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丨甲骨文
甲骨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殷代人用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後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最詳細的一條將近100字。學者稱這種記錄爲卜辭,這種文字爲甲骨文。甲骨文發現於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一帶,是商王盤庚遷殷以後到紂王亡國時的遺物(公元前14世紀中期~前11世紀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開始是自然流露,無人注意,1899年王懿榮辨認爲商代文字,從事收集。1903年劉鶚拓印《鐵雲藏龜》。早期的研究者有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等。羅振玉又搜集實物拓印爲《殷虛書契》等,並作考釋。安陽殷墟考古發掘始於1928年,連續八九年,最大的收穫是1936年夏發掘的第127號坑,得甲骨文1.7萬多片。綜合先後所得加以拼綴挑選,編印爲《殷虛文字·甲編》和《乙編》,共收甲骨13047號。董作賓根據發掘材料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分甲骨文爲5期,對文字的文法、字形、書體等的演變有所闡述,其後時有修正。陳夢家在所作《殷虛卜辭綜述》中慎審總結,斷代說遂基本可信。甲骨文考釋方面學者頗多,成績突出的有郭沬若、唐蘭、於省吾等。孫海波採集編印爲《甲骨文編》,初版在1934年,1964年修正再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彙集1899年以來80年間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公私收蔵以及流傳海外的共41956片,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具體指導,編印爲《甲骨文合集》。考古研究所70年代在殷墟發掘所得甲骨4589片,由鍾少林等5人編著《小屯南地甲骨》,增加了一批重要的資料。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大約有4500個單字,可識者約1/3。它的基本詞彙、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後代漢語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許慎六書來檢査,在字形結構方面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皆巳齊備;在文義使用上轉注(互訓,即義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斷代,早晚分明,從某些常用字的變化可以領會許多中國文字發展的知識。例如:①簡化,形體複雜的字,曰趨簡單,筆劃減少。②形聲化,象形字增加聲符,假借字增加形符,變成形聲字。甲骨義是占卜者寫刻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術語、像貞
之類,一般人也未必通用。又由於是用刀刻成,不免變形,驟見不易理解。
甲骨文原來專指安陽殷墟所出,從發現至今已80多年,經過許多學者努力,取得很大成績,在中國文字史上可以看作一個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各地發現周人有文字的甲骨,如陝西省西安市灃西張家坡出土三片卜骨,山西省洪洞縣坊堆村出土1片卜骨,北京市昌平縣白浮村出土3片卜甲,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出土292片卜甲,又扶風縣齊家村出土1片卜甲,6片卜骨。其中以岐山、扶風所出比較重要,片數既多,不同單字在250字以上。這些資料出土地點分散,年代早晚不一,內容簡單,字形與殷墟不盡相同,確是中國考古學之新發現,而從中國文字史看,還沒解決什麼問題。
內容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第223~224頁。
微刊小編:酒紅卡布達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