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德教育必不可缺

  品德是情商中最本質的部分

  王少卿:只注重培養孩子的智力部分,琴棋書畫無所不學,而忽視孩子的品德教育,已成為現時家庭教育的一個重症。對此您如何看待?

  朱金瑞:第一,家長總以為道德教育是虛無縹緲的東西,體現不出價值。第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只注重利益追求,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人們看到的是各種有形能力的拼殺。第三,與智力教育相比,品德教育見效慢,望子成龍心切,家長等不及了。結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忘記了這一課,這一課的缺失將在孩子的成長中埋下禍根。

  王少卿:您能談談品德在一個人成長中的重要性嗎?

  朱金瑞:品德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通行證。一個講道德的人,人們願意與他交往,意味著他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更容易成功。品德是一個人素質中的核心部分,一個成功的人,大多是一個具有較高素養、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品德低劣的人,本事越大,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個人吃虧也就越多。

  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意味著他的人生有了追求和動力,他的生命處於更高的境界,他的人生才會精彩。因此,教育孩子做一個有德性的人,是家長最重要的責任。

  品德教育要行重於知

  王少卿:您認為家庭教育中如何進行品德教育?

  朱金瑞:我們目前的情況是,學校、家庭、社會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一般停留在說教的層面上,重知輕行。如理想信念教育過於籠統,不切合青少年的思想發展行程,也缺乏有效的活動載體。考試指揮棒的威力有增無減,加之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等,知識教育重於道德教育成為多數家長和教師不爭的理念,家長不得不把孩子的升學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一些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過於溺愛,孩子參加一些有助於道德習慣養成的活動,又怕他們累著。此外,還有來自社會價值觀方面的影響。一個當教授的媽媽為了讓獨生女兒體驗生活,讓她利用暑假沿街賣報紙,但當小姑娘到一家紙行推銷時卻遭到了老闆對其家長的指責:「這個孩子的家長真不負責任,這麼小就忍心讓她打工。」

  家長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大多隻把水燃燒到50℃的半開狀態,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後面的50℃。原因固然很多,最主要是我們重知而輕行。如我們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做才是對的。你問孩子:「明白了嗎?」孩子說:「明白了。」我們的品德教育往往到這一步就結束了。可你還要告訴孩子他應該如何做,做完了要讓他多重複幾遍。要將行為變成習慣,才能最終成為穩定的自然行為。只有到這個時候,我們才能說把水燒開了。

  習慣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因此,孩子道德行為的養成,既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知」的系統教育,即告訴他們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惡的,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要堅決反對的,同時,更需要給他們實踐的機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點滴小事做起,使他們在生活中磨鍊意志,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轉化的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最終達到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

  品德教育以父母為楷模

  王少卿: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原有的價值規範有所改變了。您認為家庭教育中應該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品德?

  朱金瑞:「無規矩難以成方圓」,規矩就是標準,就是尺度。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是,家長、教師、社會教育工作者要給孩子一個明確、肯定、統一的是非善惡標準,使之有規可循。現實中的問題是,家庭、學校、社會無法或不願給出標準,致使孩子在道德認知方面無所適從。

  相信每個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幼兒園被打,問媽媽怎麼辦,媽媽答:告訴老師。結果一是打人的孩子得到了老師的懲罰,不再繼續;二是老師不當回事,結果打人的孩子照打不誤。孩子再問媽媽怎麼辦?有的媽媽就答:你也打他。孩子陷入迷茫。

  最近《大河報》以《夏令營里的「三種人」》為題報道了河南少年先鋒學校依據學生表現,劃分「上仕」、「中仕」、「下仕」3個等級,「下仕」需服侍「上仕」吃飯。舉辦者的初衷是想通過此項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殘酷的競爭和社會現實。此報道刊發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贊成者認為體驗挫折,有益孩子成長。反對者認為做法過激,等級觀念嚴重,有傷孩子自信。一時間,許多家長不知何去何從。

  上述案例凸現家長目前對孩子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即在社會變革時期,由於社會道德評價標準的宏觀性和抽象性,對諸多複雜、相對具體的道德現象難以作出善惡美醜的科學評價,從而給教育者帶來種種迷茫。一是家長對是非善惡標準的困惑。如請客送禮已較普遍,當孩子提出疑義時,家長可能難以給出滿意的答覆和評價。二是由於學校與社會、社會與家庭、家庭與社會、家庭與學校、道德教育與社會現實等各個層面的善惡標準不統一,無法進行道德評價,致使孩子產生困惑。三是有的教育者特別是家長,出於對孩子愛護的種種考慮,不願把自己的真實看法暴露給他們,也給孩子的道德認知帶來一些問題。

  道德上的善惡標準對孩子的行為具有導向性、規範性和約束性,這就要求家庭、學校、社會統一認識,行動保持一致,才能見效。近日有報載,一些地方為了加強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孝敬父母從小事做起」要實踐「五個一」,即每天為父母做一次家務、捶一次背、說一句問候語和在節日為父母製作一張賀卡、洗一次腳。這些活動無疑是孩子道德養成的好形式,但這種做法能否得到家長的認可和支持,學校、家長和學生能否長期堅持都是值得懷疑的。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社會應提供明確統一的社會道德標準和有效的道德評價機制,重視家長對孩子道德認知水平提高的作用,特別是對孩子形成善惡好壞觀念的引導作用。

  王少卿:具體地說,品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家庭中更好地實施?

  朱金瑞:在孩子道德生成的過程中,家庭教育重於學校、社會教育,主要體現在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上。在鄭州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15歲的孩子在鄭州機場帶著兩個三陪小姐,後被警方帶走盤問,原來這孩子的父母從事電腦貿易,家境富裕,但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孩子就帶著15萬元現金,周遊各地,並叫上三陪小姐。當孩子的母親到公安局領人時,對孩子沒有任何批評,對警方也沒有一句感謝的話。可想而知,這樣的家長會養出一個怎樣的孩子?

  只有品德高尚的家長,才能培養出品德高尚的孩子。家長要做孩子的楷模,在日常行為中告訴孩子對錯好壞,日積月累,使這些行為轉變為好的習慣,直至進入孩子的靈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因而,家長的作用不可漠視。

  編者按:朱金瑞教授是河南財經學院馬列部副主任,兼任教育部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研究中心企業倫理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倫理學的研究。她參與並完成了近10個科研項目,發表論文專著50多篇,其中,《論以誠信為重點的市場經濟道德建設》、《以德治國縱橫談》、《以德治國:治國方略的完善和創新》等獲得省級獎項。

編輯:蕾蕾  


推薦閱讀:

尋找孩子逆反心理的積極面 - Qzone日誌
上一秒親媽,下一秒後媽 | 培養孩子的誤區,你中了幾個?
你是孩子的地板還是天花板?
哈佛大學:心智堅強的孩子,家長有這4大特質

TAG:教育 | 孩子 | 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