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表現方法

從藝術發展史上看,人與自然、環境、天的形態是否合拍、是否和諧這件事只能被感知,而不能被預測。在對美與丑的評判中,唯一能感知的量就是比例,關係對比是衡量兩個事物之間是否和諧的唯一手段。幾乎所有的審美過程都是基於「比例」進行的,審美對象的形態特徵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比例在審美過程中期了主導作用。比如,一個人的面容是否嬌好,取決於五官的空間相對位置;眼睛好不好看,又取決於眼瞳、眼瞼之間的相對位置與大小比例關係。色彩的對比也有令人舒適和不安的區別。因為顏色的本質是光波的振動頻率,所以顏色搭配也可以認為是在時間場里的一種快慢對比。音樂和顏色一樣,表現力依靠的是旋律、節奏和音色,都是在時間域里物體振動強度和長短的關係對比。

( 圖片來源:http://paulkiritsis.net)

(圖片來源:www.wp.od.ua)

鸚鵡螺各個半徑之間呈黃金分割比例

也難怪畢達哥拉斯把美絕對地歸於數字。用數字衡量比例是沒錯的,當建築像帕特農神廟一樣穩固,符合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黃金分割率的時候,我們知道它是美的,因此可以猜測到這個比例可能就是自然形態的一個基本「自然頻率」。問題是,黃金分割可能只是千萬個可能的最佳比例裡面的一種,其他比例還很難用固定數值來衡量,比如體積搭配,顏色搭配,旋律和節奏搭配,氣味搭配等等。一顆大樹的樹冠、樹榦、樹枝、樹葉分布得疏密有度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這課大樹是美的,但是我們無從得知為什麼這樣就是美的。同樣,我們不可能知道最佳分割率為什麼會發生在這個1:0.62上,也不知道基本特徵會不會發生在其他的數值上。同時,黃金分割率並不是唯一的美的化身,其他的比例為什麼也會有美感的搭配?令人舒適的顏色搭配背後有數值在制約這兩種顏色光波頻率的對比關係嗎?背後的規律可能人類永遠不會知道。如果知道了,也將是個麻煩事: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會直奔審美主體,世界被標準的審美所充斥,所有的矩形都是1:0.62,這時黃金分割率還美不美了呢?「丑之不存美將焉附」?那個世界是不是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美」?醜惡成了「物以稀為貴」,想想也夠恐怖的了。

人類藝術形式和創造美感的第一步是模仿,模仿自然中那些符合自己審美觀的各種比例關係,也就是模仿能與自己自然頻率產生共振的關係比例特徵。

我們有個說法,叫做「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藝術高於生活不假,但是未必全都來源於生活。如果藝術家只是再現生活,總結概括生活,藝術怎麼可能高於生活呢,高出來的這一塊是從哪兒來的呢?如果一個畫家想畫一張少女的臉,這張臉的五官相對特徵尺寸取了地球全幾十億女性公民的平均值,畫中人絕對不會是人們夢想中的臉部黃金分割。單純來源於生活的概括是不可能高於生活的。這種說法有點像亞里斯多德的學說,他認為精神概念完全來源於對現實事物的概括,我是不太相信的。顯然,單純的模仿還不足以產生到目前為止的藝術成就。經典音樂作品裡,除了維瓦爾第在「四季」理里有鳥鳴和溪水潺潺的模仿,其他人很少有把自然的聲音直接搬進樂隊的。埃及金字塔、希臘帕特農神廟、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不知道模仿的都是自然界里的什麼?在自然界里是找不到它們形象的原型的。看來,藝術高於生活但不完全來源於生活,只靠觀察生活還不足以創造出藝術。

康德的美感定義很對,美感天生存在於人的心靈之中。莫扎特作品以旋律見長,柔美得讓人心碎。這些旋律是莫扎特觀察到了大千世界的旋律以後概括總結出來的嗎?顯然不是。小莫只生活了短短35年,生活範圍極其有限,只限制在宮廷和家庭,甚至沒有時間接觸自然,對音樂之外的生活幾乎一無所知,不懂科學,不懂社會,不懂人情世故,連自己的錢財都梳理不明白,那他又是怎樣抓住了人和自然的固有頻率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人與自然的固有頻率比例先天地根植於他的頭腦之中,「高於生活」的那一截原來是預埋在心裡理想國概念與現實概念之間的差距。他只有靠東方哲學裡「悟」的辦法去喚醒心裡存在的理型世界裡的旋律。用科學體系所慣用的「證」的方法,分解的方法,線性的方法,從研究樂理入手是不能成為莫扎特那樣的大音樂家的。

隨著模仿活動的深入進行,人們逐漸開始不滿足於僅對物質世界紛雜信息的照單全收,而是開始主動出擊,專門去獵取那些能引發自身審美共振的事物比例關係。人們發現,現實世界感官量,有些能更強烈地引起人們的共鳴,激發人們的憧憬,而讓其他起次要作用的垃圾感官量在藝術品里消失會更加突出這些主要量的作用。人們開始對感官量進行挑剔和篩選,這個過程好比搭建一部歌劇的舞台背景,人們不可能把一個真屋子連同雜碎擺設統統都搬到舞台上去,而只能在舞台上再現那些最關鍵的信息,比如屋裡要有沙發,牆上要有窗戶和門,再加一具檯燈,這就具備足夠描述室內環境的信息了。這就是人類藝術創造的第二個高度,開始抽取主要特徵,略去次要特徵。

藝術創造的第三個高度是主觀地修改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這時,藝術家們開始猜測自然界的固有頻率,然後引導人們去與這些自然頻率共振。像振動頻率一樣,用比例也可以誘發共振。比例與頻率的共通之處在於:比例是頻率在空間里(物理概念稱為空間域)的表現形式;頻率是比例在時間場(物理概念稱為時間域)里的表現形式。所以,與振動一樣,藝術家在空間里用使用比例也可以激起共振。在空間的概念里,哪些比例能夠引發共振,恐怕會成為人類的千古之謎,黃金分割恐怕也只是人類感知到的一種而已。也正因為普遍適用的「美的原則」是不可被人類所感知的,美的神秘性才能激起追求美的慾望。人體內先天被植入的美感是高級生命用來引導人們符合自然特性而存在的。自然界用共振的各種形式(物理學裡稱為「模態」)向人們展示自然界的秩序,通常以旋律,節奏,比例和對稱等基本要素的組合搭建成無盡的共振點留給人們去追隨。這些自然的秩序人們只有通過「悟」的方式才能感知得到,大自然的基礎特性可以理解為我們東方所說的「道」。雖然畢達哥拉斯的數字美學有些太絕對化,但人們也確實沒有其他的途徑去捕捉美的原則,很是令人無奈。

藝術家們悟到了那些共振點以後,就只對與此相關的表象提煉出來加以強調,再用誇張的關係比例把這些「激振點」描述出來以號召美感,用比例激發聯想。比如畫家有時用線條只強調形狀外廓(線描),有時只用色彩強調物體的吸光特性(水粉、水彩、油畫),有時只用明暗強調光線的強弱(素描)。

到目前為止,人類感覺藝術所掌握的激發審美感的唯一手段是比例。

語言藝術用思維內容直接創造精神世界的生活場景,不是感覺藝術,但其審美特性仍然靠關係和比例來表現。

2012.01.03 Changchun

推薦閱讀:

按摩穴位治療失眠的方法
八字合婚最準的方法是什麼 哪種八字合婚方法最准
(240)#小藝烘烤食譜#馬卡龍烘焙的製作方法【電烤箱食譜】

TAG:藝術 | 方法 | 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