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詩歌寫作的五個問題

一、敘述

敘述是現代詩歌中不可或缺的構成元素。敘述是詩歌主體的一種獨白和交流方式。當然,詩歌中的敘述不能象小說中那樣面面俱到,它只描繪個別場景、片段、情感和潛意識等。它可以是跨越式的、無邏輯的,也可以是有限的連續所組合成的詞語的搭配。

按照陳仲義的觀點,敘述可分為角度和姿態兩個方面。角度又可分為內視角(有限視角)和外視角(全能視角)兩種;姿態又可分為傾訴型、評述型和觀照型三種。下面舉例說明。---------------------------------------------------------------------

1 內視角:

我不能幫你喊,但是我

感覺得到:你皺起眉,把牙咬緊。

像是一塊凍著春天的冰。

哈羅的《哀樂》

這裡,「我」與主體詩人是同一個視角。「我」可以就是我,並不比主體詩人觀察到的多,也不必主體詩人少。他們是平等的。

-----------------------------------------------------------------------

2 外視角:

一隻鳥

在眾鳥之中開放

夜的風

漸漸潰退的恐懼

深藏在肉體和血液中的歌

被一隻虛幻的手撫摸

歌聲瀰漫四野

如是《一隻鳥在眾鳥之中開放》

在這裡,作者隱身在幕後,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去觀察,並且運用了一種全能的視角,好象上帝一樣無所不知。

-----------------------------------------------------------------------

3 混合視角:

當然,所有的視角都可以穿插、交替、混合使用。以達到一種多層次,多角度的效果。

我窺視它走近春天。

在土壤被掀開的那一刻,

有一些隱藏的聲音,我難以發覺。

如今的我,可以乘著房頂的風,

從一個屋檐到另一個屋檐。

聽不到你喊痛,我可以自在的

進入每一棵貧窮的樹。

哈羅《哀樂》

在窺視春天時,「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視角,到我可以進入一顆樹,「我」的視角已經擴大。雖不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觀察,但顯然,這個「我」已具有上帝的某種視角,可以看到普通人無法看到的東西。嚴格的講,這只是內視角的一種延伸,還不是典型的混合視角。

他們

帶著文明的面具上車

心裡跑著春天和幾匹野馬

他們身體僵直 笑容謹慎

盡量避免身體接觸

盡量避免性騷擾

他們古怪的念頭

就蹲在玻璃窗的黑暗裡

我喜歡這個世界

我喜歡掠過站台和人群

我喜歡前面這個姑娘

她褐色頭髮 雙腿細長

屁股在我面前晃來晃去

《地鐵列車》

這裡,「他們」和「我」的視角即可以看作是兩個視角交替,也可看作是「我」的視角的不斷變換。

-----------------------------------------------------------------------

A 傾訴型

然而你輕輕地放下自己。放下被刀鋒刮傷的肌膚,

放下藤蔓糾纏的土壤,和遠處傳來的哭聲等等。

請微笑吧!你說。我看著你從靈柩的縫裡轉身。

看著果實從秋天的身上脫落。卸下偽裝之後。

哈羅《哀樂》

作者用了兩個「放下」和一個「轉身」,來傾訴對「你」的思念。

-----------------------------------------------------------------------

B 評述型

六年前。你打洋傘,著粉色繡花鞋

瑞士梅花表一隻三千。你說便宜

左手打輪。右手開機,轉彎時

你接電話的食指差點捻死過一隻「仙桃牌香煙」

你高高在上。獨一無二。發線偏左。眉梢右移

當然,你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瞧得起那個名叫花語的

鄉下大土鱉。

花語《仇人之一:六年前》

作者用一種評論的語調,來勾畫出一個有錢、生活在「高品位」中的「你」。

-----------------------------------------------------------------------

C 觀照型

一隻飛蛾落在玻璃窗上

有著綠色透明的翅膀

它緩緩地向上爬

掉下來再爬,如此反覆,樂此不疲

整個下午

我喝著茶安逸地坐著

靜靜地欣賞它的小把戲

陽光中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小隱《幸福》

「我」在喝茶時觀察著飛蛾的一舉一動,其實就是在關照自己心靈的一舉一動。以一個客觀的立場觀察自己,自覺的消除自己的「優勢視野」(巴赫金語),才能獲得對人性的洞察。

-----------------------------------------------------------------------

以上簡單談了敘述話語的方式。我相信艾略特那句話:「一個詩人只有消滅了自己的「個性」,自覺地使自己成為一個結合印象和經驗的工具,才能使自己歸附於某種更偉大的東西」。

-------------------------------------------------------------------------------

二 、想像

西班牙詩人沙爾迦說過:「一首詩的永恆價值在於想像的素質及相互間的一致性。」想像好比是翅膀,有了它,詩歌可以隨著眾鳥飛躍海洋。想像可以把人從單純的物質中拯救出來,使人和神直接溝通。想像可以使一首詩象一個彈簧,有了自身的張力和拉力。如果缺乏想像,詩將不成為詩。

下面看一些例子。

---------------------------------------------------------------------

左邊的月亮搖搖晃晃

右邊的悲傷丁當丁當

最好的時光

我們都用來點燈,放馬,養家和吟風弄月

作者把月亮和悲傷分列兩邊,並在想像中看到月亮搖搖晃晃,聽悲傷丁丁當當(這裡還用了通感,即使是悲傷的哭泣也不會是丁丁當當的如車鈴聲。看來悲傷中還有閒情逸緻)。

----------------------------------------------------------------------

偌大的平原麥地

被我吃下的一根寬麵條

至今在記憶里熱氣騰騰

十鼓《秈米是珍珠》

把麥地比作一根寬麵條,想像力是夠好的。無形中使詩更形象化。

-----------------------------------------------------------------------

是烏鴉橫飛 肝臟掛滿枝柯的黑夜

有風緊張

有群獸在尖叫聲里保持沉默

杜牧羊《從黑夜深處掏出自己》

把掛滿樹枝的烏鴉想像成一個個肝臟,給人以恐懼、黑暗無邊的一個場景。不知作者自己寫時會不會感到害怕?

-----------------------------------------------------------------------

總之,想像的跨度越大,越能使有我們眩暈感,越有陌生感,越會產生一種詩歌的效果。

---------------------------------------------------------------------------

三 、語言

現代語言學認為,語言是先於主體而存在的。

俄國形式主義把「陌生化」的運用看作是詩歌語言與普通語言區分的標尺。他們認為:和普通語言相比,詩歌語言不僅要製造陌生感,而且本身就是陌生的。

我理解為:一首詩,如果僅從普通的,大家都有的視角去寫,那無疑不會是好詩。即使是寫許多人寫過的東西,只要你從一個陌生化的角度入手,就會達到一個出其不意的效果。

從這個角度上看,不難理解一些詩人故意使語言變得晦澀的努力。當然,晦澀語言不一定會造就好的詩歌,還要看詩人自己對語言的運用能力。

《死後》

我愛水果的圓周率

愛小數點無休止的申訴

當你在其中,我愛水果繁複的空洞

特別的迴響:風和風源

有與無的更新,以及時光之軌上的耀斑

水果和圓周率的搭配,給人一種新奇感和陌生感。而「小數點後無休止的申訴」,又給人死不幹凈,死不掉的感覺。「繁複」、「空洞」、「風源」等詞的使用,更給人以徹底的陌生感。尤其「時光之軌上的耀斑」,給人以狠此詩太短的閱讀快感。

-----------------------------------------------------------------------

《靜坐》

知道還有一個我漂泊在江湖

我就睡不著覺

於是坐著,微閉著雙眼

等他回來

這樣不知過了多少歲月

那個漂泊江湖的我回到這裡

圍繞一口深井坐著

夜夜投石子與我交談

這首詩從言說角度上給人一種陌生感。那個漂泊江湖的我不僅使人想念。而作者彷彿從第三者的角度看這樣兩個「我」圍坐在一起交談。這首詩無援無故給我一種溫情的感覺。它使我又見一個自我。

----------------------------------------------------------------------

四 、意象

意象是構成詩美的一個重要部件。「意」既是主體的心意、意念,「象」既是外界客觀的物象、具象。王昌齡曾對此做過精妙的闡述:「搜求於心,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西方曾有意象派運動,他們追求的是對客觀物象的主觀滲透。既通過客觀物體表達主觀感受,或者是把抽象的事物具象化。他們憑藉感覺和經驗。

看塞弗里斯的《海不在有》:記憶,你一碰它就蟄你/只有一小片天空,已不在有海了。

把抽象的記憶幻化成某種能蟄人的動物,給人以直觀的藝術感受。

當然,意象的產生也可把客觀事物主觀化,這裡就不在詳細討論。

也有許多詩人反對意象的使用,這裡也不贅述。

五、 誤讀

詩歌的意義來自「誤讀」,詩歌的語言不是思維的結果,而是思維展開的過程。只有對詩歌語言的「誤讀」,詩歌的多義性、模糊性、外延性才有可能。正如帕斯所說:「一首詩的真正思想不是詩人在寫詩前的心血來潮,而是在寫作之後產生的。」「意義不是詩人想說的東西,而是詩篇實際說明的東西。我們想說的是一回事,我們事實上說的是另一回事。」

帕斯還對詩歌語言下了這樣的定義:「從來也聽不見,從來也不說的東西,是語言又否定語言,比語言走得更遠。」

韓東也說過:「詩到語言為止。」

語言的結束,就是語言的開端。一首詩只有到了潛在的眾多的讀者那裡,才具有了永恆的生命力。


推薦閱讀:

【輕嗅眼前黑白時光,靜念人情暗自流淌】
小草
華夏戎狄:李賀詩歌淺談
雜想集

TAG:詩歌 | 寫作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