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掛壁公路:太行絕壁上的天路傳奇

⊙它們看上去就像我們通常所見的樓房窗口,鑲嵌在高達百餘米、最寬達一千多米的懸崖峭壁的橫面上。這些窗口從山腰向山頂一路攀升,連成一條綿延不絕的斜線,夜晚站在對面的山崖上,有時會看到其間忽隱忽現的車燈。這就是太行山的掛壁公路景觀,作家鄭泰森和葛天結伴探訪,給我們講述了這些神奇的天路故事。

掛壁公路:

太行絕壁上的天路傳奇

臨近傍晚,我們的麵包車才進入河南輝縣的萬仙山,過沙窯鄉不遠,路在腳下分成了兩條,一條通往南坪,另一條盤旋而上,直抵我們此行的目的地——被絕壁托舉在山頂之上的小山村郭亮。

選擇在這個時候進入郭亮,看起來並不是太明智的,通往崖頂的山路坡度很大,除了一小段水泥路之外,其餘路段都是大小不一的石塊鋪就的,車走起來十分顛簸,而且車頭車尾傾斜得厲害,像是飛機起飛時的感覺,人會不由自主地向後仰。開始的時候,還能看到山下的點點燈火,走了約十分鐘,燈火倏忽不見了,眼前出現一個幽深的隧洞,右側是堅實的山體,左側出現了一個挨著一個的窗口,這就是被外界稱作「郭亮洞」的掛壁公路,也是太行山最早開通的一條連接山外的鄉村公路,它跟南太行山中的其他六條開鑿在絕壁之上的公路一起,成為繼太行八陘之後的太行「新七路」。這些掛壁公路都是從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來的,所以也有人稱之為絕壁公路。

古陘道是太行山最早的掛壁公路

太行山起源於十幾億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和燕山造山運動,山脊海拔多在1500米—2000米之間,最高峰達2800米以上。由於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猛烈地碰撞和擠壓,山體劇烈向上抬升,河流急劇下切,形成了陡峭的山崖和縱深的峽谷。聶作平先生曾經在《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給了河南》一文中寫道:「南太行里的大峽谷與平常人們見到的峽谷不同,深度、長度和寬度都讓人吃驚,這裡的峽谷最深處動輒幾十米到上百米,倘若從谷頂算起,到谷底的高差近千餘米。峽谷有寬有窄,最寬處達到四五百米,窄的地方只有一兩米,峽谷沿著筆直如削的絕壁蜿蜒曲折,長達數十公里。加上岩體發紅,色彩鮮亮,看起來像是橫亘天際的巨牆,雄奇壯觀……」但是對於山區民眾的出行而言,這些絕壁是最大的險阻。

在遙遠的亘古,一些為了活下來的先民,陸續沿著水口進入了與世隔絕的太行深處。這些水口是由眾多河流在連綿起伏的山脈之中流經時形成的,太行山地區因為有眾多的河流發源或流經,所以形成了諸多水口,而小的水口往往是「陘」經過之處。「陘」的本意為山脈中斷的地方,太行先民在峽穀道路被山崖阻斷的地方,沿崖壁開鑿出上下垂直的拐形石道,從谷底直達山脊,使道路得以延伸。太行先民付出許多生命的代價創造的世界上最危險的道路,從而被引申為「陘」,並成為太行山路的專用名詞。它們像遊絲般連接起山民稱之為「絕上」的家園與大山外面的世界。

晉郭緣生《述征記》載: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北至幽州,連亘十二州之界,凡有八陘。第一曰軹關陘,位於河南省濟源市,是春秋戰國時期,三晉等諸侯國連通都城洛陽的要道。第二曰太行陘,在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形勢雄峻,素稱天險。第三曰白陘,在河南輝縣市西,由七十二拐和古棧道兩部分組成。第四曰滏口陘,第五曰井陘,第六曰蒲陰陘,第七曰飛狐陘,皆在河北省境內。第八曰軍都陘,在今北京市昌平區,它們是華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重要通道。儘管古有「太行八陘」,但是太行山行車之難,依然難於上青天。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詩中寫道:「太行之路能摧車。」明王世貞也在《適晉記行》描述說:「車行太行道,如浮滄海、帆長江,身居危險之境。」

位於山西陵川馬圪當鄉和河南輝縣薄壁鎮之間的白陘七十二拐,是太行山中具有標本意義的一條古道,目前還保留著在太行八陘之中距離最長、最完整的古馬道。石板古道從陵川縣爽底村邊的磨河谷地中沿著橫亘在面前的山崖,垂直上行300餘米,拐了72次才到山頂,經輝縣市南關山直達孟門。

白陘七十二拐其實是太行山最早的掛壁路。從白陘出口南關山上那像刀鋒一樣的薄壁起,到陵川馬圪當大峽谷,峽谷寬處二三百米,窄處僅兩米,谷底與周圍群峰落差千餘米,串起寶泉、潭頭、平甸、甘河、武家灣、爽底等像明珠一樣的山村。山民最初的溝通往來都是通過這條古道,後來,太行山民為了融入現代生活,繼續沿用鐵鎚鋼釺等傳統的生產工具,用雙手把「陘」的創意發揮到極致。從1962年到2002年,他們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陸續在太行山中開鑿了數條掛壁公路,成為世界築路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它們像英雄的七弦琴、像歌者的情詩,鑲嵌在萬仞絕壁之上,歌頌的不僅僅是一段美麗,更是一種刻骨銘心的傳奇。

掛壁公路都是純手工開鑿的

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讓太行的山民們在絕壁上雕刻出如此無與倫比,如此震撼人心,如此美輪美奐的天路?答案就是「走出大山」的夢想。

太行山的海拔高度大多在1200米—2000 米之間,呈北高南低狀。在河南境內的南太行山,這一高度降到了1000米—1600米。這樣的海拔,似乎談不上有多麼險峻,但是因為南太行山與豫北平原相鄰,乃是崛起于海拔只有幾十米的平原邊緣,再加上太行山的山峰大多是由深切的山谷和壁立千仞的懸崖構成,因而看上去竟比西部許多海拔四五千米的極高山更險峻,也更讓人嗟嘆行路之難。千百年來,在太行山腹地的山谷、山塬和山與山之間的小盆地里,就有一個接一個的村莊如同連翹花一樣點綴其間。多年以來,它們與外界難以溝通,也疏於溝通,從而形成了一個個閉塞、原始、樸素的人文孤島。

像回龍、錫崖溝、崑山、郭亮、井底等,都稱得上千年村落,在沒有開鑿掛壁公路之前,它們都隱藏在深山裡面,成了最封閉的區域。

由於絕壁林立,無法像其他區域那樣修築環繞而上的盤山公路,太行山人便貼壁而鑿,將公路修成了或明或暗的隧洞。南太行的七條掛壁公路,位於晉東南和豫西北太行山轉折處百餘公里的範圍,基本在一條線上。從南向北依次分布著回龍掛壁公路、錫崖溝掛壁公路、崑山掛壁公路、郭亮掛壁公路、陳家園掛壁公路、井底掛壁公路和虹梯關掛壁公路。

南太行的七條掛壁隧洞長度都在千米以上,最長的崑山掛壁公路有近3000米。如果算上連接線,回龍和錫崖溝都接近8000米。陳家園為331省道,虹梯關為670縣道。過去只能通過猴梯、狼道、羊徑聯繫外面的世界,硬是被山民一釺一錘砸出來7條讓世界震驚的掛壁天路。

在這7條掛壁公路中,最早開始挖掘的是錫崖溝,從1962年開鑿到1991年貫通,斷斷續續開鑿了30年,而最早開通的郭亮掛壁公路,是七條掛壁公路中開鑿時間最短的,耗時6年。

郭亮掛壁公路全長1300米,說是一條鄉級公路,其實確切地說是一個人工隧道,是在400米高的絕壁橫面上以25度斜面開鑿的,所以人們又叫它「郭亮洞」。村民告訴我們,郭亮掛壁公路是1972年3月9日開工的,郭亮村高居懸崖頂端,以前村民進出山的通道是順絕壁石縫鑿出的一溜石窩,俗稱「天梯」。到1977年5月1日鑿成這條隧洞,他們先後投入了6萬工時,愣是用鋼釺鐵鎚,在堅硬的石壁上掏出了一條能夠通車的隧洞。根據資料記載,這個過程消耗掉的鋼釺加起來有12噸重,用壞的鐵鎚達2000個。最後形成的隧洞寬僅6米、高不過4米,即使是兩輛小車相向而行,也要小心翼翼地,一輛車緊貼一邊停靠,等對面來的車過去後,才能繼續前行。中型客車從洞中穿越,車頂幾乎蹭著洞頂的石塊,大型客車則根本無法通過。

開鑿隧洞時的石渣,據說達到2.4萬立方米,全部是村民肩挑手抬清理出去的,方式也很簡單,事先用繩子把人吊在崖壁上,每隔十幾米開鑿一個窗口,然後向里開鑿,再通過窗口把石渣清理出去。據專家介紹,郭亮掛壁公路所在的絕壁都是淡紅色的花崗岩,看起來如刀砍斧削一般,開鑿起來難度卻非同一般,有時候鎚子掄下去,鋼釺一滑,只能在絕壁上划出一道痕迹。為了開鑿這條一公里多的隧洞,山民在靠崖壁的外側開鑿了35個窗戶,從隧洞里看,它們是通風透光的觀景台,尤其是雨後,每一個石窗外面,都是一幅自然的絕美風景畫,古樹野花、崖壁村落,是任何畫筆都無法比擬的。而從對面的山崖上打量,它們在半山腰連綴成線,成為絕壁上最美的飄窗,一個一個,就像山崖會說話的眼睛,忽忽閃閃,朦朦朧朧,又像被煙霧繚繞著的長笛,隱約奏響著桃源深處的樂章。

掛壁公路是太行山最大的亮色

從郭亮村往上走,就是山西地界,過去山巒相接,村民卻老死無法往來的兩個地方,現在只要幾十分鐘,就實現了穿越崖壁的互訪,這得益於距離郭亮掛壁公路不遠的崑山掛壁公路。

  崑山村是隱藏在王莽嶺北邊一個三面環山的小山村,行政上隸屬山西陵川縣,一側與郭亮接壤,一側與河南境內的南坪村隔壁相鄰。斷壁上有一條盤山道,道邊立有一石碑,上鑿「友誼關」三字,為晉豫分界。

  崑山掛壁公路在七條掛壁中是最驚險的,它的開通是源於山西實施的「村村通」工程。1992年,陵川縣決定在王莽嶺北面給崑山村民開條南行出路。7個包工隊同時作業,在山頂固上纜繩,將工人吊到山腰開洞,分段施工,快速打通了近3000米長的崑山隧道。隧道至今未加整飾,路面是沙石鋪地,坑窪不平,洞頂垂石嶙峋,釺痕交錯,側窗也沒有任何的防護,而且形狀很不規則,很多地方像是狼啃豹咬出來的,寬度又有限,但是大膽的農用柴油車卻可以在洞中蹦蹦跳跳鑽過,繞去河南。由於洞口開鑿的部位很高,風大的時候,洞內冷風穿梭,哨音呼嘯,人在洞中穿行尚且需要貼緊內壁而行,要是倚窗向外觀望,則更需要很大的勇氣。我們一行穿越的時候,大著膽子立在石窗前俯瞰,先前經過的村莊已經淹沒在峽谷之中層層疊疊的霧靄之中,但是近處一簇一簇紅色和黃色的山花,卻兀自開得爛漫。

  根據我們的實地測算,這條崑山隧道總長約2200米,隧洞加上外面的部分水泥路,全長超過6000米,隧道是從海拔1400米上升到1700米,高度相差300米。坡度最大處為20度左右。當我們驅車穿行這條掛壁公路時,心裡總記掛著這是一條在絕壁之上掏出的道,所以能體會到的,並不是人間奇蹟的魅力,而是一種讓人心驚肉跳的恐懼。

  跟崑山掛壁公路的奇險不同,錫崖溝掛壁公路則美在壯觀。掛壁公路所在的錫崖溝,是一個民風純樸、風光秀麗的世外桃源,因傳說仙人曾在此冶錫煉丹而得名,坐落在南太行主峰王莽嶺山腳下。錫崖溝掛壁公路盤桓在峭壁如屏、砂岩如朱的絕壁上,遠遠看去,「之」字形的掛壁公路,正在一座城堡狀的山峰之中艱難而勇敢地上揚。如果是在雨後,錫崖溝的險峰雲海和掛壁公路相映,登時就會呈現出一種翠色幻疊、雲海浩瀚而又瞬息萬變的「山水幻影」。

錫崖溝掛壁公路是太行山七條掛壁公路中工程量最大的。大山的阻隔同時也造就了人們的毅力,從1962年起,全村人整整苦戰30年,硬是在北邊的王莽嶺絕壁上鑿出一條明暗交織、長達7500米的路。所以當地才有人說「這條路是錫崖溝人用手指摳出來的」。

跟錫崖溝掛壁公路連接的,是河南輝縣回龍村開鑿的回龍掛壁公路,回龍村位於輝縣上八里西北部25公里的太行深山處,回龍村北側緊鄰的青圍峰,即是錫崖溝的南山。回龍村所在的範圍內,既有海拔1725米、號稱南太行第一峰的十字嶺,又有海拔1570米、被考古專家讚譽為「天下第一鐵頂」的老爺頂,原來居住在回龍村的人,出行只有一條路,就是掛在絕壁上的「沿猴梯」,青壯年沿著此道出山,稍有不慎也有可能摔下深淵,老人想到山外,更近乎一種幻想。1997年,回龍村的村民也在峭壁上開出了一條8000米長的公路,並和錫崖溝的公路連接了起來。因為有了政府資金的支持,回龍掛壁公路隧道的地面和洞頂都使用了水泥鋪裝,採光和通風的側窗,也用整齊的條石裝飾過,成為太行山掛壁公路中最精雕細琢的一個。更讓人驚嘆的是,回龍隧洞是在山腹里轉了個「S」形,出去之後剛好爬到山另一面的嶺脊上。

 太行山的另幾條掛壁公路,分布在山西陵川向北到平順這段範圍內。兩年前,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範曉為了考察太行八陘,曾經幾進幾齣山西和河南境內的太行山,對這裡的地形地貌做過詳細的考察。他說,相對於東部面向華北平原這一面的陡峭,太行山西面與黃土高原相接的地方則平緩很多,所以掛壁公路集中的區域,通常都是崖壁高聳,絕壁圍裹,同時也是崖壁深溝相連、瓮谷和峽谷交錯的區域。穿越其間的掛壁公路,攜帶著太行山的雄偉、草木的幽深和花的濃烈,形成了最為鮮見的太行山景緻。

比如陵川縣的陳家園掛壁公路、平順縣的井底村掛壁公路、虹梯關掛壁公路,儘管比不上郭亮掛壁公路和崑山隧洞那樣有規模,卻依山就勢,成就了各自的特色。有的連綴飛瀑清泉、有的纏繞綠樹村莊,既有奇險之勢,又不乏景觀壯美。尤其是傍絕壁而生的陳家園掛壁公路,下面就是清澈見底的水庫,駕車經過,就像行進在畫舫中。從遠處看,纏繞在水庫上方的掛壁公路就像一條玉帶,因為是省道S311所在地,所以到了夜間,路上到處是閃爍的燈光,猶如漁火一般,頗有幾分妖嬈。

這些隱藏在太行山之間、耗時40餘年開鑿的「太行新七路」,在南太行的絕壁上構築成一幕幕壯闊的美景,同時也建立了人與大山、人與自然溝通的神秘紐帶。那些經過一雙雙粗糙的手、一把把鐵鎚和一根根鋼釺開鑿而成的隧洞和石窗,不僅見證著大山深處一些過往的故事,還記錄著中國鄉村築路史上的奇蹟。

(鄭泰森 葛天 合著)


推薦閱讀:

澄城縣公路站路政大隊開展夜間治超專項整治活動
鐵路為什麼沿溪谷而行,而公路則沿山脊而行?
解筱文:中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如何構建?
男子下班回家發現公路被堵, 走近後目睹這精彩的打鬥畫面
截至 2017 年底,BIM 在道路工程中的使用現狀如何?

TAG:公路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