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潼關楊震:"四知"拒金 清白傳家
楊震
楊震(?——124),字伯起,東漢弘農郡(今陝西省潼關縣安樂鎮水峪口楊坡村)人,幼通經史,博覽群書;中年從教,有弟子三千,多成棟樑之材,人稱「關西夫子」、「關西孔子」;五十歲入仕途,官至太尉。一生剛正不阿,勤勉清廉,調任東萊太守路經昌邑時,昌邑令王密為答謝楊震知遇推薦之恩,深夜以10斤黃金相送。楊震不受,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謂無知!」「四知拒金」的故事從此千古流傳,後人稱其為「楊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腳本
陝西潼關楊震:清白家風傳千古
序
【華陰老腔(送楊燕之東魯):關西楊伯起,漢日舊稱賢。四代三公族,清風播人天.........】
東漢太尉楊震,他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拒金」而為人們津津樂道,又以「清白傳家」被後世廣為傳頌。
「四知」美名留青史
【童聲呤誦(關西):楊震幽魂下北邙,關西蹤跡遂荒涼。四知美譽留人世,應與乾坤共久長。】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潼關)人士。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是名震一時的大才子。他熱衷教育事業,20歲以後,就一心一意自費開設學堂教授學生,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教學有方,名氣大,學生多,因而被人們尊稱「關西孔子」。
楊震在家鄉辦學一辦就是30年,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直至被大將軍鄧騭招募那年,他已經五十歲了。
渭南師範學院教授 梁建邦:
楊震被鄧騭招募不久,便被推薦為「茂才」即秀才,隨後先後擔任了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直到漢安延光二年擔任太尉,掌管國家軍事大權。
楊震一生為官清廉,不謀私利。每每被人們說起的便是,他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也就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經本地,為了報答,特備黃金十斤,乘夜深人靜,打算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嚴厲批評了王密。
王密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更不會影響到老師的人品。」楊震說:怎麼會沒人知道。你頂天而來,天知道;踏地而來,地知道;攜金而來,你知道;贈金與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不知。而從此「四知卻金」的故事,就傳為千古佳話。
楊震「暮夜拒金」的故事,流傳至今,影響很大,後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後來楊震官至太尉,依然秉承清廉的作風。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王雙懷:
楊震本一生都在追求清白正直,清白正直是深入他骨髓的東西,也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體現。楊震也曾經教育他的兒孫們,他要把清白傳給子孫。
楊震為官十幾年,不修豪華宅府,常以素菜為食,衣無錦繡,徒步往來不乘馬車。在他被蒙冤罷官,決定以死明志時,他仍要求子女「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設祭祀」,絕不厚葬。有人勸楊震為子孫考慮,置辦產業。楊震堅決不肯,慨然說道:「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潼關縣楊震研究會會長 李建華:
楊震沒有也不可能聽他人勸告去置辦產業,購置田產,他認為始終保持清白廉潔的形象和節操,並以此傳於後世子孫,就是給他們留下的最好的遺產或者禮物。
「四世三公」守家訓
翻閱楊震後裔的人生軌跡,他的子孫們深受做「清白吏」的家風影響,個個都博學而清廉。他的五個兒子都以「清白吏」而譽滿天下,特別是楊震的三子楊秉自律極嚴,尤以「三不惑」即不飲酒、不貪財、不近色而聞名於世,人們贊其為「淳白」。據《後漢書·楊震列傳》記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代代「能守家風,為世所貴」。
渭南師範學院教授 梁建邦:
楊震家族,從楊震起有四代人連續擔任了「三公」的職務,代代都能夠守住「清白吏」的家風。這也恰恰說明良好家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後代在家庭生活中繼承先祖的優良品德和傳統起著積極而有效的約束和激勵作用。
楊秉之子楊賜,官至司徒、司空、太尉,同樣具有楊震清正廉潔、慷慨激昂、無私無畏的氣概。《後漢書·楊震列傳》中載有楊賜的奏章。在文中他彈劾貪官,鋒芒畢露。楊賜從政前,「退居隱約,教授門徒,不答州郡禮命」,從政後「切諫忤旨」,人生軌跡和人格追求都繼承了楊氏祖上做「清白吏」的家風。楊賜之子楊彪,亦官至太尉。公元179年,楊彪時任京兆尹,毅然決然地處死了宦官黃門令王甫。公元189年,相國董卓想遷都關中,百官無敢反對者,司徒楊彪挺身而出,唇槍舌劍,董卓臉色大變,隨後楊彪便被董卓上奏免官。楊奇是楊震長門曾孫,「少有大志,不以家勢為名,與英才俊傑為友,不和豪強富貴者來往」,又精通經學,「才情聰明敏銳,門徒常有二百人」,漢靈帝時為侍中。他不獻媚求榮,敢於直言,漢靈帝曾說他:「你脖項硬直,不低頭屈項,真正是楊震的子孫,死了後一定也會把大鳥招到你的墓前。」
空軍指揮學院原副政委 楊震第59代孫 楊勝萬:
每當國家和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總有楊家人挺身而出,英勇奮鬥,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清白家風代代傳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其「清白吏子孫」的家規,也成為楊氏家族代代相傳的家風,不僅影響著楊震的後人,也對整個楊氏家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楊姓後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台上,其文韜武略,載入史冊者,歷代不乏其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大師楊時,一生官顯名揚,但他非常廉潔,奉法愛民,「不枉費公家一錢」。他一生沒買過一畝地,沒蓋過一間好房子。南宋愛國詩人楊萬里,也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他退休回鄉後,家裡只有父親留下的一棟老屋,僅可遮風避雨。宋寧宗看後非常欽佩,稱他為「當今廉吏」。楊士奇,曾輔佐明朝四位皇帝,可謂官高權重,可他從來不謀私利。他雖在京為相幾十年,但他的妻子卻一直在老家以農耕為生。北宋抗遼名將楊業也是楊震的後裔,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精忠報國,滿門忠烈,個個都是清明正直的英雄。
楊氏後人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掛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海內外各地。如浙江、福建、廣東、河南、重慶,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楊震精神早已超越了國界。
【老人講故事:楊震這個人,他說我只圖一條,就是後人知道,他子孫的前輩就是楊震,是一個清官他就夠了】
一千九百年後的今天,雖然歷史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楊震為後人留下的「清白家風」,依然散發著無窮的魅力。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時代,期待著中華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的傳承和弘揚,也呼喚這古老的「清白家風」的發揚光大,使之代代相傳。
【童聲呤誦(詠楊震):深夜拒金公典型,千秋史冊永垂青。詞嚴義正四知德,應是為官座右銘.........】
●楊震家風家訓
尚學篇
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①於太常桓郁②,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摘自《後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①《歐陽尚書》:亦稱《書》。儒家經典之一。為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彙編。書中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事實上其中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
②桓郁:(?~93),字仲恩。東漢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西北)人。桓郁是當朝九卿之一的太常,主管宗廟禮儀和選試博士,曾為漢章帝和漢和帝講授儒經,是當時既顯赫又有很高學術威望的經學大師。
【釋義】
楊震從少年起就特別聰明好學。他拜桓郁為師,深鑽細研《歐陽尚書》。在桓郁的教授下,他通曉經傳,博覽群書,對各種學問無不探根究底。所以,當時人們就稱楊震為「關西孔子楊伯起(後人亦稱其為『關西夫子』)」。
清廉篇
(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①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②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摘自《後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①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將「秀才」改為「茂才」。
②遺:wèi。給予;饋贈。
【釋義】
楊震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時,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經本地,為了報答楊震的恩情,特備黃金十斤,於白天謁見後,又乘深夜無人之機,將黃金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批評說:「我和你是故交,關係比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現在深夜無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受到譴責後,王密十分慚愧,只好作罷。
治家篇
(楊震)後轉涿郡①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②。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③之,不亦厚乎!」
——摘自《後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①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②私謁:因私事而干謁請託。
③遺:wèi。給予;饋贈。
【釋義】
楊震為官,從不謀取私利。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縣)太守期間,品性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事請託。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素菜為食,徒步往來,不乘馬車,生活十分簡樸。親朋好友勸他為子孫後代置辦些產業,楊震堅決不肯,他說:「讓後世人都稱子孫為『清白吏』,這樣留給他們的遺產,難道不豐厚嗎!」
正直篇
帝舅大鴻臚①耿寶薦中常侍李閏兄于震,震不從②。寶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國家所重,欲令公辟③其兄,寶唯傳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書敕④。」遂拒不許,寶大恨而去。皇后兄執金吾⑤閻顯亦薦所親厚于震,震又不從。
——摘自《後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①大鴻臚:鴻臚,本為大聲傳贊,引導儀節之意。是九卿之一,分管禮儀。
②從:聽從。
③辟:bì。指徵召來,授予官職。
④敕:帝王的詔書、命令。
⑤執金吾(yù):西漢末年時率禁兵保衛京城和宮城的官員。
【釋義】
漢安帝的舅父、官居大鴻臚的耿寶向楊震推薦中常侍李閏的哥哥,他沒有聽從。耿寶就親自前去拜訪楊震說:「李常侍是皇上重用的人,想讓你徵召他的哥哥做官,我只是傳達皇上的意思罷了。」楊震說:「如果皇上想讓三府徵召,那麼應有尚書的文書。」於是拒不答應,耿寶忿然而離去。閻顯是皇后的哥哥,官居執金吾,也向楊震推薦親友入朝為官,楊震又沒有答應。
明志篇
(楊震說)「死者士之常分①。吾蒙恩居上司,疾②奸臣狡猾而不能誅③,惡④嬖女⑤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⑥,勿歸冢次⑦,忽設祭祠。」——摘自《後漢書·楊震列傳》
【注釋】
①常分:尋常本分的意思。
②疾:憎恨。
③誅:懲處。
④惡:厭惡。
⑤嬖女:bì nǚ。嬖,寵愛,引申為受寵愛的人。嬖女,受寵愛的姬妾。
⑥形:指身體。
⑦冢次:葬址,塋地。
【釋義】
(楊震說)「死是士人尋常本分之事。我承蒙皇上厚愛,身居高位,憎恨奸臣狡猾而不能懲處,厭惡後宮作亂而不能禁止,有何面目再見日月!我死以後,用雜木做棺材,以粗布做壽衣蓋住身體,不要埋葬在祖墳,不要設祠祭祀。」
●專家觀點
袁義達:楊震開創了「清白傳家」的家風
弘農楊氏的先祖楊震,以清廉正直的品德開創了楊姓「清白傳家」的家風。在他的影響下,其子孫也繼承了這一性格和品質。其曾孫楊奇在漢靈帝時當侍中官,照樣不肯隨便奉承靈帝,漢靈帝感嘆又讚賞地說:「卿強項,真楊震子孫,死後必復致大鳥矣」。楊震的為官品德和治家理念,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永遠值得世人學習。
(中國科學院姓氏群體遺傳學專家,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袁義達)
楊汝生:一堂留正氣 「四知」仰高風
楊震是東漢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光明磊落,胸懷坦蕩,公道正直,廉潔奉公,為教兢兢業業,做人實實在在,當官清清白白。
楊震雖然生於潼關,葬於潼關,但他的「四知」清廉精神卻名揚海內外;其清白家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楊氏族人和華夏兒女。
一堂留正氣,「四知」仰高風。楊震在廉潔自律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響著家裡的每一個人。他不肯為子孫置辦產業,而要以「清白」傳家,讓後代成為「清白吏」。在楊震的直接要求和影響下,其子孫為官清廉,楊震家族成為「東京名族」。世代楊氏後裔也以楊震為榜樣,以「清白傳家」作為家規祖訓不斷傳承。
楊震「四知遺風」對楊氏族人影響深遠。特別是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作為傳承楊震精神的物質載體,遍布各地,對楊氏子孫產生了普遍影響。他們繼承弘農祖德,恪守「四知」家風,用「四知堂」這一堂號來紀念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先祖楊震,並嚴守家訓,自勉自勵,做到清正廉潔。楊震廉政精神對楊姓族人和楊氏文化產生如此恆久而深遠的影響,這在中華姓氏文明中是罕見的。
「四知遺訓家聲遠,三相流芳世澤長」。今天,我們提倡和學習楊震家風,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楊震清白家風將永遠為人們所頌揚。
(人民日報高級編輯 楊汝生)
李建華:清白家風就是給子孫最好的遺產
楊震是東漢時期的著名文臣,他一生經歷了東漢政權由中興到逐漸衰落的過程。面對國家日益陷入奸臣當道、政治腐敗的深淵,他力主改革,切諫除弊,勇斗邪惡,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氣節。
楊震為官,從不謀取私利,也不因私事求人、請人、託人,請客送禮。他的子孫們與平民百姓一樣,生活十分簡樸。有人讓他為子孫後代置辦產業、購置田產,楊震卻始終認為保持清白廉潔的形象和節操,並以此傳於後世子孫,就是給他們留下的最好的遺產和禮物。
(潼關縣楊震研究會會長 李建華)
梁建邦:良好家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楊震「名經博覽,無不窮究」,嚴於律己,忠君愛國,為官清正廉潔,疾惡如仇,不畏權貴,敢於擔當,並以做「清白吏」要求子孫,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一個封建官吏的高風亮節。
其子孫繼承了楊震的正直品行,從而形成了以安貧樂道、好學博覽、剛直清廉,愛國有為等為主要內容的楊震家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楊氏後裔和中華兒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四知遺訓家聲遠,三相流芳世澤長」。這說明良好家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後代在家庭生活中繼承先祖的優良品德和傳統起著積極而有效的約束和激勵作用。
(渭南師範學院教授 梁建邦)
推薦閱讀:
※陝西9個最具沖視覺擊力地方,你去過幾個?
※陝西是我的根 延安是我的魂(三)
※國學百科|古代文化常識?陝西文化網
※讓人異想天開的陝西美食名字
※【舌尖上的陝西】之七:「絲路」東傳之果
TAG:陝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