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面對風險,人類的想法其實很複雜

編者按 如果你對經濟學有一定的了解,你一定知道「理性人」這個詞。傳統經濟學中的很多理論固然經典,但是一有人的參與,大約任何事情都會變得複雜吧。現實生活遠比經濟學多重條件規定下的環境要複雜、混亂得多。真實世界中的我們,遠遠沒有很多經濟學家,或者我們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理性。今年的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是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成員彼得·加登福斯說,塞勒使經濟分析變得更符合人性,他的理論能夠幫助人們作出更好的經濟決策。這也增進了我們對很多經濟學概念的理解。風險,或許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客觀。本文編譯自the conversation的原題為「Explainer: how our understanding of risk is changing」的文章

傳統經濟學對風險的看法認為,人們做出何種決定取決於他們對風險的「耐受程度」,即他們的風險偏好。此處的風險包含了兩重含義:某件事情發生的幾率(比如擲骰子擲出一個六的幾率),以及該結果的成本(你投入的成本大小)。

但是我們對於風險的看法已經變了。現在我們知道,每個人對風險的感知和偏好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個人背景、情緒、年齡等等都可能影響你的風險的認知。

比如說,投資股票和證券時,風險越高,收益越高。過去100年里,美國股市平均的年度真實回報率是8%,而風險較低的其他證券回報率是1%。

無論在哪個階段,股票的回報(藍色)都要遠高於短期國債(紅色)和十年期債券(綠色)的回報

不過,儘管回報率低,投資者還是更偏好比較安全的證券。這個現象被稱作「風險溢價之謎」。也就是說,如果投資者都是理智的,應該有更多人將錢投進股市,換取較高的回報。

前景理論的解釋是,人們會高估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同時,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白撿的100元所帶來的快樂,難以抵消丟失100元所帶來的痛苦。),這就意味著買彩票中大獎這種稀有的事,發生的概率會被高估。而這些小概率事件實際發生的概率,比人們想的低得多。

大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前景理論中提及的損失效應)

這也說明,如果玩拋硬幣,「字朝上贏10塊,花朝上輸10塊」,這樣的遊戲玩的人就不多,但是如果「字朝上贏20塊,花朝上輸10塊」,很多人都會賭一把。

風險認知受到什麼因素影響

目前的研究顯示,影響人們對風險的感知和接受程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缺乏睡眠就會讓人願意冒更大的風險,因為睡眠不足會影響人進行邏輯思考的能力。

生活經歷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果一個人有經歷過經濟大蕭條或者大繁榮,這會影響他對風險的感知。經歷了經濟大蕭條的人,對於股市未來的走向看法可能比較悲觀,持股的可能性也會因此減小。

這是因為人們在決策的時候,是根據自己(有限)的經驗來做出判斷,而非對風險和回報、現在與未來作出客觀的分析。

其他的研究顯示,一般人在面臨選擇是,在選項背後結果不確定的情況下,會根據「經驗法則」來做出決定。在投資的時候,一般人可能就只是選「潛在回報最高、潛在損失最低」的選項,卻根本不考慮這個選項發生的概率大小。

對風險的感知也會受到情緒狀態的影響:包括你了解到風險存在的方式(是朋友告知的還是在新聞上看到的等等)。研究者發現,風險的來源對人們的風險認知也有影響。例如,如果你受到的威脅來自某一個人(比如羞辱或者不認可你),比起客觀力量帶來的威脅,人是感知是不一樣的。

對風險的態度跟文化差異也不無關係。舉個例子,有一項研究顯示,中國人比美國人對風險的耐受程度高,這跟我們兩國人慣常的看法恰好相反。有些研究者還製作了世界人民風險耐受地圖。

最後要提到的一點是,人們對風險的感知一般有兩個維度:「恐懼風險」一般與缺乏控制感、災難性毀滅性後果有關;「未知風險」一般與人們知之甚少的、新的、不受控制的活動有關。

以下的圖表顯示,恐怖主義在這兩個維度的「得分」都很高,槍支只在「恐懼風險」方面得分高,而轉基因食品只在「未知風險」上得分高。

最近,行為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對「風險溢價」作出了解釋:投資者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他們厭惡損失,投資的時候更傾向於關注短期收益。因此,在面對短期損失時,投資者可能會反應過激,從而拒絕投資高風險的股票,除非該股票收益極高。

研究者基於以上現象做了個為期14天的實驗,其中,參與投資者可以交易平台測試版進行投資。一半投資者可以看到單個股票或者投資組合價格每秒的變化,而另一半投資者只能看到價格每四小時的變動。

研究的主要發現是,每四小時看到價格變動信息的投資者,在高風險資產上的投資額比看到價格實時變動的投資者要高33%。結果是,每四小時組的投資者收益高了53%。

越是頻繁能接觸到投資變動信息,投資者越容易出現短視,對損失越敏感。

傳統經濟學認為,獲取的信息越多越好。但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接觸信息的更多,投資的表現越差。這是因為信息越多,投資者在短期損失面前,反應過激的可能性也越大。

這些意味著什麼

對風險有了這些新認識後,我們對不同的背景條件的理解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不管是房地產市場、勞動力市場還是顧客對服務的態度、醫療方案的選擇,甚至是美國總統選舉的贏家。

研究也發現,願意承擔風險的人跟華爾街交易者的特徵是相當吻合的——年輕、聰明、男性、富有並且受教育程度高。

好玩的是,人們的身體特徵,比如體重和食指和無名指的比例,都可以用來預測他們對風險的耐受程度,這是身體特徵的背後決定因素——基因和激素的影響——會影響人對風險的認知。

現在,保險公司受到行為學研究的啟發,在做客戶側寫的時候也更多地觀察他們的行為特徵,以便根據風險確定相應的保額。也許有一天,這些特徵會成為參保標準的一部分,你在申請參保的時候,或許就需要填寫手指比例,要做性格測試了。

原文鏈接:https://theconversation.com/explainer-how-our-understanding-of-risk-is-changing-79501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推薦閱讀:

經濟法2
國企混改,長久夫妻還是露水一夜?
程恩富:走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道路上
原材料經濟學筆記-2
造型不輸寶馬,品質比帝豪GS好,賣7萬元,家用經濟實惠!

TAG:經濟學 | 經濟 | 人類 | 風險 | 行為經濟學 | 想法 | 行為 | 行為經濟 | 複雜 | 面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