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揭秘人性:戰爭與和平
心理引言:戰爭即和平,奴役即自由,無知即力量。——奧威爾 《1984》 ——心靈咖啡網
史蒂芬 ? 平克 15 歲時是個無政府主義者,認為人們不需要警察來維持和平,政府要處理的問題其實就是政府這種形式本身。如今已經 57 歲的平克博士自己辯稱,在 1969 年, 「如果你不是個無政府主義者,沒女孩子願意跟你約會。」 那時,即便在飯桌上,他也會和父母爭論人性。父母說: 「沒有警察會變成什麼樣子?」 他答道: 「沒有警察我們會做什麼?搶銀行?當然不會。所以說,警察沒什麼用。」
平克的家鄉加拿大的蒙特利爾 「以民風有禮和犯罪率低著稱」。然而,1969 年 10 月 17 日,當地警察和消防員舉行罷工,他見證了自己第一個人性假說的失敗。「地獄之門大開,」 平克回憶說, 「短短几個小時,全城已然大亂,搶劫、暴動、縱火,甚至還發生了兩起謀殺,而警察不過上午才宣布罷工而已。」
20 世紀 60 年代風起雲湧,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也使平克對人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終使他走上了科研之路,成為世界頂尖的語言學家,而後又成為演化心理學理論的頭號支持者。在平克的一系列暢銷書中,他主張人的心智,從各種情緒到決策機制再到視覺認知,都經由自然選擇而逐漸成型。
任何否定進化對人類精神世界有著深刻影響的言論,平克都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不論是自信能夠有目的地改造兒童的社會工程師,還是雄心勃勃意圖重建城市烏托邦的現代主義建築師,都沒逃過平克的口誅筆伐。在他看來,儘管已經到了 21 世紀,我們依然鋌而走險,對進化的大腦熟視無睹。
平克的新書《人性中的天使》(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再次讓許多評論家大跌眼鏡——他開始研究生命最原始的活動之一:暴力。該書 802 頁的論述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幾千年來,暴力現象大大減少;不管採取哪種統計方法,即便將自殺率以及戰爭傷亡列入考量,結果依然如此。
這個觀點似乎與演化心理學的理論不符。在人們的印象中,演化心理學家一向主張石器時代的行為模式已經成為人類固有的本性。不過,在平克看來,那不過是對演化心理學的誤解。他認為,我們進化的大腦能夠對不同環境做出反應,並不局限於原始的模式。在合適的條件下,大腦能夠指導人類營造和平的生活氛圍。
為迎合讀者口味,平克在書中描繪了各種可怕的暴力細節,比如割鼻或是其他折磨異教徒的手段。他 1994 年出版的《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 The Language Instinct )也是如此;從那時起,平克又多了一個身份——暢銷書作家。誰還能想到,他的第一本出版物竟然叫做《三維空間心理意象的呈現和操控》( The Represent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pace in Mental Images ),內容取自他艱深晦澀的哈佛碩士論文。
從不規則動詞開始的事業
1976 年從麥克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畢業之後,平克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那時,他堅信投身心理學研究能讓他一探人類精神世界的究竟,用科學精確地解釋一切困惑。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 「用這種方式去理解人性戳中了我。」
不過他很快就意識到人性探索要暫放一邊, 「博士論文的課題不可能是人性這一寬泛概念」,他說, 「所以我轉向更為具體和基礎的學術研究。」
一開始,他鑽研腦部視覺形成機制——大腦如何將持續接受到的大量視覺信息生成意義。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平克意識到許多科學家都在從事視覺認知的課題研究。於是他將目光投向語言學,並由此開始了對語言的深入研究。
史蒂芬 · 平克:語言是通向人性的一扇窗。
語言能力的形成到底是後天習得還是先天系統運作,語言學家一直爭論不休。平克將注意力集中到了一個看上去無關痛癢的語言現象:不規則動詞。儘管大多數動詞時態都有規則可依,但仍有一些動詞遊離於規則之外。比如 speak 的過去式並不是簡單的變形 speaked ,而是 spoke 。
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期間,平克專心研讀兒童的言語記錄,尋找兒童動詞習得過程中體現出的一些有跡可循的錯誤模式。通過研究,他提出一種假說:我們大腦有兩套語言系統,一套負責綜合語言要素來表達含義,另一套像詞典一樣負責存儲這些語言要素。
這個研究讓平克確信語言功能有著深厚的生理基礎。一些語言學家認為語言只是大腦進化過程中的副產品。平克不以為然: 「語言與人性密不可分,說語言是偶然產生的,簡直不可理喻。」
平克認為語言是人類經過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種適應功能。通過不斷的再生和優化,語言同手、眼等器官一樣也在進化。 1990 年,平克和他的學生保羅 ? 布魯姆(Paul Bloom,現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聯名發表論文《自然語言和自然選擇》( Natural Language and Natural Selection ),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在這篇論文啟發下,平克出版了《語言本能》,該書迅速走俏,成為當時的暢銷書,隨後還入選學術期刊《美國科學家》( American Scientist )評出的 「20 世紀百本最佳科學書籍」。憑藉此書的成功,平克得以拓展研究範圍,重新開始思索更寬泛的人性問題。
此後的 17 年,他不斷有著作出版,既有探討人性的《心智探奇》( How the Mind Works )和《白紙一張:人類本性的當代否認》( The Blank Slate ),又有著眼於不規則動詞研究的《詞與規則:語言的成分》( Words and Rules )。這些書稿都是在他和妻子共同生活的公寓里完成的。平克的妻子是著名小說家麗貝卡 ? 戈爾茨坦(Rebecca Goldstein),兩人目前住在科德角。
樂觀的理由:演化心理學解釋了人類一直在朝著積極的方向進化
身為一名公共知識分子,平克常常參與到受人矚目的演化生理學論戰中。1997 年,哈佛古生物學家史蒂芬 ? 傑伊 ? 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公開指責平克和其他演化心理學家,稱後者在人類存在的各方各面都能看出些細緻 「調教」 出來的適應特性。
【2】心理學揭秘人性:戰爭與和平來源:果殼網 發布時間:2012-08-23 10:13:25 編輯:PSYCOFE-Liz心理引言:戰爭即和平,奴役即自由,無知即力量。——奧威爾 《1984》 ——心靈咖啡網
古爾德寫道,演化心理學, 「假如其支持者能夠把拉幫結派的習性和極端達爾文主義的狂熱轉化為幾分謙遜,還算有些用處。」平克也毫不客氣地回應, 「古爾德不過是在拼湊胡言亂語,詆毀對手,抬高自己。」(古德 2002 年去世。)
平克還加入有關心智的性別之爭。2005 年,時任哈佛校長的勞倫斯 ? 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表示,科學和工程學領域的終身教女性授只佔很少一部分,其中一個原因是 「先天能力問題」 。此言一出,眾皆嘩然。
平克(2003 年從麻省理工轉投哈佛)站在薩默斯一邊,並進而跟哈佛同事、心理學家伊莉莎白 ? 史培基(Elizabeth Spelke)展開了一場高調辯論。平克認為男女大腦運作存在生理上的差異,看上去微不足道實則相當關鍵。史培基爭論說這些差異不值一提,而且演化心理學理論在這場辯論中沒有意義。
「人類現在的職業追求、所做的決定,同更新世(Pleistocene)的生存問題有本質不同。」史培基博士總結說, 「目前根本就不清楚人類遠古時進化出的行為動機在現代條件下是怎樣發揮作用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平克的新書《人性中的天使》是對這類質疑的回應。在同史培基博士爭論時,平克無意中發現有關暴力的歷史統計圖表,然後萌發了寫這本書的念頭。
2006 年,平克受邀撰文,主題是 「你對什麼持樂觀態度?」 平克的回答是:暴力的減少。文章引起的反響讓平克始料未及, 「我不斷收到學者的反饋,他們告訴我說 『與此相關的證據比你想的多得多』(※此處已更改),而這些學者的研究方向我之前很少涉足。」
證據不斷發來,各種實例表明英國以外的其它地區暴力也在減少,從戰爭的死亡率到受虐兒童的比率,不一而足。 「我想, 『好像這一切是有預謀的』,其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接著我意識到可以寫本書。」 平克說。他開始著手整合數據,尋求解釋,同時對演化生理學的陳詞濫調發起挑戰。
「演化心理學認定人類要不斷鬥爭才能生存,這種帶有宿命論色彩的理論飽受詬病。」對此,平克並不認同,「假如人類不過是嗜血的猿類,暴力深植於基因之中,那追求和平又有何用呢?」史蒂芬 · 平克:演化心理學恰恰解釋了為什麼人類一直在朝著積極的方向進化,以及如何進化得更好。
文明的影響
《人性中的天使》書中對暴力發展史的論述讓很多專家印象深刻。「平克的成功在於將零散的曲線組合成宏偉的模式圖,生動展示了暴力的減少跟情感的增多以及更為複雜的文明進程。」 挪威奧斯陸和平研究協會的教授尼爾斯 ? 格萊迪奇(Nils Petter Gleditsch)如是評價。
平克在書中指出,幾千年前世界上出現第一批國家,從那時開始人類社會的暴力現象開始減少。證據就是考古學的研究結果和對於今日無國家社會狀況的觀察。國家誕生之後,暴力事件發生率呈現階段性下降趨勢。平克承認,這個結論很難讓人接受,不過他認為這種質疑更多源自主觀心理感受而非客觀數據統計。暴力事件帶給人們情感上的衝擊,讓人忽視暴力一直在減少這個事實。
當然,他也沒有忽視 20 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陰霾,不過他覺得這與自己的觀點並不矛盾。戰爭的數據統計顯示出戰爭暴力發生時機和規模的隨機性,在他看來,過去的那個世紀是運氣不好罷了。
史蒂芬 · 平克:暴力不過是人類祖先掌握的眾多能力之一,人性是個複雜的組成……即便人類確有暴力傾向,相應的我們也擁有同情、合作、自我控制等積極的意願。
表露出哪種傾向,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人類社會發展早期,無國家的狀態刺激了暴力的發生,人們只能通過復仇來伸張正義。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常常放大自己的痛苦而低估他人的感受。這種認知上的偏差往往促進流血事件的循環發生。但是,文明的發展漸漸改變了社會的基本規則,暴力開始衰落。儘管早期的國家統治專橫粗暴,但的確遏制了即將失控的仇殺行徑。
再到後來,活字印刷的發明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人們通過語言產生的新想法得到很快地傳播。 「人們有了讀寫能力,壞的思想受到衝擊;人們有機會去進行新的嘗試,在此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教訓。」 平克說, 「這使得我們從人性的原始衝動中解脫出來。」 這些想法進一步削減了暴力,而平等的思想讓女性擁有更多權力。平克稱,經統計女性比男性有更多和平的意願。
基本上評論界對於平克這本新書還是充滿興趣的,儘管評價毀譽參半。伊莉莎白 ? 科爾伯特(Elizabeth Kolbert)在《紐約客》中稱之為 「讓人困惑、坐立不安且充滿疑惑」 的一本書,並以 「仇恨、瘋狂和殘忍沒有消失,而且也不會消失」 收尾。
平克也不屑地在自己的網站上發表回應: 「這是本書所要傳達的信息?任何一個有良心的書評家都不會得出這種結論。」
暴力的減少的確毫無爭議,但它很有可能再度盛行。平克認為,既然已經了解暴力減少的原因,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促成和平。他贊同政治學者約書亞 ? 戈爾茨坦(Joshua S. Goldstein)的觀點——「想要和平,就為正義而戰」 是錯誤的; 想要和平,就該為和平而奮鬥。
「人類那些自私自利的偏見不過是心理學的小花招,」 平克說, 「在任何爭論中,人們都認為己方是正確的,而對手則是魔鬼。」
或者可以這麼說,他新書的主旨就是,想要和平,先了解心理學。
(文 / CARL ZIMMER)
推薦閱讀:
※第09章 人性之辯 盡心之說
※關於人性的故事?
※人性的真、善、美
※為什麼我周圍善良的人大多都得不到好報,心腸歹毒的人卻過的很好?
※五千年中國人性隱秘首次大披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