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的十位成功父母》二:魯迅,近世兒童教育的偉大人物 (上)
二、魯迅:近世兒童教育的偉大人物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教子故事】
1、理解孩子的心靈世界
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
—— 魯迅
魯迅不僅喜愛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視教育孩子。他曾經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這樣寫道:「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亮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魯迅認為,要教育兒童,必須理解兒童。「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
有一天,魯迅從飯店買了幾個菜,在家裡請朋友吃飯,桌上擺了一盤魚丸子,海嬰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動,先夾了一個嘗嘗,覺得味道不新鮮,就嚷菜壞了。
大家從大盤中揀來嘗了嘗,都說是新鮮的,以為是海嬰瞎嚷,就不去理他。
但魯迅卻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意見,把海嬰碟子里的揀來嘗了嘗,果然味道變了,趕緊吐了出來。
魯迅說:「孩子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魯迅把兒童看作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竭力反對兩種因襲的錯誤教育方法:
一種是粗暴壓服的方法,對兒童非打即罵,使得兒童從小唯唯諾諾,低聲下氣,思想愚鈍,目光獃滯,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其實這類孩子長大以後,「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另一種是嬌生慣養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兒童在家裡成了「小霸王」要什麼給什麼,待到將來走到社會,「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
魯迅提倡,對兒童要了解他們的心靈世界,懂得他們的興趣和喜好。
【家長體悟】
● 要教育兒童,必須理解和尊重兒童。理解和尊重比愛更重要。
● 反對「粗暴壓服」和「嬌生慣養」這兩種因襲的錯誤教育方法。
【著者點評】
許多父母以所謂成人的標準——其實是他們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對孩子求全責備,百般挑剔,壓根兒不去理解和尊重孩子也同樣擁有的尊嚴。
比如,當孩子怯生生地走近正在看電視或做家務的爸爸媽媽,想與父母說說學校里的事,不少父母卻對著孩子怒吼:你不做作業,又來幹什麼?根本不給孩子傾訴的機會,自己也不去認真地傾聽孩子的意見和建議。父母親的這類言行,自然嚴重傷害了孩子的心。長此下去,代溝或怨恨就在所難免。
須知,孩子也是人,而且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既然屬於「正在成長中」,那麼出現一些偏差也在情理之中,何況更多的時候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錯,倒是大人們自己人為造成的。我們提出「把孩子當孩子看」的根本含義,就是要求父母把孩子當成「正在成長中的人」來看待,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這樣,兩代人的關係才能是親密而和諧的。
2、做一個活潑而真誠的人
喜歡孩子「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天性,願他做一個活潑而真誠的人。
—— 魯迅
有一次,海嬰竟淘氣地問父親:「爸爸可不可以吃的?」
魯迅畢竟不是常人,你猜他回答的什麼:「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
魯迅對自己幼年時期所受的束縛人性的封建教育十分不滿,他不願讓兒子海嬰重蹈他的童年之路,因而他喜歡孩子「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天性,願他做一個活潑而真誠的人。
後來有朋友來訪,魯迅就把這事告訴朋友。友人聽了發笑,說孩子正在幻想旺盛時期,而本性又是帶神經質的,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笑話。魯迅點頭稱是。
1932年,魯迅作了一首《答客俏》的詩,寫出了他對孩子的一片愛憐之情: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楚人稱虎為「於菟」(烏塗)。魯迅愛憐其子,意在期望他成為虎虎有生氣的國家人才。不料海嬰剛滿7歲,魯迅便離開了人間。
魯迅去世前,曾囑咐家人:「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學家。」
【家長體悟】
● 讓孩子「敢說、敢笑、敢罵、敢打」,做一個活潑而真誠的人。
●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著者點評】
說笑、打罵、哭鬧,本是孩子固有的天性。當孩子的天性被禁錮,他就會感到自己被忽視或譏笑,進而他就覺得自己被人漠視。因為漠視一直隱含著曖昧的屈辱,對孩子而言就是個性的被打擊,人格的被貶損,自尊的被侮辱。
3、對孩子傾注全部的愛
家長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努力分擔那可能範圍里的為父為母之責。 —— 魯迅
魯迅對海嬰傾注了全部的父愛。每天深夜12時至凌晨2時,他一定要輕輕上樓,察看海嬰的睡眠情況。如果小傢伙把棉被蹬飛了,就細心替他蓋好。
孩子睡足之後,他就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手臂上,在房間里來回走動,哼著催眠曲,用輕柔動聽的兒歌,把海嬰送進夢鄉。
海嬰病了,魯迅更是徹夜守護。正如許廣平所說的:「他是盡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擔那可能範圍里的為父之責的。」
海嬰漸漸長大了,魯迅就有選擇地帶他去看電影。凡是益於兒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風光類的影片,魯迅常常帶他去觀看。
有一天吃晚飯時,海嬰聽說飲譽世界的「海京伯」馬戲團到上海演出,高興得手舞足蹈。考慮到馬戲團大多為猛獸表演,且在深夜臨睡前,怕海嬰受到驚嚇,魯迅就沒有帶他去看。
海嬰為此嚎啕大哭了一場。魯迅知道海嬰難過,第二天便耐心地對他說明了原因,答應另找機會白天陪他去看。
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記》中,魯迅有這樣一條記載:「午後同廣平攜海嬰去海京伯獸苑。」說的就是此事。
這件事給海嬰印象很深,以後每提及此事,海嬰就動情地說:「父親對我如此真心的愛,使我認識到一個人如何才能當一個好父親。」
作為人之父,魯迅深愛他的兒子。他在寫給母親等家人和朋友的信中,就這樣別有情趣地談及兒子——
「……海嬰是夠活潑的了,他在家裡每天都要闖一兩場禍,陰曆年底,幼稚園要放兩禮拜假,家裡的人都在發愁。」
「但有時是肯聽話,也講道理的,所以近一年來,不但不挨打,也不大挨罵了。他只怕男一個人,但又說,男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他大約已認識了二百字,曾對男說,你如果字寫不出來了,只要問我就是。」
「海嬰已以第一名在幼稚園畢業,其實不過『山中無好漢猢猻稱霸王』而已。」
多年以後的今天,我們讀到這樣充滿幽默感的文字,仍然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它讓我們的心變熱變軟,並喚起我們與父母與孩子的許多溫馨回憶。
對魯迅來說,他只要回到自己的家裡,回到自己的妻兒身旁,回到日常生活中間,他就感到一種少有的輕鬆和自適。
魯迅的「愛」,不僅有深刻的一面,更有平凡的一面,更多的是出自於一個普通人的愛,出於人的天性的愛。
【家長體悟】
● 家長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努力分擔那可能範圍里的為父為母之責。
● 對每一位父親來說,只要他回到自己的家裡,回到自己的妻兒身旁,回到日常生活中間,他就能感受到一種少有的輕鬆和自適。
【著者點評】
鈴木曾經說過:「賦予厚愛,大器可成。」另一位宗教人士也說過:「哪裡有偉大的愛,哪裡就有奇蹟出現。」二者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的確,愛心和寬容是人類的美德。消除偏執和歧視,倡導關愛、寬容,並以此作為強大的道德力量來感染孩子、教育孩子,這應該是當今家庭和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
盧梭指出:「小孩子的第一個情感是愛他自己,而從這第一個情感產生出來的第二個情感,就是愛那些同他親近的人,因為在他目前所處的幼弱狀態中,他對人的認識完全是根據那個人給予他的幫助和關心。起初,他對他的乳母和保姆所表示的那種依依之情,只不過是習慣。他尋找她們,是因為他需要她們,找到她們就可以得到益處。這是常識而不是親熱的情意。需要經過很多的時間之後,他才知道她們不僅對他有用處,而且還很喜歡幫助他;只有到這個時候,他才開始愛他們。」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愛心和寬容就是要在所有的人身上找到美好的東西。為此,父母要做的就是像魯迅先生那樣,對孩子傾注全部的愛: ——樹立寬容的榜樣,消除自己的偏見,把自己的反思告訴給孩子們,與孩子們一起討論,力求用寬和容眾的觀點來感染孩子,教育孩子。 ——明白地告訴孩子自己希望他們理解和尊重差異,並決心培養他們的寬容心。 ——在家庭里,不允許有歧視性的評論。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為他們提供有各種差異的正面形象,孩子所接納的差異榜樣越多,視野越寬,寬容度也就越大。 ——鼓勵孩子參與多元化的活動,與不同的人坦誠相待,遵從規則,平等競爭。 ——將家長的言傳身教作為寬容的榜樣。
推薦閱讀:
※素材|2017—2018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及頒獎詞
※怎樣成為一個感動中國的孝子|大象公會
※感動中國的作家(六): 郁達夫
※溫家寶-感動中國2008
TAG:教育 | 中國 | 兒童教育 | 兒童 | 父母 | 人物 | 成功 | 感動 | 魯迅 | 偉大 | 感動中國 | 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