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外金剛部院護法眾
轉載▼
外金剛部院圍繞曼陀羅四周,因以金剛杵標識為金剛界牆而得名。為胎藏最外之四方曼荼羅。此外院包括諸天、二十八星宿、諸曜和相關善神在內,其中東方三十八尊、南方六十二尊、西方四十八尊、北方五十三尊合計二百零一尊。乃大日如來所化出之等流身,以濟度一切雜類,涵括十法界顯理趣之真髓。
最外一重外金剛部院,在外圍四方畫著諸天、葯叉、人、非人、七星、十二宮、二十八宿等,表示隨類應化凡聖不二之理。此院包括極廣,凡一切經典中所說的諸天神等,乃至世人所信奉的外道五通仙、圍陀、事火之類都可列入。《大疏》第六說:「凡此等諸尊若余經中具說形相者,亦可依彼畫入曼荼羅中,……其山海池、林樹谷葯,城邑道路等神,各以本名為標幟相,山神坐山、河神在河,其樹葯等或手執持,或依其上,當以類推之,華嚴經中有足行神、身眾神……亦可依次列之……當知毗盧遮那普門身中雜類鬼神傍生等,圖中無別名相者,多在其中,所攝極廣也。」
十二天
指護持佛法之十二天尊,乃諸天、龍鬼神、星宿、冥官之總主。由八方、上下、日月等合計共為十二天。即:東方帝釋天、東南火天、南方焰摩天、西南羅剎天、西方水天、西北風天、北方多聞天(又作毗沙門天)、東北伊舍那天(又作大自在天,鎮守東北),以上為八方天。又有上方梵天、下方地天、日天、月天等。
此十二天之中,帝釋天為須彌山等一切諸山所攝天鬼之主,火天為火神及諸持明神仙眾之主,焰摩天為五道冥官、太山府君、司命行疫、神諸餓鬼等之主,羅剎天為羅剎、食血鬼眾之主,水天為川流江河、大海龍眾之主,風天為風神無形流行神之主,毗沙門天為葯叉、吞食鬼神之主,伊舍那天為魔眾之主,梵天為色界靜慮一切諸天之主,地天為地上諸神及樹下野沙諸神之主,日天為星眾七曜、諸執游空一切光神之主,月天為住空二十八宿、十二宮神一切宿眾之主。
此十二天乃總攝一切諸天鬼神之護世者,若供養之,能免除種種災厄,且得利益。密教中有修供養此十二天之法,稱為十二天法,或十二天供。其供養方法,隨所求不同而有區別,如息災法須以帝釋天為主,增益法以梵天為主,降伏法以伊舍那天為主,敬愛法則以毗沙門天為主。
依據唐朝不空上師譯之《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一卷》記載:「十二天乃是往古諸佛,為度眾生而來現也」、「地水火風、日月諸天,皆有內外養育之恩。」然而諸天對眾生有養育之恩,但眾生多不知報恩,多造惡業,故十二天怒時,均有許多天災的發生。
此經記載:「如是諸天,何時歡喜?何時瞋怒?謂諸國王及諸人民,以非治世作不善業,殺盜常行而舍正法。爾時諸天皆生愁憂,愁憂即過便生瞋怒。」眾生除了個人的因果業障之外,若常行不善業,則使諸天瞋怒,將招致災難,亦無疑是加速因果惡業的顯現。因此,俗語說:「人在做,天在看」,實有其道理。眾生若行善業,則風調雨順,身體健康;若行不善,則天災人禍不斷,身患疾病,終至死於非命,故行善乃積福之道。故佛說:「諸天歡喜故,一切眾生皆得歡喜,得者一切眾生喜,故諸佛亦喜。諸佛喜故,世出世間悉地圓滿。」
《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一卷》十二天: |
||
地天 |
喜 |
地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堅固,色力增長。.二者器界地種,味力增長。 |
嗔(怒) |
此天瞋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亂壞,色力減少。.二者器界地味,力皆違本。 |
|
水天 |
喜 |
水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不渴。二者雨澤順時。 |
嗔(怒) |
此天瞋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乾渴。二者器界旱魃,萬物干盡,或雨大雨,世界滿水流,損草不及與眾生。 |
|
風天 |
喜 |
風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輕安,舉動隨心意。二者器界安隱,無有傾動,而隨世間有冷風,和不損情非情等。 |
嗔(怒) |
此天瞋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及音而不隨意。二者大風吹滿散破世間,或不吹風草木不順時也。 |
|
火天 |
喜 |
火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熱氣,隨時增減。 二者時節不逆。 |
嗔(怒) |
此天瞋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熱氣,非時增減。二者自然散火,焚燒諸物 |
|
日天 |
喜 |
日天喜時:光不損物,人瞋不鈍,有情非情皆悉快樂。 |
嗔(怒) |
此天瞋時:失度無光,雖有眼目,不能見物,寒苦匆逼。 |
|
月天 |
喜 |
月天喜時:冷光增物,人無熱病。 |
嗔(怒) |
瞋時:皆舍矣。 |
|
日月互照,有大利益,時節和融,眾生作事,一一隨喜。劫初之時,人如色天,而漸貪味,減少身光。彌舍善心,而作惡業。世皆不順,而有寒熱。是故此日月天,現世化夢也。 |
||
梵天 |
喜 |
梵天者上天之主,眾生之父。此天喜時:器世間安穩,無有亂動。何以故,劫初之時,此天成立器世間也。眾生不亂,以正治世,何以故,父王喜故。 |
嗔(怒) |
此天瞋時:世間不安,有種種病。至於草木,皆悉惱落。眾生迷惑,名如醉人。 |
|
伊舍那天 |
喜 |
伊舍那天喜時:諸天亦喜,魔眾不亂也。舊名摩醯首羅也。佛言若供養摩醯首羅(唐雲大自在)已,為供養一切諸天。 |
嗔(怒) |
此天瞋時:魔眾皆現,國土荒亂。 |
|
帝釋天 |
喜 |
帝釋天者,地居之主,註記眾生所作善惡。此天喜時:國土安穩人民不亂。 |
嗔(怒) |
此天瞋時:刀兵相戰。 |
|
羅剎天 |
喜 |
羅剎天喜時:諸噉完鬼隨亦喜,不唾毒氣,不作惡行。 |
嗔(怒) |
此天瞋時:皆悉亂現。 |
|
毘沙門天 |
喜 |
毘沙門喜時:葯叉眾喜,不害人民,不行毒腫。 |
嗔(怒) |
瞋時:皆亂。 |
|
閻魔天 |
喜 |
焰魔天喜時:人無橫死,疫氣不發。 |
嗔(怒) |
此天瞋時:人非時死,疫氣充滿。 |
《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
爾時,普賢菩薩觀察人、天,哀愍一切,無問自說言:一切眾生,四大轉變,有種種病,或鬼魔來作種種病,迷倒世間,減損壽命。云何對治如是內外種種損害?謂諸眾生不知恩,故有如是違難,以何為恩?謂地、水、火、風、日、月諸天,皆有內外養育之恩。云何得酬如是諸恩?謂四大種有其精,天及日月等也。供養是天,有種種利,器界、生界皆悉增力也。
其天為誰?其數幾何?謂彼天數有十二也:地天、水天、火天、風天、伊舍那天、帝釋天、焰魔天、梵天、毘沙門天、羅剎天、日天、月天也。
地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堅固,色力增長;二者,器界地種,味力增長。此天瞋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亂壞,色力減少;二者,器界地味,力皆違本。
水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不渴;二者,雨澤順時。此天瞋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乾渴;二者,器界旱魃,萬物干盡,或雨大雨,世界滿水流,損草木及與眾生。
火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熱氣,隨時增減;二者,時節不逆。此天瞋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熱氣,非時增減;二者,自然散火,焚燒諸物。
風天喜時,有二利益:一者,人身輕安,舉動隨心意;二者,器界安穩,無有傾動,而隨世間,有泠風和,不損情、非情等。此天瞋時,亦有二損:一者,人身及音,而不隨意;二者,大風吹滿,散破世間,或不吹風,草木不順時也。
若有如是四大精天瞋怒難者,王及人民,入於如來五輪塔中,受持諸戒,歸依三寶,攝心而住,應作是觀:地依水生,水性空故,地亦無常。水依風生,風性空故,水亦無常。火依水風,生水風空,故火亦無常。風依虛空,虛空無體,故風亦無常。風空故火空,火空故水空,水空故地空,地空故地上所生,有情、非情皆悉無常。作是觀時,諸天瞋滅,無所依住。爾時行者,還作是觀:虛空雖無,尚有虛空,是故得名虛空,名必有體,所以虛空有,故風亦有,風有故火、水、地等皆悉有體。作是觀時,諸天歡喜,威光倍增,安穩而住。
伊舍那天(舊名摩醯首羅也)喜時,諸天亦喜,魔眾不亂也。佛言:若供養摩醯首羅(唐雲大自在),已為供養一切諸天。此天瞋時,魔眾皆現,國土荒亂。
天帝釋者,地居之主,註記眾生所作善惡。此天喜時,國土安穩,人民不亂;此天瞋時,刀兵相戰,地居諸王皆悉不安。
焰魔天喜時,人無橫死,疫氣不發;此天瞋時,人非時死,疫氣充滿。
梵天者,上天之主,眾生之父。此天喜時,器世間安穩,無有動亂。何以故?劫初之時,此天成立器世間也。眾生不亂,以正治世。何以故?父王喜故。此天瞋時,世間不安,有種種病,至於草木,皆悉惱落,眾生迷惑,猶如醉人。
毘沙門喜時,葯叉眾喜,不害人民,不行毒腫,瞋時皆亂。
羅剎天喜時,諸噉肉鬼隨之亦喜,不唾毒氣,不作惡行;此天瞋時,皆悉亂現。
日天喜時,光不損物,人眼不鈍,有情非情,皆悉快樂;此天瞋時,失度無光,雖有眼目,不能見物,寒苦匆逼。
月天喜時,冷光增物,人無熱病;瞋時皆舍矣。
日月互照,有大利益,時節和融,眾生作事,一一隨喜。劫初之時,人如色天,而漸貪味,減少身光,彌舍善心,而作惡業,世皆不順,而有寒熱。是故此日月天,現世化夢也。
如是諸天,何時歡喜,何時瞋怒,謂諸國王及諸人民,以非治世,作不善業,殺盜常行,而舍正法。爾時,諸天皆生愁憂,愁憂即過,便生瞋怒。若天災欲起,先有怪瑞,謂無雲而雨矣。(無雲而雨者,是諸天悲泣之淚也。)諸星隨亂。若止惡業,以正治世,諸天歡喜,皆悉來護,妙香遍薰,善增惡減。若人了知,如是大聖威德天等,以財之施,嚴彼生身,後以法施,顯彼法身,兼行慈悲,不殺生命,以是供養,為報彼恩也。
世有諸天鬼神,其數甚多,何唯供養此十二天?安立國土,萬姓安樂。謂十二天,總攝一切天、龍、鬼、神、星宿、冥官,是故供養、了知此十二天,即得一切天、龍等護也。所以然者,地天與地上諸神,樹下野沙諸鬼神,俱來入壇場,同時受供;水天與諸川流、江河、大海諸神,及諸龍眾,俱來入壇場,同時受供;火天與諸火神,及諸持明神仙眾,俱來入壇場,同時受供;風天與諸風神,無形流行神等,俱來入壇場,同時受供;伊舍那天與諸魔眾,俱來入壇場,同時受供;帝釋天與諸蘇迷盧等一切諸山所攝天鬼等,俱來入壇場,同時受供;焰魔天與諸五道冥官,太山府君、司命行疫神,諸餓鬼等,俱來入壇場,同時受供;梵天與諸色界靜慮一切諸天,俱來入壇場,同時受供;毘沙門天與諸葯叉、吞食鬼神等,俱來入壇場,同時受供;羅剎天子、羅剎食血鬼眾,俱來入壇場,同時受供;日天與諸星眾七曜,諸執游空一切光神,俱來入壇場,同時受供;月天與諸住空二十八宿、十二宮神、一切宿眾,俱來入壇場,同時受供。應如是觀矣。
如是天主,親對佛前,誓當荷負一切有情,護持國界,守護正法。若召請時,不越本誓,必定響應。未發遣之間,而住壇場,不違行者,是故召請供養,然後應並謝。諸事疏而乞歡喜。召請之時,用各別印明,或用總請印明亦得也。
云何少施之物,若干天眾及諸鬼神各得受用?謂由三種義,之少供物,一切受用。一、由三密加持,謂運心法界,實相妙供;二、由大慈悲;三、由彼諸天主福力多,如龍得少水,以自福力,遍灑諸國。呪於諸天,所以滿四天下人福,不及四王天一人福財。隨持主志有增減,而諸天福多故,得乏少供,遍與一切。譬如少火,隨薪有增減,少供亦爾。天福多故,付彼成廣。又縱雖色味下劣,由先三義,皆成清凈微妙醍醐,如耆婆悲一切,即萬物成藥;尼健呪毒,毒返成藥。世間尚爾,況行者隨順佛教,起大慈悲,作三密加持哉!又由天福,而彼下劣供物,成清凈微妙供,如石磨男,得石成王;作世女取沙為金;色天人眾,不耽世財,唯喜順正,所以不輕少施,而悅慈施也。若天不悅,即請外金剛部主,四臂不動忿怒明王,供養歸依。爾時,諸天隨順教敕,歡喜護持也。
若供養時何方位來?謂東方帝釋、東南火天、南方焰魔、西南羅剎、西方水天、西北風天、北方毘沙門、東北伊舍那、中央本尊、四隅梵天、地天、日天、月天。如是而住。
云何供養,何天為首?謂或依方位,始自東方回順供之;或有別願,依息災等法而供養之。
若求息災,帝釋為首;若求增益,梵天為主;若求調伏,大自在為首;若求敬愛,毗沙門為首,余回順供。或欲止刀兵,帝釋為主;若欲除葯叉、羅剎難者,用毗沙門、羅剎天;若欲除疫,用焰魔天;若欲除旱魃、洪水難者,俱用水天;若欲除怨、災用風天,並於此天祈風難等;若欲調服人,用梵天王;水難用火天;火難用水天;降魔用伊舍那,或用火天;鎮惡處用地天,並祈五穀也;若求官位帝釋天;若求智用日天;若求定用月天;若欲除寒用日天;若欲除熱用月天;若有四大病,隨用四大精天,如是為首,余次第回順供之。為富用毗沙門;為貴更用梵天,其供養具各儲一器,香水、塗香、時花、五穀飯、臘燭等,插盛一器而供養之。燒香普薰清凈如法,供養儀式各別印明,及彼畫像種種法義,如余部說。普賢菩薩為度眾生,自問自答如是因緣,如是報恩如是祈願,如是觀法如是三密,如是方便如是大力,隨意演說奉上世尊。世尊說言:義理如是,善哉善哉!如汝所說,真實不虛。是十二天,乃是往古諸佛,為度眾生而來現也。是故行者,不可依形勢天,唯觀彼天法身莊嚴。若人隨順我及汝說,供養是天,於此天像前,講讀般若甚深經法,令此諸天皆大歡喜者,諸天歡喜故,一切眾生皆得歡喜。一切眾生得歡喜故,諸佛亦喜。諸佛喜故,世、出世間悉地圓滿。
二十諸天
二十天,全稱「二十諸天」,是佛教著名的護法天神,本來是古印度神話中的二十位天神,司職罰惡護善,後來納入佛教神祗系統中,成為護持佛法的神,斥退惡魔,守護善法。
一大梵天王、二帝釋尊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跡、八摩醯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神、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裟竭龍王、二十閻摩羅王。
大梵天王(Maha—brahma),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造之神。傳說他原來有五個腦袋,後被濕婆毀去一個,剩下四個頭各面向一方,四隻手分別持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通常坐在蓮花座上,坐騎是一隻天鵝或七隻鵝拉的一輛車。在佛教中,大梵天作了釋迦牟尼的護法神,位於「諸天」之首。漢化佛教中的大梵天形象通常為一中年中國帝王像,侍立於釋佛身邊,常持白拂子,或持蓮花。
帝釋天(Indra),音譯為「釋迦提醒因陀羅」,意為「能天帝」。他居住在六欲天第二重須彌山頂中央——帝釋天中央的善見城裡。在中國寺院里,帝釋天的形象常被塑為男作女相的少年帝王像。
多聞天王(Vaisramana),為四大天王之一,又名毗沙門,「多聞」以福德之名聞於四方。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綠色,穿甲胄,右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卧神鼠——銀鼠,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中國神魔小說中的托塔李天王就是由他演化而成的。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
持國天王(Dhrtarastra),音譯為「提頭賴吒」,四大天王之一。「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州。
增長天王(Virūdhaka),音譯「毗琉璃」,四大天王之一。「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
廣目天王(Virapaksa),音譯「毗留博叉」,也是四大天王之一。「廣目」意為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古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白雲埵,身為紅色,穿甲胄,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赤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奉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
密跡金剛(Guhyapādavajrah),或稱「夜叉王」,另有金剛密跡、金剛力士、持金剛、金剛手菩薩、執金剛神(Vajradhara)等名,是一位具有無比威力的鬼神,此力士本來是印度毗濕奴的侍從,後來轉變成佛教中勇猛的護法神。由於手持金剛杵,所以又稱為執金剛神。又因為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知,因此又名密跡金剛。後來發願要經常親近佛,隨侍佛的左右,普聞諸佛秘要密跡之事,後來真的成為五百名隨從的首領。《金光明經·鬼神品》曰:「金剛密跡大鬼神王,及其眷屬五百徒黨,一切皆是大菩薩等,亦悉擁護聽是經者。」《楞嚴經》卷七日:「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恆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遍虛空界。」他經常以猛烈行為來捍衛佛法、保護佛陀。《佛入涅盤密跡金剛力士哀戀經》中說,在釋尊人滅時,平素隨侍釋尊的他,幾乎悲痛欲絕。他「五內抽割,心膂磨碎,壁踴悶絕,久乃醒悟。即起而坐,涕泣哽噎。」昏迷醒後,他還悲不自勝地說「云何世尊捨棄於我,獨立涅槃?咄哉大苦,此金剛杵當用護誰?即便擲棄!」可以看出金剛力士對佛陀的耿耿赤忱。相傳在久遠以前,勇郡轉輪王在世時,有名叫法念與法意的二兄弟,同時發出誓言。法念誓願在賢劫之如來出世時成為梵天,俾得經常勸請世尊轉大法輪。法意則誓願成為親近佛陀、捍衛佛法的金剛力士。後世所傳的金剛力士,就是秉承這位法意的誓願而來世間的護法神。金剛密跡只有一個,在中國古小說中,金剛力士是鄭倫、陳奇死後封神而成,稱哼哈二將。在寺院三門殿內的兩側,各塑一尊,頭戴寶冠,袒露上半身,手持金剛杵,作忿怒相,一為哼將,一為哈將。
大自在天(Mahesvara),音譯「摩醯首羅」,即濕婆,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另二位是大梵天和毗濕奴。他是毀滅之神、甘行之神和舞蹈之神。在佛教中他成了護法神,住色界十七天之頂,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漢化佛教中,他的形象常為五個頭、三隻眼、四隻手,手中分別持三股叉、神螺、水罐和鼓,有的為手持拂子、鈴、杵、矩尺。面作菩薩相,著菩薩裝,坐像還要騎著白牛。還有的為二臂、十八臂。較少見的還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
散脂大將(Pancika),又譯作「散脂修摩」,意為「密神」,又名「夜叉大將」、「葯叉大將」。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八大將之一,四大天王各有二十八部眾鬼神將帥,其中散脂大將的地位最高,他統帥二十八部眾,巡行世界,賞善罰惡,所以散脂大將又是二十八部眾之總司。統領二十八部眾,巡行世間,賞罰善惡。塑像多為金剛武將模樣。一些寺廟將他與密跡金剛塑在一起,密跡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怒相,故人們常將他們這一組搭檔當作了哼哈二將。散脂大將是鬼子母之次子,父名德叉迦,一說為鬼子母之夫。《陀羅尼集經》說「鬼子母有三男,長名唯奢文,次名散脂大將……」。《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一說,半支迦(散脂大將)與鬼子母曾指腹為婚,長大後成親,還生了五百個兒子。《金光明經·散脂鬼神品》中說散脂大將護持佛法不遺佘力,率二十八部葯叉諸神,隨處隱形,擁護說法師及救護諸善男信女,離苦得樂。《觀佛三昧海經》中說他形狀甚為醜惡,胸部有三面,臍有兩面,兩膝有兩面,其面如象,獠牙似犬,眼中出火,火皆下流。在水陸畫中,散脂大將為一副威風凜凜的武將模樣。
大辯才天(Sarasti),音譯「薩羅薩伐底」,又稱辯才天、大辯才功德天,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為大梵天妻子。因其善辯得名,又因其能發美音善歌詠,稱為妙音天或美音天。《天日經》說他是男性;《最勝王經》和《不空索經》則說是女性。佛寺中的造像常將之作女菩薩相,菩薩衣著,有八臂,旁六臂分執火輪、劍、弓、箭、斧、索等。中兩臂合十。腳下有獅、虎、狐、豹等野獸。大辯才天又叫大辯才功德天、美音天、妙音天等。他聰明而有辯才,故曰辯才天,他能發美音而歌詠,故名美音天、妙音天,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若供養此天則可得福與智慧,是一位主管智慧福德的天神。《大日經疏》卷十曰:「美音天,是諸天顯詠美者,與乾闥婆稍異,彼是奏樂者也。」《大日經義釋》卷七日:「美音天亦名辯才天,是諸天中歌詠美妙者,猶如毗首羯磨工於伎巧之類,非乾闥婆也。」《最勝王經·大辯才天女品》曰:「若有法師,說是《金光明最勝王經》者,我當益其智慧具足,莊嚴辯說之辯。」在《梨俱吠陀》中,大辯才天是印度人所信仰的沙拉斯瓦地河的河神,在《梵書》與《摩訶婆羅多》中,她為語言之神。印度人以該河流水的妙音,而尊她成為音樂之神,並掌管一切語言藝術,學問辯才等,後來輾轉成為佛教的護法神。《最勝王經·大辯才天女》云:「若人慾得最上智,應當一心持此法,增長福智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若求財者得多財,求名稱者得名稱,求出離者得解脫,必定成就勿生疑」。
大功德天(Laksmi),又稱為功德天女和吉祥天女,是毗濕奴大神的妻子、愛神的母親。音譯為「摩訶室利」,「室利」有二義:功德和吉祥,合起來就是大功德或大吉祥。典型造像是舉左手捻如意珠,右手施無畏印。背後有七寶山,頂上現五色雲,雲上一六牙白象,象鼻絞動一瑪蹈瓶,瓶中傾出寶物。常有一老年胡人裝束的咒師緊跟在旁,手把長柄香妒,為其念咒令寶瓶出寶。大功德天在吠陀時代就受到信奉,在佛教中,她成了毗沙門天的妻子或妹妹,其父為德叉迦,母為鬼子母神。依《金光明最勝王經》記載,她住於北方毗沙門天王所居城之財城。經云:「爾寸大吉祥天女,復白佛言:『世尊,北方薛室羅末孥(舊稱毗沙門),天王城名有財。去城不遠有園,名曰妙花福光,中有勝殿,七寶所成。世尊,我常住彼』」。又據該經所述,大功德天在前生種下許多善根,只要今世之人念此天女的名稱並供奉,即可以其功德,使祈願的人五穀豐收,財寶充足,一切衣食皆可滿足。《金光明經·功德天品》載其法云:「若有欲得財寶增長,是人當於自所住處,應凈掃灑,洗浴其身,著鮮白衣,妙香塗身;為我至心,三稱彼佛寶華琉璃世尊名號,禮拜供養,燒香散華,亦當三稱《金光明經》,至誠發願,別以香華種種美味,供施於我,散灑諸方,爾時當說,如是章句。……作是誓願,令我所求皆得吉祥,自於所居房舍、屋宅,凈潔掃除,若自住處,若阿蘭若處,以香泥塗地,燒微妙香,敷凈好座,以種種華香布散其地,以待於我,我於爾時,如一念頃,人其室宅,即坐其座。從此日夜,令此所居,若村邑、若僧坊、若露地,無所乏少;若錢、若金銀、若珍寶、若牛羊、若穀米,一切所須,即得具足,悉受快樂。」
韋陀天神,有人認為是室健陀(Skanda)的訛略。唐代高僧道宣曾夢見一神,該神自稱:「弟子是韋將軍,諸天之子,主領鬼神,如來欲入涅架,敕弟子護持贍部遺法。」自此,就有了韋陀護法神。韋陀是南天王部下八將軍之一,居三十二將之首,受佛囑託,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中國佛教造像,身披金甲,頭戴金盔,手執金剛杵,一副中國青年武將的裝束。相傳他姓韋名琨,系南方增長天王所率的八大神將之一,又是護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將之首。唐朝的道宣認為,韋將軍系諸天之子,童真梵行,主領鬼神。在佛陀即將涅盤時,韋將軍曾得到佛陀的咐囑,以護持佛法。他對東、西、南三洲的佛法護持最力。對於魔子魔孫的惑亂比丘,他也都棲遑奔赴,應機除魔。凡此種種,使天界的四天王對他都極為敬重,每次韋將軍一到,天王都會起立相迎。又傳說,佛陀去世後,諸天神和天王商量火化遺體,收取捨利建塔供養之事。這時帝釋天手持七寶瓶,佛原先答應給他一顆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準備回去建塔供養。時有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盜去佛牙合利。韋馱天見狀奮起直追,剎時將羅剎鬼抓獲,取回舍利,贏得諸天眾王的讚揚,認為他能驅除邪魔,保護佛法。唐初之道宣律師感得其像後,寺院均設有其神像,安置於天王殿的大肚彌勒背後,背對山門,面朝大雄寶殿。佛教記載韋馱菩薩生於農曆六月初三日,常在娑婆世界,擁三洲大法輪,一十八世為將軍身,五十四世為宰相,造亭接眾一百二十所,開井一百三十口,造僧袈裟及碧樹缽八百萬,設僧尼浴池,砌大路四十八條,造佛寺四十六所。每世造旃(zhān)檀香佛一千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寶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經》一百藏。一十七世為真童身。寶華琉璃佛會上成道,號普眼菩薩;釋迦佛會上,名真童身菩薩。手持金剛寶杵重八萬四千斤,金剛不壞身,發大誓願,佛佛出世擁護佛法。
地天,「堅牢地神」(Prthivi),梵文音譯「比里底毗」,意為堅牢如大地,故名堅牢地神,又名「地天」。他的職責是保護大地及地上一切植物免受災害,近代其造像為一女神形像,左手持盛滿鮮花的缽或谷穗,所以又為大地神女。此神原系古代印度人所崇拜之神,《梨俱吠陀》、《阿闥婆吠陀》贊其為具備偉大、堅固、不滅性、養育群生、繁生土地等美德之女神,尤其《梨俱吠陀》且以之為諸神之母,而尊稱地母。《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八謂之為堅牢地神,即取其堅固之德。後來,佛教以菩薩視之,如《法華經》卷七〈普門品〉、《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九〈廣大解脫曼拏羅品〉等處即有持地菩薩之名。《地藏本願經·地神護法品》中佛陀曾對她說:「汝大神力,諸神少及。何以故。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又常稱揚地藏菩薩利益之事。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又據《大日經疏》卷四載,釋迦初坐道場時,魔王唯恐釋迦得道,領諸魔軍、魔女向釋迦輪番進攻誘惑,均遭敗績。魔王終於惱羞成怒,對釋迦狂吼:「我所作之業,汝已為證,汝之福業誰當為證?」釋迦垂無畏手指地。這時,大地轟然震動,堅牢地神從地中湧出半個身體向佛頂禮致敬,並唱聲「我是證明」。於是釋迦得道成佛。《金光明經》卷二中說,若有說法,坐法座時,堅牢地神「常晝夜衛護不離,隱蔽其形,在法座下,頂戴其足」。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說微塵數的主地神時,列有普德凈華主地神、堅福德莊嚴主地神、妙華嚴樹主地神、普散眾寶主地神、凈目觀樹主地神、妙色勝眼主地神等名。密教於胎藏界曼荼羅置男女二天,男天身呈赤肉色,戴寶冠,左手捧缽,缽中有鮮花,右掌向外,安胸前,坐圓座,三昧耶形是寶瓶。女天居男天左側(或後方),身白肉色,戴寶冠,左手置於股上,右手安胸前,坐圓座。置於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者則是白色女身形,開兩臂抱持圓輪,寶冠中有半月,三昧耶形是方形或寶瓶。此外,為求福、國土豐饒或鎮護土地而修的供養法,稱地天供或土公供。
菩提樹神,即守護菩提樹的天神,因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佛,菩提樹因此成了佛教的聖樹。在寺院中,菩提樹神的造像一般為手持帶葉樹枝的中國古裝妃子像。菩提樹神是守護菩提樹之天女。釋迦牟尼佛就是在此樹下,歷經七天七夜,逆觀了十二因緣,終於覺悟成佛,故而此樹就被稱為菩提樹了。《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五載,昔有一王毀滅佛法,漸至菩提樹時,菩提樹神白化現殊勝女身,佇立其前,彼王見已,尋生貪染,護法善神遂得其便,殺死國王及其軍隊、惡神眾。菩提樹神在釋迦成佛之前就守護在他身旁,相傳,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修道時,菩提樹神便以樹葉為釋迦佛擋風遮雨,保護他安心修道,故名。大概要算最早的佛教護法神了。《金光明經》中有菩提樹神向佛的祈願,願云:「我常念佛,樂見世尊,常作誓願,不離佛日。我常於地,長跪合掌,其心戀慕,欲見於佛。我常修行,最上大乘,哀泣雨淚,欲見於佛。我常渴仰,欲見於佛,為是事故,憂火熾然。唯願世尊。賜我慈悲,清冷法水,以滅是火。世尊慈愍,悲心無量,願使我身,常得見佛。」……佛讚歎曰:「善哉善哉,樹神善女。汝於今日。快說此言。一切眾生,若聞此法。皆人甘露無生法門。」
鬼子母,梵文音譯為「河梨帝母」,又名「暴惡母」、「歡喜母」、「愛子母」,在中國民問將她當作送子娘娘供奉。在佛寺中,造像為漢族中年婦女,身邊圍繞著一群小孩,手撫或懷抱著一個小孩。原為一外道鬼女,專事食人子女,後來她歸依了佛教。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一記載,古代王舍城有獨覺佛出世,舉行慶祝會,有五百人赴會。途中遇一懷孕牧牛女,勸其一同赴會慶賀。此女隨行,歡喜踴躍,不料中途流產。此時諸人均棄她而去,因此她十分惱恨,發下毒誓,要在來世投生王合城,盡食城中幼兒。後來她果然投生王舍城,為葯叉神將婆乞多之女,婚後生五百兒。她自恃強力,天天捕食別人的幼兒。佛陀聞悉後,決定以慈悲心、方便自在力教化鬼子母,使其棄惡從善,以此安定天下父母之心。鬼子母對自己的孩子十分愛憐,佛陀乘其外出,遂藏其愛子,鬼子母神因而悲歎痛傷。最後她不得不向佛陀哭訴失子之事。佛陀對她說:「汝有子五百,今僅取汝一子,汝已悲痛若是,然汝食他人之子,其父母之悲又將如何慟乎!」鬼子母聞言果然頓悟前非,悔過自新,歸依佛教。鬼子母的形象,據佛經記載,是美麗的天女形,身穿天繒寶衣,頭戴天冠,耳掛耳擋,白螺為釧,身邊有一童兒伴隨。
摩利支天(Maricideva),意為「光」、「陽焰」,具有隱形的神通,能救人於厄難。在佛寺的造像為一天女形像,手執蓮花,頭頂寶塔,坐在金色的豬身上,周圍環繞著一群豬。《摩利支天陀羅尼經》所載,摩利支天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在日天(太陽神)之前行走,日天不能見她,而她能見到日天。由於她能隱形,所以她的形蹤無人能知。對於她,無人能捉,無人能害,無人能加欺誑、束縛。《大摩里支菩薩經》中說,摩利支天「能令有情在道路中隱身、眾人中隱身。水、火、盜賊一切諸難皆能隱身」。如能赤誠依法修持,則一切天魔惡鬼外道,都無法覓得修法者的行蹤。除此之外,還有息災、增益、降伏等作用,各法均有不可思議之感應。摩利支天的形相,《末利支提婆華鬘經》中說天女形,左手屈臂向上,持天扇,扇中畫卍字。右手下垂,舉掌向外,像兩邊各作一隨侍天女。
日天(Surya),音譯為「蘇利耶」、「修利」、「修野」等。佛經中又稱其為「日天」、「寶光天子」、「寶日天子」、「日宮天子」、「日天子」、「異名寶光天子」、「寶意天子」等,曾作為印度古代宗教的太陽神,後來毗濕奴取代了他成為太陽神,他被佛教吸收過來作了護法神。在中國佛寺中,他被塑成中年帝王像,手持蓮花,冠上有一日輪,日輪中常有一烏鴉,住太陽內的宮殿里。依《長阿含經·世本緣品》所載,日天子因宿世以善心供養沙門、婆羅門,濟貧紓困,而感得生於日宮之果報。他的壽量為五百天歲。其外出時有諸大天神為其前導,歡樂不倦。關於日宮的規模,《立世阿毗論·日月行品》說:「厚五十一由旬,廣五十一由旬,周匝一百五十三由旬。是日宮殿,頗梨所成,赤金所覆,火大分多,下際火分複為最多,其下際光亦為最勝。是其上際金城圍繞」。「此天宿因布施持戒,修善奉佛,得生其中,其宮殿城郭,皆百寶所成,五風運持,不令停住,環繞須彌山半,照四大洲,所謂南閻浮提日正中,東弗於逮日始沒,西瞿耶尼日初出,北郁單越當夜半,是為一日照四天下,除冥破暗,成熟萬物,其功實大。」《法華經》中名寶光天子,即此天也。(五風者,持風、住風、隨順轉風、波羅訶迦風、將行風也。梵語弗於逮,華言勝。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梵語郁單越,華言勝處。)
月天(Cardre),梵文音譯為「旃陀羅」、「戰達羅」,又名「月宮天子」、「月天子」、「月天」、「大白光神」、「月天子」、「野鬼形神」、「寶吉祥」等,住於月宮中。原是南亞民族的月神,後被佛教錄取為護法神。漢化佛教中常被塑為中青年后妃像,冠上嵌滿月,月中常有兔形。《長阿含經》卷二十二謂:「月天子住於月宮殿,宮中有一大輦。輦為青琉璃所成,高十六由旬,廣八由旬,月天子即於此輦中與諸天女和合受樂種種五欲功德。其壽五百歲,子孫相承以持彼月宮。月天身有千光,五百光下照,五百光傍照,故又有千光明、涼冷光明等異名。」謂此天宿因所修所證,與日宮天子同。故生其中,其宮殿百寶所成,五風運持,不令停住,環繞須彌山半,照四大洲,其圓缺者,白月初,日在前,黑月初,日在後;因日影覆射,故有圓缺。所謂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缺。然月光陰滋萬物,夜發光明,功次於日。《法華經》云:「明月天子是也。」(白月初者,上半月初也;黑月初者,下半月初也。)《須彌四域經》之說,謂阿彌陀佛遣寶應聲、寶吉祥二菩薩造日月,故月天又被視為大勢至菩薩之應化身。《法華經玄贊》卷二:「大勢至名寶吉祥,作月天子,即此名月」。又傳說,有狐、兔、猿異類相悅,帝釋天欲驗證修菩薩行者的道行,降靈應化為一老夫,讓三獸為他覓食,只有兔子空手而歸,一激之下,兔子就讓狐、猿找來草木樵蘇,兔子竟毅然投身由樵蘇點燃的火中,以求為老者充此一餐。帝釋於是恢復原形,讓兔子靈魂升天,寄之月輪,此即月宮天子。在密教,以月天為擁護佛法之天部之一,安於胎藏界外金剛部院西方拘摩羅天之傍。胎藏現圖曼荼羅中,月天身呈白肉色,乘坐三鵝,左手當胸,屈中指、無名指、小指,右手執杖,杖頭有半月形。(《法華經》卷一序品、《大樓炭經》卷六、《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大日經疏》卷五、《十二天供儀軌》、《秘藏記》)
水天,又名娑竭羅龍(Sdgara),意為「鹹海之龍」,八大龍王之一。《妙法蓮華經》謂有八龍,《華嚴經》謂有十龍,其中都有娑竭羅龍王。娑竭羅龍所住之海居大海底,縱廣八萬由旬,七重宮牆,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皆以七寶嚴飾,無數眾鳥和鳴。然諸龍皆為金翅鳥所食,僅娑竭羅龍王、難陀龍王等十六龍王倖免此難。此龍為降雨龍神,古來祈雨皆以之為本尊。又此龍為干手觀音之眷屬,為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其女年八歲,智慧利根,以持《法華經》之功,即身成佛,現男子身,具菩薩行。《海龍王經》、《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等諸經,皆為佛對此龍王所說之法。
在中國佛寺中,常被塑成身穿帝王服的龍王像。他的女兒就是比他名氣大得多的、八歲便立地成佛、輔佐觀世音普渡眾生的龍女。
閻摩羅天(Yamaraja),又作閻羅、閻羅王等,意思為「縛」,縛有罪之人。閻羅本身又有多種義蘊:「雙世」,意為閻羅王在地獄中苦樂並受,所以稱為雙世。「遮止」,意為閻羅王令人不再造惡,予以遮止。「靜息」,意罪人依閻羅王所示,知己罪而靜息。「平等」,意為業鏡平等,其罪自能彰顯。據《問地獄經》記載,閻羅王從前是毗沙國的國王,在與維陀始生王的戰爭中因兵力不敵而立誓,願為地獄之主。《一切經音義》卷五稱:閻羅王「司典生死罪福之業,主守地獄八熱、八寒及以眷屬諸小獄等,役使鬼卒於五趣中,追攝罪人,捶拷治罰,決斷善惡,更無休息」。《法苑珠林》說,閻羅王為地獄主,有臣佐十八人,分別主管十八層地獄。手下有牛頭、馬面、黑無常、白無常、勾魂牌等。
有將二十天分為上界天、飛行天、虛空天、地居天、水居天五類,而稱之為五類諸天。護衛眾生,輔翼至教的二十位天神︰此乃《諸天傳》依天台《國清百錄》〈光明鬼神品〉所列者,即︰
(1)梵天王︰為娑婆界主,主大千世界。
(2)帝釋天主︰在須彌山頂,即忉利天主。
(3)持國天︰即提頭賴吒,為東方天王。
(4)增長天︰即毗留勒叉天王,為南方天王。
(5)廣目天︰即毗留博叉天王,為西方天王。
(6)多聞天︰即毗沙門天王,為北方天王。
(7)金剛密跡天︰手中執金剛寶杵,省知如來一切密跡秘要之事。
(8)摩醯首羅天︰居色頂天,為三界尊極之主。
(9)散脂大王︰為二十八部諸鬼神之首,能滅諸惡,護持正法。
(10)大辯天︰具不可思議大智慧,接物利生,弘揚佛法。
(11)功德天︰隨眾生所求,令得成就。
(12)韋馱天神︰為南方天王八將之一,殷憂四部,外護三洲。
(13)堅牢地神︰能增長出生證明功德。
(14)菩提樹神︰守護如來成道處的菩提樹。
(15)鬼子母天︰生諸鬼王,保護男女,予以子息。
(16)摩利支天︰行於日月之前,救兵戈等難。
(17)日宮天子︰能生千光破暗,成熟萬物。
(18)月宮天子︰夜發光明,滋萬物,功次於日光。
(19)娑竭龍王︰大鹼海中之一龍王,主蛇龍,為大權菩薩化現,弘護佛法使興隆。
(20)閻摩羅王︰地獄之主。
密教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之諸天︰即金剛界曼荼羅九會中,成身、三昧耶、微細、供養、降三世、降三世三昧耶等六會最外部所列的天部,東西南北四方各配五天。東方有那羅延、拘摩羅、摧碎、梵、帝釋諸天;南方有日、月、金剛食、羅剎、熒惑諸天;西方有太白、風、金剛衣、火、毗沙門諸天;北方有金剛面、焰魔、調伏、歡喜、水諸天。(賢劫十六尊、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關於二十天的尊名和座位,各經軌所載不一,在《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現圖曼荼羅》、《秘藏記》、《賢劫十六尊軌》諸書中,皆有不同記載。
|
教王經 |
現圖曼荼羅 |
秘藏記 |
賢劫軌 |
上界天 |
那羅延──幻化金剛 |
那羅延(東) |
同 |
同 |
拘摩羅──金剛鈴 |
拘摩羅(東) |
同 |
同 |
|
梵天──寂然金剛 |
梵天(東) |
同 |
同 |
|
飛行天 |
甘露軍荼利──金剛軍荼利 |
日天(南) |
同 |
同 |
月光──金剛光 |
月天(南) |
同 |
同(西) |
|
大勝仗──金剛杖 |
彗星(南) |
太白(西) |
歲星(西) |
|
金剛水羅 |
熒惑(南) |
同 |
同 |
|
虛空天 |
末度末多──金剛舜拏 |
金剛摧(東) |
傘蓋毗那夜迦 |
摧碎 |
作甘露──金剛鬘 |
金剛食(南) |
華鬘毗那夜迦 |
金剛食 |
|
最勝──金剛愛 |
金剛衣(西) |
弓箭毗那夜迦 |
金剛衣 |
|
持勝──最勝金剛 |
調伏(北) |
抱刀毗那夜迦 |
調伏 |
|
地居天 |
守藏──金剛母娑羅 |
羅剎(西) |
同(南) |
同(西) |
風天──金剛風 |
風天(西) |
同 |
同(北) |
|
火天──金剛火 |
火天(西) |
同 |
同(南) |
|
俱尾羅──金剛大惡 |
毗沙門(西) |
同 |
同(北) |
|
水居天 |
縛羅賀──金剛鉤 |
金剛面(北) |
同 |
同 |
焰摩──金剛葛羅 |
焰摩(北) |
同 |
同(南) |
|
必哩體尾祖梨葛──金剛頻那夜迦 |
獸喜(北) |
同 |
伊舍那 |
|
水天──龍金剛 |
水天(北) |
同 |
同(西) |
天龍八部
此八部人眼不能見,故稱之「冥眾八部」,八部中以「天眾」及「龍眾」為殊勝,所以稱為「天龍八部」。聲聞住空,常隨於佛,故居前;天眾住有,常為外護,故列後;菩薩行於中道,紹隆佛化,如影隨形,故介乎中。八部包括:
(一)天眾
梵語「提婆」,天然妙樂,三界二十八天之全部天道眾生。儘管天人的福報大,但他們的壽命終了之後,還是要死的。天人臨終之前有五種徵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第五個徵狀或說是「玉子離散」),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
(二)龍眾
梵語「那迦」,守天宮殿,持地注雨等龍類眾生,其能隱現升降,自在無礙。《正法念處經·畜生品》的記載,龍屬於畜生道,是愚痴、嗔恚之人所受的果報,其住所稱為戲樂城,可分為法行龍王、非法行龍王二種,用俗話說就是善龍和惡龍。《正法念處經》上說決定世間是善龍擁護、風調雨順還是惡龍當道、風雨失調的原因,還是取決於世間人的心意和行為到底是善是惡。《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上記載,龍有好多種,或行於地上,或常居於空中,或恆依妙高山,或住於水中。還分別有一頭、二頭乃至多頭的龍王,還分別有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的龍王等,也有專門守護佛法的八大龍王。天龍是護法,海龍住於龍宮,統管魚蝦鱉等水族,又有降雨龍、守藏龍。龍在遠古時期是現身世間的,因人類好殺,龍有神通,就隱身了。用天眼觀,天上有金龍、白龍,也有黑龍等,大海中則有青龍。龍的顏色跟它過去生的修行有關,前生大概都修道,因淫慾熾盛墮入龍身。過去修得好的呈金色身,因有驕慢心,也有脾氣,好鬥的龍則呈灰色、黑色。《長阿含經》記載閻浮提龍普遍有三種苦惱:被熱風熱沙燒其皮肉和骨髓;有惡風突然生起,吹到龍宮內使龍失去自己的寶飾衣而現身;龍王各在宮中娛樂時,會有金翅大鳥進來吃它們,所有的龍都很害怕,常為此煩惱。
《華嚴經》謂有十龍:「佛子!復有十光明龍王,雨大海中水倍過前;百光明龍王,雨大海中水復倍前;大莊嚴龍王、摩那斯龍王、雷震龍王、難陀跋難陀龍王、無量光明龍王、連澍不斷龍王、大勝龍王、大奮迅龍王,如是等八十億諸大龍王,各雨大海,皆悉展轉倍過於前;娑竭羅龍王太子,名:閻浮幢,雨大海中水復倍前。佛子!十光明龍王宮殿中水流入大海,復倍過前;百光明龍王宮殿中水流入大海,復倍過前;大莊嚴龍王、摩那斯龍王、雷震龍王、難陀跋難陀龍王、無量光明龍王、連澍不斷龍王、大勝龍王、大奮迅龍王,如是等八十億諸大龍王,宮殿各別,其中有水流入大海,皆悉展轉倍過於前;娑竭羅龍王太子閻浮幢宮殿中水流入大海,復倍過前。佛子!娑竭羅龍王連雨大海,水復倍前;其娑竭羅龍王宮殿中水湧出入海,復倍於前;其所出水紺琉璃色,湧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
「龍眾」中的「龍」,與中國傳說中的「龍」不同,中國人自稱黃帝後裔,黃帝即是中黃之帝,所謂中央,以黃為色,以龍為象,既是中斗,亦是軒轅,就像西方七宿形如白虎一樣,中央軒轅星座形如神龍,神龍被當成大道本體和天宰象徵,所謂「龍的傳人」,正是此意。
(三)摩睺羅伽
意譯大蟒神,一種人身蛇首的神。《慧琳音義》卷十一中說:「其為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曰大蟒神,其形為人身蛇首。」《維摩經略疏》卷二也說稱其為地龍,為無足腹行神,受世間神廟所供酒肉,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食之。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提到善慧、清凈威音等無量摩睺羅伽王的名稱。在佛典中常見其與其他天龍八部眾等一起參與釋尊法會,守護佛教正法。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睺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執握天衣飄帶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坐向左。
(四)夜叉
譯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秘密等,飛空陸行皆甚速,守天城門、閣等。《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記載:夜叉是鬼的名字,譯為捷快,形容男的行動敏捷又迅速,又譯苦活,形容他的生活是很痛苦的,同時十分醜陋,女的行動也十分敏捷又迅速,力量強大,不過很美。種類很多,有空行夜叉、地行夜叉等等。空行夜叉長兩個翅膀,能在空中飛行,千變萬化,有時現紅色,有時現藍色,有時現黃色,不管是什麼顏色,都有一種黑暗的光,這光非常厲害。他的身體,有時變為人身獸頭、或牛頭、或馬頭,總之,令人駭怕,他喜歡給人添麻煩。地行夜叉,更令人駭怕。他的頭髮冒綠色的火焰,高達數丈,像蠟燭一樣燃燒。他的眼睛一個生在頂門上,一個長在下巴上,形狀怪異,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半月形。他的鼻子,一孔朝天,一孔向地,好像蝸牛的觸角,有時伸出,有時縮回。他的耳朵,一個在前邊,一個在後邊,他的形狀太恐怖了,令人見了以後,嚇得全身發抖。他不喜歡幫助人,專門喜歡散殃害人。
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梵天腳掌生出,但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是一種吃人惡鬼或騰飛空中、速疾隱秘之惡鬼。印度神話中一種掌握太陽運行軌跡的半神小神靈。夜叉形象多變,有時被描述為迅速、怖人的武士,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女性夜叉被描繪為帶有快樂的圓臉和豐滿的乳房與臀部的美麗年輕女子。我國古代筆記小說《傳異記》中有關於夜叉的記載。而這個夜叉乃是鬼界獨有的鬼怪生物,據說他經常在空中飛行,吸吮人的血肉,由於長期生長在陰間,所以夜叉一般都擁有對黑暗環境很強的適應力。
「夜叉」本義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輕靈、秘密等意思。但在佛經中,很多夜叉受佛教化轉為護法善神,與羅剎護法神同為毗沙門天王的天眾眷屬,住於地上或空中,性格兇悍、迅猛,相貌令人生畏。其中首領有「夜叉八大將」、「十六大夜叉將」等。夜叉八大將的任務是「維護眾生界」,系隸屬於毗沙門天,而住於忉利天之鬼類。毗沙門天王管領夜叉八大將以護眾生界。《大日經疏》五曰:「次於北門當置毗沙門天王,於其左右置夜叉八大將:一名摩尼跋陀羅,譯曰寶賢。二名布嚕那跋陀羅,譯曰滿賢。三名半枳迦,舊曰散支。四名沙多祁里。五名醯摩嚩多,即是住雪山者。六名毗灑迦。七名阿吒嚩迦。八名半遮羅。」
《順正理論》卷三十一:「大勢鬼者,謂諸葯叉及邏剎娑、恭畔荼等,所受富樂與諸天同,或依樹林,或住靈廟,或居山谷,或處空宮。」《大智度論卷》十二則舉出地行、虛空、宮殿等三種飛行夜叉。其中,地行夜叉可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虛空夜叉有大力,所至如風;宮殿夜叉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此皆依過去布施之差別而有異。《注維摩經》卷一亦謂,夜叉有三種,即:(一)地夜叉,(二)虛空夜叉,(三)天夜叉。地夜叉因施財,故不能飛空;天夜叉因施車馬,故能飛行。此外,諸夜叉神飛行於空中之記述,於諸經中常可見之。《舍利弗問經》云:「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損害,後加饒益,隨功勝負,故在天上空中地下。」《大智度論》云:「多瞋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墮地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
羅剎,佛教中指食人肉之惡鬼,又作羅剎娑(羅剎婆為誤寫)、羅叉娑、羅乞察娑、阿落剎娑。意譯為可畏、速疾鬼、護者。女則稱羅剎女、羅叉私(又作羅剎斯)。具神通力,可於空際疾飛,或速行地面,為暴惡可畏之鬼,乃印度神話中之惡魔,最早見於《梨俱吠陀》。《慧琳意義》卷二十五中記載:「羅剎,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書卷七又說:「羅剎娑,梵語也,古雲羅剎,訛也(中略)乃暴惡鬼名也。男即極丑,女即甚姝美,並皆食啖於人。」男羅剎為黑身、朱發、綠眼,女羅剎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相傳在楞伽島(即錫蘭)中,即有羅剎女國,此於《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義》卷七等均有記載。印度古代之史詩《羅摩衍那》記載主角羅摩曾渡楞伽島(即今錫蘭島)討伐鬼王邏伐拏,救出其妃息妲。
此外,羅剎亦為地獄之獄卒,職司呵責罪人。又稱阿傍、阿傍羅剎、阿防、旁。其形狀有多種,或牛頭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氣甚大,或為鹿頭、羊頭、兔頭等。然而於佛典中,羅剎誓願守護佛法及正法行人,往往成為佛教的守護神,而常常參與法會,隨佛聞法歡喜奉行。以上各類惡鬼性質之羅剎,於諸經中,偶亦轉變成佛教之守護神,稱為羅剎天,乃十二天之一,被列於胎藏界及金剛界曼荼羅「外金剛部」西南隅之天部,稱為「羅剎天」。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騎白獅。此外,《孔雀王咒經》卷下列有八大羅剎女、十大羅剎女、十二大羅剎女、七十一羅剎女等名。
(五)乾達婆
華譯「香陰」,不食酒肉只尋香氣作為滋養,會從身上發出香氣。乾闥婆在梵語中又是「變幻莫測」的意思,魔術師也叫「乾闥婆」,海市蜃樓叫做「乾闥婆城」(梵語作gandharva-nagara)。香氣和音樂都是縹緲隱約,難以捉摸。《舍利弗問經》裡面說道:「乾闥婆者,前生亦少嗔恚,常好布施,以青蓮自嚴,作眾伎樂,今為此神,常為諸天奏諸伎樂。」在印度早期的壁畫中常有飛天出現,中國自東漢末年隨著佛教的傳入,與道教的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仙融合為一,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飛天,多被描述為少女形象,體態豐滿,飄帶飛揚,凌空飄蕩,極為優美,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就是她們。遼金時期的飛天玉雕多為男相,到了唐代的玉飛天都為飄逸仙女狀,姿態舒展。不食酒肉,唯求香以資陰身,又自其陰身出香,故有香神乃至尋香行之稱。與緊那羅同奉侍帝釋而司奏伎樂。緊那羅者法樂,乾闥婆者修樂。《注維摩經一》曰:「什曰:乾闥婆,天樂神也。處地十寶山中,天欲作樂時,此神體上有香出,然後上天也。」天台《凈名疏二》曰:「乾闥婆,此雲香陰。此亦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資陰。」
(六)緊那羅
緊那羅意為「音樂天」、「歌神」。意譯作疑神、疑人、人非人等。緊那羅不是一個,而是一群,由於他們頭上長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點令人疑惑不定,故名為疑神。緊那羅中的領導者,即是緊那羅王。慧琳《一切經音義》云:「緊那羅,音樂天也。有美妙音聲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天為妻室也。」《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一載,大樹緊那羅王與無量之緊那羅、乾闥婆、諸天、摩喉羅伽等,共自香山來詣佛所,於如來前彈琉璃琴,大迦葉等嘆言:「此妙調和雅之音鼓動我心,如旋嵐風吹諸樹身,不能自持。一切諸法向寂靜,如是乃至上中下,空靜寂滅無惱患,無垢最上今顯現。」緊那羅王能彈琴唱歌,他的女人生得端莊美麗,也能歌善舞。當他彈琴唱歌讚美佛法時,須彌山震動,諸大聲聞不安於座。緊那羅的伴侶唱歌時,五百仙人在飛行中心醉落地。後來緊那羅王變成了佛教的灶神。在中國,這位菩薩和神差不多,是專門管理廚房的,所以在供養時,也有加稱這位菩薩名字的。緊那羅原是護法神之一,而所以傳說為神那樣的性質,是由於中國向來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座寺廟裡,遭到了強盜的搶劫騷亂,眼看就要危害了三寶道場,當時寺里的出家人,都想不出退盜之計。就在這時,廚房裡一位伙頭師傅,拿了一把大鏟子出來,一下子就把強盜都趕跑了;之後,這位出家人也不見了蹤影。這就是傳說中的緊那羅王菩薩,也就因此和廚房結上了關係。其實,佛經中只是大聖緊那羅王菩薩。在密教中,緊那羅為俱毗羅之眷屬,位於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位中北方第三重;在現圖曼荼羅中,外金剛部北方之摩侯羅伽眾之北,有二尊緊那羅,俱呈肉色,一於膝上安置橫鼓,另一於膝前安置二豎鼓,俱作欲擊鼓之勢。
(七)阿修羅
在佛教中是六道之一,是欲界天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羅易怒好鬥,驍勇善戰,曾多次與提婆神惡戰,但阿修羅也奉佛法,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在佛教中,其形象大部分源自印度教中的阿修羅,但是也有部分的特性是只有在佛經中提到的。阿修羅道非常特別,佛經說:阿修羅男身形醜惡;阿修羅女端正美貌。故阿修羅王常常和帝釋天為首領的提婆神群戰鬥,因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而帝釋天有美食而乏美女,兩神相互妒忌,時傳爭戰,故俗謂戰場為「修羅場」。每有惡戰,總是打得天翻地覆。大戰的結果,阿修羅往往戰敗,上天下地無處可逃,於是化身潛入藕的絲孔之中。
阿修羅王性子暴躁、執拗而善妒。釋迦牟尼說法,說「四念處」,阿修羅王也說法,說「五念處」;釋迦牟尼說「三十七道品」,阿修羅王偏又多一品,說「三十八道品」。《大智度論》卷三十五:「阿修羅其心不端故,常疑於佛,謂佛助天。佛為說『五眾』,謂有六眾,不為說一;若說『四諦』,謂有五諦,不說一事。」「五眾」即五蘊」,「四諦」是佛法中的基本觀念。阿修羅王權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愛搞「天下大亂,越亂越好」的事,阿修羅又疑心很重,在聽佛說法時,疑心佛偏袒帝釋,故意少說了一樣。
《法華經序品》列有四個阿修羅王,即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侯阿修羅王。婆稚,意為勇健,是阿修羅與帝釋天作戰的前軍統帥;佉羅騫馱,意為吼聲如雷,亦名寬肩,因其兩肩寬闊,能使海水洶湧,嘯吼如雷鳴;毗摩質多羅,意為花環,其形有九頭,每頭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羅侯,意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每位阿修羅王都統領千萬名阿修羅,稱為阿修羅眾,或稱阿修羅眷屬。由於阿修羅王眾多,其形不一,阿修羅王的形象,也有多種說法,有的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身形高越須彌山四倍;有的千頭二千手,足踩大海,身越須彌山;有的三頭六臂,三面青黑色,口中吐火,忿怒裸體相。
據《觀佛三昧經》說,世界剛剛形成山海大地時,光音天上貪玩的仙人便到人間遊戲。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時,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這肉卵經八千年後,終於生出一個女怪,身長有如須彌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隻腳,頭、口與手數皆為九百九十九,樣貌好不駭人,即為阿修羅始祖。女怪後又產下一男怪名毗摩質多,因有無比威力可自由來去天上人間,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無數美女環繞後,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達婆女求婚,結果乾達婆欣然同意婚事,於是阿修羅一族日漸繁盛。毗摩質多風情萬種的女兒,使得已有妻妾億萬的天界帝釋天為之傾心,娶為嬪妃。不料帝釋天婚後喜新厭舊,阿修羅女將委曲告之父親,引發前所未有的一場大戰。就在阿修羅將帝釋天所居的須彌山團團圍住,千鈞一髮時,帝釋天想到佛曾說若遇大難,只要念般若波羅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飛出四隻大刀輪,幾乎削盡阿修羅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過此難,但是元氣大傷難以復仇。然而天人與阿修羅的戰爭,並未自此划下休止符。
在經過多年後,帝釋天又愛上一位羅喉羅阿修羅的女兒,便命天界樂神帶聘禮,透過歌曲威脅利誘羅喉羅應諾婚事。不料羅喉羅因氣憤帝釋天欺人太甚,不但將樂神驅逐出宮,並立刻發兵攻打天人。就在驍勇善戰的阿修羅攻下天宮時,帝釋天又憶起上次的神咒,於是阿修羅軍被殺得節節敗退,只好退入蓮藕藏躲。就在帝釋天擄走了全部的阿修羅女後,羅喉羅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談判,指出帝釋天身為佛弟子,不應犯戒偷盜。雙方几經談判最後達成數項協議,帝釋天承認犯下偷盜戒,願歸還阿修羅女,並贈送天上甘露;阿修羅則除將愛女獻與帝釋天,並自願受持三皈五戒,成為佛弟子,此戰終得圓滿落幕。在天界的戰爭中,有一位阿修羅王與帝釋天作戰時,因手能執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稱為羅慟羅阿修羅,羅慟羅意即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食的威力;是因他過去生為婆羅門時,見到大火燒塔,滅火而使塔不壞,而以此救塔之福德為因,願得大身。然雖有此願,仍不信正法,常愛斗戰,故死後墮入阿修羅道。
阿修羅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帶有嗔恨之心,執著爭鬥之意志,終非真正的善類。男阿修羅於各道中,常常興風做浪,好勇鬥狠,於諸天中,不時攻打天王,以謀奪位。女阿修羅貌美,時常迷惑眾生,使難修行。故此阿修羅雖然不用受苦,但死後墮落三惡道機會甚大,故漸列之為惡道。有福無德,以好戰出名的阿修羅道,因有福報而沒有德性,有的說法只是將他納入鬼神中,或說是墮落的天人,北傳佛教將他列入善道,南傳佛教則歸類入惡道中。福如天人,德非天人。轉生到阿修羅道者,過去生雖無大惡行,但是輕慢心很重,非常的驕傲,不是瞧不起別人,就是忌妒別人比自己優秀。《業因差別經》詳細條列出十項業因,包括身行微惡、口行微惡、意行微惡、起驕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與回諸善根。因業力的牽引,阿修羅可分為胎、卵、濕、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現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卻由於降德而遭貶墜;濕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穴口,朝游虛空,暮歸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
(八)迦樓羅
「金翅鳥神」,翅有種種莊嚴寶色,兩翅展開有三百三十六萬里。頭上有一顆凸起的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每天要吃一條龍及五百條小龍。到命終時,體內積聚諸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一生以龍(大毒蛇)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坐騎,屬次級神,據說其形象為半人半鳥,生有鷹首、利爪和喙,身軀和四肢則與人無異。傳說迦樓羅乃太陽神蘇利耶的御者阿盧那之弟。迦樓羅之母受其夫的另一個妻室和其子眾蛇的奴役。眾蛇要求迦樓羅為他們取來長生不老的甘露作為釋放其母的條件。在佛教中迦樓羅位列于天龍八部之一。天下有無數迦樓羅,由威德、大身、大滿、如意四大迦樓羅王統領。同時,迦樓羅也是觀世音化身之一。據《舍利弗問經》所說:「迦婁羅神者,先修大舍,常有高心,以倰於物,故受今身。」在密宗的體系中,迦樓羅是五方佛中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的坐騎,人面鳥身,寓意法王攝引一切,無不歸附者。
大鵬鳥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其中胎生大鵬只以胎生龍類為食;卵生大鵬可吃胎生與卵生龍類;濕生大鵬食用除化生龍類外的三種(即胎、卵、濕生的龍類);化生大鵬四種龍均可捕食。
化身大鵬鳥:是忿怒相本尊頂上的大鵬鳥,它是從忿怒主尊自性神變及大悲妙力中自然幻化,為了調化兇猛毒龍等眾生的一類金翅鳥。
智慧大鵬鳥:諸佛菩薩為了調伏毒龍,於是安住在金翅等持中,身化現為大鵬形相而利益眾生。曾在無量劫以前一位轉輪王膝下有一千零三位太子,這一千零三位太子都發了殊勝菩提心,之後在佛陀前精心承侍,其中的一千位太子發願為利一切有情而成佛。當時,剩餘的三位太子中有一位發願:我的兄弟們成為千佛時,我願護持他們的教法並且降伏魔眾;又一位太子發願成為那時祈請轉法輪的施主;而最小的太子發願成為調伏千佛剎土中的最凶戾眾生者。後來,發願千佛出世時護教、降魔的太子成為了金剛手菩薩;發願作請轉法輪的施主者即是三千世界之主四面大梵天;發願調化千佛剎土中的最凶戾眾生者就是智慧大鵬鳥。所以說,智慧大鵬鳥是住地菩薩乘願再來,千佛剎土中最為凶戾者莫過於龍類,智慧大鵬鳥之所以能降伏龍類完全是由於它往昔的願力,它於千佛教法中鎮伏龍類,待此賢劫結束時於上方世界中成佛,佛號為頂髻無盡智慧光源如來。大鵬金翅鳥由慈悲金剛手菩薩化現,是智慧高超之忿怒本尊,是三世諸佛智慧與方便的顯現,也代表三世諸佛身口意的功德。供養大鵬金翅鳥,可消一切違緣,惡疾不染,諸障凈除。
昔日烏金蓮花生大士來到藏地後降伏了大部分妖魔鬼怪,桑耶不變自成宮殿剛剛峻工時,蓮師想觀察現在是否還有未調伏的鬼神,結果發現除了龍以外的所有鬼神都已調伏了,龍的身體已被調伏正在幫助建造經堂,語言也已被調伏而依教奉行,然而龍的心卻未被調伏,仍在伺機製造各種違緣。蓮師在桑耶青普地方小住七日,以等持力擊中它們的要害,以致惡龍無法堪忍,化為十三個騎白馬的白人去國王赤松德贊前呈稟:「大王,請您向蓮師求求情,放鬆我們一點吧,需要的木料我們可以供奉。」當時正趕上建造數多經堂木料不足,於是國王赤松德贊立即親自趕往蓮師前,結果沒有見到蓮師,卻看見一隻紅色的大鵬擒著兩條大蛇,嘴叼著,爪抓著,那兩條蛇發出刺耳的叫聲。國王頂禮後說:「請上師慈悲放鬆,有一個悉地。」蓮師立即鬆開蛇,漸漸現出自己的本面,問:「是什麼悉地呢?」「是木料的悉地。」「如果調伏了龍的心,那麼會獲得比木料更大的悉地,遺憾的是,卻沒有成功,如此會導致未來流行各種各樣的龍病。」為了恢復緣起、利益後代眾生,應法王赤松德贊祈請,蓮師造了許多大鵬鳥修法,隨後伏藏在金剛磐岩、吉祥湖或堅固的寶篋中,並授記:「到時間、緣起具足由化身的伏藏大師開取而利益眾生。」正因為有這樣的緣起,各伏藏品中都有多種不同的大鵬修法,也出現了六種不同修法的分類等。其中白大鵬鳥是身部大鵬鳥;紅色是語部大鵬鳥;藍色是意部大鵬鳥;黃色是功德部大鵬鳥;綠色是事業部大鵬鳥;花色是殊勝智慧部大鵬鳥。此外,有大鵬分二十一類等的說法,同樣也就有了不同部的修法。無論哪一部大鵬,都是一切智慧忿怒的部主,也是成辦事業的銳利武器。
《大鵬金翅鳥略修儀軌》
蓮花生大師伏藏
澤嘎朗秋多吉仁波切取藏
丹真絨布上師傳授
將大鵬金翅鳥除障香點燃後,心想諸佛菩薩如何皈依、發菩提心我即如何皈依、發菩提心,念誦:
皈依發心(三遍):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四無量心(三遍)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
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祈禱:
三世諸佛之事業,加持成就總集身
邪魔毒龍誅伏滅,祈禱大鵬金翅尊
大鵬金翅鳥心咒:
嗡沖嘎汝扎嘎 拉阿呢瑪拉 耶梭哈(祈禱文和心咒連著念,多多益善)
迴向:(心想諸佛菩薩如何迴向,我即如何迴向)
我今速以此善根,成就大鵬金翅尊,令諸眾生無一餘,悉皆安置於此地。
觀修方法
觀想空性之中,與師無別之藍黑色大鵬金翅鳥本尊安住自前虛空,其頂上雙角間有月日摩尼寶,嘴咬一條毒蛇之頭,左手抓蛇尾,右手持金剛杵,足踩毒龍,立於蓮花日輪上,心間日上有藍色種字「沖」,發出藍色光芒,全身安住於猛烈火焰中,一切兇惡地神和毒龍悉皆驚恐不已而昏厥。
觀想自他無盡眾生無始劫來之一切罪業、病痛、障礙違緣化作黑色氣體被本尊大鵬金翅鳥心間「沖」字吸入,複次本尊心間「沖」字放射無量藍色光芒,光中有甘露水,由自頂門融入,遍滿全身,清凈一切疾病、罪業、非人的傷害、障礙。如此反覆觀想,同時念誦祈禱文及心咒。
結束時,觀想大鵬金翅鳥化光融入自身,自己已獲本尊大鵬金翅鳥的所有功德──智慧、慈悲、力量等,放鬆安住。之後心想諸佛菩薩如何迴向我即如何迴向,念誦迴向文。
注意:江、河、湖、海、泉眼等有水之處勿誦咒語。
本尊大鵬金翅鳥是一切智慧忿怒的部主,也是成辦事業、降伏陰邪土地神祗,及各種龍妖病的銳利武器。調伏千佛剎土中的最凶戾眾生者,降伏一切發邪願的鬼魅妖魔,堪為土地神祇及各種龍妖病的勁敵。在各種佛像里大多頭頂上都飛翔著一面二臂的大鵬金剛鳥,大鵬金剛鳥嘴中含蛇,表示降伏一切魔障,擁有五大的威德力,能抵擋上方日曜星辰凶煞之傷害,防禦下方惡神龍、地神、邪神鬼魅的侵害,能降伏一切發邪願的鬼魅妖魔。此法可對治兇惡非人、毒龍等引發的癌症、麻瘋病、潰瘍病、地中海貧血等各種血液病和其它傳染病,對於各種疾病、癲瘋、昏厥、身體疼痛、附體、神經不正常、中風、心臟,血壓高低等難以診斷、藥物難以治療的疾患有與眾不同的功效,而且心情不舒暢、心煩不順事業、惡人欺負、常有偷盜、災難、坎坷等時,祈禱大鵬金剛鳥,效果很明顯變化。降伏一切發邪願的鬼魅妖魔再沒有勝過此法的了。丹真絨布上師初到漢地,即觀察到因觸怒毒龍而染病者極多,遇到具緣者前來祈求加持,便授以此法對治,獲益者甚多。後經弟子祈請,為利益更多眾生,上師慈悲開許:沒有此法傳承也可修習,日後求得灌頂、傳承則更加殊勝圓滿。
四天王天領八部鬼神護四天下
東方持國天王住賢上城,領乾達婆眾、富單那二部鬼眾守護東洲兼及余洲。乾達婆眾,此譯尋香,香陰,不食酒肉,唯香資身,帝釋樂神。富單那,又作富多那鬼、布怛那鬼。意譯作臭鬼、臭餓鬼。又稱熱病鬼、災□鬼。依《護諸童子陀羅尼經》載,富多那鬼外形如豬,能使孩童在睡眠中驚怖啼哭。又據《慧琳音義》所述,富單那鬼為餓鬼中福報最勝者,其易極為臭穢,能予人畜災害。另有名為迦吒富單那之鬼,與富單那鬼為同類。
南方增長天王住善見城,領鳩盤荼、薛荔多二部鬼眾守護南洲兼及余洲。鳩盤荼,此譯厭魅鬼,一種食人精氣的鬼類,形如瓮狀,主夢魘,此鬼相傳為引起鬼壓床的真正原因。又有一說,謂「鳩盤陀」是陰囊,以此鬼眾之陰囊狀如冬瓜,行時擎置肩上,坐時便據之。由斯弊狀,特異諸類,故從之為名。《圓覺經》則以其為大力鬼王之名。《圓覺經略疏》卷下之二云:「食人精血,其疾如風,變化稍多,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為王。」《大智度論》云:「宰官之人,枉濫人民,不順治法而取財物,以用布施,墮鬼神中,作鳩槃茶鬼,能種種變化,五塵自娛。」薛荔多,諸經論多以閻魔王界為餓鬼之本住所,或稱為薛荔多界、餓鬼世界,而以閻魔王為其主。《正法念處經》卷十六則舉出二處:(一)住於人中者,是人中鬼。(二)住於餓鬼世界,即住於閻浮提之下五百由旬,長廣三萬六千由旬。《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則謂,除本所住處閻魔王界外,於贍部洲住有二種鬼:(一)有威德者,住於好山林、宮殿、清凈處。(二)無威德者,則住於種種雜穢不清凈處。
西方廣目天王住周羅善見城,領龍、毗舍闍眾二部鬼眾守護西洲兼及余洲。毗舍闍,此譯啖精氣鬼,神將,食人及五穀精氣之惡鬼。
北方多聞天王:又作毗沙門天王,有可畏、天敬、眾歸三城,率夜叉、羅剎二部鬼眾守護北洲兼及余洲。
四天王及其天眾之壽量皆為五百歲,且其一晝夜即相當於人間五十年。其身量為半由旬,天衣長一由旬,寬半由旬,重半兩。天人一出生即形相圓滿有如人間五歲孩童。
二十四諸天
二十諸天為佛教的護法神。漢傳佛教中,某些宗派又吸收了三位道教神祇,以及天龍八部的緊那羅王而成為「二十四天」。「二十四諸天」是指在二十諸天里再加上四位天神而組成「二十四天」的。二十諸天的名稱是由婆羅門教譯來的,二十四諸天分別是:一大梵天,二帝釋天,三多聞天王,四持國天王,五增長天王,六廣目天王,七金剛密跡,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羅,九散脂大將,十大辯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韋馱天神,十三堅牢地神,十四菩提樹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宮天子,十八月宮天子,十九娑竭龍王,二十閻摩羅王,二十一緊那羅,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東嶽大帝,二十四雷神。
東嶽大帝
東嶽大帝又稱泰山神、泰山君、五嶽君,排於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嶽之首。相傳為盤古王的第五代孫,它掌握人們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貴賤和官職,是萬物之始成地。自戰國至漢代,泰山始終是君主告成於天的封禪聖地。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說:「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秦漢之前,古人認為泰山為「峻極之地」,是人與天相通的神地所在,對之特別崇拜畏敬,謂泰山之神即東嶽大帝。傳說,東嶽大帝為盤古第五代孫和72司掌管者。東嶽大帝是我國民眾普遍信奉的神通廣大的一位尊神,神之來歷據東方朔撰《神異經》所言:「盤古終世之時,其子名赫天氏。時有三皇代出,赫天乃人居一山,於此時代代相傳,故其山後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有子前勃氏,骨勃子玄莫氏生二子,長名金輪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彌輪仙女。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入腹,覺而有娠。生二子,長回金蟬氏,後稱東華帝君;次子金虹氏。後稱東嶽帝君。」金虹氏積德之初,因在長白山中佑民有功,伏費氏時即被封為太歲,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以崇為名,先被尊稱為太華真人,彌輪夫人乃水一天尊之女。據說神農時,泰山神被賜天符都官,名號府君,後至堯、舜、禹、場周秦漢魏之世,也一直都在天都府君之位。
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中,一直都認為泰山是管轄鬼魂的地方。《三國志·管鉻傳》記有管路和兄弟所言:「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後漢書·烏桓傳》說:「其俗謂人死,則神遊赤山,如中國人死者魂歸岱山。」《後漢書·方技傳》則載:「許峻自雲,嘗篤病,三年不愈,乃謁泰山請命。」《三教搜神大全》則說:「漢明帝時,封泰山神為泰山元帥,掌人間居民貴賤高下之分,祿科長短之事,十八地獄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所以《岱史》引道經言:「五嶽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岱(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職、生死、貴賤等事。」《風俗通義·正失》亦載:「岱宗上有金崔玉策,能知人年壽修短。」《五嶽記》則稱「東嶽泰山神天齊王,領他官仙女九萬人。」
泰山治鬼魂之說,漢魏間已經盛行。但《日知錄》說:「考泰山之故,仙論起於周末,鬼論起於漢末。」《茶香室叢鈔》引《封禪書》內容,終於將神仙、鬼魂統一於泰山神的管轄之下:「泰山有天主地主之詞,其義即緣封禪而起。王者於此報天放有天主打,王者於此報地,故有地主調。死者魂歸泰山,即歸於地主耳。」這使泰山神終於有了雙重的神性職能。我國歷史上的歷代帝王,從秦始皇到清乾隆帝,都曾接撞到泰山進行過封禪祭掃活動。所謂泰山封禪,據《茶香室叢鈔》引《史記正義》云:「泰山上築上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日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神道屬天,王者即封泰山以報天,則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屬地,王者既禪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諸山以報地,則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請山有鬼道矣。」這種官把泰山的歷史十分悠久。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前二年(前219),就率群臣東封泰山,在岱頂刻石頌德而歸。始皇逝世次年(前209),其少子胡亥即效法乃父再登泰山,並在始皇帝刻石之碑陰,又到其詔書,極力頌揚始皇創世立業之功德。這種隆重的封禪儀式的目的,就是告成於天,借泰山向天下誇耀自己的事業中文治武功的功業。但有唐以來的封禪泰山,給泰山加以至尊至貴的尊號,則有借泰山之威勢而求庇佑之念意。據文獻記載,武后垂拱二年(686)七月初一日封東嶽為「神岳天中王」。萬歲通天元年(696)四月初一日又尊封為「天齊君」。唐開元十三年(725)玄宗皇帝加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7)十月十五日,沼封為「東嶽天齊仁聖王」。祥符四年(1011)加封尊號為「東嶽天齊仁聖帝」。元世祖、明太祖對泰山之神,也都相繼敕贈了較高的封號以榮神之威勢。
在山東泰山腳下泰安市,有專門祭把東嶽大帝的場所「岱廟」。東嶽大帝本來只是在岱泰山受祭掃,由於歷帝王推崇封禪,全國各地禮敬東嶽大帝亦蔚然成風。舊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大帝的神誕,廟觀中祭把,祝禱的活動十分隆重,其香火之旺盛,幾遍於全國各地。自宋朝始,每年此時立泰山廟會,以祭東嶽大帝,地點在東嶽廟即岱廟。除祭祈活動外,增加了經濟活動,服務於八方朝拜者。東嶽大帝是漢族民間傳說中主管世間一切生物(植物、動物和人)出生大權的。紀念他的目的是祈求他在人死後早放靈魂,投生轉世。遊行時除抬東嶽大帝塑像外,還用人裝扮成各種傳說中的鬼神形象,組成宗教遊行隊伍,到大街小巷遊行。善男信女向遊行隊伍燒紙錢、點香燭、叩頭,以祈求大帝保佑冥間親屬免受折磨。泰山以外,以北京東嶽廟最為著名,是元明清朝廷舉行祭岱儀式的場所。
東嶽大帝《回生寶訓》:「天地無私,神明鑒察。不為祭享而降福,不為失禮而降禍。凡人有勢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貧窮不可欺盡 。此三者,乃天運循環,周而復始。故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損人利己,切宜戒之。」
雷祖天尊
雷祖天尊,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是漢族神話中主管打雷的神。雷是懲罰罪惡之神,人如果做了壞事或違背誓言,就有可能遭五雷轟頂死去。漢族民間把雷神的生日定在農曆6月24日,這一天要舉行祭祀儀式。據《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稱,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說是軒轅黃帝升仙以後成為雷精,主雷雨之神,雷祖為其封號。雷祖居於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三十六面,由三十六神司之。行雷之時,雷祖擊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雷部有神三十六名,皆當時輔相有功之臣。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則稱聞仲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其率領之雷部催雲助雨護法天君共有二十四名。其中有道觀內常有供奉的律令大神鄧元帥忠,銀牙耀目辛天君環,飛捷報應張使者節,左伐魔使苟元帥章,右伐魔使畢元帥環等天將,還有陶天君榮、龐天君洪、秦天君完、趙天君江、董天君全、袁天君角等等。雷公、雷神的崇拜,漢族民間古已有之。但是,在神系中設置雷部,並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其事,當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時期,道教神霄、清微諸派,崇尚施行雷法,於是,雷之功能不僅在於施雨,而且擴大到了主天之禍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就稱,要對「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者,即付五雷斬勘之司,先斬其神,後勘其形,以致勘形震屍,使之崩裂。
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在漢族民間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屬於道教四御之一,位居玉皇上帝之下,全稱為「中天紫微北極大帝」,紫微又叫紫微垣、紫宮、紫微星,位處三垣之中的中垣,是星座上屬帝王之所居,皇宮又叫紫禁城即是這一來歷。紫微星是位於上天的最中間永遠不動,位置最高的星,故最為尊貴,是「眾星之主」,因此對他極為尊崇。紫微大帝執掌天經地緯,以率諸星斗曜辰,節制鬼神並雷霆。《北陰酆都太玄制魔黑律靈書》曰:「昔北極紫微玉虛帝君,居紫微垣中,為萬象宗師,眾星所拱,為萬法金仙之帝主,上朝金闕,下領酆都。」按《老子猶龍經》云:「紫微北極玉虛大帝,上統諸星,中御萬法,下治酆都,乃諸天星宿之主也。北極驅邪院是其正掌也。」統領北極四聖部眾、七政四餘、日宮月府兩曜星君、五曜星君;北斗七元、左輔右弼、三台星君,南斗六司,中斗三真二使,十二本命星君,雲天二十八宿,六十甲子太歲星君、周天列曜星君,天罡大聖,魁罡星君,羊擎斗中神煞,普天星斗,河漢群真。
在道教神仙譜系中,最高的神為「三清」。「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住的三處勝境:玉清聖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合稱三清境;又指分別居住境的道教三位至尊神:玉清大帝元始天尊、上清大帝靈寶天尊、太清大帝道德天尊。三清有四位輔佐的天神,地位僅次於「三清」,分別是:玉皇大帝、北極紫微大帝、天皇大帝和后土黃地祗。四御之首為玉皇大帝,其次為北極紫微大帝。北極紫微大帝位居天的中央,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及四時節氣等自然現象。
紫微北極大帝在全國許多地區供奉,它來源於我國古代的星辰崇拜。北極是北極星的簡稱,又稱「北辰」、「天樞」,居於紫微垣內。《上清靈寶大法》卷四說:「北極大帝,則紫徽垣中帝座是也。按《天文志》云: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側。蓋半出地上,半還地中,萬星萬炁悉皆左旋,惟南北極之樞而不動,故天得以動轉也。世人望之在北而曰北極,其實正居天中。為萬星之宗主,三界之亞君,次於昊天,上應元炁是為北極紫微大帝也。」紫微星號稱「斗數之主」,古來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當成「帝星」,所以命宮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紫微星就是北極星,也是小熊座的主星。北斗七星則圍繞著它四季旋轉。如果把天比作一個漏斗,那紫微星則是這個漏斗的頂尖,這種象「被群星圍繞的紫微星」的人稱作紫微下凡的命,但是被圍繞的範圍有大有小,生在家為一家之主,生在國為一國之主。
至於紫微北極大帝的來歷,《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引《北斗本生經》曰:「昔龍漢初劫,有周上御國紫光夫人於上春日,遊玩至溫玉池邊,方脫衣澡盥,忽感蓮蕊九苞,一開發,化生九子,夫人護抱鞠養宮中,志願性成聖哲,佐輔乾坤,諸子洎壯冠乃各修,園地功行俱滿,白晝衝天,並受得三清貴職矣!天皇大帝,長子也,紫徽上宮紀綱,元化眾星主領。紫微大帝,第二子,佐北極中目明堂布政下土。」
《後漢書》卷四十八謂:「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紫微垣又稱紫微宮,後來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紫禁城。道教認為,北辰是永久不動的星,位於上天的最中間,位置最高,最為尊貴,是「眾星之主」,「眾神之本」,因此對它極為尊崇。《晉書·天文志上》謂:「北極五星,鉤陳六星,皆在紫微宮中,北極,北後最尊者也;其細星,天之樞也。」並以之為「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唐代孔穎達《書·說命中》疏:「北斗環繞北極,猶卿士之周衛天子也,五星行於列宿,猶州牧之省察諸侯也,二十八宿佈於四方,猶諸侯為天子守上也,天象皆為尊卑相正之法。」道經中稱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的職能是:執掌天經地緯,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諸神,是一切現象的宗王,能呼風喚雨,役使雷電鬼神。如《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卷上曰:「北極紫微大帝掌握五雷也。」《玉樞經》又曰:「斗中復有尊帝二星,大如車輪,若人見之,留形住世,長生神仙。」
由此紫微大帝受到歷代帝王的崇祀,尤其在宋代,常與玉皇大帝一起奉祀。四川大足等地,還可見到宋代塑造的紫徽大帝神像。《明史·禮志四》載:明時,宮廷還敕建了紫微殿,「設象祭告」。其形象是一身帝王打扮,旁邊有威風凜凜的武將護衛,十分高貴威嚴。紫徽大帝的神誕日相傳是農曆四月十八日。《星主寶誥》:「至心皈命禮!大羅天闕,紫微星宮。尊居北極之高,位正中天之上。法號金輪熾盛,道稱玉斗玄尊。旋璣玉衡齊七政,總天經地緯。日月星宿約四時,行黃道紫垣。萬象宗師,諸天統御。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萬星教主,無極元皇。中天紫微,北極大帝。」
推薦閱讀:
※金剛經靈異錄
※(原創視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5 持經功德】(講經通俗版)
※太極金剛朱天才:論太極拳的「圓」 ▏本刊第4期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六十九集)
TAG: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