我們說:「於留心處皆語文。望大家平時多用心,不要把語文封在課堂上,鎖在課本里。」這個小插曲給了我很大的啟迪;過去我總以為只有教科書上的文章、訓練冊上的習題才算「語文」;只有安排一大段時間,正兒八經地進行學習,才算「學語文」。現在我懂了,語文是無處不在的,不管是讀書、說話、寫通知,都離不開語文。既然語文處處都在,那麼我們就應該隨時把「處處」都變成學語文的課堂。從此,早晨起床,我利用洗臉刷牙的時間聽一段新聞,從中學習生動、精鍊、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在教室里,我常有意提出問題和同學展開辯論,從而鍛煉自己的思維和口才—顯然,這都是在學語文。飯桌上,我經常眉飛色舞地向爸媽繪聲繪色地講述學校里的趣聞,這還是學習語文啊!數理化做累了,或看一篇精短的美文,或吟一首優美的古詩,或背一段雋永的名言警句,或哼一首歌詞清新的流行歌曲,這不也是學習語文嗎?只要留心,時時處處都可以學語文,而且可以學得很輕鬆,很有趣,很開心。只要平時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語文的機會,集腋成裘,潛移默化,自會長進,又何必跟數理化爭什麼「時間」呢?老實說,我能學好語文,除了上課注意聽講、積極思考,課後按老師的要求做適量的訓練題外,秘訣就在於平時留心語文。平時留心學語文,不但可以跟課內學習到的知識對接,而且可以補充課堂語文的不足。比如古詩鑒賞,光靠聽老師講是遠不夠的。為了提高鑒賞能力,我常常在睡前讀一首詩,先體會那或雄渾或幽雅的意韻,再看有關的賞析文字,並跟自己的理解作對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欣賞詩詞的「語感」。今年高考又出現古詩賞析題,我就憑著平時鍛鍊出來的那種感覺,很輕鬆地解了題。再比如作文,今年高考作文是有關記憶的想像作文,這在課內從不曾涉及過,我的作文構思就得益於課外讀過的衛斯理科幻小說。【推薦老師寄語】陳希同學是福建連江一中99屆高中畢業生,現已被清華大學錄取,高考成績878分。高中三年,各次大考的總成績均穩居年級前列,會考.成績九科全優。她擔任春榕文學社社長,工作和寫作從來都很勤快,在高考前夕我特意為她編了《陳希作文選》。她學語文有一大特色,即善於抓住課外邊角時間,在數理化的夾縫中愉快地學,不斷提高語文素質。現特推薦她的這篇短文,希望能給同學們一些啟迪。(《語文報》1999.11.2)閱讀與寫作理念朗讀的作用不可忽視朱子政朗讀是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之一。朗讀就是有感情的清晰響亮的用標準語音讀出文章來。然而,有些同學不重視朗讀,其原因在於不懂得朗讀的作用。那麼,朗讀有哪些作用呢?一、朗讀是培養我們當眾表達思想、發表見解的重要途徑。課堂回答問題,發表見解的前提是熟讀課文。文章讀熟了,讀懂了,自己的語言連貫了,就有表達的基礎,從而產生表達的慾望。那些不愛發言、性格內向、膽小的同學,只要反覆地大聲朗讀,既可雄煉膽量,又可使文章爛熟於心,長久訓練,就會願意並善於表達了。二、朗讀是鍛煉思維、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智力的核心是思維,思維又和語言密不可分,朗讀正是思維與語言的雙重訓練。學習各門知識以致形成技能,前提是藉助朗讀訓練的。朗讀的語流速度快慢,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換氣、間歇與街接,音調的高低,語氣的輕重,情感的處理等,要有規律的變化,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思維有「張」有「馳」,才能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感。三、朗讀是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的重要途徑。初中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觀念、性格、情感在逐步形成.,這就要求有足夠數量的有益讀物來適應這種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以使自己健康成長。例如我們讀外國作品《凡卡》時,若能懷著主人公的心情朗讀凡卡和含著眼淚的訴說,我們將會泣不成聲,深深同情凡卡的不幸,強烈譴責那個時代的黑暗不公,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熱愛自己的偉大祖國。(《初中生學習指導》1999年10-2期)讓學生「說」起來李世全李新忠1998年10月下旬,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到湖北襄樊講示範課,上第一節課時,他知道學生們已經預習過,就請全懂的、半懂的和不懂的學生分別舉手,結果竟無一人舉手。學生為什麼不願舉手?舉手就意味著會被老師叫起來「說」,而他們卻常常不願當眾「說」,更不願在陌生的老師和眾多聽課的老師面前說。他們往往習慣於聽老師講,而不願張口回答問題;習慣於抄老師寫的答案,而不願張口回答問題;習慣於抄老師寫的答案,而不願闡述自己的觀點;習慣於看老師的表演;而不願站起來「說」,去積极參与……。學生的說話能力正逐步削弱、萎縮,語文課堂中學生不能「說」起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不能充分地得到體現。怎樣才能讓學生「說」起來呢?首先,應該認識到「說」在實施語文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葉聖陶先生說:「『語』是口頭語言,『文』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結合在一起就是語文。」而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基礎,說與寫、思、聽、讀等的關係均十分密切:說與寫,說得清、道得明,寫起來就得心應手,寫得流暢清楚;說與思,「說」把無形的思維表層化,變成了有聲的語言,想清楚了才能說清楚,想周全了才能說周全;說與聽,它們是語言鏈中兩個相互制約的環節,聽得懂才能答得對,說得清才能聽得明,反之,就無法交際、交流;說和讀,二者更是融為一體,它們都是有聲語言的表達形式,讀助說,說促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強調以「說」為突破口,以此推動語文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其次,應認識到學生不願「說」的原因,主要在教師身上。一是教師愛唱獨角戲,不給學生「說」的機會,一上課就滔滔不絕地從字詞句篇講到語邏修文,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被譽為「曠世奇才」「當代孔子」的特級教師魏書生對此種現象有精闢論述,他說:「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學生能講明的知識儘可能讓學生講。」二是教師愛做課堂主人,不能尊重學生的「說」。若學生髮言時聲音小或結結巴巴,或語無倫次,有的教師往往對此大為不滿,或者怒斥一番。他卻不想一想,學生畢竟閱歷淺,考慮問題膚淺,當著老師和同學的面,還有膽怯心理,這些現象應視為正常。怎能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呢?老師這樣做,往往使這類學生的自信心幾乎降到零點。錢夢龍曾說: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讓怯懦的人勇敢,讓無能的人有能,讓無知的人有知。錢老師在襄樊授課期間,雖說一開始無一人舉手,課堂氣氛十分沉悶,但他仍不斷鼓勵學生積極舉手發言,還對學生說:「不要怕說錯,說錯了有功。」在他的激勵下,學生願「說」了,氣氛也活躍起來,到第二節課時,教師教得輕輕鬆鬆,學生學得主動活潑,師生關係十分融洽,教學效果極佳。其三,應著手逐步提高學生「說」的能力。第一步,讓學生敢說。給每一個學生都創造說的機會,由在座位上說到在講台上說,由有準備地說到沒準備地說,由回答一個問題短時間地說到口頭作文較長時間地說……逐步增加學生敢說的自信心。第二步,讓學生想說。教師應巧妙設計所提的問題,叫學生想說;精心設置語言環境,令學生願說。山東泰安六中校長程翔在教《傷仲永》一課時,曾問學生:「方仲永有天賦,是個奇才,但『泯然眾人矣』,原因在誰身上?」學生一聽,紛紛舉手發言,闡述自己的看法:有說在其父,有說在其鄰,有說在其母,有說在他自己,並都說明了理由,氣氛異常活躍,因為這個問題刺激了學生非說不可的興奮點。第三步,讓學生善說。教師應根據學生個人實情,個別指導,力爭讓每個學生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第四步,讓學生多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教師應利用諸如課前三分鐘演講,講故事比賽,介紹學習經驗,開辯論會等形式為學生創造說的機會,增加說的信心,滿足說的慾望,從而逐步提高說的能力。教師「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葉聖陶語),教師「說是為了達到不需要說」(作者語)。語文課堂應讓學生「說」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真正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語文教學與研究》1999年第9期)假如每天讀書十五分鐘石中作為中學生,讀一本一般性的書籍,每分鐘300字,不僅理解而且能夠欣賞,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儘管數字統計並不總是有實用價值,但也不妨看看下面這些數據,每分鐘讀300字,15分鐘就能讀4500字,一周讀31500字,一個月是12600字,一年的閱讀量可以達到1512000字。而書籍的篇幅從6萬字到10萬字不等,平均起來大約75000字。每天讀15分鐘,一年就可以讀20本書。威廉"奧斯羅爵士是當代最偉大的內科醫生之一。當今很多顯赫有名的門生,幾乎所有目前行醫的醫生,都是他的醫科教科書培養出來的。人們認為,他的傑出成就不單是由於他有著淵博的醫學知識和深刻的洞察力,而且,因為他具有豐富的一般知識。他是一位很有文化素養的人,他每天睡覺前15分鐘都要讀書。他一旦規定這麼做,在整個一生中,就再不破例。有證據說明,在一段時間之後,他如果不讀15分鐘書,就簡直無法入睡。在奧斯羅的一生中,他讀了數量相當可觀的書籍。半個世紀,每日閱讀15分鐘,算算看,這總共是多少本書。試想,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可能培養多麼廣泛的興趣,可能涉及到多麼豐富的科學。並非一定是就寢前讀書15分鐘。這15分鐘或許是一天的其它什麼時間,即使在排得最滿的時間表中,大概也會有不止15分鐘的空餘時間在什麼地方藏著。沒有任何一種普遍適用的公式。唯一需要的是讀書的決心。有了決心,不管多忙,你一定能找到這15分鐘。同時,一定要身邊有書。一旦開始閱讀,這15分鐘里的每一秒都不應該浪費。這樣你一定會每天讀15分鐘書。這意味著你將一周讀半本書,一個月讀兩本,一年讀20本,一生讀1000本或者超過1000本。這是一個簡單易行的博覽群書的辦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溫儒敏: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裡來?
※語文知識點總結:文學常識(七)
※給語文教師的建議?(上)
※【王補平語文資料】最新部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 第五六單元知識點
※《Q版語文》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