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的傳說:古箏
古箏音域寬廣,音色清亮,傳統箏曲古樸雅緻。古箏作為中國傳統彈弦樂器,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箏曲古樸雅緻。早在西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趙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聲」、「秦箏」之稱。在古代,箏還被稱為瑤箏、銀箏、雲箏、素箏等。 古箏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關於箏的命名,史料中說法不一。有的說箏是由樂器本身的音響效果命名的;有說是二人爭瑟取其相爭的「爭」字而得名;也有說是因「秦皇奇之,立號為箏」。 分瑟為箏的傳說當時,秦國有一種樂器叫瑟。有個叫宛無義的人,非常擅長彈瑟,他的兩個女兒受他的影響,也非常喜歡彈瑟。有一天,姐妹倆都爭著到父親那裡學習彈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手裡,妹妹哪裡肯讓,趕忙跑過去,雙手抱住姐姐手中的瑟。兩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讓。 忽然,「喀嚓」一聲,瑟被掰成了兩半。姐妹倆一看闖大禍了,雙雙傻在當場。 父親聞聲急忙趕過來,不由得也愣住了,只見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又氣,忙把兩個女兒手中的瑟拿過來,左摸摸,右看看,不禁唉聲嘆氣,正準備好好訓斥一下兩個女兒。 這時,無意中用手指把弦一撥,兩半瑟竟發出了更好聽的聲音。宛無義大吃一驚,早忘了責備女兒,他把半邊瑟分別作了些修繕,結果這半邊的瑟彈起來比原來的好聽多了!他欣喜萬分,就把這「二女相爭,引破為二」的瑟,叫做「箏」。 其實,在古代文獻中確實有分瑟為箏的說法。唐趙磷《因話錄》中記載:「箏,秦樂也,乃琴之流(一作琴)。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 宋代的丁度在他的《集韻》中也載有類似的說法:「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 ...... 或云: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 文人雅士和古箏
古箏歷來為古代文人雅士的深愛之物。古箏歷來為古代文人雅士的深愛之物,用詩、詞、歌、賦讚頌古箏且流傳至今的就有一千多首,給箏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詩句。 相傳,唐朝大曆年間十大才子之一的李端,他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擅長即興賦詩。他和駙馬都尉郭暖(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之子)詩酒往來,成為知心的朋友。郭暖府中有一個丫頭名叫鏡兒,姿色絕佳,又是彈箏的好手。 所以李端每次到郭家做客都忍不住要多看幾眼,慢慢的李端對她十分仰慕,但又不好明說。 有一天,風和日麗,鳥語花香。郭暖在府中大宴賓客,召集了很多文朋詩友,即席賦詩,飲酒作樂。酒宴一開始,郭暖就叫鏡兒出席彈箏助興。她輕彈慢撥地彈起一支支歡樂的曲子。李端又一次被其深深地吸引,鏡兒回頭一望,想不到四目相對,鏡兒連忙低下頭,紅著臉繼續彈奏。但是,心裡已經漣漪頻掀,竟然誤撥了箏弦而出錯。 這時,郭暖哈哈一笑,打趣李端說:「李公子,如果你能以〈彈箏〉為題寫一首詩,讓在座的客人們聽了都很滿意,我就親自做媒,把鏡兒嫁與你。」 鏡兒一聽,不禁雙頰飛紅,箏曲不由嘎然而止。但是,眾賓客一聽,齊聲大為叫好。李端聽了,不禁心頭大喜,也顧不上推辭,連忙點頭答應。他看了鏡兒一眼,開口吟誦起來:「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這四句詩,前兩句用金粟柱、玉房描繪了駙馬府的奢華和富麗堂皇,更以金玉來映襯鏡兒金玉之色和拂箏巧手,雖然沒有直接描述鏡兒的精湛箏藝,但已經隱約呈現出鏡兒綽約的風姿和高潔的心境。 後兩句更是神來之筆,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李端借三國周郎顧曲的典故,以調笑的口吻寫出了鏡兒故意彈錯箏的少女細膩心思;另一方面,又讚賞少女的矜持和聰慧,故意將弦撥錯,以吸引意中人,盡顯鏡兒的聰明靈透。進而,李端也頗為自負於自己不但風度翩翩,而且談吐彬彬有禮,為人風流瀟洒,不禁以風雅倜儻、深通音律的周郎自喻,婉轉表達了對鏡兒一往情深的回和。 「好!」郭暖聽到這裡,不由得翹起了大拇指。賓客們也一起附和,都說李端的詩真實而又優美,委實別有情趣。於是,郭暖就把鏡兒許給李端,成就一段佳話。 本文來自神州智慧網(http://www.shenzzh.com)詳文參考:http://www.shenzzh.com/a/guiyuanys/yayue/yueqi/2011/0408/13322.html
推薦閱讀:
※古箏版《梁祝》,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常見樂器及其表現力】《打擊樂器》
※尤克里里常見和弦問題之如何按好大橫按和弦?
※那些年從絲綢之路遠道而來的波斯樂器
※尤克里里常見按弦問題之彈奏的音色不飽滿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