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選擇,無需孩子證明
文/葉月幽
他就是一個普通孩子啊
上周給一個幼兒園的家長們介紹傾聽孩子的方式,談到了打罵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分享結束時,一位媽媽義憤填膺的站起來說:「那孩子皮起來根本不聽話,不打怎麼辦?我看是因為你命好,生了個乖巧懂事的女兒,才說什麼不打不罵。」
我愕然:「我生的是男孩啊。」那位媽媽愣了一下,又說:「那是你命好!就生了一個,好管。你要是孩子多,看你還能說得這麼輕巧不。」
我覺得很有趣,於是繼續跟進:「我生了兩個孩子啊,年齡相差兩年半。」她語塞,繼而憤憤:「那是你命好!要是你家兩個都是調皮搗蛋的男孩,還能站著說話不腰疼不?」
我忍住笑,幸災樂禍地說:「我家兩個都是男孩啊。」「命好」媽臉一陣紅一陣白,丟下一句:「那是你命好!」然後隱沒在退場的家長中。
我以為這個插曲就告一段落了,誰知過了一會兒,她又轉了回來,對我說:「在院子里玩的那個孩子就是你兒子吧?我也沒看出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啊。」這次換我愣住了:「是啊,他就是一個普通孩子啊。您為什麼生這麼大氣呢?」
孩子是父母的「軍功章」嗎
她沒回答我就走了,但她的話卻引起了我的深思。我的孩子,需要成為我作為一個合格母親的證明嗎?甚至要成為檢驗一種育兒理念的標本?讓這樣無辜的稚子來背負主流和世俗的評判,難道就真的能夠說明問題嗎?
不知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崇尚「唯成功論」、「唯結果論」,孩子的成功等同於父母的成功,孩子的榮耀等同於父母的榮耀。更有人直言不諱:「要知道一種理念是好是壞,就看在這種理念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是不是比其他孩子更優秀,是否個個都有成就。」
在這種論調下,孩子變成了父母的「軍功章」,父母擁有決定孩子命運的「上帝之手」。更有甚者,孩子成為了父母好壞的「證明」。如果你的孩子不比別人家的優秀,那麼你就沒資格談論什麼「愛與自由」、「無條件養育」、「安全感」這些亂七八糟的各種理論。
這個論調的背後是一個簡單粗暴的邏輯:你宣講什麼教育理念,那麼你的孩子每一個當下的狀態就都是這個教育理念水平的反應。所以,你的孩子應該通情達理、深明大義、懂事自律、成績優異。可惜,很少有人願意給孩子足夠長的時間,用客觀的標準,以及毫無執念的眼光去看他們。我們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期待他們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以證明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只有這樣,我們才相信自己是一個合格的母親。
可是,一旦去追求「證明」,便會執著於結果,固著於成敗。
於是父母們戰戰兢兢,不斷的提醒自己責任和目標,認為孩子表現如何取決於我也代表了我。我是媽媽,應該怎樣;他是孩子,必須怎樣。或者,我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如果沒有達到,就是教育失敗。如果總是有這樣的自我期待和定義,父母的壓力和擔心就會很多,害怕自己不是個好媽媽,無法放鬆,對未來充滿恐懼。
我也在摸索中前進
同樣,也有人說:「葉月幽你學了這麼多東西,你的孩子一定特聽話、特懂事吧?」或者:「你一定不會遇到育兒難題,也沒有家庭矛盾吧?」
其實不是。我成為一名家庭教育的講師,是因為我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考核,能夠講授這樣的課程,而不代表我做的就一定比別人好,更不代表我的孩子一定比別人優秀。更何況,「優秀」和「成就」的定義又由誰來評判呢?
我不是正確的化身,所說的內容也不是真理,我更願意做一個分享者,所提供的是一種思路,讓大家可以多角度的去看問題,從而選擇自己認可的、接受的方式。
其實,生活中的我,又何嘗不是在摸索中前進、在曲折中迂迴呢?
上個月,公公腦溢血住院,葉兒爸不在,我需要一天三次往返醫院送飯。而已經公布出去的讀書會和講座也必須按時舉行。每天早早把葉兒丟到幼兒園,開始兵荒馬亂的一天。晚上把倆娃都哄睡後,沖兩包咖啡繼續熬夜。再加上數次夜奶,嚴重缺乏睡眠的我,血槽立馬見底。
我開始對葉兒大呼小叫,被他的執拗氣得七竅生煙,會因為他生病而對著老師碎碎念,恨不得把他丟到幼兒園再也不接回來了。有時候也會感慨,三歲以前那個軟軟糯糯的小萌娃去哪兒了?他是怎麼忽然變成現在這個賴皮猴的?是不是有人在晚上把他從床邊偷去換了一個吖?
葉兒發脾氣的時候,我把他拉在懷裡,在震耳欲聾的哭叫聲中,一邊共情,一邊堅持我的原則。每當這時,強大的無力感就會包裹住我。我無可奈何的想著,所有新教育派的媽媽們,要有著怎樣一顆倍受打擊又死皮賴臉的心啊!
親子是一種愛的相遇
晚上臨睡前,我摟著葉兒,問:「你知道我喜歡你嗎?」葉兒說:「知道呀,我也喜歡你呀。」我說:「我罵你的時候你也喜歡我嗎?」葉兒低聲說:「你罵我的時候我好傷心的,但我還是喜歡你。」我問:「為什麼?」葉兒把兩手一攤:「因為你是我的媽媽呀!」
這是一個三歲多孩子給我的答案。我什麼都說不出來,只是默默的摟緊了他。他爬起來,在我的額頭上偷偷吻了一下,然後像一條泥鰍一樣,飛快地鑽到了枕頭下面。在那一瞬,我忽然有了一種力量和堅定。我養孩子,不是在搭建樣板間,讓別人誇讚我是一個多麼牛的媽媽,以此來尋找存在感。我不需要葉兒的行為規範符合什麼大眾評價標準,我不需要他來證明我作為一個母親的正確性。我的孩子,就是他自己,而不是某個教育模式的所謂代言人。我知道,他所有的桀驁不馴,都是在宣告:「我不是你,我不為你的夢想而生,我全然獨立。」
孩子和我們,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生命,只不過孩子的生命是經由我們而來。生命,是一個歷程。生命和生命是平等的,是一種相遇。孟遷老師說,親子,只不過是我們和孩子相遇的形式。親子生活,是我們和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是人世間最溫暖、最親密、最深入的連接。
因為是歷程,我們只需陪伴就好,不必去做孩子的生活導師和精神領路人。兩個獨立的生命之間,因愛相聚,由愛成長。
因為是相遇,故而珍惜。有一天孩子會不那麼需要我們,有一天我們此刻的生活會成為回憶。那些讓我們感念的,一定不是某一個榮耀是否達成,而是我們和孩子相處時的趣味和溫情。
我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成長著,即便有失誤,即便有倒退,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家庭教育,始終在其成長的軌跡之上。我的選擇,無需孩子來證明。我們選擇怎樣的育兒方式,並不是為了培養 「神童」,而是因為這是我們的生活準則,是我們的價值觀。
好未來教育研究院相關文章:
回復「學習」。查看研究院教育理念系列
回復「study」。閱讀《學習那些事兒》
回復「父母」。閱讀《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回復「海浪」。查看研究院家長原創文章
回復「Leo說」。閱讀Leo老師專欄文章
回復「睿語」。閱讀李睿老師專欄文章
回復「忽略」。了解學習過程中被忽略的細節
推薦閱讀:
※12星座怎樣證明自己很污
※歷史證明:一個書畫家不適合當皇帝
※業內稱網售化妝品80%是假貨 鑒定證明成護身符
※六細節證明男人百分百出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