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李今庸:面對黃疸,得這樣治療!

小編導讀

人們對黃疸的第一印象就是「黃」,身黃、目黃、小便黃,可謂是黃疸十分引人注目的標籤,而這一標籤,也讓很多患者苦不堪言,尤其是一些愛美的女士,光是一個身黃,足以讓她們抓狂。黃疸到底該如何治療呢?今且看國醫大師李今庸有何妙計良方!

黃疸,亦稱「黃癉」,以身黃、目黃、小便黃為其主要臨床特點。依其形成,前人分為谷疸、酒疸、女勞疸等類,但總稱其為「黃疸」,後世又有二十八候、九疸、三十六黃之說,雖過於繁雜,但表明古人對此病的認識已相當深入。

1濕熱黃疸

(1)濕重於熱:症見周身皮膚黃染,兩眼發黃,小便不利,腹脹滿,口渴,微熱等。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說:「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靈樞·五色》篇說:「脾為黃。」《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惡濕。」濕熱郁滯於脾胃,致脾色外露,故見周身皮膚黃染;脾為濕熱所困,津液運化失常,不能上承於口,故見口渴;津液不能下行,故見小便不利;濕熱壅遏中官,氣機不利,故見腹脹滿;里熱外達,故見發熱。此乃脾胃濕熱,濕重於熱。法當利濕清熱。

治宜茵陳五苓散:茵陳蒿15克,豬苓10克,茯苓10克,炒白朮10克,澤瀉10克,桂枝10克。

上6味,以適量水煎藥,湯成去渣取汁溫服,日3服。若熱勢重,加黃柏10克,梔子10克。

方中重用茵陳蒿苦寒清熱,利濕祛黃;取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濕,使濕從小便而去;取桂枝辛溫通陽化氣,以利小便;取白朮健脾,以助中焦轉運之力;若熱勢較重,加黃柏、梔子苦寒瀉熱。共收利濕清熱,消除黃疸之功。

(2)熱重於濕:症見一身俱黃,面黃,目黃,黃色鮮明,小便黃,大便不爽,腹部微滿,口渴,舌苔黃膩,脈沉實等。

濕熱鬱蒸,脾色外露,故見身黃,面黃,小便黃,黃色鮮明;濕與熱滯,氣機不利,傳導失職,故見腹部脹滿。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沉實;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此乃脾胃濕熱,熱重於濕。法當清熱利濕。

治宜茵陳蒿湯:茵陳蒿20克,梔子10克,大黃10克。

上3味,以適量水煎藥,湯成去渣取汁溫服,日2次。如果熱勢較重,除可加大梔子的用量外,還可加用黃柏;如果熱毒重,加連翹。

方中重用茵陳蒿清利濕熱;配梔子通利三焦,佐大黃通泄瘀熱。3味葯均苦寒下降;使濕熱之邪從下而除。熱勢重加大梔子的用量,復增黃柏苦寒清熱;熱毒過重者,加連翹清熱解毒。

2寒濕黃疸

寒濕傷脾,症見面目發黃,且黃色晦暗,腹脹納少,大便稀薄,四肢欠溫,苔白,脈沉等。

寒濕困脾,脾色外現,故見面目發黃,寒濕均為陰邪,故黃色晦暗;寒濕阻滯,脾胃運化失常,氣滯不行,故見腹脹;胃失受納,故見納少;脾失運化,水濕下趨腸道,故見大便稀薄;脾主四肢,寒濕中阻,陽氣不能外達,故見四肢欠溫;寒濕壅遏,脈道不利,故見脈沉,苔白亦為寒象。此乃寒濕困阻脾陽;法當溫中散寒,健脾祛濕。

治宜茵陳理中湯:茵陳蒿15克,炒白朮10克,乾薑10克,炙甘草8克,党參10克。

上5味,以適量水煎藥,湯成去渣取汁溫服,日2次。

方中重用茵陳蒿祛濕退黃;取辛溫之乾薑溫中散寒;取党參、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培土以制濕。五味相合,從而達到溫中散寒,健脾祛濕之目的。

3中毒性黃疸

服藥中毒,症見身黃、目黃、小便黃、腹脹納少等。

葯毒傷肝,肝鬱乘脾,脾色外露,故見身黃、目黃;濕熱下注,故見小便黃;脾胃受損,運化失常,故見腹脹納少。此乃葯毒傷損肝脾,運化失常,聚濕化熱所致,法當清熱、利濕、解毒。

治宜茵陳蒿湯合梔子柏皮湯加味:茵陳蒿15克,梔子10克,黃柏10克,生甘草10克,大黃10克,水牛角片30克。

上6味,先將水牛角切為薄片,以適量水先煎1小時,下茵陳、梔子、黃柏、甘草繼續煎,湯將成下大黃微煎,去渣取汁溫服,日2次。

方中取茵陳蒿利濕退黃;取梔子、黃柏苦寒清熱;佐大黃通泄鬱熱;《素問·臟氣法時論篇》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取甘草以緩急迫;牛角入肝以解毒。六味相合而成清熱利濕解毒之功。

4女勞疸

症見身黃,額上黑,足下熱,傍晚惡寒,小便不利,小腹滿急,微汗出,大便稀薄而色黑,尺脈浮。腎居下焦,主司前後二陰。房勞傷腎,瘀血堅結,陽氣不化,蓄為濕熱。《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惡濕。」濕熱困脾,脾色外現,故一身皮色發黃。額為心之部,《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血者皆屬於心,腎傷血瘀,則腎之黑色隨心血而外見於心部之額上。故見額上黑。」腎足少陰之脈,起於足心之湧泉穴,濕熱循經下注於足,故其足下熱。陽氣鬱滯,不能化氣,則小便不利;惟其小便不利,水濕無下出之路,停滯於內,故膀胱窘急不舒而小腹為之脹滿。內有瘀血,浸漬腸中,故見大便稀溏而色黑。陽滯於陰分,下午為陰,故其傍晚則惡寒。陽郁於內,失去外固之用,故微汗出。尺脈屬腎,腎傷則其精血不足而其氣外浮,故其尺脈浮而重按當有澀象。乃房勞傷腎,瘀血堅結導致濕熱困脾之女勞疸。治宜消堅祛瘀,清熱燥濕。

方用硝石礬石散加味:硝石、枯礬、滑石各等份。

上3味,共研為細末備用;再取適量大麥煮粥,調服藥末,日2次,若兼見腹大為難治。

方中硝石即火硝,味苦咸,入血分而消堅結,祛瘀熱;枯礬入血分而燥濕化濁;滑石清熱利濕;大麥粥甘平益氣養脾。若腹脹大,為脾腎俱虛,故難治。

5酒黃疸

飲酒成疸,症見周身皮膚髮黃,小便不利,足下熱,心煩,不眠,腹滿,不能食,口鼻乾燥,舌紅苔黃。酒有濕熱之性,其氣慓悍滑疾。嗜酒過度,聚濕生熱,濕熱內郁,脾色外現,故見周身皮膚髮黃;濕熱郁滯,氣化不行,故見小便不利;熱邪內擾心神,心神不寧,故見心煩不眠,濕熱下注,故見足下熱;熱邪上犯,故見舌紅、苔黃;濕熱壅遏於中,氣機不暢,故見腹滿,不能食;津液不化,故見口鼻乾燥。此乃濕熱蘊結所致。法當清熱攻積。

治宜梔子大黃湯:梔子10克,大黃10克,炒枳實10克,淡豆豉10克。

上4味,以適量水煎藥,湯成去渣取汁溫服,日2次。

方中取苦寒之梔子清泄三焦之熱;取淡豆豉開宣上焦,發越衛氣;取枳實行氣於中,以暢中焦之郁;取大黃以導下焦之結。上中下三焦分消走瀉,使熱去而濕無所戀,其病自愈。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色為黃。」《素問·金匱真言論篇》說:「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靈樞·九針論》篇說:「脾惡濕。」濕熱邪氣瘀蒸於脾土,致中陽不運,脾色外露,周身皮膚色黃且明如橘色,而兩目之白睛亦為之黃者,是謂「黃疸病」,多伴有「腹滿」、「小便不利」也。治之當清熱利濕退黃,以「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等為其常用藥方,其身黃而晦黯,則為寒濕在里,當用「茵陳四逆湯」溫里退黃為治。如脾土滯積敦阜,致肝木郁陷於土中,成為《周易·蠱·象文》所謂「山下有風蠱」者,削土則恐傷其郁陷之肝木,扶木又恐助其敦阜之脾土。瀉、補兩相妨礙,則不易為治矣。俗有所謂「風勞臌膈無葯醫」者之「臌」,即指此。臌、蠱字通也。

今人見黃疸,則多根據西醫學理論稱之曰「黃疸性肝炎」,謂是「病毒引起肝臟炎症、膽汁流入血液之中而致皮膚色黃」。用西醫學理論取代了中醫學理論。在臨床治療上,又把中、西醫學兩個絕然不同的理論體系混之不分,用中醫藥學理論體系中的入肝膽葯與清熱解毒藥,治療西醫學理論體系中的「病毒性肝炎」,豈不是在「南其轅而北其轍」、牛頭不對馬嘴也哉?從中醫藥學角度看,西醫所謂的許多「肝炎」病人,其病位並不在中醫藥學的肝膽上,而是在「脾胃」。西醫學上所謂「病毒」,是一種生物,又何嘗有中醫藥學「毒」的概念?此乃牽強附會,中西不分,理論混淆也,無怪乎其病久治而收效仍微!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第2版)·內科專家卷:李今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今庸撰著;李琳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來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謝絕轉載,如有內容合作,請後台留言。(歡迎原創投稿!)

新媒體編輯:王丹


推薦閱讀:

全草都是葯,對黃疸型肝炎,肝膽及泌尿繫結石,有著很好的功效
黃疸,渾身發黃:茵陳蒿湯/小柴胡加梔子湯
新生兒黃疸可以吃茵梔黃么?會導致腸絞痛和腹瀉么?
【育兒百科】寶寶黃疸需要停喂母乳嗎?媽媽們一定要慎重!
(桐媽原創)面對黃疸,如何做出合理的判斷?

TAG:治療 | 大師 | 面對 | 黃疸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