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家子:美國大學「送財童子」?
美國是中國留學生首選目的地2012-09-09 第 2181 期今日話題費用越來越貴,人數卻越來越多六年前開始,中國留學美國的人數呈爆炸性增長
根據國際教育協會的統計,本世紀前六學年,留學美國的中國學生人數變動很小,甚至有時還會後退。不過,從06/07學年開始,中國留美學生人數突飛猛進,從6.78萬人一路漲到了15.76萬人,並在2009/10學年將印度從美國國際留學生總數頭名的寶座上拉了下來。而根據中國教育部的數字,2011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33.97萬人,可見赴美留學者已經佔了中國赴外留學生的半壁江山。…[詳細]赴美留學的本科生也越來越多,而美國81%的本科留學生費用需自理
中國赴美留學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本科生越來越多。通過和在美留學生總數位列第二的印度比較就發現,印度在美國留學的絕對主流是研究生,拿實習簽證的學生也不少,本科生反而數量少。而中國,儘管目前研究生數量還是比本科生多,但是後者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在2010/2011學年,留學本科生較上一學年增長了1.7萬多人,而研究生只增長了1萬人,所以各自占留學總人數的比例此消彼長。國際教育協會綜合了美國商務部等機構的資料,得出的結論是,在大學本科生中,81%的留學生沒有資助,費用完全自理。而在研究生中,這個數字是49%。可見近年來新增的中國赴美留學生中,大半都需要不錯的家底來支撐。…[詳細]財務危機中,美國高校樂於招攬有錢的中國留學生,學費也越來越貴
美國大學文憑在許多中國人的眼裡一直是高含金量的象徵,也被許多人看作是很好的「移民踏板」。而中國興業銀行和胡潤在今年三月曾經聯合發布過一個對中國富豪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九成的億萬富翁都準備把孩子送出國去,85%的身家超100萬美元的富裕人士也都是這個想法。子女教育也是有錢家庭里位列前三甲的消費開支。所以,這邊有旺盛的需求。可光是需求也解釋不了以火箭速度上升的中國赴美留學人數。這就要提供給方了。美國公立大學近年來受到州政府預算大幅刪減的衝擊,不得不調漲學費作為維持運作的必要手段。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連續三年,美國公立大學的學雜費漲幅高於私立大學。其中各州的漲幅不一,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紐約州和華盛頓州公立大學的學費漲幅都超過了15%。為緩解經濟壓力,它們十分歡迎國際留學生。同樣地,需要發展的私立學校也向國際留學生敞開大門。留學生們要承擔的學費也越來越多,比如在加州一些學校,國際留學生要付的學費是本土學生的三倍。在《紐約時報》一項調查中,四分之三的美國人都認為現在學費對美國家庭來說太貴了。美國學生尚且如此,可想國際留學生的學費壓力了。不過,中國學生卻是例外,一些家庭覺得就算四年花費兩三百萬人民幣,也還比不上北京上海市中心一套房的房價。而有錢人家都希望能把子女送出去。一個有錢,一個缺錢,自然一拍即合。許多美國大學都對中國留學生降低了門檻,大力歡迎。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資料,2010年,中國留學生一共為美國貢獻了39.66億美元(包括學費和生活費用),比上一年足足多了8.74億美元,占所有留學生的18.6%,位居第一。…[詳細]四大留學「圈錢」窟窿
美學生拍攝的中國留學生(點擊見大圖) 一、野雞大學這招依然「招攬」很多人唐駿的學歷風波後,野雞大學就為國人所熟悉。野雞大學就是一個「文憑」工廠,學生們不需要付出什麼努力,就能拿到一個「文憑」,但是,它沒有任何含金量。根據最新資料,全球有691所野雞大學,美國佔了快一半。在中國,不少幹部高管是野雞大學的顧客。而留學生也有很多。有人是確實很懶就想混個文憑。但是為數不少的留學生是被黑心中介給騙去的。這類中介一般都沒有正規資質,但是卻精於騙人。他們甚至會收取高額的費用,然後再從中抽一部分給學生,告訴他們,這是「獎學金」。事實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的報道,今年7月3日,一名前教育部官員因涉嫌詐騙想要赴美深造的學生,在北京受審。他同另外4人被控偽造一所根本不存在的美國大學,起名「國家大學」。可見,儘管野雞大學早就人人喊打,但是上當受騙的還是不少。而要規避這一風險,一要找有資質的中介,二不能聽風就是雨,要自己去核實下,比如著名的斯坦福大學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可有人在佛羅里達州和德克薩斯州也註冊了「斯坦福大學」,這就是純粹的「貼牌」野雞大學了。…[詳細]二、社區大學也存在吸金泥潭,要想升學不容易在美國有上千所社區大學,這類大學一般學制是兩年,學費比普通大學便宜很多,可以作為進入後者的跳板。而國際留學生要去社區大學的話,學費基本是自費。由於進入正規大學競爭太激烈,所以不少中介都幫中國留學生先申請社區大學。可「僧多粥少」的情況就出現了。學生太多,大家要選課就困難,比如一些基礎課的課堂容量是40人,而註冊的學生就有200人。如果一直拿不到課,就會失去「留學生」的身份,一些中國學生只能靠休學來規避風險。這樣就延長了留學時間,也浪費了財力。事實上許多社區大學也都對留學生漲了價。而等從社區大學畢業後,能不能找到普通大學接收也是個大問題。…[詳細]三、正規大學的語言培訓學校是好看不好吃的「餡餅」由於國際學生的學費比美國本土學生要高出2—3倍,許多美國大學為了招攬國際學生,設立了直屬的語言學校。有些在國內沒參加托福考試的學生可以在學校的語言機構學習一個學期或一年的英語,再通過考試進入大學的正式專業課程。不用托福成績就能申請到美國大學,這樣的條件非常誘人,聽上去,就像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但是餡餅那麼好吃嗎?雖然語言機構與學校直接掛鉤,但學校最終需要考察學生有沒有語言能力,能否通過托福考試。這種語言機構的收費幾乎與大學學費不相上下,但是卻不能保證學生在一年後進入專業課程。學生如不能通過托福考試,就得一個個學期地耗下去。…[詳細]四、正規大學也有騙錢的,拿到的學位並不算數美國狄克森州立大學是一所正規大學,但是卻幹了野雞大學的勾當。今年2月,一份內部審計報告曝光,暴露該校違規招收留學生並濫發文憑,涉及的學生95%為中國留學生。原來,前校長為了緩解學校的財務壓力,對有錢的中國學生和俄羅斯學生大開方便之門。結果有500名左右的學生被查出有問題,學位也就沒有了。當然,這個問題也非美國獨有,前不久英國都市大學也突然因為違規被吊銷了招收國際留學生的資格,600多名中國留學生受到牽連。有的黑心機構和人士也利用正規大學來騙中國人。彭博社就曾經報道過一起事件。一位美國商人馬丁,將一所很普通的公立大學說成是耶魯大學的預科,實際上兩者沒有任何關係。同樣也是馬丁,又將幾名中國學生騙到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學托靈頓校區就讀,收取高額的住宿費用,告訴他們,一年後就能轉到主校區。而實際上,轉學需要修滿54學分,耗時兩年左右。…[詳細]即使去了正規大學,付出收穫也不一定相符
相比美國學生的積極,中國學生很沉默 一流學校數量有限,招生條件也不會馬虎美國有上千所高校,但是名牌大學畢竟數量有限。國際教育協會的統計中,2010/2011學年,美國25所頂尖大學招收的留學生總數佔全部國際留學生的20%,比上一學年增加了9.7%。這個比例不低,但是跟龐大的留學生總量比起來,就遠遠不夠了。而《新民周刊》的調查顯示,美國前50名學校以及一些熱門專業,如金融工程、計算機、教育專業等,已經在無形中提高了招生條件,學校對專業背景的要求比以前更高。所以,精英學校其實招生條件依然嚴苛,數量依舊有限,申請依舊困難。一流大學固然接納了不少中國學生,不過更多中國學生還是去了二三流、三四流的正規大學。…[詳細]許多正規大學對中國學生「又愛又恨」,不少中國學生存在嚴重學習障礙諮詢機構Zinch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90%的中國申請者推薦信是假的,70%的論文是代寫的,50%的高中成績單是偽造的,10%還偽造了學術獎項和其他成績。儘管調查樣本不多,只有250人,這個結果還是很出人意料。而很多中國留學生去了美國大學之後,的確會有幾大問題:其一,語言不過關;其二,在課堂上太過於沉默;其三,有誠信問題,為數不少的中國學生在抄襲的時候都沒意識到這是「不誠實」的表現;其四,喜歡抱團,和別國學生交流很少。這些和中國學校的應試教育有關,在應試教育下,許多中國學生的英文不實用,開不了口,也寫不了自薦信和論文。而忙著指導學生考高分的老師,也很少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許多知名學者尚且學術不端,遑論年輕學子。當然,如果放到整個大社會背景下來看,數量龐大的學子和他們的家長都深受實用主義的影響,到美國的目的就是拿學位。所以,上課不積極就在所難免,學習沒激情也就可以想見了。一些美國大學教授乾脆為中國留學生修改了考試評分規則和上課內容,盡量減少一些課堂演講和展示。這也讓一些本土學生很不滿。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在一些中國學生多的課堂上,氣氛實在太沉悶,最後本土學生乾脆退課走人。所以,即使在中介的指導下去了一個還不錯的大學,也不是萬事大吉,如果不開口,又不愛交流,收穫的能力和付出的金錢實在不成正比。不過英語不好,理科來補,中國理工科的學生在美國大學還是挺受歡迎的,因為在中國教育的熏陶下,學生們的理科底子普遍鋪墊得很好,而在理科上省下的餘力可以用來過語言關。可有兩類學生就比較困難了:一類是高中在所謂名牌國際學校就讀的學生,跟國際接軌的理科課本深度比不上中國的,而英語比起本土學生差距也很大,屬於兩頭不討好;一類是文科生,他們去美國後很多改讀計算機或者商科,數學很難跟得上,一些學習思維也有問題。…[詳細]美國大學對中國學生也是「又愛又恨」。一些學校開始想辦法進行更嚴格的入學資格審查,著重檢查口語能力(非應試口語)。…[詳細]父母不能有效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喜好、特長,換了環境也未必見效,最終是把中國的日子搬到美國來過。——專欄作家南橋(在美國高校從事教育設計工作)
推薦閱讀:
※學習方法金字塔
※組織飯局,點菜是個大學問
※漫畫:大學女生的經典日子
※成功申請日本國立大學的正確方式
※申請大學,爸媽別再用30年前的眼光幫孩子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