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子讀書法

朱子讀書法

元四明程氏輯. 程名端禮. 號畏齋.

端禮竊聞之朱子曰:為學之道, 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其門人與私淑之徒,會萃朱子平日之訓,而節序其要,定為讀書法六條如左。

弘謀按朱子自定讀書之法。一曰循序漸進。一曰熟讀精思。二者固盡其要。而此六條者. 則後人集其說而推明之者也。考慶源輔氏.

先以居敬持志。次及循序漸進。而江東書院講義. 則先之循序漸進。而以居敬持志終焉。夫居敬持志. 固循序致精之本。但在初學.似難遽責之使然。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然後進之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而終之以居敬持志。則由是以漸進於大學。於為學之序似較順。故是編採程氏所輯。而輔氏之說。則俟善學者參觀而自喻之。

  循序漸進。

朱子曰。以二書言之. 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 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量力所至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 不敢求乎後。未通乎此. 不敢志乎彼。如是. 則志定理明. 而無疏易陵躐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著了。則看猶不看也。近方覺此病痛不是小事。元來道學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無根腳。其循序漸進之說如此。

  熟讀精思。

朱子曰。荀子說誦數以貫之。見得古人誦書。亦記遍數。乃知橫渠教人讀書必須成誦。真道學第一義。遍數已足. 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數。但百遍時. 自是強五十遍。二百遍時.自是強一百遍。今人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學者觀書。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件。發明相穿紐處.一一認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處。其熟讀精思之學如此。

  虛心涵泳。

朱子曰。莊子說吾與之虛而委蛇。既虛了. 又要隨他曲折去。讀書須是虛心方得。聖賢說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著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豪杜撰。今人讀書. 多是心下先有個意思. 卻將聖賢言語來湊。有不合.便穿鑒之使合。如何能見得聖賢本意。其虛心涵泳之說如此。

  切己體察。

朱子曰。入道之門。是將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與己為一。而今人道在這裡。自家在外。元不相干。學者讀書. 須要將聖賢言語.體之於身。如克己復禮。如出門如見大賓等事。須就自家身上體覆. 我實能克己復禮. 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 方有益。其切己體察之說如此。

  著緊用力。

朱子曰。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且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是甚精神。甚筋骨。今之學者.全不曾發憤。直要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其著緊用力之說如此。 

  居敬持志。

朱子曰。程先生雲。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此最精要。方無事時。敬以自持。心不可放入無何有之鄉。須是收斂在此。及應事時.敬於應事。讀書時. 敬於讀書。便自然該貫動靜。心無不在。今學者說書.多是捻合來說。卻不詳密活熟。此病不是說書上病。乃是心上病。蓋心不專靜純一。故思慮不精明。須要養得虛明專靜。使道理從裡面流出方好。其居敬持志之說如此。

朱子讀書法評議

中國古代教育,素重讀書,已成傳統。歷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早已總結了許多寶貴的讀書經驗。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就有「鈞玄提要」的妙法。然而最為有名、較為完整、全面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要算南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總結的《讀書之要》,堪稱讀書方法之大成。

《讀書之要》確系一套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的良師。後經門人張洪、齊熙等再加之朱熹有關讀書的論述,整理概括,終成著名的《朱子讀書法》。元初著名學者程端禮(字敬叔,號長齋,人稱畏齋先生)進一步發揮,列入著名的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之中,要旨分述六條,即程氏所說:朱熹門人「會粹朱子平日之訓而節取其要,定為讀書法六條。」(《讀書分年日程》)胡文楷在《讀書分年日程·跋》中說得非常具體:「宋朱子有讀書法六條,曰居敬持志,曰循序漸進,曰熟讀精思,曰虛心涵泳,曰切己體察,曰著緊用力。」現簡析如下。

一、居敬持志

所謂「居敬」,就是思想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朱熹說:「敬不是萬慮休置之謂,只是隨事專一,謹畏不敢逸耳。」又說:「整齊收斂這身心,不敢放縱,便是敬。」(《晦翁學案》)朱熹認為,「敬」是行事,是讀書的根本。他說:「大凡學者,須先理會敬字。」因此,「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朱子語類》卷十二)學者如何達到「敬」,朱熹說:「只是內無妄思,外無妄動。」(《同上》)而且要貫徹始終,就是:「敬之一字,聖學之所以成始而終者也。」(《小學輯說》)所以朱熹才這樣強調並得出結論:「讀書者當將此身葬在書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曉徹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憑一心在書上,方謂是善讀書。」(《朱子語類》卷一一六)就是說必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朱子語類輯略》卷二)反之,朱熹批評那種讀書常不專一,「看未到這裡,心已在後面,才看到這裡,便欲捨去了。」(《學規類編》)這不僅不能獲益,而且是非常有害的。根據朱熹的這一思想,程端禮才在《讀書分年日程》中,提出這樣的具體要求,並進行了概括性的總結。他說:「無事時敬以自持,凡心不可放入無何有之鄉,須是收斂在此,及應事時敬於應事,讀書時敬於讀書,便自然該貫動靜心無不在。」

所謂「持志」,就是樹立遠大的目標,明確讀書的目的。朱熹把它視作「為學」的最根本性的問題。他說:「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曰:……專在人自立志。既知這道理,辦得堅固心,一味向前,何患不進。」(《理性精義》)又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為學雖有階漸,然合下立志。」(《同上》)朱熹列舉了孔子的「志學」、孟子的「尚志」,進一步來說明這個道理。讀書就是「為學」,所以朱熹還說:「立志不定,如何讀書?」(《朱子語類輯略》卷二)為此,他根據自己一貫的認識,最後作了一個精闢的總結:「心之為物,至虛至靈,神妙不測,常為一身之主,以提萬事之綱,而不可有頃刻之不存者也。……誠能嚴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終日儼然不為物慾之所侵亂,則以之讀書,以之觀禮,將無所往而不通;以之應事,以之接物,將無所處而不當矣。此居敬持志所以為讀書之本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這就明確指出,讀書要明確目的,專心一意,不應受客觀物慾的干擾,要充分發揮人的認識主體思維活動的主導作用和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正因為如此,程端禮在總結其讀書方法時,將「居敬持志」列為《朱子讀書法》之首,起綱領性的作用,其道理就在於此。

二、循序漸進

所謂「循序」,就是必須遵循所讀之書內容的客觀順序和讀者的主觀能力、條件,按此而規定的讀書的進程。「漸進」指的則是像流水盈河而後進、音樂成章而後達一樣,量力而逐步成就。這是朱熹根據孔子「欲速則不達」、盂子「進銳退速」和《學記》「學不躐等」一系列儒家傳統的優良方法和原則提出來的。他說:「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後心靜理明,漸見意味。不然,則雖廣求博取,日誦五車,亦奚益於學哉。」(《學規類編》)這裡朱熹不僅強調了讀書要循序漸進,認真理會,同時也反對不量力行事而貪多務廣。

為說明這些,朱熹首先以讀《論語》、《孟子》為例,說明循序漸進的基本要求。他說:「以此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讀書之要》)這是說明根據其不同內容、程度的書籍,何當先讀,何當後覽,當有次序。如果「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讀書一定要「量力所至,約其課程而謹守之。」(《同上》)對於書中的微言大意,一定要逐字逐句融會貫通,理解透徹,即要「字求其訓,句索其旨。」(《同上》)對於讀書的程序進度,要做到「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其彼。如是循序而漸進焉,則意定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同上》)

其次,朱熹以灌園為例,說明「讀書如園夫灌園,善灌者隨其蔬果根株而灌之。灌溉既足,則泥水相和而物得其潤,自然生長。不善灌者忙急而治之,擔一擔之水,澆滿園之蔬,人見其治園矣,而物未嘗沾足也。」(《朱子讀書法》卷一)灌園澆菜,不能忙於求速,讀書亦然,欲速則不達,應當一節一章閱讀,逐字逐句理解,一點一滴積累,這樣才可能受益無窮。

再次,讀書要做到循序漸進,必須有一定的步驟。朱熹認為,「讀書不可不先立程限。」(《學規類編》)即是說訂出計劃,擬出程序,先讀什麼,後讀什麼,今日讀至何章,明日讀至何節,按計劃程序閱讀,決不紊亂。這不僅能做到始終如一,且能日漸長進。

朱熹在強調循序漸進的同時,還堅決反對貪多務廣。他說:「讀書不可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餘。」(《朱子語類》卷十)他還用非常形象的例子來說明讀書貪多的危害。如說人吃飯,一日所吃,必有一定限量,「不可將十數日飯都一齊吃了」,讀書亦如是,「一日只看幾段,做得多少工夫亦有限。」「讀書貪多,最是大病。」(《朱子語類》卷一○四)貪多嚼不爛,道理就是這樣簡單。

循序漸進不僅提出了對讀書所持的態度,而且體現了量力性原則的基本精神,它確實是讀書的妙法,完全符合教學規律。所以我們在現今的教育活動中,仍視其為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朱熹的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和讀書方法,仍然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鑒。

三、熟讀精思

朱熹教人讀書,特彆強調既要熟讀,又要精思。他繼承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思想,認為「學是學其事,如讀書便是學。」「思只是思所學底事。」(《朱子語類》卷二十四)因此他明確指出:「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有得爾。」(《讀書之要》)這就是說讀書一定要做到書上說的,就好像出於自己的口,如自己所說。書中的微言大意,亦如自己想的。這是真正的理解,也就是讀通了。對此,朱熹又說:「讀便是學,……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讀,自家使喚。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朱子語類輯略》卷二)讀與思,是讀書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兩個不同側面,只讀不思,必是死讀,即使背得,仍不是自己的東西,更不可能結合實際而得以應用。光思不讀,純系空想,成天想入非非,終歸還是一事無成。所以朱熹才這樣強調:「學與思須相連,才學這事,須使思量這事合如何。」(《朱子語類》卷二十四)他又說:「思與學字相對說,學這事便思這事,人說這事合恁地做,自家不曾思量這道理是合如何,則罔然而已。」(《同上》)朱熹還專門以讀《論語》為例,說明如何具體熟讀精思,他說:「《論語》一章,不過數句,易以成誦,成誦之後,反覆玩味於燕間靜一之中,以須其浹洽可也。」(《讀書之要》),而且必須做到「三到」。他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朱子讀書法》卷一)

先要熟讀,繼要精思,即要使所讀之書活起來,還必須發現問題,繼而解決問題,這就是有疑和解疑而達到無疑。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學規類編》)他又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晦翁學案》)這說明了熟讀精思的具體過程,也是人的認識心理的基本過程,而且符合人的認識心理的規律,也符合知識自身結構的規律,更符合教學中的鞏固性原則。讀書要有所得,必當如是。

四、虛心涵泳

朱熹極力主張讀書一定要虛心涵泳。他說:「學者讀書,須是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朱子語類輯略》卷二)他對虛心涵泳的解釋,內容比較豐富,含義也較廣泛,概括之,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讀書不先帶框框,不先下結論,不固執己見,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朱熹說:「看文字須是虛心,莫先立己意。」「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朱子語類》卷十一)讀書務要客觀虛心,如果先帶框框,先立己說,固步自封,自然不能徹底理解書的本義,而是自我的主觀揣惻,這是毫無益處的。所似朱熹又說:「虛心切己,虛心則見道理明,切己自然體認得出。(《同上》)但是,「今人觀書,先自立己意,後方觀。盡率古人語言,入做自家意思中來。如此,只是推廣自家意思,如何見得古人意思?」(《同上》)這是朱熹在闡明虛心的正面道理以後又批評那些以自己主觀想像,去揣惻古人之義而唯我所是的不良的讀書傾向,告誡這是非常有害的。

第二,讀書不先帶偏見,不執著舊見,要持公正態度,要獨立思考,堅持新的見解。朱熹說:「讀書正如聽訟,心先有主張乙底意思,便只尋甲底不是;先有主張甲底意思,便只見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說,徐徐觀之,方能辨其曲直。」(《朱子語類》卷十一)就是說讀書遇著不同觀點,不同論述,決不可先入為主,必須認真對待,冷靜思考,全面歸納,綜合比較,得出客觀的結論。朱熹又說:「讀書若有所見,未必便是,不可便執著,且放在一邊,益更讀書以來新見。若執著一見,則此心便被遮蔽了。」(《同上》)執著一見,急下結論,當然易受蒙蔽。尋求新見,追求新意,才是正確的讀書態度。對此,朱熹還進一步強調了讀書更不能因人而論,因人廢言。他說:「觀書當虛心平氣,以徐觀義理之所在,如其可取,雖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廢。如有可疑,雖或傳以為聖賢之言,亦須更加審擇,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腳踏實地,動有依據,無籠罩自欺之患也。」(《學規類編》)不因「庸人」而廢言,不因「聖賢」而盲從,這樣便不會自欺欺人。朱熹的這種讀書治學的民主性精神,確實難能可貴。

第三,不穿鑿附會,不遇難退縮,要接受簡明平正的道理,還要反覆詳玩,勤苦奮進。朱熹說:「文字且虛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尋支蔓,旁穿孔穴,以淚亂義禮之正脈。」(《續近思錄二卷》)他又說:「近見學者,多是卒然穿鑿,便為定論。」(《學規類編》)意思很明顯,讀書如果穿鑿立異,弄得文義高深晦澀,茫然無際,自然有害無益,所以必須從平處看,就是要把精深的理論解說得平易淺顯,簡明扼要,使人一目了然。另外,讀書不可能不遇到疑難。如果「讀書遇難處」,朱熹認為應當「虛心搜討」。(《朱子語類》卷十一)也就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學規類編》進而「勤苦捱將去」,花一番力氣,這樣才可能「理會道理」。(《同上》)

第四,虛心涵泳的反面正是驕傲。朱熹認為讀書要力戒「驕」、「吝」。他說:「某昨見一個人,學得子道理,便都不肯向人說,其初只是吝,積蓄得這個物事在肚裡,無奈何只見我做大,便要凌人,只是此驕。」他又說:「驕吝是挾其所有,以奈其所無。挾其所有是吝,誇其所無是驕。」(《朱子語類》卷三十五)「驕」就是自滿自足,即使無學無術,也要裝腔作勢,盛氣凌人。「吝」則是自以為是,壟斷知識而不肯示人。驕與吝又常緊密聯繫在一起。毫無疑問,驕吝是讀書做學問的大敵,必須努力克服。反之,只有虛懷若谷,沉潛玩索,英咀華,才能學得真正的知識。

五、切己體察

所謂切己體察,朱熹認為:首先讀書必須與自己的思想實際、生活經驗等結合起來。他說:「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凡平日所講貫窮究者,不知逐日常見得在心目間否?不然,則隨文逐義,趕趁期限,不見悅處,恐終無益。」(《朱子語類》卷十一)他又說:「讀書須要切已經驗,不可只作文字看。」「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理義,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同上》)「如說仁義禮智,曾認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義,如何是禮,如何是智,須是著身己體認得。如讀學而時習之,自家曾如何學,自家如何習,不亦說乎。」(《同上》)所以朱熹從秦漢以來的歷史,推及到目下,強烈反對不切己體察的讀書方法。他說:「秦漢以後,無人說到此,亦只是一向去書冊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會。」(《朱子語類輯略》卷二)「今人讀書多不就切己上體察,但於紙上看,文義上說得去,便了。如此濟得甚事。」(《朱子語類》卷十一)歷史的經驗和客觀的現實正是如此,讀書不結合自己的實際而光從紙上望文生義,只能落得嘴上的夸夸其談,大話空話連篇,到頭來什麼問題也不能解決。反之,還會貽害無窮。當今之世,我們吃那些不結合實際的死搬教條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虧難道還少嗎?回顧歷史,引起我們的反思,無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其次,還要以所讀之書的道理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或使之在實踐中受到檢驗。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要自家日用躬行處著力方可。」(《朱子讀書法》)這就是說,書中的道理,必須對於日常生活的實踐起指導作用,並通過這些實踐的檢驗,才能說明正確與否和其中的深刻含義。朱熹又說:「讀書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處事者不過稱量其輕重耳。讀書講究其義理,判別其是非,臨事即此理。」(《朱子語類》卷十)意思是說,讀書是探求「事」的道理,「臨事」則是對於所求得道理的實踐和檢驗,其道理即是或非,才得明白。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主張的實踐,不論是思想內在的活動也好,或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也罷,只不過都是指自我的心性道德修養而言的道德行為的實踐,這與社會生活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科學試驗的實踐完全是兩回事,當然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不能等同看待,也不能過高評價朱熹讀書的「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

六、著緊用力

朱熹教讀書,強調要「著緊用力」。其含義有這樣兩個方面。

第一>讀書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窮究到底,永不放鬆。朱熹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且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直要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筆不可放緩。」(《朱子語類輯略》卷二)「做功夫一似穿井相似,穿到水處,自然流出來不住。」(《朱子語類》卷一二一)這是朱熹用形象的例子來說明讀書如撐船、鑿井一樣,必須窮究到底。讀書不探明義理,決不可中道而廢,同樣要鑽研到底。

第二,著緊用力。就是朱熹所說:「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朱子語類輯略》卷二)要有「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氣魄,「看人文字要當如此,豈可忽略。」(《朱子語類》卷十)他同時又說:「看文字須是如猛將用兵,直是鏖戰一樣。」「讀書如戰陣廝殺,擂著鼓,只是向前去,有死無二,莫更回頭始得。」(《朱子語類》卷一二一)朱熹提倡的這種勇猛頑強、勇往直前乃至不惜犧牲生命的讀書精神,在教育史上確實是絕無僅有的,也是特別可貴的。

朱熹不僅強調精神力量,而更重要的是注重讀書的實際效果的取得。他說:讀書「如用兵相殺,爭得些兒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濟事,須大殺一番,方是善勝,為學之要,亦是如此。」(《學規類編》)就是說讀書成績的取得,隨隨便便,一知半解,當然不濟事。要花大力氣,「大殺一番」,才能取得「大勝」。著緊用力的讀書方法,正是體現了為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原則,永遠值得我們珍視和提倡。

朱熹的讀書方法遠不止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為以上六條。就上簡析,我們可知它確實是經驗之談,自有其一定的創造性和特點。字字句句樸實無華,平易貼切。各條聯繫緊密,相得益彰,前後完整,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的體系,符合知識結構本身、人的心理、認識以及教學活動等的客觀規律,具有較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它是朱熹一生刻苦治學,五十年辛勤執教的切身體驗和實踐經驗的總結。

綜視朱熹一生,從十八歲登進士第,到六十九歲罷官還鄉,先後做官從政不過十四年,其餘基本上都在從事授徒講學。就是從政期間,除理政事外,他同樣未放棄過設學施教。朱熹的一生,是辛勤執教的一生,先後計達五十年之久,確為中國教育史上所罕見。朱熹在長期的施教中,特別注重讀書。他認為,為學的目的,在於實現其「致知」、「格物」,最根本的原則在於「窮理」。朱熹說:「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補大學致知格物傳》)然而,讀書又是窮理的根本手段。朱熹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性理精義》)他又說:「不讀書,則無以知為學之方。」(《學規類編》)所以「讀書則實究其理,行己則實踐其跡。」(《性理精義》)由此可知,讀書在朱熹心目中的地位和在其教育實踐中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和巨大。

今天,書籍,這個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價值,已被人們徹底認識。讀書,同樣已被人們認為是明慧人生與活化智慧的手段。讀書,對於勤奮於現代化建設的勞動者和未來的建設者是何等重要。讀書方法的優劣,又是這個「手段」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今天我們研究朱子讀書法,客觀地分析評價,抽掉其為封建統治服務的一面,認真總結,借鑒其符合讀書規律的合理的一面,對我們今天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而勤奮讀書的活動,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推薦閱讀:

書法 | 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
蔡襄楷書欣賞《謝賜御書詩》所書筆筆精到,端正恭敬!
書法美學述要(下)
中國書法史(下)

TAG:書法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