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人生猶如一本讀不盡的巨書,充滿著無窮的誘惑和魅力,嘗得人生百味,方知人生寶貴。人生短暫與宇宙永恆的矛盾最能激發人內在心理的不安與痛苦。有限生涯與無限期求的矛盾,是壓迫著人類所有人的無法迴避的永恆性課題。

天地之間人為貴:人生有限,宇宙無限,怎樣在有限的人生中實現其永恆的價值呢?在我國古代最早的哲學思想資料《周易》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自然界的四時運行,斗轉星移,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人也應該效法它而不斷進取,奮發圖強。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以和為貴的寬容精神的統一,便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周易》用比興的方式,表達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乾卦的「自強不息」是言修業精神;坤卦的「厚德載物」是言修德精神。乾德與坤德的合壁便是理想的君子人格,是自我完善與社會進步的統一。

在古代中國,較早提出並思考人生價值問題的有范宣子和叔孫豹,他們用「死而不朽」來回答這個問題,把人生的價值寄託於生命意義的永恆存在上,而非生存或毀滅的感性的現世生存中。「死而不朽」,表現在時間上,就是超越感性生命,超越現世,實現人生的永恆性;表現在空間上,就是不局限於個體自身,影響遍及他人和後人,樹立起普遍的典範意義。

據《左傳》記載,叔孫豹曾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裡的「立」即有所創造,有所貢獻和有所創新;「不朽」即有長久的價值,永恆的意義。「太上有立德「就是最高的價值,是最好的品德;其次是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再次是能著書立說,為社會創造精神財富。道德、功業與學說這三者都有不朽的價值,而道德最為重要。

叔孫豹的「三不朽」說,肯定人生的價值在於其有積極的貢獻,評價一個人的生活是否有價值,要依據他對社會是否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而定。「三不朽」說不僅明確劃分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間的遞進關係,還以三者兼得為人生至善至美之境界。對於中國人來說,生不能立德、立功、立言,死無以傳名後世,就等於白過了一生,就得抱憾終身,死不暝目。

「三不朽」說被孔子、孟子等儒家學者所繼承和發展。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強調「知其不可而為之」,顯示了人的堅強意志的力量;奮鬥到「不知老之將至」的程度,顯示了積極的入世精神。曾子認為: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屈原的「舉世皆濁吾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不隨流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這些都表明儒家學者對「不朽」人生價值的執著追求。

中國古代還有「三事」說:「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正德,即端正品德;利用,即便利器用;厚生,即豐富生活。正德是提高精神生活,利用、厚生是提高物質生活。

「三不朽」和「三事」說,都把「德」置於首位,強調正直是君子人格力量的一個常數,而不是變數,使重貢獻成為儒家人生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特徵。儒家把知識分子的一生設計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人生的執著追求。把「建功立業、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價值。

在「三不朽」說的導引下,儒家逐漸形成了具有明確利他規範的道德價值觀:從「仁者愛人」的泛愛精神,發展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人我同等境界,後來又演變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胸懷天下的情懷。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根之所系,脈之所維,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長期積累和凝聚。先進文化是一切優秀歷史文化的薈萃,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社會持久發展的精神動力。儒學之所以兩千多年來具有持久和深邃的魅力,其重要一點就在於它深切關注並回應當下的現實人生,為解決現實人生問題提供了價值資源,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價值坐標。今天,儒學在回應和解決現實人生問題的過程中,其內涵變得豐富了,從而提高了它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應變能力。梁漱溟曾經說過: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未來文化之早熟,世界的未來,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

推薦閱讀:

關於中華王朝帝都風水的軼聞四則
29.9元/人 | 逛廟會,賞花燈,猜燈謎,錦繡中華鬧元宵!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收穫
汝州崆峒山——中華養生文化的源頭
【中華民族】—蒙古族

TAG:文化 | 精神 | 中華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