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憶項目】我們的文字_6.習俗與崇拜

(一)自然崇拜

  中國古代先民在始初艱難的歲月里,飽受來自於自然界的多方而侵擾。在極其簡陋的生存條件下,他們唯一的選擇是順應自然,祈求自然的恩賜。他們對大自然充滿了恐懼,又頂禮膜拜至極。他們對於自然崇拜的心理,也體現在他們所創造的文字之中。

  在山東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文,就有表現太陽從高山之巔冉冉升起的圖形,上面好像是一隻「火鳥」,這樣的圖形已經具有文字表達的意義,表達了古代先民對「火鳥」太陽神的敬畏心理。與天體、自然相關的文字如「日」「月」「天」「風」「雨」「虹」「山」「川」「水」「火」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能找到。這說明早在漢字產生之初,天體和自然現象就在其中佔有一定位置,反映了早期古代先民的對於天體和自然現象的崇拜心理。

                

山東莒縣陶樽                              甲骨文「天」字

(二)飲食習俗

  中國古代先民在創造文字時,將他們的飲食習俗忠實地記錄了下來。我們的祖先最早從事的是漁獵為主的生產經濟,漁獵所得的動物,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之一。他們所用的工具是網、弓和矢。商代用弓、矢打獵,叫做「射」,到今天「射」字仍屬於漢字的基本辭彙。「殳」在甲骨文、金文中,是一個會意字,它的上部是一支彎柄的武器「幾」,下部是一隻右「手」,表示「手拿武器」的意思。古代先民之所以如此重視漁獵工具,是因為這些東西關係到他們的食物來源、生存之本。

甲骨文「殳」字  當先民由漁獵生活進入到以畜牧業為主時,以馬、牛、羊、雞、犬、豕(豬)等六畜為主的漢字大量出現。商周時代,農業逐漸發展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植物類食物在人們的飲食生活中也逐漸居於主要地位。這一生產方式的變化、食物結構的轉變,同樣也反映到文字當中。以穀物為例,商代的穀類只有黍、稷、禾、稻、麥五種;到了周代,已增加到十五種,反映這個時期的漢語辭彙也隨之大為增加,它們是:黍、稷、禾、麥、稻、粱、靡、果、菽、麻(芝麻)等。

(三)婚姻習俗

  許多漢字與婚姻習俗有關。家庭的組成, 後代的繁衍, 必須有婚姻來維持。欲建立家家, 則須先安定。許慎《說文解字》說:「安, 靜止。」「安」的本義是安定。「安」為房子的象形字, 表示房子,其字形象一個女子坐於房中。女有家, 男有室, 相安之道也。「妻」甲骨文中左部象長發女子形, 下面為女子, 上面象長發形, 字形右部為一隻手, 整個字形象用手搶女子。《甲骨文字典》中說:「上古有掠奪婦女以為配偶之習俗, 是為掠奪婚姻, 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奪婚姻之反映。」這種行為就發展為後來的「劫奪婚」的結婚儀式。後來,「妻」字所表示女子的長髮變為「十」,「又」插入發中, 即成為今天的「妻」字字形。由此可見,漢字中有大量古代婚姻習俗信息。

甲骨文「妻」字

(四)祭祀習俗

  祭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在形成較為系統的神靈觀念後而進行的活動,反映了先民的原始信仰。祭祀要按照一定的儀式,以恭敬的動作,或輔以一定的言辭,向神靈致敬或獻禮。「祭」字的甲骨文字形,為右邊是一隻手,左邊似一塊鮮血淋漓的肉。後來,又在原字的基礎上,增加了代表神主的「示」字,表明類屬。《說文解字》云:「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   「宗」字的本義是祖廟。《說文解字》云:「宗,尊祖廟也。」「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從宀從示,是一個會意字。從字形上看,「宗」是房子的側面圖,裡面是祭祀先祖的神主牌位「示」。古人經常祭拜的神主「示」,最初並無固定場所,後來由於祭祀的需要,就把「示」搬到人工建築中來陳列供奉,宗廟成為古人祭祀祖先神靈的專門場所。

         

甲骨文「祭」字              甲骨文「宗」字

  占卜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卜起源甚早,在商代就十分流行。「卜」字的構形取義,源自燒灼甲骨後形成的裂紋,並以此來判斷吉凶,其發音也源於甲骨燒灼時的爆裂聲。甲骨文中,該字中的豎畫表示「兆干」,短橫畫則表示「兆支」。金文、小篆的「卜」字,也與甲骨文相似。三千多年來,「卜」可作為象形文字經久不變的典型之一。據史書記載,商民族不論事大事小,都要通過占卜來決定凶吉,如戰事、田獵、生男生女、疾病等,都要反覆在龜甲上燒灼,觀看由此產生的卜兆是吉是凶。最後,由卜官把「卜兆」結果刻寫在甲骨上,昭示給眾人。這就是甲骨卜辭。

(六)敬惜字紙

  敬惜字紙是一種文化現象,就是對寫有文字的「字紙」尊敬愛惜,看到被丟棄的字紙應該撿拾起來,如果字紙被污損了,要用清水洗凈,按期放在惜字塔中焚化並保存字紙灰,以示珍重。每年定期將累積的字紙灰清出,虔誠獻祭,演戲敬神後,將字紙灰裝到專門的盒子里,帶到能通到大海的河流,傾入水中。因為人們相信海的盡頭與天相通,文字可以從這裡到達天上,到達倉頡所在的地方。

  惜字會和惜字塔是敬惜字紙的產物,使惜字的觀念更直觀,更通俗化,也更具可操作性。惜字塔的出現早於惜字會。惜字塔是專門為焚化文字而建造的塔。為避免踐踏字紙而特設火化字紙的建築物,在四川叫「字型檔」、「惜字宮」,在台灣呼「字紙亭」、「聖跡亭」。敬惜字紙的習俗,在琉球非常盛行,惜字塔則稱「焚金爐」(漢字寫作「焚字爐」)。其他名稱還有「敬字亭」、「惜字閣」、「惜字爐」、「化紙爐」、「敬文亭」、「敬聖亭」、「字紙亭」、「字爐」,等等。各地稱呼不一樣,但它們都有相同的用途,都是用來焚化字紙的。

  四川省有成都市大慈寺的字型檔、成都市邛崍市牟禮鎮的興賢塔、涼山州德昌縣倉聖宮字型檔等170餘座惜字塔;湖南省有長沙市望城惜字塔、長沙市石常鄉惜字塔等;陝西、江西、貴州、雲南、重慶、湖南、湖北、安徽、廣州、台灣等地區都有惜字塔。雲南麗江曾經建了七座惜字塔。貴州開陽縣龍崗鎮布依族聚居的大荊村有清道光十年(1830)修建的惜字塔。琉球群島那壩市玉城村有焚字爐。馬來西亞的閩中鳳山寺目前還保留著一塊光緒乙酉年的「敬惜字紙碑」。日本長崎「唐四福寺」之一的聖福寺中,有「惜字亭」。

  惜字會是惜字塔向民間推廣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一種善會,惜字會的主要功能是以募捐的方式籌款,善款用來僱人定時收拾字紙,或向人買字紙,並建焚化字紙的惜字爐,這些字紙定期焚化,並由會中派員送灰到海,再坐船將灰倒入海中。惜字會還有其他的施棺、施藥、濟貧窮寡婦、拾骸掩埋等各種善舉。惜字會在清代中晚期大量出現,對當時的社會和民眾生活有重要的影響。

   四川省涼山州德昌縣倉聖宮惜字塔    惜字塔分布示意圖               拾字人
推薦閱讀: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四七三集(文字版)
文字中的憂傷
中華語言文字大賽(六)
文字,光陰的留痕

TAG:中國 | 習俗 | 記憶 | 崇拜 | 文字 | 項目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