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時代需要創新的科普
目前,國務院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這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新的歷史階段的必然要求。創新創業的基礎是國民素質的提高。而科學素質則是國民素質的核心,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核心競爭力。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範圍內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正發生知識化、信息化的深刻變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發展對公民科學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的科學素質已越來越成為國家和諧與穩定、創新與發展的基礎,成為推動一個民族前行的重要動力。
科學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理想追求。科技發展的歷史中涌動著大國興衰,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催生出一批新的強國。當前新科技革命已初現端倪,搶佔國際科技制高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已經成為世界性必然趨勢。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我國的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顯然,科普是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由此推論,創新創業需要科普的貢獻。
當前科普與創新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繫在一起,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一個國家、地區科學技術的普及程度,從根本上決定這個國家、地區生產和文化的發展水平,決定著這個民族的創造能力。創新文化與科學普及為科技創新奠定最廣泛、最堅實的社會人文基礎;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社會文化的土壤和環境,只有普遍提高全體公民的科學素質,擁有眾多被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觀念武裝的個體,才能營造出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文化氛圍,才能擁有科學理性的民族氣質,才能形成堅持求真務實、不懈追求、不斷創新的民族精神,才能為科技進步提供雄厚堅實的人文支撐。
創新需要科普,但科普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適應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帶來的變化。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同志在中國科協2015 年科普工作會上的講話中特別指出,科普工作必須加強自身的創新。創新關鍵是思維的創新、制度的創新、機制的創新,才能導致內容的創新以及表達和製作方式創新,這樣科普才有生命力。當前,一些強烈而深刻的變化對科普創新提出了直接要求。首先,公眾對科學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和複雜化對科普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十年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狀態發生了巨大改變,人們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特點,這也必然會體現在對科學技術的利益訴求上,從而給科普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科普只有關注到公眾的多元需求、尊重人的個性和尊嚴,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樣,科普應該摒棄那種大而化之、走形式、擺闊氣的形式主義,而以更加人性化、平民化的姿態融入百姓的生活,才能使科普更受歡迎,更富有人情味,更加具有生命力。
信息社會條件下人的社會交往方式的深刻變革對科普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使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大數據、雲計算、自媒體、全媒體等新概念層出不窮,單向、平面、受制於時空的傳統科普方式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科普信息化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為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國科普工作的思維方式、理念、內容、形式和機制要實現創新發展,在尚勇書記部署指導下,在徐延豪書記帶領下,中國科協制定了科普信息化建設整體實施方案,確立以「科普中國」品牌為統領,突出科普內容建設,依託現有企業和社會機構,藉助現有傳播渠道和信息服務平台,統籌協調各方力量,融合配置社會資源,細分科普對象,提供精準服務,滿足公眾泛在化、多樣性、個性化獲取科普信息的要求,實現到2020 年建成適應全面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現代科普體系,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0%,達到創新型國家對公眾科學素質水平的基本要求。科普信息化建設是運用現代先進信息技術,是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科學文化需求的必然選擇。
科學與人文的交互融合發展趨勢對科普內涵和全面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過去的科普過於重視科學技術的功利目的,強調的是實用技術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這本無可厚非,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必然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們不僅要關注科技的生產力功能的發揮,更要關注科學技術的文化功能,使之轉化為科學理性的、創新向上的、和諧文明的社會發展動力。因此,今天我們不能僅僅把科學技術當作獲利的工具,而更應該關注其精神、文化的功能,把科學精神作為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先進文化,使之成為促進科學與人文融合、促進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變的推進力量。
變化的時代隨時挑戰我們的思維和情感,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科普事業的未來發展,以及推動事業發展的戰略和策略。科普主戰場將在互聯網上。中國科協以打造「科普中國」全新品牌為核心不斷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旨在以科普內容建設為重點,充分依託現有的傳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設與傳統科普深度融合,以公眾關注度作為項目精準評估的標準,提升國家科普公共服務水平。這也是中國科協科普工作面向未來的必然選擇。
唯有自身改變才能應對時代變化,創新是適應變化時代的不二法則。創新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需要我們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洞察未來的方向和發展,它需要我們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強烈的責任心,對知識、對公眾、對事業有深刻的理解和熱情,創新只能在奮鬥和進取中實現!
來源微信公共號:中國科學探索中心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李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