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讀: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家長應該怎麼辦?
常常會有家長朋友問到,我的孩子對什麼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我們想讓孩子多讀書、畫畫,他都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注意力不夠集中,怎麼辦呢?
孩子注意力從哪裡來?又是如何發展?和興趣又是什麼關係呢,注意力是主動形成的過程,還是被動要求而來呢?今天,我們來梳理一下其中的聯繫。
1注意力孩子最初的注意力可能來自父母的關注。
當一個混沌的生命來到完全陌生的世界,父母,尤其是媽媽,成了他認識世界的橋樑。媽媽溫柔的擁抱、深情的凝視、及時的哺養形成了他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知,當他建立起和媽媽的情感的聯結,認同媽媽,也使自已的注意力指向了媽媽。媽媽對他的專註和他對媽媽的專註幾乎同時建立發展,他會在和媽媽的互動中獲得極大的安撫和滿足,注意力就得到了發展。
簡單地說,最初注意力發展水平來自於媽媽對他關注的質量。最好的關注是全然的欣賞接納喜悅。這意味著媽媽不僅只是陪伴孩子,更要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敏銳的覺察與自我覺察。
2興趣——安全感養成後注意力外溢大約從出生到幾個月後,孩子的內在發展出對父母足夠的信賴,就會在感覺安全的狀態下嘗試開始把注意力移向他物,首先是針自己的身體,最常看到的情形是他開始吸吮自己的手指頭,對自己身體的興趣這個過程大約會持續一段時間,並且在孩子頭幾年的生命中會時不時的重複,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過程。
不過也常常在生活中會看到,一些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把啃手指頭等同於「會生病 不衛生」從而嚴厲制止,這會造成孩子的緊張,反而使這個形為固著下來。這份緊張感甚至造成行為上的退行,表現在和媽媽的關係上糾纏不清。
如果這段時期能夠平穩的度過,孩子情緒穩定自得。孩子會把注意力自然轉向外界。這意味著他對外界的興趣開始了。這個時期家長要給這靈性的生命以開放的空間,去接觸到更多的可能性。只有接觸過,才能產生興趣指向。作為家長,不要擔心孩子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生而好學之,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家長要擅於觀察,不要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為出發點。
孩子是大自然的產物,他們本能地熱愛大自然的一切,本能地對身邊事物懷著極大的好奇心、探索欲。小孩子往往對沙子、泥土、水特別感興趣,特別願意「投入」(投入的過程其實就是集中注意力的過程),孩子對大自然的喜愛一直持續到大約10歲左右。
但往往大多數家長會擔心孩子把衣服弄髒、沙子進眼睛、玩水會著涼等,而用各種理由去干涉、制止孩子,使他們不能盡情投入——要記得,家長的提醒,會成為孩子心靈上的「躁音」,破壞了孩子原生的注意力。很顯然,家長過分的擔心顯得多餘,很少有孩子在玩土或沙子的時候出現意外。
這麼說來,好像注意力、興趣都是天生的能力,父母不需特別引導產生。父母要做的,是在生命初始,給他專註,讓他的自我滿足,一個內在安全感足夠的孩子,就能更好的發展對事物的興趣。
差不多當他到四五歲左右開始對一些愛好產生興趣,主動提出想要去學習某一種特長時,比如:舞蹈、音樂、繪畫、棋類、武術或是其它等等,聰明的家長先不要立即答應他,要適當地延遲滿足,要說等等,一份適當的等待會讓孩子將來學習的動力更持久。
事先和他討論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給孩子一個心理上準備的過程,讓他先接觸幾項愛好,自己慎重的做出選擇,一定要讓孩子感覺是自己在作出選擇,讓他感覺到自己可以有選擇的主動性。
而當某種學習一旦開始,就要適當的堅持下來,父母要進行督促。這份督促一定是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上產生,建立在孩子對父母認同的基礎上,如果沒有良好的關係作為前提,任何督促都將成為反作用力。同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對事物堅持、耐心、樂觀的態度也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
覺得有趣,才可能主動堅持 ,會有更多的成就,體會更多的樂趣 ,這樣又會加強注意力從而使特長學習到一定的深度,與此對應的是孩子的理解力、邏輯思維、性格上的堅持都能隨之達到一定的高度,只有在某種學習的過程中較深入的投入,這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會引發孩子對知識學習的信心,從而在知識學習上也具有相應的智力和耐力。
3注意力的良性趨勢——專註當孩子在感興趣的事情長時間的堅持,就形成了專註,在專註的狀態中,身心高度集中指向,較容易掌握較有深度的知識和技能,甚至發掘出自身的潛能。專註是一種品質,當一個孩子可以在一件事情上專註,他也就很容易在其他事情上做到專註,只有專註才能發展出更大的創造力。
專註,是因為得到了快樂感、成就感而願意進行持續的精神投入;而快樂和成就感,是需要孩子自己在一個個小小的觸覺體驗、心理體驗、失敗後的成功中去獲得,而非父母強行教育所能獲得。
專註,是一種本源品質。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把「善」作完善去理解,恰好可以表達我的觀點:也許嬰兒天生本已具備了最完善的品質——想想看,孩子們對自己情緒的管理:往往上一分鐘還在痛哭,下一分鐘,卻開懷大笑,這是多麼健康的狀態!
這是對專註的最好註解——沒有任何心理干擾的投入此時此刻!而作為成年人,卻不能像孩子一樣隨時可以丟掉情緒上的煩惱,時常陷入莫名的苦惱不能自撥——從這一點而言,孩子可謂是父母的老師啊,他們是可以活在當下的。
孩子在一件事情上專註的時候,往往是父母在一旁靜靜看著而不干涉的時候。除非涉及安全,不要過多提醒,警告,要給他充分的時間投入,用心體會完成作事情的過程及事情發展變化中的心態,這樣,才能保護孩子的專註狀態。
少干預
在小區的廣場上,一個七八歲大的男孩子在學溜冰,父母一左一右保駕護航,過程中孩子免不了摔倒,本身已夠緊張,父親更是在旁不斷提醒:注意,不要摔倒,注意,集中注意力!
想想看,是一個自己自在玩耍的孩子更容易學會溜冰還是被人不斷提醒的孩子容易學會呢?
4 專註VS沉溺 / 天使與魔鬼說到注意力不得不提到另外的一種現象:沉溺。
沉溺從本質上來說也同樣是注意力集中的體現,不過,往往用沉溺來形容的是一些不怎麼被認可的狀態,比如:上網打遊戲、一段戀情不能自拔,甚至是毒品,更有沉溺在自我的世界中,形成交流障礙,甚至是自閉。也就是說,經常沉溺在特別事情中,喪失了人際互動和社會適應能力。
專註通常讓人的內在狀態更加自信、積極 ,而沉溺則讓人孤離,感覺消極。
很明顯,這兩種差別當然與父母的教養直接相關:越是早期和父母有良好的互動,越容易對事物產生廣泛持久的興趣,興趣意味著興之所至,感到有趣,對事物有興趣更體現在喜歡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在分享中體會獲得成就的快樂。
而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下,孩子沒有和父母的互動中體會到人際互動樂趣的經驗,就容易走向負面,形成沉溺——往往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也不願與他人分享感受。說到這裡,你就知道,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
所以,在對孩子注意力問題進行訓練的過程中,家庭親子的關係的和諧健康也是促進訓練,提高訓練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
佛醫堂「青少年定慧力教育」簡介:
每天只要訓練20分鐘,就可能讓任何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為全班前幾名甚至全校前幾名!佛醫堂以佛教智慧向您揭示青少年成功的秘密!
如果有希望了解本課程的師兄,也可用手機安裝「喜馬拉雅聽書APP」然後關注「佛醫堂」賬號收聽以前的公開課。
(「青少年定慧力教育」講座二維碼
推薦閱讀:
※該如何預防孩子頻繁生病
※英語老師怒斥:去啥輔導班,讓孩子死啃這28張圖,保管次次140!
※教育專家忠告:如果你家有個女兒,一定要跟孩子說這8句話,孩子早晚會感激你!
※這些話,千萬別對孩子說
※100個孩子學奧數98個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