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水陸城門
蘇州的水陸城門
蘇州水陸城門源於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吳王闔閭之命構築大城於江南原野,周圍四十七里,辟有水陸城門八座,分別是閶、胥、盤、蛇、婁、匠、平和齊門,當時都是土城;五代後梁龍德二年(922)吳越王以磚砌蘇州城,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內外有濠(即內外城河),城牆築有凸出的「馬面」。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城遭破壞,後相繼修治。寶佑二年(1254)知府趙汝歷增置城頭女牆。德佑元年(1275)元軍入侵,因蒙古人是游牧部落,馬上春秋,隨處遊盪,不喜築城設防,故城池悉命夷堙。元至正十一年(1351)各地起兵反元,官府為抵抗起義軍,又重修蘇州城牆,還加厚城牆加深城濠。張士誠據蘇時各城門增置月城,也稱瓮城,以利守衛。後城牆又被徐達、常遇春攻破,明初再次大規模修建。清康熙元年(1662)巡撫韓世琦改築蘇州城牆,高二丈八尺,女牆高八尺。今之磚城乃清初所遺,至民國時期,蘇州的十座城門其情形大體是這樣的:
葑門,內城門跨葑門大街(今十全街東首),上有城樓,與今盤門城樓相似,1936年城樓被拆除。水城門與內城門並列,六十年代末新開外城河時水城門被拆除。瓮城為半圓形,外城門在安利橋堍。
相門,在宋初時即被填塞,1936年左右重新開通,並建相門橋。當時因為蘇嘉鐵路築成後設立了相門車站,為方便交通,乃重開相門。據老人回憶,相門沒有專門再建城門城樓。相門橋後來被日本人炸毀,至五十年代末河上只剩下幾根橋樁。
婁門,水陸城門各有外、中、內三重,陸城內城門上築有城樓,三重城門之間有空地和閘門,水門三道也有閘門,瓮城將三重水陸城門全部包圍,呈長方形。外城、中城及內城上的城樓約在1948年拆除,1958年,內城門和水城門先後又被拆除。
齊門,內城門西側有水城門,門上建有城樓,俗稱鼓樓。齊門瓮城為半圓形,外城門外有弔橋。五十年代拆除城門城樓,七十年代建水閘時拆除水城門。
平門,古平門久塞,1928年為溝通火車站與觀前街的交通,新建梅村橋,重辟平門,為兩個並列的高大城門洞。平門無城樓,也無水城門,1958年平門被拆除。
閶門,從清代乾隆年間的《姑蘇繁華圖》中可以看出,閶門內城門臨閶門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樓,類似盤門城樓。外城門靠弔橋,瓮城為長方形,瓮城內另有套城,並還有南、北兩個童梓門。南童梓門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門通北碼頭。大約是在太平天國戰爭中,閶門瓮城被毀,剩下內城與套城。1927年市政籌備處工務局進行建設時將套城拆除,又將原來狹小的舊城門拆除,並於1934年仿金門羅馬式建築改建城門,改建後的閶門共三門,中為車行道,兩側人行道。閶門水城門則在內城門北,跨下塘街河,解放初尚有木柵
門,五十年代拆除,現僅存水城門基礎。水城門外的石級梁橋聚龍橋,七十年代初改成了水閘。
金門,民國時期為溝通觀前街與閶門商業區的聯繫,於1921年築南新橋,1922年開金門。但第二年即發生了軍閥齊燮元和盧永祥的江浙戰爭,禍及蘇州。士紳認為開了金門不利,便重又砌沒,另在其南60米處開闢新閶門。新閶門與景德路對直,似乎方便了,但出城後還得拐個彎再上南新橋,加上位置和高度皆不相宜,於是1929年動工重新開闢金門,1931年竣工,外與南新橋連成直線,內與景德路曲線相接,城門系羅馬式,也設三門。
胥門,也稱老胥門,在萬年橋以南。戰國春申君測知太湖地勢高過蘇州,為免城內遭泛濫之災,就把胥門水道加以封閉,此後胥門便無水門。胥門內城在百花洲,瓮城為梯形,奇怪的是胥門外城門不是正面朝西,而是朝南,想必古人大概是想避開兵火的直接衝撞吧,這樣做似乎安全些,但卻給人進出帶來了很大不便。行人須經學士街,由內城門進瓮城,朝南出外城門,再沿河北上走幾百步,然後才能上萬年橋。
新胥門,正因為老胥門進出不方便,1938年,為便利城內外交通,劈對萬年橋另外再建了一座新胥門。新胥門為兩個並列的門洞,自此人們進出都走這裡,反將老胥門給遺忘了。1953年又因為不適應交通需要,又將新胥門城門拆除了。
盤門,水陸兩門並列,有兩道陸門和兩道水門。兩道陸門間為長方形瓮城,陸門上原有城樓,毀於抗日戰爭時期,現城樓是1986年為迎接建城2500年時重建。盤門是現存的最完整的古代水陸城門,它的存在,為蘇州的水陸城門提供了唯一一個彌足珍貴的實例。
推薦閱讀:
※摘自網易博客< 蘇州的橋>
※蘇州刺史例能詩
※養花亦養人
※蘇州W|蘇州有多蘇?睡過才知道!
※賽道速讀 | 女神姚妙焦安靜奪冠國內 名古屋日本女子8人跑進2:30
TAG:蘇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