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鍋爐房」如何變身「生態園」
07-31
山西:「鍋爐房」如何變身「生態園」 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山西焦煤集團的煤炭產量超過了1億噸,年銷售收入超過了1000億元,成為山西第一強企業。成就如此,該集團董事長白培中卻覺得美中不足——煤炭的成分還是太大了,雖然也有像財務公司年創收6000萬元的新亮點,但產業鏈的延伸、非煤產業的突破還是相當柔弱。山西焦煤必須儘快走出老模式,創造出高質量、高效益的新機制。 成也煤炭煩也煤炭。山西焦煤的發展軌跡也是山西省近年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負增長到兩位數增長 在剛剛結束的山西省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省長王君在報告中披露,預計2010年山西全省生產總值達到8700億元,比2009年增長13%;財政總收入完成1810億元,增長17.8%;一般預算收入完成970億元,增長20.3%。上述三指標分別是2005年的2.1倍、2.4倍和2.6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5640元、4730元,增長11.8%、11.6%。 從2009年的負增長,到2010年的增幅13%,儘管重新走上了快速增長的發展道路,但山西人並沒有簡單增長的成就感,而是苦尋新的、綠色、生態化發展道路。 多年來,倚重煤炭、甚至是一煤獨大,成了山西經濟的特色。 有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山西調運到全國各地的煤炭有近百億噸,僅去年一年通過大秦鐵路(601006)運出山西的煤炭就有4.05億噸。煤炭再加上山西本土電廠、以山西煤炭為主要原料的各地火力電廠構成了我國基本能源的基礎。採煤、發電,要付出水資源流失、采空、沉降、空氣污染、煤礦事故等多種沉重代價。 山西是全國人民的「鍋爐房」,這種說法雖然有些幽怨,卻也是事實。這還不是最主要的,煤炭不可再生,枯竭以後怎麼辦?這才是山西人民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逐漸意識到了資源經濟的嚴峻性,在可持續性發展方面投入的精力越來越多。特別是2010年下半年,幾乎把全部的精力用在構建長遠發展機制、創造更加適合山西省情的發展方式上來。 2010年7月29日,省委書記袁純清在該省領導幹部大會上指出,山西必須以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為重點,加快推動轉型發展和跨越發展。當年年底,國務院批准山西設立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能不能再造一個新山西 能不能再造一個新山西 雖然有浦東新區、濱海新區等8個國內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及德國魯爾工業區、美國休斯敦地區等地先行發展的經驗,但資源型經濟的轉型,依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山西將如何走出試驗區的發展特色?這一問題歷史性地擺在了山西人民面前。 試驗區如何行進?除了「先試先行」,還沒有成型配套的政策或模式。省委書記袁純清意識到,轉型發展概括地講就是,傳統產業抓提升,新興產業抓培植。抓傳統產業的提升,主要是發展循環經濟,讓煤、焦、電、冶、建材等傳統產業循環起來,產業延伸出來,效益提高上來,使循環的過程成為提升的過程。就煤炭來說,要挖好煤、用好煤。通過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提高循環化程度,做到清潔挖煤、安全挖煤,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生態的破壞,防止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生產事故。在此基礎上,在用好煤上下功夫,把煤作為燃料和原料,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深度開發利用,吃干榨盡,產生最大效益。總之,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資本優勢,堅持提升傳統產業和壯大新興產業,兩條腿走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持續把轉型的文章做下去,發展空間巨大,山西前途無限。 袁純清強調,跨越發展的實質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更高水平的發展,是量和質的統一,既包括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也包括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效益提高、質量提升,既包括經濟規模擴大、總量增加,也包括發展方式集約化、現代化,既包括經濟實力增強,也包括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和增進人民福祉。實現跨越發展,必須加快從單一產業結構向多元現代產業體系邁進,加快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邁進,加快從資源大省向經濟強省邁進,加快從低水平的基本小康向高水平的全面小康邁進。 省長王君指出,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轉型跨越發展為目標,以推進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產為重要保障,大力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在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基礎上,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中西部現代物流中心和生產性服務業大省、中部地區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再造一個新山西。尋找新的增長點 近一段時間,抓住機遇、緊貼實際推進國家資源性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已成為山西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晉中市是山西「一核一圈三群」(太原核心區、大太原都市圈、晉北中部城鎮群晉東南中部城鎮群晉南城鎮群)中重要的一個城市,市長張璞表示,目前,該市2011年已儲備49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3034億元,今年年度計劃560億元,包括吉利一期10萬輛新能源汽車和發動機研發製造產業化項目,這也是山西今年在新能源項目中,重點推進的一項內容。 臨汾市委書記謝海說,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都是高於第一和第二產業的,而我們的實情是「一產弱,二產強,三產薄」。他提出,在現有的水平上,應該出台細化的評價體系,讓第二產業的結構也更趨於合理。比如運輸結構,「太原鐵路局的運輸總量黑白比為77∶23,這就意味著,每運出100噸物資,就有77噸是煤炭,23噸是白貨,白貨包括水泥、機械等。去年,太原市的運輸總量是5億多噸,煤炭就佔了4億多噸。」這一結構的變化意味著山西經濟構成的變化。 除了以煤為主支柱產業的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轉型跨越發展也正成為山西人蓄勢待發的新的增長點。山西出版集團黨委書記齊峰說,一部3D電影《阿凡達》,全球票房超過25億美元,同時帶動3D電視的出現,這是文化產業與高科技結合產生的巨大效益。科技的發展,不僅使「文化+科技」成為時代發展的要求,而且為產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文化之所以成為產業,關鍵就在於一些科技手段被應用到文化領域。為此,山西省要著力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努力推進文化領域的科技創新。另外,要著力鼓勵文化創新,支持大型文化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引進科技人才,開發科技含量較高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讓文化「軟實力」發揮「硬效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纖纖花蕊攝影圖片】生態攝影
※生態生活——好動不等於多動,多動不等於沒救
※一個人的狂歡帶動一個群體的狂歡和詩歌生態的重塑:有話要說(2011)
※楚天綠葉丨精耕細作,只為這一捧大別山的米~
※感染微生態學的若干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