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還與不還都受傷害
校園貸——還與不還都受傷害
近幾年,關於「校園貸」的新聞從未停止過。
「校園貸」是指在校學生向各類借貸平台借錢的行為。那些無力承擔卻又有著高端消費需求的天之驕子們,在洗腦式的貸款廣告中迷失了方向,成為校園高利貸的犧牲者。從校園貸出現後,已經有無數學子因此而陷入還貸的無底洞,更有甚者,因無法承擔後果的學子們,被逼無奈走向了死亡。但這並不是最嚴重的,最讓人感覺到悲哀的是針對女大學生推出的「裸貸」,以女孩的裸照為抵押,無法償還貸款,只能承擔身敗名裂的下場,無法承擔的,要麼家人為其還款,要麼自己自殺死亡。
這是校園貸血的代價。
但是最近,一條與校園貸相關的另類熱點新聞刷屏了:央視網消息,400多名大學生為了買昂貴的手機向「校園貸」伸手,擁有手機後這些大學生並沒有還錢,於是成了被告。令人震驚的是,法院開庭後盡然無人應訴,經過調解只有3人主動還錢。而這些大學生不還錢的理由是,「校園貸」屬於違法,這樣借的錢不用還。這條消息帶來的漣漪效應非常大,這些大學生用自己「反套路」的方式,給了校園貸一次有力的回擊,卻因此賠上了自己未來的信譽。
從「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望而付出血的代價」到「反套路校園貸而賠上自己的未來」,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我感覺到中國新一代大學生無可避免的悲哀。城市與農村經濟條件的對比,大學生消費能力與消費慾望的失衡,讓這些天之驕子們無法正確面對自己的內心需求,並因此鋌而走險。
「校園貸」就是抓住了這樣的時機。「校園貸」廣告的特點很簡單,就是「洗腦」。走進大學可以發現,角落裡貼滿了各種小廣告,內容簡單粗暴——小額貸款,安全、快捷、方便、隨借隨貸;只需身份證,就可以借款;只需兩小時,立刻到賬......久而久之,大學生很容易被洗腦。這種洗腦,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就是利用了單調重複帶來的催眠效應。而尚未踏入社會的大學生們,如果無法正確面對內心的攀比心、虛榮心和消費慾望,很容易被催眠成功,成為洗腦之後的「校園貸」犧牲品。
大學生活本該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好的青春年華,脫離了高中三年魔鬼式的競爭,能夠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未來的目標而努力積累知識,這是多麼值得珍惜的事!然而,涉世未深的學子們,卻因「校園貸」而陷入了無法掙脫的牢籠,甚至跌落到死亡的深淵裡。
所以,對於大學生們來說,「校園貸」——還與不還都受傷害!
作為專業的心理工作者,我為「校園貸」的危害感到痛心,為學子們的墜落感到悲哀,我更為我們的社會感到無奈。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特別是農村家庭,可能是傾全家之力,才讓這個孩子走出農村,走向大學的校園。但是,出現這樣社會形態,僅僅是「校園貸」的責任嗎?難道就沒有什麼方式可以讓這樣的悲劇儘可能的避免嗎?
當然有!只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三觀,讓孩子建立良好的規則感;只要家庭和學校能夠更多的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只要我們的社會多一些律法管控,為大學生們撐一把保護傘……其實,有太多方式可以讓孩子做到自律,有太多可能把預防變成可能。
校園貸只是一種社會現象,卻引發了大學生青春的毀滅戰爭。願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協同一致,共同努力,從根源入手,讓每個孩子擁有拒絕傷害的能力,那麼,大學校園的美好青春才成為可能。
推薦閱讀:
※我最好的朋友死在校園貸下
※校園貸的迷霧
※樂信上市:當他和趣店還都是青澀少年時
※花四十萬做了場換腎手術,差點把命丟了丨冒牌真探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