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神奇的頸部揪痧

揪痧是指將中指和食指彎曲如鉤狀,夾揪皮膚,造成局部瘀血。這種由夾揪使皮膚出現血痕的出痧療法,稱揪痧療法。揪痧療法亦稱擰痧療法,民間稱為「揪疙瘩」。本法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揪痧療法靈活,可根據病情選擇施治部位,頸部揪療法操作簡便,易學易懂,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一、揪痧穴位的選擇及定位

1.「以痛為俞」的阿是穴思想選擇穴位,即選擇疼痛最明顯處揪痧。

2.根據癥狀及穴位的主治選穴。

二、穴位的定位及主治

1.天柱穴後頭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頸脖子處有一塊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側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厘米左右。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的穴位及指壓法。

天柱穴

2.大椎穴 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主治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大椎穴

3.肩井穴 位於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前直對乳中。主治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頸項強痛等肩頸上肢部病證瘰癧;乳癰,乳汁不下;難產,胞衣不下。

肩井

4.廉泉穴 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結喉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主治舌下腫痛,舌根急縮,舌縱涎出,舌強,中風失語,舌干口燥,口舌生瘡,暴喑,喉痹,聾啞,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廉泉

5.人迎穴 穴位於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取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靠的姿勢,人迎穴位於頸部,前頸喉結外側大約三厘米處。主治咽喉腫痛,氣喘,瘰癧,癭氣。

大迎穴

6.天突穴 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主治氣喘、咳嗽、暴喑、咽喉腫痛、嘔逆、癭瘤、梅核氣。

天突穴

三、操作方法

1.患者坐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膚。

2.將中指和食指彎曲成鉤狀,蘸冷水後,用食、中兩指的第二指 節側面相鉗去夾揪皮膚。此時常發出「嗒」的響聲,「揪疙瘩」之名即由此而來。夾揪時要隨夾壓隨擰,然後急速鬆手。由於外力的夾、壓、擠,可將皮下毛細血管夾破,使血液滲到組織間,造成局部瘀血。

3.一般在局部夾揪20次左右,以皮膚出現血痕為度。如病症較重,夾揪的力量可以加大,直至皮膚形成紅斑。扯拉時,局部會有疼痛感,扯後則周身鬆快舒適。揪痧最好隔2—5天進行一次,揪痧只是一種簡單的自我治療方法,在疼痛早期階段可適當緩解疼痛和不適,如果病情嚴重,建議及時去醫院,以免延誤病情。

四、適應症

1.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嘔吐、腹瀉以及高溫中暑等,急慢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哮喘、中風後遺症、眩暈等。

2.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眠、多夢、神經官能症等病症。

3.外科病症:以疼痛為主要癥狀的各種外科病症,如急性扭傷,感受風寒濕邪導致的各種軟組織疼痛,各種骨關節疾病,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腰椎、膝關節骨質增生,股骨頭壞死,外科如痔瘡、皮膚瘙癢症、蕁麻疹、痤瘡、濕疹、脫髮等病症。

4.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竇炎、咽喉腫痛、視力減退、弱視、青少年假性近視、急性結膜炎、耳聾、耳鳴等病症。

5.婦科病症:痛經、閉經、月經不調、乳腺增生、產後病等。保健:預防疾病、病後恢復、強身健體、減肥、美容等。

五、禁忌證

孕婦、兒童以及皮膚彈性差,局部皮膚有創傷的人不宜採用揪痧法,心臟病、高血壓、水腫病、血友病的病人禁忌。

供稿人:張麗娟 甘肅省中醫院

註:凡涉及處方用藥的均要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本平台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之聲的官方頭條號,想要了解更多中醫藥科普知識,歡迎訂閱本頭條號或關注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之聲官方微信(cacmzyzs)


推薦閱讀:

頸部觸診(一) | 頸前區觸診,再詳細不過如此
中國頸部動脈夾層診治指南2015
頸部、耳後淋巴排毒手法視頻
CT如何判斷頸部淋巴結是否轉移
頸部肌肉鍛煉 這樣練就對了

TAG:神奇 | 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