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六十載 太空寫輝煌
本報記者 劉詩瑤 蔣建科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1日 06 版)
2016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今年的4月24日,又被賦予了新一層寓意,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這一天為「中國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奏響了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華美樂章。彈指一揮間,中國航天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巨變:從「兩彈一星」建功到航天神劍驚艷亮相「九·三」閱兵,從航天員成功往返太空到「嫦娥」探月傳回五星紅旗的圖像,從一枚枚火龍拔地而起、直上雲天,到航天技術一次次摘得國家科學進步特等獎的桂冠……這一切,都見證著中國航天事業每一步的騰飛和跨越。
祖國的衛星打多高,我們華僑的頭就能昂多高
如果說航天是一部史詩、一部巨著,那麼每一次飛行都是一首壯美的詩篇。隨著火箭噴出烈焰,發出耀眼的光芒,中國飛船猶如璀璨奪目的明星匯入浩瀚的太空。
來到世界著名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看著高高的發射塔,工作人員介紹說,迄今為止,這裡先後發射了99顆衛星、連續成功發射神舟一號至神舟十號10艘飛船和1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把10名航天員,12人次安全送上太空,創造了連戰連捷的輝煌戰績……
在採訪過程中,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孫家棟院士和一位老華僑的故事。
上世紀80年代末,擔任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的孫家棟第一次帶隊赴美國談判,要將中國航天帶入世界舞台。限於當時國家的經濟條件,每人出差一天的生活補助才一到兩美元,住宿的旅館條件也很差。一位愛國老華僑看到後,熱情地幫助代表團住進了條件較好的酒店。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美國休斯空間公司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休斯公司的董事長說,休斯公司已經發射同步軌道衛星67顆,中國火箭的這次發射精度是最高的。
此時,坐在發射指揮大廳的孫家棟,再次想起那位老華僑的話:「我們期盼成功,因為祖國的衛星打多高,我們華僑的頭就能昂多高!」
如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先後成功研製了10餘種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形成了長征火箭系列型譜,能發射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或航天器。實現了從常規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的技術跨越,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基礎。
而火箭的強大心臟「固體火箭發動機」也出自一批卓越精幹的航天人之手。坐落在青城呼和浩特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六院,是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生產和試驗基地。六院創造了中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史上的多個「第一」。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曾這樣評價:中國固體火箭發動機取得的成績,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來的,沒有外國援助,沒有經過仿製階段,這是一個偉大的成績,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尖端技術不可能從國外直接「拿來」,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會掌握主動權
第一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明專利;
第一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用新型專利;
第一支在世界第三極成功點燃的奧運火炬……
這一連串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可管窺我國航天事業自主創新的光輝歷程。這兩項十分寶貴的「1號」專利證書都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二院獲得,已經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收藏在展廳里,並載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史冊。北京奧運火炬也是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創新研製的。
還是讓這些事實說話吧。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從此,我國運載火箭開始角逐國際市場。2003年10月15日,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把航天英雄楊利偉送入浩瀚的太空。2007年10月長征三號甲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一號衛星,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的夢想。2011年9月29日和11月1日,長征二號FTl火箭和F遙八火箭,分別將「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送入預定軌道,成功搭建了為交會對接任務而用的安全「天梯」,為空間站建設提供了堅強的運輸保障……2012年6月16日,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成功發射神舟九號飛船,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2013年6月11日,長征二號F遙十火箭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圓滿完成發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及交會對接任務。2013年12月2日,長征三號乙成功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實現月球軟著陸……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有三個里程碑:「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上天、「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發射。這顆衛星、這艘飛船、這個探測器,都誕生於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這裡已成為中國主要的空間技術及其產品研製基地,是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排頭兵和主力軍。截至目前,已發射192顆空間飛行器,106顆星在軌穩定運行。這些年裡,在這群航天人的支持下,衛星、飛船、探測器和空間站百花齊放,國家空間科學不斷實現新突破:
載人航天工程。我國已成功研製發射10艘神舟飛船和1個目標飛行器,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連續突破了出艙活動、交會對接等多項關鍵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探月工程。按照「繞、落、回」三部曲實施,我國已成功完成3個月球探測器的研製發射,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創造了中國深空探測最遠記錄。
火星探測工程。當前火星探測工程研製任務已經開展,計划進入火星大氣,釋放探測器巡視火星,進一步向更遙遠的地外天體進行深空探索。
衛星導航系統。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俄羅斯衛星導航系統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廣泛應用於智能交通、減災、應急響應和控制、國家安全、精確授時等多個領域。
高達1∶10的投入產出比,讓航天科技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倍增器
航天器越飛越遠,高科技漸行漸近。「上天攬月」已經夠震撼和浪漫了,而看似「高高在上」的航天事業更是逐漸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
煙霧報警器、保暖內衣、太陽能熱水器、衛星導航,都離不開航天科技。「其實,人人都在使用著航天科技,而且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享受著航天科技帶來的便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表示,曾經被認為神秘莫測的航天科技已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辦公室、賓館和家庭廚房的煙霧報警器,原是為了檢測太空站里的煙霧和有毒氣體而研製;醫院裡的ICU(重症監護室)源自「阿波羅」載人登月成就,由航天員訓練時監測各項生命體征的實驗室演變而成;速食麵調料包里的乾菜,其雛形是航天食品……
其實,悄悄隱藏在人們身邊的航天科技還有很多。據統計,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完成的;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被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民用航天產值已佔據航天總產值的半壁江山,投入產出比高達1∶10。
走進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松柏蒼翠,春花含情。這裡長眠著730多位航天英烈,被稱為「不朽的軍陣」。他們中,有開國元勛聶榮臻元帥,有航天老領導、老專家、英年早逝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也有英勇犧牲的部隊指戰員。這些英烈,用生命展示了「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無私情懷、「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奉獻心胸、「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赤膽忠心。無論是逝去的航天英烈,還是當代的太空精兵,他們的身上都凝聚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彰顯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
航天探索永無止境。
逐夢之行永不停歇。
推薦閱讀:
※太空中水是會變成球狀對吧,然後如果放了一個相當於太平洋的水量在太空中是什麼樣子?
※圖文:2013年太空領域的11件大事
※美國的太空計劃為什麼重點轉向火星,而不是月球開發?月球是個資源貧乏的地區嗎?
※6月份最值得琢磨的圖像
※中國不懼同美國打太空戰 這7項「黑科技」令國外徹底嘆服!
TAG: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