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感受最美的苗侗風情
出行前我絞盡腦汁在勾畫著黔東南的一切,一幕幕的飄過我的眼前,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酒杯,彷彿走到哪裡都有酒,走到哪裡都有歌舞,走到哪裡都有漂亮姑娘歡笑的臉,走到哪裡就笑到哪裡,我也不知道那些日子為什麼那麼歡樂,我也不知道那些日子,我向多少個姑娘許下承諾,承諾我還會回來,等著我。多少次夢中,我還能清楚的感覺到,當我的雙手,撫摸過姑娘頭上的銀飾,一陣冰涼,將我驚醒。
今年,還要再去那裡,去那些寨子里,去看那些姑娘,去看那些舞蹈,去喝那些酒,就像我曾經無數次在驚醒後都希望重新回到夢中,回到黔東南,回到夢中的深山,心靈的秘境,當走過了沙漠,走過了高山,走過了草原,走過大海,我還是選擇重新回來,就像《花房姑娘》中的歌詞寫的那樣,你到我走進你的花房,我無法逃脫花的迷香,我寧願醉死在這裡,再也不去想那些大海的方向。
千戶苗寨:世界最大的苗寨,民族氣息古樸濃厚,夕陽時漫步其中,美不勝收。
古老的街道,苗寨梯田~
【黔東南美食】
[ 轉自365知識網 http://www.zhishi365.com/ ]黔東南是「吃酸」的故鄉,酸食無處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愛好。每家每戶都少不了酸水壇、醋水壇、腌萊壇、腌魚壇、腌肉壇等,還流傳著「三月腌菜,八月腌魚、正月腌肉」和「壇不下,菜不爛」等關於酸食的的俗語。黔東南的風味食品有侗鄉腌魚、鎮遠道菜、凱里酸湯魚、下司狗肉、下司酸湯魚、香茅草燒魚、重安江酸湯魚、侗家油茶、社飯、從江香豬、三穗麻鴨、榕江香羊、侗果、侗家胯肉、侗家羊癟、牛癟等。除了突出酸味以外,黔味菜肴還講究蘸水,蘸水調料主要是辣椒、蒜泥、薑末等,辣椒的製作方法不同,蘸水調料的口感也不盡相同,這裡面很有講究。
特色銀飾,民族歌舞
【苗族飛歌】
苗族飛歌,苗語稱為"HXak Yangt",是苗族歌曲的一種,流行於貴州台江、劍河、凱里等一帶。飛歌的音調高亢嘹亮,豪邁奔放、明快,唱時聲振山谷,有強烈的感染力。飛歌,多用在喜慶、迎送等大眾場合,見物即興,現編現唱。歌詞內容以頌揚、感謝、鼓動一類為主,過苗年、划龍舟等節日喜慶活動,一般要唱飛歌。
飛歌的歌詞,每首一般在三十句左右。一首歌中,常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但多數是五字句。曲調有大致固定的譜子,拍節的長短與快慢有大致固定的格式,但有時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發揮。在一首歌曲中開頭較慢,第一句先快後慢,拖音漸高而長,第二句先快後慢,但拖音漸低而長,從第三句或第四句起,開始用中速唱下去,逐漸加快,唱到主要部分時,用快速連唱。高潮唱完之後,用漸慢漸拖音唱一小部分,即接近尾聲了。唱到最後一、二句時,拖音漸低而長,飛歌開頭一二句,中間接近高潮前的幾句,收尾的一二句,一般都有拖音。歌唱者可以盡情拖唱,拖音的長短,憑歌唱人一口氣的長短而定。
飛歌曲調有掛丁、凱棠、灣水三種。掛丁飛歌流行於巴拉河流域,四聲微調式民歌,性格剛健,爽朗、熱情、奔放。凱棠飛歌主要流行於凱棠、翁項、地午一帶,屬四聲音階羽調式民歌,用大體相同的一個旋律,兩個聲部一先一後出現,摹仿式二部重唱、合唱。高音區放在任意延長位置,高昂明亮,開朗激揚。灣水飛歌,流行於清水江以北的灣水、萬潮、爐山一帶,屬四音階宮調式民歌。旋律進行連續四度、五度大跳,音型貫穿全曲。樂曲終止音低。
森林漫步,欣賞其他地方沒有的特有動植物
【侗族文化】
侗族大歌
選自:365知識網侗族有三大國寶——鼓樓、大歌、風雨橋。民族文藝方面,侗鄉一向被譽為「歌舞之鄉」,至今還傳承著「行歌坐夜」之古風,流傳著數十種民族歌舞,以琵琶歌、侗戲、侗歌、哆耶、蘆笙舞最受人喜愛。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聲部合韻,名揚世界。
[ 轉自365知識網 http://www.zhishi365.com/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
大歌——侗語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隊)才能演唱,參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幾乎每個侗寨都有歌隊,有的侗寨多達10來個歌隊。對歌、賽歌一般在「侗年節」、「吃新節」、「春節」等節日。更為有趣的是村與村,寨與寨舉行對歌比賽活動。那時,男女青年們不斷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對方,彼此含情脈脈,他們常常通過唱大歌的這種形式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於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
侗族大歌歷史上分布在整個侗族南部方言區,目前主要流行於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其中心區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以及榕江縣車江、宰麻一帶。含今黎平縣永從三龍、岩洞、口江、雙江、肇興、水口、龍額,從江縣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以及榕江縣三寶和宰盪等侗寨。民間習慣稱這些地區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
蘆笙舞
蘆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愛的民間舞。蘆笙舞基本可以分為三類,群眾性蘆笙舞,表演性蘆笙舞,風俗性蘆笙舞。
關於蘆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樸素和美妙的傳說。相傳盤古開天地之時,大地一片荒涼。那時,苗族祖先是靠狩獵飛禽走獸作衣食的,為了解決捕獲鳥獸的困難,當時一個心靈手巧的小夥子,在林中砍下樹木和竹子,做了支蘆笙模仿鳥獸的鳴叫和動作,吹跳起來以引誘各類鳥獸。從此,人們每出獵均有所獲,於是蘆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傳。這類傳說與現今仍流傳著眾多模擬鳥獸鳴叫和形態的蘆笙曲調及舞蹈動作的現象雖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從史料方面進行研討。
「蘆笙舞」(苗語稱「究給」)是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它流傳廣泛,普及各苗族地區。其中尤以貴州東南部、西北部和廣西西部山區最為活躍。在那裡,人們從兒童時代起就開始學吹蘆笙和跳蘆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眾的蘆笙手和蘆笙隊,都深受群眾的尊敬和愛戴。在過去,青年小夥子會不會吹蘆笙,能不能跳蘆笙舞甚至都成為姑娘們擇偶的重要條件之一。?
蘆笙舞,廣泛流行於中國南方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拉祜族、傈僳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舞蹈。以男子邊吹蘆笙邊舞蹈為其主要特徵。
【黔東南特產】
1. 挑花
苗族婦女最擅長的傳統工藝。使用在頭巾、頭帽、衣服上。圖形多為小十字、米字、團花、小點花和斜線組套而成,常以桃紅色為基調,白色、綠色點綴其間,或以黑色作底,用對比強烈的紅白線勾出輪廓,再以深紅、桃紅、黃綠線刺圖填充其間。畫圖緊湊飽滿,有很高的裝飾效果。
2. 蘆笙
黔東南盛產蘆竹,是制蘆笙的原料。最小的蘆笙10-15元,一些村寨可以問老鄉買到,工藝品商店也有出售。
3.銀飾
黔東南的少數民族銀飾,大多為本地男工匠所制,世代相傳。圖案有人物、鳥獸、花卉等,圖形古樸,卻又富於想像力,構圖對稱嚴謹,製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侗族織錦
織錦是貴州侗族民間工藝的一大瑰寶,久負盛名。織錦用彩色絲線數紗穿梭挑織而成,通過經緯的紋路來構成圖案,不能有絲毫錯亂。一般製成錦帶用作衣飾佩用。錦帶上織有各種幾何圖案,也有龍鳳蟲魚、吉祥字句等,色調濃烈,光彩奪目。也有的僅用黑白兩種紗線編織,精密細緻、素凈雅淡。
5.蠟染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蠟染,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由於蠟染圖案豐富,色調素雅,風格獨特,用於製作服裝服飾和各種生活實用品,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富有民族特色。
zhishi365語 走進黔東南,探秘神秘苗寨,感受古鎮情懷,尋覓黔東南各個少數民族的鄉土人情,在黔東南獨特地理環境下所孕育出的民風民俗。一個人,一條路,人在途中,心隨景動,從起點,到盡頭,也許快樂,或有時孤獨,如果心在遠方,只需勇敢前行,夢想自會引路,有多遠,走多遠,把足跡連成生命線。
推薦閱讀:
※在讀書中感受幸福
※感受江陵端午祭
※同樣的情景,不一樣的感受(原創)
※感受舜皇山
※2015年1月1-6(元旦)/2月21-26(春節),去北疆,感受喀納斯、禾木的冬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