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節目:一場華麗的秀
一檔求職節目如何規避傳統真人秀中展示「人性惡」的怪圈,是《非你莫屬》向我們提出的問題。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陳娟 發自北京
一位法國留學生帶著國際貿易碩士、社會學本科、電影導演三張文憑來求職,因現場表現差強人意而引發了主持人和BOSS團成員的集體質疑。當BOSS團成員之一、自稱曾留學法國三年的文頤指出其學位證書上的「Bac+5」只是「專科技術學校」,一根緊繃的弦瞬間被壓斷。郭傑,這個大小伙兒就這樣不堪一擊癱倒在舞台上。主持人張紹剛第一時間揪起他的衣領質問道:「你是在表演嗎?」
5月20日,《非你莫屬》的節目現場上演了這出驚心動魄的「舞台劇」。然而劇情並沒有隨著節目的結束而落幕,從有過法國留學經歷的學生抗議文頤到李開復抵制《非你莫屬》,從對郭傑的同情到對主持人的憤怒,整個事件不斷發酵成為一場風波,至今仍未停息。繼今年年初「海歸女」劉莉莉事件後,天津衛視《非你莫屬》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這樣的衝突現場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從職場真人秀節目鼻祖——NBC的《學徒》2004年紅遍美國起,人們就知道這種「選手現場和招聘官互動、集娛樂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求職類電視節目從來不會缺乏話題和爭議。近兩年,隨著《非你莫屬》《職來職往》《天生我才》《步步為贏》等節目的亮相,「海歸女」、「公益哥」、「黃秋生師妹」等頭銜逐漸取代「拜金女」、「寶馬女」,而「求職節目是否正在淪為一場又一場華麗的秀」,也再次成為這個社會的議題。
求職節目全球幾度紅火
恐怕沒有人會相信,一個節目從醞釀到策劃案出爐僅用了半個小時,更何況是一個衛視的金牌節目。
2010年7月,正值鳳凰花開的時節。當一批批大學生拉著行李告別校園開始踏入社會的第一步時,曾做過二三十檔節目的劉爽卻在思索著做一檔以職場為題材的新節目,目標就是進衛視收視前五名。當時熒屏、報紙雜誌、網路上鋪天蓋地都在「相親」,於是他就直接把約會類真人秀節目的遊戲規則做了改進變成一個新的節目模式。「整個節目流程的策劃,第一關是什麼,幾個BOSS,幾位求職者……策劃方案的出爐只用了半個小時。」後來劉爽成了《非你莫屬》的製片人。而由於在節目的籌備階段就看重張紹剛身上那股「美國范」的幽默感,他力薦後者為主持人。
兩個月的時間裡,團隊完成了前期的準備工作,和企業老闆談合作,面試各種求職者……2010年10月31日《非你莫屬》首播。很多人還記得第一次亮相節目的求職者徐軒,一個自幼學習京劇的海歸。他剛一亮相就來了一個很有架勢的抱拳禮,還現場表演了義大利喜劇片段。就這樣沒有宣傳,《非你莫屬》第一期就進入衛視前九,後來成為急追《非誠勿擾》等相親節目的最火爆職場真人秀,很多年輕人都有了「想去試試的衝動」。
與《非你莫屬》以爭議性人物引入節目不同,同年12月10日江蘇衛視推出的《職來職往》節目整體內涵較深,18位行業達人的經典語錄與經驗教訓成為其內容的特色。在這兩檔節目的推動下,求職類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廣東衛視《天生我才》因應聘選手大都是草根而大打「感情牌」,東南衛視《步步為贏》則打出「精英和高端招聘」的旗號,第一期就傳出「千億富豪齊聚『搶人』」的噱頭……這些以現場面試並拋橄欖枝為題材的節目一舉將電視收視拓展到年輕人的群體中。
中國電視上的這一幕,似乎正在重演2004年的美國熒屏。那一年,美國NBC創業真人秀節目《學徒》紅遍全球,在《真實電視雜誌》所評選的年度十大最佳真人秀節目中名列第一併獲得美國電視艾美獎。主持人唐納德·特朗普在淘汰選手時經常說的那句「你被解僱了」也成了流行的口頭禪,百貨商店推出寫著「You
arefired!」的T恤衫一個鐘頭就賣出了300件,《學徒》成為全美乃至整個英語世界重要的流行文化現象。
2005年,時任央視《經濟新聞聯播》製片人的王利芬正式將《學徒》引進中國。她一手打造了中國首個創業真人秀節目《贏在中國》,這檔節目點燃了中國創業者激情和夢想,後來被認為是「形式上最接近《學徒》的真人秀節目」。
「求職」不為找工作?
「三個月以前,我從215000人中選出了16個候選人,讓他們到紐約來為了有機會贏得一份一生夢想的工作。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但他們都有共同的目標,作為我的學徒來為我工作。」《學徒》的主持人、美國地產大亨特朗普這樣對觀眾說。
於是,16名衣著光鮮、野心勃勃的年輕男女被分成兩組,時而出入華爾街證券交易所,時而在街頭兜售檸檬汁。隨著競賽的深入,提出的任務越來越複雜,但是獲得獎賞也越來越豐厚。每周因盈利少而輸掉的一方中會有一位對團隊最沒貢獻的成員被「炒掉」。15周後最終勝出的一位則可以得到在特朗普旗下的某個公司擔任25萬美元年薪總裁的職務。
嚴格來說,《學徒》節目的主題依然是宣揚美國主流價值觀,其節目內容更為貼近美國夢的精髓:以個人的奮鬥、用最快的速度獲取成功。目前,在觀眾們的持續追捧下《學徒》已走過8個年頭,開始邁向第十三季。
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國內求職節目雖極力模仿《學徒》,但在力求本土化的過程中也遇到種種問題。《絕對挑戰》最初的創意便來自於《學徒》,「不過在具體的操作中,我們發現全盤拷貝《學徒》必死無疑。比如《學徒》的主題歌中反覆出現Money
MoneyMoney這樣的歌詞,太直白,中國人未必可以接受。」除此之外,王利芬也擔心在中國未必可以找到像特朗普那樣願意給出百萬年薪的僱主來支持這個節目。
但儘管如此,求職節目依然在中國火爆起來。為此,東南衛視《步步為贏》製片人李季表示,限娛令是一個原因,但更多的還是因為有需求。「綜藝節目主要受眾是年輕人,年輕人現在最關心什麼,無非是事業和愛情。如果能關注年輕人的事業發展,再加上比較活潑的方式,讓不同個性的人同台展示自己,這樣的節目想不火都難。」
除了觀眾的需求,國內求職節目的躥紅還得益於它作為「秀場」的爭議性和話題性。相比於早期的職場類節目的中規中矩,當下熒屏職場節目更具互動性和衝突性,作秀的本質大於節目本身的服務性。擔任《職來職往》、《中國職場好榜樣》等多檔職場真人秀嘉賓的俞夏曾透露,她不止一次在求職節目中遇到曾經的快女選手和參加過相親節目的人,「這些專業作秀高手上節目不是真為找工作,而是自我炒作,向演藝圈推銷自己。」
中國複製者與《學徒》的差距
「暈倒男」事件出現後,知名人士李開復5月30日在微博上發起「萬人實名抵制《非你莫屬》」的活動,截止6月6日13點整,在32萬多網友的投票中,94.1%的人支持「抵制」倡議。更有觀眾直接指出《非你莫屬》渲染了職場文化中「老闆們高高在上挑選求職者」的陰暗面。
在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看來,諸如此類「娛樂過度」的職場類節目對真正的求職者來說意義不大,「許多求職類節目中,娛樂作秀的成分佔了很大比重,許多在求職過程中值得被挖掘的問題在節目中得不到很好的體現。」
面對眾人的指責,一直身處漩渦之中的張紹剛並沒有站出來做出回應,製片人劉爽也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目前暫時不能接受採訪」。在6月3日新節目《老闆是怎樣煉成的》新聞發布會上,張紹剛稱,「爭議本身體現了中國職場的種種矛盾,而不是節目帶來的。」面對觀眾批評其「冷漠」、「居高臨下」,張紹剛認為:「在職場里沒有絕對的弱者,同情是要不來的,我們要獲得尊重是靠自己的努力。打造這檔節目,希望更多應聘者得到真實的,而不是口頭的尊重。」
但同樣作為一檔求職真人秀,《學徒》卻能在話題性之餘,「規避傳統真人秀中展示人性惡、顛覆傳統道德價值觀的『低俗』與『審丑』怪圈,它在節目中閃現出了人文關懷之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淞曾對美國真人秀節目做過深入的研究,在他看來《學徒》堅決抵制了《老大哥》、《閣樓故事》等一類通過對隱私偷窺來博取高收視率的創作方式,這也正是《學徒》廣受歡迎的所在。
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變遷》中曾指出,大眾傳播的商業化,會促使曾經作為理性批判論爭私人場所的公共領域逐漸蛻變為一個文化消費的領域,而大眾媒體由於商業化必然走向非政治化、個人化和煽情,並以此為促銷的手段。基於這樣的理論支撐,那些深諳收視率與大眾娛樂化雙重效應的電視人為提高收視率不遺餘力製造話題和爭議,求職真人秀節目正是走著這樣的路。
然而,每個電視人也必須從「觀眾才是電視節目最權威的評判者」中警醒過來。正如國內資深娛評人譚飛所說,在一個正常的求職節目里,不讓真正求職者在節目里感受到指點、關愛、溫暖,那麼炒得再火,話題再多,有一天都會被觀眾鄙視、唾棄。
(本文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
推薦閱讀:
※大齡求職者該何去何從?
※教你幾招考編面試語言小技巧
※中國移動研究院求職小計
※獵頭搜人才最看重什麼?不懂難高薪求職
※Portfolio Critique #7 - Adobe by jing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