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方治療肺系疾病臨床撮要
肺系疾患不管哪一種病,咳喘是必然的主症,這與肺氣的宣發與肅降功能失調有關,因臟腑功能聯繫密切,故咳喘之病因、病機、治法、方葯十分複雜,正如《素問咳論》所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有兩篇是集中談到咳喘的,一個是《肺癰肺痿咳嗽上氣篇》,再一個就是《痰飲咳嗽篇》。儘管有這兩個專篇,尤不能盡其意,大量相關治療咳喘的內容,還是散見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當中。
仲景學說的獨特優勢,在於辨六經與臟腑、氣血的關係。我們講的六經辨證,並不是指經絡辨證,是以六經為綱,包括六經所屬的臟腑,以及運行於臟腑經絡中的氣血、津液、陰陽,所以其獨特的優勢在於辨這幾者的相關性,從而闡發咳喘之病因病機及其進退出入。關於進退出入的問題,當然主要是在外感熱病當中,內傷雜病有沒有?也有的,後面我在講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再提示一下。證候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你今天的咳喘可能是這種證候,時間一久,證候類型就可以發生變化,所以要講相互轉化。《傷寒》和《金匱》這兩部書,能包治所有的肺系疾患嗎?我可以大膽地說:「不可能!」然其所論,雖然不能盡愈肺系諸疾,但《傷寒》和《金匱》的思想以及治療原則,可以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因此我認為, 若能循其所論,思過半矣。那治療咳喘,可以得其大半了。至於經方的運用,仍然離不開前面的辨證關係。如果就原理來講,它可以普遍的指導臨床。
―、肺寒氣逆咳喘
第一個是肺寒氣逆的咳喘,因為肺受了風寒,肺寒使肺氣上逆而發生咳喘。大家都知道,《傷寒論》第18條:「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這一條條文很簡單,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你沒有用過這個方子,未必能相信它可以治喘。我是這麼想,你沒用過它,未必相信它,我們要大家相信,是要講事實依據,講有關的理論。這一條是素有喘疾之人,肺受風寒襲擊在先,或因治療得當,或因調理得法,而使樞機暫伏。 因為這個病,咳喘有發作的時候,也有相對平靜的時候,也有不發作的時候,所以暫伏就是不發作。當他不發作的時候,如果起居不慎,觸冒風寒,則使寒邪內外相合,引動伏疾,肺寒氣逆,續之哮喘發作。這就是過去有哮喘這個毛病,只是你暫時沒有發作,感受風寒之後,可以激發它發作。既然說是新感,必然風寒表證明顯,我們講這個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有哪些臨床表現呢?有鼻塞,清涕,惡風,自汗出,舌苔白薄而潤。應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治喘,舌苔一定是白薄苔,舌質基本正常,或者偏淡, 如果舌質鮮紅,比正常的還紅一些,或者是絳,那就要謹慎。儘管前面講的癥狀都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相符,但是要慎用,有時候可能就搞錯了, 因為舌質邊尖紅,舌苔薄白,或者有點乾燥欠潤,這可能就是肺熱津傷。
在《傷寒指掌》以及俞根初的《通俗傷寒論》裡面,已經談到了這個問題。「白而薄潤風寒重,溫散何妨液不幹。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涼解肺家安。」白而薄潤的苔,舌質比較正常或者是淡紅,表明風寒較重,可以用溫散的葯,如果病邪傷陰化燥,那就應該用滋陰潤肺的方法。所以用哪一個方子,如果按照教材上面寫的,那很明顯,風寒是如何、風熱是如何。實際上在臨床上,有不少病人,區別用甲方或用乙方,這個區別只在某一、兩點上,這是我個人的體會。關於發熱的問題,尚有口乾發熱的問題,如果是新感引動伏邪,就是感受風寒了,那很可能有發熱的。可是有些內傷雜證的哮喘是呈發作性的,不曾感受風寒,也沒有風寒表證,可不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也是可以用的。
我這裡舉的第一個病例趙某,這個病人就是有哮喘宿疾的,自幼哮喘,來診時35歲。自幼犯哮喘,西醫診斷為支氣管哮喘,並且檢測過敏源有十多種,例如灰塵、絮狀物,甚致寒、熱都可能誘導他發作。他開始是用激素治療,激素治療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控制病情,可是激素用時間長了,副作用太明顯,有時西醫也被迫減量,還沒減完,哮喘就發了,用量少又控制不了。所以反覆如此,反覆發作,有時一年要住那麼一兩次醫院。農村人啊,住院也是相當困難的,所以非常的苦惱,就找中醫治療吧。來診的時候因為感受風寒而發,哮喘明顯,喉中戛然有聲,鼻翼微煽,輕度紫紺,伴咳嗽,白痰清稀,難以咳出,惡風寒,自汗,鼻塞流清涕,噴嚏,精神不振,納差,脈緩,舌苔白薄而潤。
如果苔白薄而乾燥, 就像我剛才念的察色辨證歌一樣,「燥薄白苔津液少」,這就不宜溫散了, 「只宜涼解肺家安」。這兩個是對立的,我這是白薄而濕潤,舌質固然沒有寫,這個舌質是不紅的。那麼根據它的病機,既有哮喘的宿疾,又感受了風寒,屬肺寒氣逆而發生咳喘。當然這個病人,我說只是他受了寒就喘並沒有發熱惡寒之類的表證,那麼正如前說,照樣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這個方子我就不念了,每天1劑,7天以後複診,哮喘明顯減輕,咳嗽好轉,因而第二次加減,治療將近兩個月,以至哮喘平復,精神好轉, 可以正常工作。到了這個時候,病情基本上控制了,就改湯作丸。湯者 「盪」也,當病情比較重的時候,用湯劑,當病情已經控制下來之後,就用丸劑,丸緩圖功。這個丸子的處方,只是劑量不同,而實際上,看到每味葯200g,這200g不是一天就吃這麼多,做成一粒丸子,熬成膏,1天只吃3次,1次1調羹。他每年基本上來3到4次,就吃這膏,大概到現在有10多年時間,激素完全丟掉了,也不曾住院,病情控制比較好。那我這裡敢不敢講這個病人連膏劑也不吃了,他就從此治好了?我不敢這麼說。這種病人是不能停葯的,好在一年做4次膏劑,大家剛才看到的這個方子相當便宜啊!所以說中醫治療,當然經濟效益是不高的,但是如果運用得當,在臨床上是會見到比較明顯的效果的。他一直到現在,還堅持在吃這個膏劑,10多年了。
處方一: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薑10g 大棗10g 厚朴25g 杏仁12g 蘇子10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百部10g 前胡10g炒 黃芩25g 魚腥草30g
處方二:上方改為膏劑。桂枝200g 白芍200g 炙甘草100g 厚朴300g 杏仁200g 蘇子200g 紫菀200g 款花200g 百部200g 前胡200g 白前200g 炒黃芩300g 魚腥草300g加白蜜2600g收膏
另外就是《傷寒論》第43條說:「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這兩條基本相似,病機和癥狀類同於前者。 只是這一條是由於誤治引起的,前一條他有哮喘在先,而風寒感冒使哮喘發作。這條是病人過去沒有哮喘,只是這次感受風寒之後,或者是延誤時治,或者是因為誤治,以致風寒迫肺,那就不再是表證了,是肺寒氣逆引起的咳喘。
例如丘某,55歲,來診時訴經常咳嗽,此次病起於感冒之後,已咳嗽半年未愈。咳了半年沒有治好,這種情況,如果大家在門診或者在病房裡,多待一段時間,咳嗽半年不愈的不稀奇啊,這種病人常可以碰到,甚至還有比這個咳得久的,長時間不愈。此次病雖然是起於感冒之後,但是已經咳嗽半年未愈,時而乾咳,時而咳唾白黏痰,不易咯出,咳引胸痛,惡風寒,自汗出,清涕,噴嚏,脈緩,苔薄白。當然薄白也是濕潤的,薄白乾燥就不屬此類了。這個病人是以咳嗽為主,並沒有怎麼喘,此例並無宿疾,沒有哮喘的老毛病,也是感受了風寒之後,拖了半年時間,以至於咳嗽不愈。大家說,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兩條都是治療喘的,你這裡怎麼用來治療咳呢?我們說咳也好,喘也好,都是肺家之病,都因肺氣上逆而發生,只是有的表現為咳,有的表現為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所治療的喘氣和咳嗽,都是肺寒氣逆,所以我在這裡特別要說明,《傷寒》和《金匱》凡是說某方可以治喘,絕大多數都能夠治咳。
只要病機相同,治咳的效果就會很好。能治咳的方劑,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治喘,這是我個人的引申。那麼這個咳嗽半年的病人,也是給他熬膏,熬膏的處方用藥和前面的湯藥基本相似。因為他還有其他的病症,所以比開始用的湯藥藥味多一點。他有膽囊炎、高血壓,考慮到這些因素,所以膏劑藥味多一點。這個膏劑,每天3次,每次一匙,此膏劑先後各有加減,這個病人 一共熬了3次膏劑,按照這個劑量,熬一次膏可以吃三個多月。他連續吃了三料膏子,從夏天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沒有再咳嗽。那麼後來咳不咳?因為他沒來,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從夏天到第二年的春天,他沒有發作。
處方一:桂枝10g 白芍10g 生薑10g 炙片草6g 大棗10g 厚朴25g 杏仁10g 浙貝10g 桔梗10g 百部10g 前胡10g 炒黃芩25g 魚腥草30g
處方二:上方改為膏劑。桂枝200g 白芍200g 生薑200g 炙甘草200g 大棗200g 厚朴300g 杏仁200g 黃芪300g 浙貝200g 桔梗200g 百部200g 前胡200g 炒黃芩300g 魚腥草300g 紫菀200g 冬花200g 鉤藤300g 茺蔚子200g 僵蠶200g 金錢草300g加白蜜 4600g,收膏。
有人要問,前二例既雲肺寒氣逆而致咳喘,方中何以用黃芩、魚腥草之類草藥呢?這兩樣是涼葯,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我的回答是,大凡咳喘而久,就是咳嗽的時間比較久的人,縱然以寒邪或寒飲為主,而多兼化熱之象。此種熱象常被主症所掩蓋,不易發現。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病人的主體病機是肺寒氣逆,你在當中有一點化熱的問題在裡面,它就被主症掩蓋了。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掩蓋了次要方面,這時候你就不容易發現。但不容易發現不等於不能發現,我們還是可以通過細心的觀察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的。
例如白痰黏稠,不易咯出。你感受風寒的人不一定都是白清稀痰,也不一定是白泡沫痰。反過來說,白泡沫痰還可能是熱證。病人講:「我的痰清稀,像白泡沫一樣,就是不容易咳出來,如果咳出一口痰來, 我會輕鬆好多。」這種在我看來就是內有伏熱的象徵。有的病人長期咳嗽, 咳得晝夜不眠,心煩者多。
《傷寒論》以心煩為熱證表現的條文有很多, 後面我可能還會涉及。脈象是數,不要以為風寒迫肺,肺寒氣逆,他的脈 一定是緩,或者是遲,不一定的,咳嗽患者可能脈浮。在《傷寒論》裡面有脈數為熱,有脈數為虛,也有脈數為寒的。真陰寒證,脈跳一息七八至,那是要搶救的病人,這個內容在少陰病篇,跟我今天談的無關,我就不講。所以脈數,舌邊尖紅,這不像是正常人的舌質,紅活或是鮮紅,或者是絳,這就是兼有伏熱的徵象。
在《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篇》里「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氣,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那小青龍是溫性方劑啊,解表祛風寒的麻黃、細辛、桂枝、乾薑之類也是溫葯,溫化水飲的。為什麼要加石膏呢?就是因為煩躁。況且大青龍湯說他有內熱,外感風寒,內兼鬱熱,熱從哪些地方看出來?在大青龍湯的條文下就只有「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大青龍湯不是有熱嗎?你仔細觀察,這個伏熱的現象我認為還是可以察到某些苗頭。 後面大青龍湯我已經說了,我是藉此加以引申。
所以說伏熱在內,在用溫劑的時候,少量配合一些寒涼之品,對提高療效是很有利的。所以小青龍 加石膏湯是用石膏,大青龍湯也是用石膏,你這個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為什麼不加石膏呢?加石膏多是外感急性熱證,像高熱、惡寒,比如麻杏甘石甘湯「汗出而喘」、大青龍湯「不汗出而煩躁」,那麼病人熱象不重,就不必 用石膏了。在內科雜病當中,用石膏會覺得寒涼沉重,就採取「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這樣一個原則。所以用黃芩、魚腥草、半夏、忍冬藤之類,這些葯也不是都用,選擇那麼一、兩味,不必選那麼多。黃芩的用量往往是比較大的,我用黃芩25-30g。
這個問題也不用擔心,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翻一下《本草綱目》,翻到黃芩這一條就知道了,李時珍年輕的時候害咳嗽,他以為是肺癆,自己開方吃,越吃越重。當時李時珍的父親還在,他們兩個不住在一起,父親就去看兒子了,因為病情嚴重嘛。一看到後就提出批評意見來了,說你這不是肺癆咳嗽,你是肺痿咳嗽。請父親賜一個方子吧!賜一個什麼方? 一味黃芩湯。就是每天一兩黃芩。明代一兩和現在的30g差不多,稍微多一點點。李時珍這個久咳不愈就是毎天一兩黃芩吃好的。所以我用黃芩這個量比較大。如果你連續使用的語,一到三周,只要他原來沒有脾胃虛寒,一般不會有什麼副作用。
二、外寒內飲咳喘
外寒內飲咳喘,根據病情的輕重,常見的有兩個證候。比較常見的, 外面感受風寒,身體裡面潛伏有水飲,這種咳喘有兩個證候:一個就是射干麻黃湯證,一個是小青龍湯證。在《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第六條:「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裡面的條文,有的時候是非常簡單的。光這一句,咳而上氣,咳而喘氣,喉中有水雞聲,「咕咕咕」的響,那麼這就用射干麻黃湯。這種病人很多,所以用射干麻黃湯必須以方測證,它有辛溫解表葯,也有寒涼之品,為什麼會「咳而上氣」,為什麼會氣喘,喉中有水雞聲呢?我們以方測證,是因為外有風寒,內有水飲,寒飲相搏,壅塞肺氣形成的。臨床表現:咳喘,或者咳嗽,或者喘氣,白痰,喉中水雞聲,惡風寒,無汗,用射干麻黃湯不可能是有汗的,有汗就不用射干麻黃湯。我剛才說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是有汗的,是自汗出。狹義的傷寒和中風,一個最主要的分水嶺就是有汗無汗。所以射干麻黃湯依然是一個風寒表證無汗,或者鼻塞清涕,或者有發熱,如果是急性感染他就有發熱。
若在秋冬之時,四末還不溫,特別在武漢,我從武漢到這裡一上火車沿途羽絨服、厚毛衣一件件的脫下來了,在武漢是很冷的。這種病人多在秋冬季節手足不溫,是冷的,以射干麻黃湯外散風寒,內化水飲,為千古治咳之名方。這個方子的應用非常的廣,特別是在兒科、老年。因為這個方子散風寒也好,化水飲也好。藥力還不如小青龍湯,用它是比較溫和的。
這個病案金某,女,68歲,咳喘有60年的病史,從她幾歲開始就有哮喘病,緩解期有長有短,長則一兩年不發,短則一年發作1到2次。一個月前曾經住院治療,西醫診斷為:支氣管哮喘並肺部感染、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經治療好轉出院。出院以後她並不是完全好了,她還是在咳喘,不過咳喘得輕一些。出院以後就找中醫門診,這個時候就咳嗽,黃痰,不易咯出,微喘,甚則胸悶、心悸,可以高枕平卧,下肢浮腫,脈數,舌苔白厚。舌苔白厚與白薄都屬於風寒,厚可能兼有寒痰比較多,性質是一樣的。這就是外寒迫肺,與久伏之水飲相搏,60年病史,並且兼有化熱之象。說它化熱,是因為咳嗽黃痰啊,雖然比較容易咳出來,但這個黃痰就是化熱的象徵嘛,你不要查那麼多啊,有這麼一兩個特點就行了,用方就是射干麻黃湯。我這是慣例,只要査到那麼一點熱象,我就要加清熱化痰、或者清熱解毒的葯。這個病人顯然用得多一些, 黃芩、白英、敗醬草、蒲公英……一共服藥3周,基本不咳,活動時有些微喘,這個微喘跟他肺氣腫有關,是很難治癒的。因為肺泡的組織變形了,性質都變了,所以不能復原,活動以後有一點喘,這就算控制得不錯了。
處方:麻黃10g 杏仁10g 射干10g 炙甘草6g 細辛5g 乾薑6g 紫菀10g 冬花10g 法夏10g 五味子10g 炒黃芩25g 白英20g 敗醬草20g 蒲公英20g 澤瀉10g
陶某,女,50歲。咳嗽月余,喉間有痰聲,不喘,白痰,胸悶,鼻塞,清涕,噴嚏,脈弦緩,舌苔中根部白厚。這個病人用的也是射干麻黃湯,方葯基本同前。
處方:麻黃10g 射干10g 細辛6g 乾薑10g 五味子10g 前胡10g 浙貝10g 炒黃芩10g 魚腥草30g 白英20g
一周後,上方加半枝蓮30g、白花蛇舌草30g,續服一周愈。
前面講第一個那是治療咳嗽,第二個病例是講喘,後一個講咳而不喘。所以我在講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的時候就講到,凡能治喘之方多能治咳,凡能治咳之方也多能治喘。咳喘都是肺氣上逆引起的,外寒內飲所致咳喘,尚有小青龍湯證,其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咳嗽,清痰,
喘氣,脈浮緊,舌苔薄白,這肯定是薄白苔,舌苔薄且潤,甚至有的病人舌苔薄白而滑,舌質不會比正常人還紅,要麼就是和正常人差不多的舌質,要麼就是鮮紅的,鮮紅的那就是要加寒涼葯。小青龍湯證與射干麻黃湯相比,外寒內飲均較前者為重。例如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等比射干麻黃湯來的明顯,來得重一些。身疼痛,特別是身疼痛在射干麻黃湯一般是不明顯的,也可能有一點。只是小青龍湯身體疼痛啊、頭痛啊這些表現明顯,說明外感之邪較重。咳嗽呢,咳嗽氣喘也有一些咳不出來, 服小青龍湯的人咳嗽唯恐不出痰,越不出痰喘得越重。他從喉頭到氣管是 一種無可名狀的咳嗽感,非常的不舒服,就像痰在上面黏住了,掉不了,他就拚命地想把痰咳出來,可就是咳不出來,有的人就成了一種痙攣性的咳喘,非常難受。假如說一口痰咳出來了,「唉,這下輕鬆了多少!」你不要以為清稀痰容易咳,清稀痰有時候也很難咳出來的,特別是氣喘的。
氣喘,脈浮緊,舌苔薄白,那麼如果從程度上來講比射干麻黃湯重一些。這個方子在《傷寒論》咳喘裡面都有說到,有一條說「咳而微喘」,有一條說「微咳」。所以說它既可以治咳又可以治喘,又可以治咳喘相兼。前面講的兩個方子也是一樣,都是既可以治咳又可以治喘,又可以治咳喘病人。
小青龍湯以麻黃配桂枝、細辛,則溫散發汗之力強。我為什麼說這個病情重?方葯一樣重啊,因為它是麻黃配桂枝、細辛,所以發汗之力強, 溫散外寒的力量也強。射干麻黃湯是以麻黃配細辛、生薑,麻黃不配桂枝發汗的力量就弱一些,所以這個溫散發汗的力量也差一點。小青龍湯以細辛、乾薑、五味子、甘草配伍,這就差不多總結了「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這樣一個治療原則。苓甘五味姜辛夏嘛,就是沒有茯苓、乾薑、五味子、甘草這些葯來溫化寒飲。而射干麻黃湯是用射干、細辛、紫菀、冬花、五味子,溫化寒飲之力雖然有,但是差一些。觀此二證,輕重有別,觀此二方呢,強弱有別,合理運用即可。那這兩個方子怎麼區別啊?就是誰重一些誰輕一些,或者說把年齡、體制因素考慮進去。
年老體弱的和小兒你用射干麻黃湯比較穩妥;年輕力壯的人突然害病了,咳喘,該用小青龍湯的你就放手用。這個方子只要用的正確絕非久用之方,中病即止,儘管病情沒有完全好你也要做適當的變化。小青龍湯證用在初感風寒,表證明顯者,多有發熱,也可不發熱。從《傷寒論》的條文來講,說小青龍湯是不發熱,這不夠完全。因為感受風寒之邪,腠理被遏,在這種情況下多有發熱。可是內傷雜病里用小青龍湯可以說多數病人是不發熱的,他們感受了風寒,但並沒有表氣被遏,只存在外有寒內有飲的情況,所以一般不發熱。所以若求得外寒內飲之病機,不管病人發熱也好不發熱也好,他在外有寒,在內有水飲,寒飲相互搏擊,以至肺氣不能肅降,在這種情況下,那你就用小青龍湯。本方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那第40條只講治咳嗽,沒講治喘,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那大家問到底是治咳還是治喘?我的回答是都治。這是行之有效的,我不是在文字上玩什麼遊戲。《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第35條「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龍湯主之」,則知本方既可以治咳亦可治喘,又可以治療咳喘相兼之病。其加減法可以參照前面講射干麻黃湯,或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兼有某種化熱現象的,可以加清涼之品;也可以按照《金匱要略》服小青龍湯以後的各種變化而加,有好幾種變化,例如苓甘五味姜辛湯這一類,這些文獻里都可以查到。
廣州的天氣相當於武漢的秋天,非常舒服。在武漢我這種老年人是大羽絨服穿上,裡面還兩件毛衣,那麼在南方氣候比較潮濕,會不會有小青龍湯證呢?我想還是會有的。武漢的冬天有不稀奇,但炎熱的夏天也會見到這樣的病人。這個病人張某,男,31歲。夏天游泳3個小時,他也不是在野外,在室內水溫調節得很好。回到家就吃了大量的西瓜、冷飲,晚上又喝了兩瓶冰啤酒。到了後半夜,咳嗽了。他自己覺得身體健壯,無所謂,還堅持工作。認為是感冒了,銀翹片買來吃。一共拖了3天才到我這個地方來,那麼我對他這個病情分析,認為是形寒飲冷傷肺。形寒飲冷傷肺不是一句空話啊,武漢的夏天是火爐,有勝於廣州,在這個火爐城市裡面怎麼外有風寒內有熱飲呢?大家只要看看這個發病的描寫就知道了,現在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太多了,所以形寒飲冷傷肺以至於咳喘,就是在武漢的夏天也不稀奇,在廣州我就不清楚了,應該說廣州可能也會有吧。所用的方子就是射干麻黃湯,每日1劑,3劑之後複診,訴汗已出,無惡風寒,身痛大為減輕,頭不痛,飲食如常,咳嗽輕微,原方再進2劑諸症痊癒。夏天使用此方固然應予慎重,有人講夏日不用麻黃,這個當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想。我認為夏天該用麻黃的照樣用,我絕不減少一點,因為他的脈證就是如此,你說夏天看到這個病你用什麼去治咳治喘呢?那搜來搜去還是用小青龍,而且見效很快。
處方:麻黃10g 桂枝10g 細辛6g 法夏10g 炙甘草6g 乾薑6g 白芍10g 五味子10g 紫菀10g 冬花10g 浙貝10g 桔梗10g 陳皮10g
三、痰飲咳喘
痰飲咳喘之證及其治法,《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多有論述,裡面講到的痰飲、水氣病症是這樣論述的,例如第2條「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第4條「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第8條「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如掌大」;第11條「膈上病痰,滿喘咳嗽……第13條「肺飲不弦,但苦短氣」;第12條「脈偏弦者,飲也」……以上脈證在痰飲咳喘中都是可以出現的,那就不可能每一條都去解釋它。第15條就是痰飲治療的大法,「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總而言之,痰飲就要用溫葯來溫化。今天上午查房的時候也碰到這個問題,我講濕與濕熱是兩個概念,濕不與熱合,單純的濕就是濕,單純的痰就是痰;如果濕與熱合,這個證候就變了;痰與熱合就是熱痰、痰熱,痰與寒相合就是寒痰、痰飲。這在治療上都是不同的。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是指寒飲、寒痰。如果是熱痰,水熱互結,那肯定就不能 「用溫葯和之了」,對吧?這是治療大法。以苓桂術甘湯和腎氣丸為代表方劑,我只選代表方劑。
實際在治療咳喘當中,像真武湯之類的也是不可不提的。因為有些咳喘是外寒兼腎陽不足,水氣泛濫,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 那就是腎氣丸不如真武湯有效果,補充說明這一點。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說是身體裡面有飲邪,用苓桂術甘湯也可以,用腎氣丸也可以,那不是沒有界限了嗎?這個界限是有的,如果病證的重點是在脾陽不足,運化失常,而成痰飲的,當然宜溫中化飲,以苓桂術甘湯為好;如果說病程久了,脾損及腎,脾屬土,腎主真陰真陽之氣,如果損傷到腎,腎陽不足,火不能生土,腎陽不足不能化氣行水而產生痰飲,這種痰飲就是腎氣丸主之。《金匱要略》這樣的條文還有那麼幾條,前面講某病,後面講某方主之,某方亦主之,這是其中的一個,要斟酌運用。至於水在肺、肺飲之類,在《痰飲咳嗽水氣病》篇里有講到,應分析水在肺和肺飲的微甚,就是輕重的不同,也可以參照上述之方,該用苓桂術甘湯的就用苓桂術甘湯,該用腎氣丸的就用腎氣丸,該用真武湯的就用真武湯。
我這裡舉個病例,劉某,36歲,病起於外感之後,歷時兩周,當他來看病的時候外感症已經不存在了,就無所謂外感。而喉中有白痰,嗽白痰甚多,為什麼不講「咳嗽白痰甚多」呢?我在年輕的時候對於這個咳和嗽常常分不清楚,大家也習慣「痰不咳怎麼出來呢?」時間久了,現在才知道,有些病人他會告訴你,說:「我有很多痰,一口一口地吐。」我說: 「咳嗽嗎?」 「不咳。」 「不咳怎麼有痰?」他說:「我喉嚨稍微用點力這痰就出來了,沒有聲音。」大家再仔細觀察,有一部分病人確實是這樣的。嗽白痰甚多,鼻涕是黃的,肩胛間區發涼,夜間為甚,頭痛,以兩太陽穴為甚,甚則自覺顳動脈跳動。其實顳動脈都在跳,只是我們感覺不到是當頭痛厲害的時候,病人自己有明顯的感受。納差,二便自調,舌苔白厚膩,舌質正常。患者白痰較多,而肩胛間區發涼,這就是前面講《痰飲咳嗽病》篇的背寒如掌大,肩胛間區有多大呢?兩個肩胛中間那就是背寒如掌大。再加上脈弦,「偏弦者,飲也」,舌苔白厚,這都是痰飲內盛之象。 頭痛呢,那痰飲內盛為什麼頭痛啊?痰飲氣逆上沖,清陽不升所以頭痛。 不要以為這個頭痛要再加幾味治頭痛的葯,這個大可不必。所以我用的方子就是苓桂術甘湯加味。你看整個方子就沒有哪幾味葯是治頭痛的,連蔓荊子我都沒有用。按說這個方子用蔓荊子不影響,可是只要你抓住了主體癥狀,抓住了重要病機,相機而投,那痰飲咳嗽就好了,水氣、痰氣就不再上沖了,因此他就不痛了,沒必要專門去治痛。
處方:茯苓30g 桂枝10g 焦術10g 炙甘草6g 黃芪30g 桔梗10g 浙貝10g 百部10g 前胡10g 紫菀10g 冬花10g 當歸10g 川芎10g 防風10g
四、肺熱咳喘
《傷寒論》肺熱咳喘證以麻杏甘石湯證為代表。第63條:「發汗後, 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第 162條「下後……」,後面的文字是相同的,只是前面的誤治是不同的。以上兩條說明外感之後,治不如法的應對。第一條不是說發汗嗎?這風寒外感用發汗方對的啊!但是這個發汗太過了。張仲景的要求,你發汗太過了不對,發汗太少了是不及,也是誤治。太過與不及都不對。第162條也是風寒表證,不發汗而誤下,這肯定是誤治。這造成了外邪內陷,陷人哪個地方?外邪陷入肺中化熱,肺熱壅盛,以致咳喘。
這個麻杏甘石湯關鍵問題就是肺熱壅盛或者叫熱邪壅肺,以致咳喘。至於他有沒有惡寒啊,兼不 兼表證啊,這不是重要的。即便兼有惡寒(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 那麼麻杏甘石湯固然不是為了治表證而設。但是這個方子裡面有麻黃、杏仁,得麻黃湯之半,因為多加了杏仁,發汗的力量就弱了,又加了石膏, 去了桂枝,這發汗的力量就更弱了。如果兼有一點風寒外感證候,那就直接用麻杏甘石湯,不必要先表后里。麻杏甘石湯的根本宗旨就是治療肺熱咳喘,我只強調這一點。而外感病過程當中,肺熱咳喘是典型證候。就內 傷雜病而言,則其證多半不發熱,亦無明顯的汗出。「汗出而喘,無太熱者,麻杏甘石湯主之」嘛,這內傷雜病要用麻杏甘石湯,因為他有鳳寒外感,無非就是肺熱重嘛。那麼麻杏甘石湯怎麼加減呢?如果是外感熱病,發髙燒,大汗出,咳嗽,氣喘,當然是麻杏甘石湯。在內傷雜病,發熱的徵象不重,只是咳喘比較嚴重,這時候就不宜用石膏,不用寒涼沉重之品,還是用魚腥草、黃芩之類的來清化肺熱。
這個病例,是一個66歲的男患者,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咳嗽兩個多月,白痰黏稠,不易咯出,胸悶,飲食尚可,二便自調,脈弦數,舌苔黃厚膩。這個病人咳嗽,白痰黏稠,不容易咯出來,胸悶,這都是肺熱、氣機不宣的一種表現。當然,不是所有的胸悶都是這樣,那還有別的原因。 這個病人脈弦數,舌苔是黃厚的,我認為是熱邪壅肺,我就用麻杏甘石湯去掉了石膏加減。我的學生說:「梅老師,你乾脆叫『三拗湯』加味吧。」 我說:「這個三拗湯裡面我還用了其他的葯來代替石膏呢,我叫做『化裁麻杏甘石湯』。」這個病人要說明一點的是,因為他有胸悶,有時候會胸痛,所加之葯大家看看,有半夏、全瓜蔞、黃連,是化裁麻杏甘石湯與小 陷胸湯合方。要不然你怎麼用呢?胸悶胸痛加上黃痰恰好是痰熱阻肺的表現。
處方:麻黃10g 杏仁10g 炙甘草6g 法夏10g 全瓜蔞10g 黃連10g 浙貝10g 桔梗10g 百部10g 前胡10g 紫菀10g 冬花10g 白英10g 敗醬草20g
看下面這個例子,鄒某,男,59歲。有風濕性心臟病史40年,聯合瓣膜病變,他心臟的4個瓣膜都是狹窄加漏,不過最嚴重的就是二尖瓣和主動脈瓣的狹窄加漏。他生命垂危的時候到醫院,2008年的2月,作了二尖瓣、主動脈瓣的置換術,他不可能4個瓣膜同時換啊,那病人也受不了。這是2月住院做的手術,到8月30號,就到我這裡來,他出院小結的病情非常複雜,雙肺間質病變、雙下肺感染、左下肺支氣管擴張、雙肺肺氣腫、多個肺大泡形成,這是肺部的,還有「心肺改變符合心臟瓣膜疾病合併心功能不全;雙側少量的胸腔積液、胸膜粘連、增厚;心肌增厚還有鈣化;甲狀旁腺有佔位性病變。這個病人真是多災多難,甲狀旁腺的佔位性病變到現在還沒有診斷清楚是什麼問題,還有縱隔淋巴結增多增大,但到底是不是淋巴也很難說,肝臟還有多發的佔位性病變,考慮是肝囊腫的可能性比較大。
我們說現在西醫學的發展突飛猛進,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 可是,一切事物不是萬能的。中醫不萬能,西醫也不可能是萬能的。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拖回來,這是西醫一大功勞。可是拖回來之後怎麼辦呢?他是一個危重病號,西醫說把另外兩個瓣給換了吧。這病人一聽就怕啊,不僅是怕,而且財力不支啊。他換了兩個瓣,家裡積蓄已經花得差不多了, 再換一次還得簽字「死了不怪我」,那病人當然不願意了。那麼分析這個病情應當是「心痹」在先,因為他年輕的時候肺部是沒有問題的,並且少陰陽虛水泛,血脈嚴重瘀阻。肺朝百脈,血脈相連。所以心臟的疾患可以引起肺部的嚴重變化,肺部的疾患也可以引起心臟的嚴重變化。關鍵在於血脈,心主血脈,肺朝百脈,就在這個血脈的理論之中探究竟。我們常常講一句話叫「血脈相連」。從這裡去體會「血脈相連」在疾病當中的重要性。因沉痾難療,遷延時日,水與瘀血互為因果,五臟必受其累,以至五臟皆痹。《素問》的痹論有五體痹,身體的五個部位,有五臟體,他這個心痹的時間已經這麼長了,百脈為之堵塞,說他五臟皆痹,大概差不多吧。
那麼白痰黏稠難出,痰中帶血,紫紺,舌尖瘀斑,他是痰熱與瘀血互阻於肺,這個時候心臟問題得以緩和,但是還有兩個瓣膜是異常的,主動脈瓣跟二尖瓣作了置換,可肺動脈瓣跟三尖瓣呢?所以這兩個方面不解除,肺的壓力就解除不了,肺部的瘀血也解除不了。在手術以後,根據剛才所講的病情,我就用了這個「化裁麻杏甘石湯」。裡面都沒有用小陷胸, 後面的葯大家看看就知道了。每天1劑,服藥1周以後複診,可以步行100m左右,他原來在室內走幾步就被迫停下來,不然氣喘得沒有辦法,也氣喘不能平卧,紫紺很嚴重。吃了一周呢,就可以在家裡緩緩地走,大概加起來可能到100m。微咳,白痰,痰中帶血已經止了,胸悶,浮腫減輕, 苔薄白,舌尖左側有瘀斑,脈數。脈數說明內伏有熱,這次用這個方子已經有效果了。一直到7月30號,也就是兩個多月吧。複查胸部CT,跟前面的片子相比,雙下肺感染減輕,胸腔積液吸收了,已經沒有了,肺大泡也不見了。這個我倒是沒想到的,我認為可以減輕你一點痛苦,做醫生的就盡心儘力了,沒想到超出了我的預期效果。但是不能沾沾自喜,這後續的治療一直到現在他還堅持吃湯藥。現在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效果呢?他可以從樓上下來,到外面散散步,大概1站路吧,500米左右。走到個地方, 略微休息一下又再走回來,生活能夠自理。我只能說到這個地方為止。現在這個病人仍然是重病,今後的變化如何,我不敢亂吹一句,當醫生自已亂吹就完了。說不定哪一天他因為換了瓣膜以後,栓子形成、脫落,就「嗚呼」了。我倒是希望病人健康長壽,是吧?
處方:麻黃10g 杏仁10g 炙甘草6g 魚腥草30g 浙貝10g 桔梗10g 百部10g 紫菀10g 冬花10g 丹參30g 三七粉10g (沖服)白英20g
此方重在靈活加減變通,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白痰黏稠者,加銀花、連翹;水腫明顯者,選加茯苓、豬苓、澤瀉、金錢草、海金沙、葶藶子等;痰中帶血明顯者,加黃芩炭;止血比較穩定者,去三七粉、黃芩炭;胸悶胸痛者,加法夏、全瓜萎、黃連、枳實。第二類:若於前方去麻黃、杏仁、炙草,加法夏、全瓜蔞、黃連(小陷胸湯)。第三類:咳血較多時用下方:黃連10g 黃芩炭20~25g 大黃炭10g 浙貝10g 桔梗10克 紫菀10g冬花10g 花蕊粉6g 紅景天20g 丹參30g 旱蓮草30g 野菊花10g 白英20g 敗醬草20g 茜草炭20g
五、痰熱阻肺咳喘
痰熱阻肺之咳喘,外感內傷都有,醫者所接觸的病例,以內傷雜病或者外感兼內傷者居多。我聽說廣州病人有什麼病首先找中醫,在武漢那個地方可不同啊!像這樣的急性病,一發燒首先想到的是打吊針,往西醫那邊送,等那邊搞不好了那就該我們做這個後勤收尾的。
所以我接觸的病例是以內傷雜病或者外感兼內傷的多一些。今天上午査房的時候碰到一個老太太也是,舌苔黃厚膩,當然病情跟這個不一樣,今天不冷吧?她蓋了一 床厚被子,腳都是冷的。病房有人在那裡提出來,說你認為她是痰熱內阻,為什麼這個病人怕冷呢?我說她是濕盛傷陽啊,中醫講濕盛傷陽的理論,不是陽氣少了,你有痰熱內阻,阻礙了陰陽氣機的運行,陽氣鬱住了出不來,因此惡寒、手足冷。這就不能補陽了,取濕盛陽微之理。濕盛陽微不通,不論外感內傷,均有咳嗽,咳白泡沫痰,難以咯出,或者是黃痰,綠痰,胸悶胸痛。為什麼我把這個咳痰描寫的比較多呢?我認為這幾 種咳痰都是內有伏熱的一種表現。薄白苔就一定有痰熱內伏嗎?這要配合舌質看,一般白苔轉膩者是實熱內伏;我加以引申,薄白苔,舌質鮮紅, 多半也是痰熱內伏;白厚苔、黃厚苔,舌質紅絳,那人人都知道,是有 熱。《傷寒論》第138條,「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小陷胸湯主之。」這個病位似乎應該在心下啊,那你為什麼把這個方子拿來治療肺部的疾患呢。我不僅用來治肺部疾患,我在治療慢性病當中也常用這個方子。
我認為,「心下」是指胃脘,你不能說小結胸的部位不在胃脘,然則胃脘與胸僅以橫隔相鄰,就是一個膈肌啊,心肺、胃脘可以互相 影響,若此證確實與胸膈無關,則何以「結胸」名證呢?何以「陷胸」明 方呢?既然以「結胸」名證,以「陷胸」名方,必然與胸有關。《傷寒論》裡面大小陷胸相對來講,可以用來治療胃病,我用這個方子治療胃病、冠心病、支氣管炎,肺炎之類也用這個方子。所以「結胸」、「陷胸」 這4個字就是我的根據。大家說你這沒有多少道理可講,沒有多少道理可講就看療效,沒有效就沒道理。
這是一個患結核的病人,曾某,男,25歲,肺結核病史3年,咳嗽複發20餘天,咳嗽,白痰,痰中帶血,胸悶、胸痛,自覺燥熱,口乾,脈弦緩,舌質鮮紅,舌苔中根部白厚。開始第一方並不是小陷胸湯,是第一方有效以後,再轉用小陷胸的。因為他先有陰傷,樞機不利,火旺咳血,所以用了小柴胡湯,用的不是北柴胡而是銀柴胡。第一個方用了之後病情好轉,後來就是以小陷胸湯收工的。
處方一:銀柴胡10g 黃芩炭25g 法夏10g 地骨皮15g 胡黃連10g 浙貝10g 桔梗10g 百部10g 前胡10g 魚腥草30g 金剛藤30g 忍冬藤30g 丹參30g 三七粉10g (沖服)
處方二:法夏10g 全瓜蔞10g 黃連10g 黃芩炭20g 枳實20g 浙貝10g 桔梗10g 百部10g 前胡10g 紫菀10g 冬花10g 旱蓮草30g 仙鶴草15g 服用20劑後,加三七200g,做成丸劑續服。
六、肺熱咯血
此言肺熱咯血,指氣分熱盛兼營血有熱,我這裡講的跟血熱妄行、熱邪盛於血分、耗血動血導致大量吐血、咳血不一樣。
如果是肺家咳血,那是血熱妄行,那當然是犀角地黃湯之類的代表方。這個是以氣分的熱邪為主,有時候是氣熱過盛,氣分的熱勢過髙,損傷肺絡,照樣是出血的。這就適宜清熱瀉火,兼以涼血,涼營包括涼血。以咳嗽來講的話,清熱化痰解毒,血絡才能安寧,咳血才能止住,不是說一碰到出血我就把止血的葯都混在一起,這樣效果未必好。《傷寒論》有大黃黃連瀉心湯,治氣分無形邪熱結於心下之熱痞,只用三味葯,大黃、黃連、黃芩,用燒開了的水泡,因為胃脘痞脹不舒適,是無形熱邪所致,這個不存在出血,和我今天講的肺熱咳血是無關的。但是《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篇第17條,用這三味同煎,治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我們說大黃黃連瀉心湯能夠治療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那不是採用《傷寒論》的那個大黃黃連瀉心湯,而是採用《金匱要略》的,煎法不同藥效就不一樣。最後要聲明一句,大黃黃連瀉心湯《金匱要略》是講治吐血,吐血意味著是消化道出來的;那麼呼吸道出來的血,叫咯血,可以包括呼吸道出血。這個要正本清源。
《金匱要略》里說,「咳而胸悶,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這裡不是用了吐膿如米粥嗎?前面講有個唾,濁唾腥臭,「唾」就與「吐」字統一的,何況這個吐字本來就讀兩個音,一個讀3聲,那是嘴裡面吐出來的, 這個「吐」有時候指的就是呼吸道出血。一個是讀第4聲「吐」,肺裡面有血咳的吐出來。
推薦閱讀:
※精神疾病的認識上常見誤區
※植物神經紊亂的癥狀 植物神經紊亂怎麼治
※大齡「剩女」更容易患上盆腔疾病
※電磁波過敏症是真的還是一種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