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書籍 方劑學

中醫基礎理論

自學中醫入門必讀有不少中醫愛好者,和中醫初學者,都面對著同樣的一個困惑:我想學好中醫,但究竟該怎樣學呢?中醫的學習,大致可以劃分成以下四個階段:一,蒙學階段;啟蒙是此階段的重點。需要學習的內容,在古代就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與湯頭歌訣這四小經典。現代的中醫教育,已經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在結構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這五門核心課程。作為在校學生,是要求系統學習的,無須多說。對於自學者,無論內容,還是方式,都需要做適當的調整才好。因為在缺少老師指點的情況下,要系統學習上述幾門課程,存在幾個常見的問題:1 內容枯燥,難以入目。課堂的講解可以是很豐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東西;而且教師是活的,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況,隨時進行調整。這與整天面對一本死沉沉的教科書是皆然不同的;2 沒有重點。一本中醫基礎理論,絕不是每一個章節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臟象學說,絕不是五髒的位置在任何狀態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臟的生理功能,絕不是對臨證起到相同的指導意義的。所有的這些不同,這些輕重,是需要老師指點的;3 易生誤解。中醫理論,非常崇尚「理解」與「領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領悟,都需要有一個認識的平台,即對概念和關係的基本認識。自學者由於缺少前輩指導,很容易在起點上走偏,從而產生對整個中醫學的偏激認識。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種種問題,建議自學中醫者在啟蒙階段,採取以下的學習方法:1 多讀中醫前輩的傳記,以及他們關於學習方法的論述性文章。他們走過的路,看起來笨拙的很,實際上常常是中醫入門的最佳捷徑。多向前輩學習他們的學習方法,幫助將會是非常大的。這裡強烈推薦一本書:《名老中醫之路》第一輯。把這本書熟讀過三遍,不但是學習方法方面可以豁然開朗,在此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這些老先生很多寶貴的學習體會,臨證心得。2 利用好豐富的網路資源。現今信息的時代,已經把學校的大門很大程度上打開了。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比較輕鬆的得到機會,向各中醫院校的名師學習,收看他們講課的視頻,而且全部免費。這樣的學習,雖比不得在教室的環境里,聆聽面對面的傳授更有感覺,但比起死讀書本,總要強的多了。3 教材的選擇要兼顧權威性和趣味性兩項原則。學習,自然是離不開教材和參考書。教材方面,還是主張正規的全日制教材。每本書都是經過幾十位專家嚴格把關,權威性是最好的。至於版本,個人比較傾向於七版教材。除針灸學外,七版教材的整體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鍊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錯的選擇。趣味性的參考書,是自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可以讓學習多些樂趣,少些乏味。感覺目前比較暢銷的幾本養生保健書:《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以及《小說中醫》等,雖然在整個理論構架上,與正規學院派存在不少差異,但是作為調味品,是足可以勝任的。另外,《思考中醫》一書,更加側重對中醫理論的闡釋發揮,有不少獨到的見解。有餘力的朋友可以選讀。4 最後,就是要強調循序漸進的步驟。一名中醫在校生,學習這幾門課的時間是三年(當然還有其他課程);古代中醫學徒學完更加精簡的四小經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所以,大家在自學的啟蒙階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進度。太緊或太松都會為將來的半途而廢埋下伏筆。二,四部經典學習階段經過前期的蒙學階段,有了對中醫學的初步認識,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了。也就是《內經》,《傷寒》,《金匱》,《溫病》。有一些學生認為經典都是過時的老土東西,不過是講中醫怎樣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嘛;我們已經學習過中醫基礎中醫診斷,還有什麼必要學習這些陳腐的東西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想這樣來回答: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有兩個不同的體系:一個是自然科學的體系;一個是人文科學的體系。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後,新興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為學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論出現。但是人文學科的發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無法替代老子的價值,孟子也無法頂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卻需要時時從孔孟的學說中汲取營養。後世當然可以發展,而且必須發展,但是經典的價值是無論誰也無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學領域裡,最新的理論永遠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學科里,想要把握最先進的理論,就意味著需要用最短的時間,重溫古人曾經走過的路,再在實踐中發展創新。「不幸」的是,醫學更多的是一門「人學」,醫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這就決定了醫學的性質本身,更趨近於人文學科。經典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又有一些人認為,既然經典是最好的,後人永遠無法超越經典,達到古人的境界,還有什麼必要學習現代的中醫教材,妄走些彎路呢?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要想與古人交流,向他們學習,至少需要一個條件,就是我們得知道古人在說什麼。作為現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國化的環境里,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全部都是嚴重西化的。這樣的狀態,讓我們與古人之見產生了距離。雖然寫著同樣的文字,說著同樣的語言,卻無法相互理解了。中醫教材的價值,就在於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試著表達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說,現代的中醫教材,就是在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語言上的橋樑。讓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與古人的思想發生共鳴。那麼經典的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當老師的都知道,講基礎課是比較容易的,但講經典課就相當的難。難就難在先是需要教室鑽進去,理解古人想要表達的所謂「本意」,接著表達出來給學生。那麼對於自學學生來理解經典,難度自然就更大了。對於經典的學習,我提以下幾個建議:1 明確自己的方向;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確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裡的。學習經典也是這樣。先假定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對中醫理論的認識理解,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吧。那麼這種情況下,學習的重點,就在於如何將經典中的思想用於臨床病症的治療。這樣的話,逐字逐句的鑽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許多純粹的理論探討著作也就不一定適用了。相反有些將經典的內容加以應用,條文下緊隨著治療醫案的書籍文章就要好的多。僅舉例兩本《黃帝臨證切要》(書名不一定很確切了),《經方實驗錄》。用這樣的說來配合經典的學習,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學起來才會更有動力。如果是從哲學、史學甚至文學的角度來學習,我這裡就不多說了哦。。2 從淺到深的學習。自學者,學習文言文有困難者,不妨先從白話文入手。雖然也會遇到譯文質量不好,影響理解的時候,但畢竟也是經過專家認可,質量相對還是不錯的。誰又能保證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評判價值的惟一標準嗎?翻譯的版本,可參考幾部標題為《××校釋》的書,逐段譯的,質量還可以。3 遇到問題,多參考注家。閱讀古文,在理解上無論如何都會遇到問題。這時候,多參考幾位注家的註解,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歷代醫家中,很多是花了畢生精力來鑽研經典的。他們對經典的理解認識,常常可以為我們打開一片新的天空,開闊我們的思維,形成新的認識。學經典而不讀註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對經典的注家常以千記,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幾十家。這裡不便一一介紹。相信在經典學習的過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講到的白話文的學習過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們的著作。自學者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相應的選擇來讀。以上把中醫入門的前兩個環節大致的介紹了一下。下面的兩個階段,即臨床摸索階段,臨證與經典相參階段,距離當下的中醫愛好者群體還比較遠,暫時先不講了。日後有機會,再繼續來談。

常見重要中醫書籍《中醫傷科按摩學》《中國醫學通史》《中醫飲食營養學》《中藥基本理論知識》《中醫養生學》《中西醫結合耳鼻喉科》《中醫眼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診斷學》《針灸學》《中藥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著作《黃元御醫書十一種》《玉楸葯解》《長沙葯解》《四聖懸樞》《素靈微蘊》《四聖心源》《傷寒說意》《金匱懸解》《傷寒懸解》《難經懸解》《靈樞懸解》《素問懸解》《葯籠小品》《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丹醫秘授古脈法》《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舊德堂醫案》《醫理真傳》《集思醫案》《洄溪醫案》《湖岳村叟醫案》《人體使用手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醫眼科備讀》《女科寶鑒》《章次公醫案》中附子的應用《鄒孟城三十年臨證經驗集》《虛損病類鉤沉》《時病論歌括新編》更多中醫著作...實用手冊《人體解剖學歌訣》《洪澇災害、泥石流災害多發疾病中醫藥防治技術》《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09版)《社區中醫藥服務工作指南》(試行)《病種臨床路徑》《家庭醫學百科-自救互救篇》《家庭醫學百科-家庭護理篇》《家庭醫學百科-醫療康復篇》《家庭醫學百科·預防保健篇》《常見中老年疾病防治》《精神藥品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國生物製品規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釋義《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中藥法規》《地震災後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治療手冊》《中醫詞典》z~其他《中醫詞典》x~y《中醫詞典》t~w《中醫詞典》r~s《中醫詞典》n~o~p~q《中醫詞典》k~l~m《中醫詞典》h~j《中醫詞典》e~f~g《中醫詞典》c~d《中醫詞典》a~b《趣味中醫》《氣功外氣療法》《小兒常見病單驗方》更多實用手冊...西醫備考《默克家庭診療手冊》《臨床激光治療學》《免疫學和免疫學檢驗》《物理診斷學》《醫院藥學》《基因與疾病》《胃腸動力檢查手冊》《醫學影像學》《基礎護理學》《康復醫學》《病曆書寫規範》《放射診斷學》《急診醫學》《臨床基礎檢驗學》《臨床營養學》《臨床生物化學》《皮膚性病學》《現代院外急救手冊》《西醫眼科學》《動脈粥樣硬化》《基因診斷與性傳播疾病》《理療學》《婦產科學》《臨床肝移植》《胸外科學》《骨科學》《泌尿外科學》《口腔科學》《普通外科學》更多西醫備考...懂點中醫——入門篇水:井水——滋陰降火,止消渴。長流水——通經,散結。雨水——潤肺,降逆。露水——養胃,滋陰,瀉火。泉水——滋陰,生津,解毒。茶——清熱瀉火,解毒,宣中,昇陽,利尿,化濁,消食,散積,祛風。入三焦、膽、胃。紅茶略溫,消食較好。綠茶偏涼,解毒清熱較佳。咖啡——溫中,燥濕,活血,通痹。入肝、胃。牛奶——滋陰和胃,解毒,潤燥。酸奶養胃潤腸更佳。酒——溫經,通陽,活血,祛風,止痛。白酒偏溫熱,米酒可和中,啤酒補中益氣,昇陽,葡萄酒滋陰,養血。可樂——宣中,除滯,活血。葯補不如食補(1).是葯三分毒(2).食補的優點:安全,持久,簡便,大眾化。(3).食補原則辨清虛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4).食補方簡介食品安全(1).毒行天下:化肥——生痰,滯氣,瘀阻經脈。農藥——損傷肝腎、脾胃,殘毒留於體內引起風痰阻滯經脈。激素——刺激人體機能過早成熟,傷腎,敗胃。包裝——影響食物的天然質、味。防腐劑——傷胃,傷肝,引起血脈郁滯,嚴重者致癌。色素——傷肝,損血,不利經絡流通。香精——傷脾胃元氣,損肝,燥熱傷陰。甜味劑——滋生痰濕,不利臟腑經脈流通。工業毒素——傷肝腎,損人精氣,嚴重者致癌變。環境污染——空氣:損肺氣,痹阻心脈。水源:傷脾腎,損骨髓,夭壽。轉基因食品——無直接毒性,然久食能令五臟不和,內生風痰。(2).綠色時尚:幾個概念: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純天然食品。解毒食品:白菜,豆腐,綠豆,生薑,米湯,茶葉。怎樣選擇地道的食品:1、色澤自然、明潤。2、質地柔軟,易熟易爛。3、煎煮時泡沫較少。4、口感滋潤,多汁,味道充足。5、性質不偏,不傷正。(3).關於忌口:"發"的概念:指體內臟腑經脈宿有風、痰、濕熱等邪氣,在某些食物影響下可以加中暴發的情況。帶"發"的食物:雄雞,鯉魚(鰱魚、草魚、鯽魚、黃魚),牛肉,狗肉,豬頭肉,黃花菜,蝦,韭菜,香菇等。食品衛生(1).病從口入(2).什麼樣的食物不宜吃霉變食物(禁)餿腐食物(禁)沒有檢疫的肉食類(禁)生肉或生魚(忌)超過質保期的食物(禁)看不到原質的深加工食品(慎)經過不潔凈的加工過程或不潔凈餐具裝盛的食品(忌)野生動物(忌)(3)."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飲食之道(1).三餐有講究早餐宜少(清淡,宜消化)午餐宜飽(為一日之主餐,量須足夠)晚餐宜好(量略少些,但營養宜高)(2).進食有宜忌食前:洗手、靜心進食:緩用、細嚼、少言食後:漱口、慢步、閑娛(品茶、電視、聊天等)(3).主次莫顛倒飯宜多,菜宜少主食多,副食少蔬菜多,肉食少三、環境與健康1.居室環境(1).材料選擇:木結構——利肝。磚石結構——利肺。土結構——利脾胃。(2).選地原則:清(空氣新鮮)、靜(無喧雜)、祥(避凶佞)、和(合風水)。(3).朝向原則:負陰抱陽(4).五個居住要素:木:風氣流通(避滯)火:光線明亮(避晦)土:地氣充足(避虛)金:居高臨下(避濕)水:流水相依(避燥)(5).居室結構:五行分布的最佳格局:南方為大門及空院或陽台中間為客堂(會客廳)東、西為左、右廂房(書房或休閑卧室為佳)北邊為廚房、廁所或主卧室(6).居室布置陰陽得體:例如書桌宜靠陽台,床宜靠牆角。物件擺放停稱,整體色調、布局應和諧。既要風水流通,又須涵神抱氣。寬緊適宜:太緊不利於氣機疏暢,太寬則顯清寒。生機培襯:宜栽花種草,或於庭間,或於陽台之上。亦可養魚、養鳥及貓狗寵物之類,但須注意衛生。2.自然環境(1).空氣空氣宜清新。有害的空氣:工業粉塵——毒害肺臟。陸地灰塵——影響肺功能。臟濁穢氣——影響三焦,及脾胃運化。煙塵(包括吸煙、燃燒煤、油、炭煙及烹飪油煙)——痹肺生痰。(2).土壤土壤宜肥厚。有缺陷的土質:土層過薄——作物發育不良,其民肌瘦,脾胃納差,陰氣不足。土質硬化——作物根系生長受限,氣脈運行不通。其人氣機不利,經脈不通。土壤沙化——作物缺乏營養,水分不足。其人體燥,營血不足。金多土重——作物剛脆缺乏彈性,質硬營養較差。其人肝氣躁,筋骨不和,肺氣不利。(3).水質水質宜甘淳。有缺陷的水質:水質偏重(重金屬含量過高):傷腎,引起牙齒、骨骼發育障礙。水質偏硬(礦物鹽過高):引起鈣質等沉積,易致小便不利,經絡不通。水質偏軟(礦物元素不足):不利腎氣,骨質弱。水質不潔(微生物過多):不適宜飲用,易致胃腸病。水質不和(摻入過多人工元素或受工業毒素污染):不利五臟,尤傷肝腎。水質偏寒(未經煮沸或深層地下水):易致脾胃、三焦虛寒。(4).氣流氣流宜通。不流通的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氣機郁滯易生濕熱引起積滯多風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易致中風、痹證等發生影響皮膚滋潤(5).聲音聲宜幽靜:靜則神涵,動則神亂噪音的危害:傷神:引起心志散亂,精力不易集中。重則至神精衰弱,顛、狂病等。傷肝膽:引起情緒波動,氣機不調,肝膽氣逆。有益的聲音:各種自然界的聲音(風、雨、鳥鳴、水流、蟲吟等):安神優雅的音樂:定志平和的語聲:平氣(6).乾濕度乾濕適度過濕的環境:影響脾胃:不利脾胃運化,乏力,泄瀉,食慾減退等。引起關節痹證易生濕疹、潰瘍、腳氣等皮膚病過於乾燥的環境:傷皮膚:引起皸裂、皺縮,缺乏光澤。傷咽喉、鼻:引起乾燥、疼痛。傷肺:引起咳嗽,氣逆。傷肝:引起情緒躁動。(7).溫度溫度宜適中,但須四季分明。過熱的環境:易上火傷元氣,傷津,損神傷陰,折壽易生毒氣過寒的環境:傷陽氣傷血脈,經絡痹塞傷筋骨,寒痹曲伸不利(8).風水原則向陽不向陰:陽多為貴抱氣不塞氣:環抱之形流氣不走氣:亦須流通避煞不沖神:避風口、氣頭、王廟、碑冢等。3.時間養生(1).四季養生:春季:陰氣始消,陽氣始生。宜:①保暖,防卒寒。②增加活動,舒展筋骨,外出踏青旅遊。③早睡早起,經常散步。④飲食略偏酸、甘,食宜新鮮,少進厚味。⑤多喝茶。夏季:陽氣熾盛,陰氣薄弱。宜:①注意通風散熱,減少活動,防中暑。②亦須防貪涼太過,感受風寒。③晚睡早起,午間休息。④食不宜多,常食新鮮瓜果,蔬菜,也宜適進辛辣熱味。⑤多食姜。秋季:陰氣始生,陽氣始減。宜:①穿不宜過暖,適當涼爽而不受寒為宜。②適當活動,增加體能。③晚睡晚起。④增加飲食,多食滋潤之品,少進辛熱。⑤多食水果。冬季:陰氣大盛,陽氣內藏。宜:①厚衣防寒,常戴巾、帽、手套、護膝防凍。②減少戶外活動。③早睡晚起,午間少休或不休。④增加營養厚味,適時進補。常食辛熱食物。⑤適量飲酒,亦可喝咖啡。(2).一日四時:早晨:陽氣方生。宜散步,輕鬆活動,或打太極拳,調氣等。不宜過累。飲食宜淡,稀粥為好,不宜過飽。晨起可讀誦,亦不可過於傷神。上午:陽氣方長。是工作、活動、消耗的主要時間。中午:陽氣方盛。陽極始陰。適作休憩,不宜連續勞作。飲食宜飽,但味不宜厚。下午:陽氣始衰。作些強度稍次的勞動。此時神氣易乏,宜減少腦力勞動,增加體力活動。日暮:陰氣方長。宜休閑,漫步,聊天。食可用飽,稍加厚味。晚上:陰氣始盛。此時陽氣入陰,人的精神相對活躍,可適當進行些腦力活動,不宜進行體力消耗。但不應熬夜,以免傷陰。另外,入夜不宜過食,飽食而卧,諸病乃生。子夜:陰極轉陽,在此之前,應按時入眠,以利於保養精氣。凌晨:陰氣始衰,陽氣方萌。此時陽氣內伏,所謂"潛龍勿用",是人的正常睡眠期間。應保持充足的休眠。4.輻射(1).概念:在自然環境中或各種電器件的使用過程種產生的各種波段的電磁波和射線。(2).種類:紅外線:主要產生熱效應,性質屬熱。對於虛寒的體質,有溫通陽氣的作用;對於火熱體質則不宜。紫外線:來源:主要是太陽光,另外一些燈具、視聽設備、紫外消毒裝置等是其人工來源。影響:穿透力較短,性質以燥熱為主。能助陽熱,去陰邪,但過量則導致津液損傷,肌膚乾燥,甚則焦灼絡脈,引起血絡瘀結。避免過度暴晒,注意皮膚防護。微波:來源:各種無線通訊器材,家用電器(如微波爐、電腦、電視等)。高壓線路和電視、電台發射塔附近尤其較強。影響:擾亂人體的經絡氣血運行,尤其引起頭部經脈不調,損人神氣。也能引起經脈異變,不過作用較核輻射要弱。?預防:不要與發射源長期近距離接觸。家用電器放置不宜過密集。微波加工的食品,味、質均大有損,不宜食。核輻射:兩個來源:①地源性輻射:來源於地層的礦石中。另外由於各種核裝置的應用,它也存在於X光機、核電站、核武器周圍。②宇宙射線:宇宙星系中的核反應會釋放出射線進入大氣層,但由於大氣層的阻擋,一般強度極弱。影響:性質上屬"風",微量的輻射對物種的生長和變異是有益的。但是過量的輻射容易傷陰,損真精,或導致經脈錯亂,形成積塊。預防:①居住地區要遠離各種核裝置區域。②謹慎使用和進行各種射線穿透性檢查和治療。③居室材料不宜過多使用花崗岩等重型石材。(3).鄭重提醒:①各種輻射對孕婦尤其有明顯影響。②神經脆弱及腎虛體質者應少接觸放射源③建議食用天麻、首烏、枸杞、菊花、海蛤、紅棗、山藥之類對抗輻射損傷5.地域(1).江南水鄉地貌:地勢平坦,河流湖泊眾多,物產豐盛。體質影響:氣血豐潤,精氣充實,但濕氣較重,易致經脈不通及脾胃病的發生。另南方上焦不足,下焦有餘,情致治病易為常見。調養:經常活動四肢,調暢氣機,導引經脈。(2).山地陵區地貌:地勢起伏不平,土層較薄,多竹林。體質影響:體瘦,脾胃較薄弱,亦有多冒寒露而筋骨不通者。調養:注意調補脾胃,疏通筋骨。(3).北方平原地貌:地勢開闊平坦,土層厚實,多風,冬季寒冷,夏季燥熱。體質影響:體格較壯實,但多寒則氣血內沉,易生痰、瘀、食滯內積及寒痹。調養:注意宣通臟腑,通達氣血。(4).東北林區地貌:水多土旺,又多林木,夏季短而冬季嚴寒。體質影響:體質較強,氣血充實,但肝木太旺,易致氣逆及內外風證。調養:常宜平肝降氣,調暢氣機。(5).西北戈壁地貌:沙地戈壁,水干土燥,風多雨少,極寒極熱。體質影響:肌肉皮膚堅實,五臟氣血精氣相對不足。調養:調補臟氣,發散腠理。(6).東南沿海地貌:多沙多石,土少而不實,夏季悶熱,四季多風。體質影響:脾胃不足,濕熱內蘊,氣機升降不利,肝腎陰虛。調養:經常調補脾胃,滋養肝腎,防暑去濕。(7).北方草原地貌:水草豐盛,多風酷寒,其人多食牛羊乳酪厚味。體質影響:骨堅肉滿,氣血充盛,但多寒實內積。調養:以瀉為補,內通外散。(8).高山雪地地貌:山高地陡,多沙石而少植被,氣候嚴寒。體質影響:骨堅而肉薄,肺氣不足,陽氣不通。調養:實脾補肺,溫通陽氣。四、生活中的養生1.避邪:(1).避風寒:當天氣劇烈變化時當出入空調房間時沐浴、飲酒、房事之後不能露天而卧注意臍腹周圍保暖嬰幼兒及新產婦尤須注意(2).避瘟疫:瘟疫流行時,不宜空腹、勞累、房室後接觸密集人群區服用避瘟丹、青草藥、或貫眾、大青葉等中藥,多食野菜和大蒜。燒艾、熏醋,也可燒熏其他芳香解毒的中草藥。居室保持通風,盡量不要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合。五月初五泡服雄黃酒,並以艾葉熏灸關元、足三里。瘟疫患者應隔離,死者的屍體應立即焚燒。其居室、用具並宜用石灰、酒精或其他消毒劑消毒。(3).避寒濕:不宜冒霧露淋雨後宜熱水溫浴家居潮濕處宜長燒艾葉溫熏衣物、棉被經常曬洗。沐浴之後要及時擦乾。出汗後要及時換衣。(4).避蟲、毒:天然樟腦丸可以驅殺大部分爬行蟲類。(不宜用人工合成者)除蚊蠅以天然蚊香為好(沒有耐藥性,對人體安全)治蚊蟲叮咬可用風油精較好毒蟲蜇傷可用紫金錠,也可破開蟲體取其體液塗抹,或用舌下津液塗抹。毒蛇咬傷應扎縛肢體阻止毒素迴流,並用紫金錠、季德勝蛇葯等外敷,如無藥物也可用冰塊外敷減緩症情,內服半邊蓮、蚤休、白花蛇舌草、垂盆草、扛板歸等。無論何種情況須及時送醫院處理。如荒野地無醫療條件則宜局部切開傷口吮出毒素為宜。食物中毒應及時用吐法,可用手指探吐或用鹽湯吐。(5).避穢:暑天避穢可服用人丹、十滴水。以風油精微量搽人中及太陽穴、風池。居室宜常常熏香注意環境清潔衛生,庭院中或陽台上多養花種樹2.家電:(1).冰箱冰箱中仍有細菌定期宜開箱透氣冷凍後食物性質有變熟食應用保鮮膜包好後冷藏新鮮葉類蔬菜有助抗菌絕大多數食物都不宜久藏(2).空調空調溫差不宜太大能不用就不用房間不宜全天封閉空調房內要防乾燥不宜正對風向直吹常出入空調房宜多運動出汗(3).電風扇注意電風扇也有電磁輻射,不宜靠近不宜正面直吹,風向移動為佳提倡柔和自然模式大熱大汗後切忌暴吹(4).電視觀看距離宜在3-5米左右不宜長時間觀看安裝防輻射裝置電視各種元器件會放出有害物質,房間要通風。(5).電腦屬高輻射電器CRT顯示器是最主要的輻射源,建議購買有TCO認證產品,並加罩保護頻。液晶顯示器較為安全,但同樣存在輻射(微波段)。機箱宜封閉,防止輻射擴散。不宜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容易傷肝陰,損目、腦等神經豐富的器官。電腦及與電腦相聯繫的印表機、掃描儀、UPS等都屬於輻射電器,工作時還會散發各種有毒物質,同樣要保證房間的氣流暢通。(6).手機屬輻射產品。以微波輻射為主。接通電話時須離頭部30-50厘米遠。不宜長時間通話。閑置時不宜貼身存放,宜放入包中。使用耳機並不能減少輻射。耳機本身產生的電磁波也能對腦神經形成干擾。(7).飲水機不能用生水混入飲水機中。飲水機的加熱機芯大多為金屬製造,其離子對人體有不良作用。不提倡所謂"人工礦泉水",它本質上無法達到天然礦泉水的質地。定期要清洗。久置的純凈水不能飲用。塑料容器不是儲水的最佳容器。(8).電話注意電話機表面經常擦拭,尤其是話筒附近。公用電話不宜離口唇太近,為細菌的富藏地。(9).微波爐為高輻射裝置,一定要關好爐門再開通電源。運轉時保持與人30-50厘米距離。微波爐加熱過的食物質、味都有下降,並且對健康有一定影響。3.日用品:(1).洗潔精性質一般偏燥,容易損傷皮膚。(2).洗髮露大多數性質偏於燥,對油膩和乾燥發質均不宜。乾枯的發質宜用首烏類天然洗髮劑。天然洗髮露未必天然。(3).洗衣粉洗衣粉較肥皂對皮膚刺激更大,引起皮膚乾燥。某些洗衣粉中含水解酶同樣會對皮表細胞產生傷害。含磷的洗衣粉對環境破壞較大。洗滌時宜蕩滌乾淨,以免殘留物被皮膚吸收。(4).牙膏仍以天然藥物牙膏效果好。所謂"加鈣"純屬沒有必要。含氟的牙膏未必對人體有利。(5).化妝品、護膚品大多數化妝品對皮膚都有或多或少的刺激。提倡淡妝。不要迷信各種所謂"因子"的作用。選用的原則是品牌+天然活性製劑(6).殺蟲劑不存在無毒的殺蟲劑大多數人工殺蟲劑都存在抗藥性的問題。天然除蟲菊製品仍然是首選的安全驅蟲劑。殺蟲劑的釋放密度不宜太高,適當保持氣流通暢。(7).衣被經常洗曬,勿留濁氣。以絲製品對人體最好,棉料亦佳。貼身衣物及被子以上述料質為宜。化纖料質大多偏燥。(8).眼鏡假性近視不戴眼鏡為好配眼鏡度數應以略低於標準值為宜。眼鏡應選擇輕質鏡片和框架,避免對鼻骨壓重刺激。不提倡使用隱形眼鏡,不利於眼部氣血流通。4.旅行:(1).暈車、暈船有暈車暈船的人出門前不宜飽食,或吃過多油膩。上車船之前服用3片生薑。用風油精搽內關穴、太陽穴、迎香穴。閉目養神,不要觀看外景。加強耳前庭功能鍛煉。(2).時差足夠休息,然後適應當地時間。帶上小柴胡沖劑。(3).乘車大車氣流較通暢,比小車好。不要開大窗吹大風。(4).備葯創傷葯(創可貼,雲南白藥,紗布,酒精)解毒藥(紫金錠、片仔癀)開竅葯(風油精,清涼油)止瀉藥(藿香正氣水)夏天宜備解暑葯(人丹、十滴水)(5).勞逸結合:勿勞累太過。(6).融入自然:多遊覽名山古勝,為天地精氣所聚,於身體大有裨益。五、房中宜忌1.房事對健康影響(1).正面影響:調和陰陽(男子瀉陽氣,女子消陰氣),疏通郁滯(2).負面影響:①傷腎精,瀉骨髓,損五臟②動血,引發各種血證(中風、冠心病......)③加快衰老④虛火內動(失眠、咽痛、心煩、內熱等)⑤經絡、血脈不調,腠理不通⑥引動宿疾⑦引發下焦病變(前列腺炎、膀胱炎、陰道炎、尿道炎、宮頸糜爛等)(3).男女有別①男子影響更嚴重②男子傷腎為多,女子傷肝脾為多③損傷程度與興奮程度成正比2.房事原則:不可戒不可不戒(1).量力而行房事頻率:已婚年輕人一周一次為宜,體壯者最多不宜超過三天一次。中老年人一月一次,最多不宜超過一周一次。男子超過64歲,不宜瀉精。(2).適可而止不宜過度興奮。更不宜追求刺激而服用各種興奮藥物。3.房事宜忌(1).年齡過早,不宜同房:男子宜過24周歲,女子宜過21周歲(2).不可忍精不瀉,引起前列腺各種問題。(3).酒後不可同房。(4).飲食過飽,不可同房:傷脾胃。(5).婦人來經不可同房:極易致崩漏。(6).有婦科疾病如帶下過多、月經不調者,應及時調治後再同房。男子同理。(7).大病之後,不可同房,易得陰陽易。(8).大虛之時,不可同房,精傷難復。(9).婦人孕期前、後三月,新產百日內,不能同房。哺乳期內,慎用房事。(10).異常突變氣候,不宜同房。(11).同房之時不可犯地忌。4.性生活安全(1).講究衛生:同房前男女皆須洗浴陰部,否則易導致宮頸及尿道的炎證。(2).避免疾病:①切忌濫交,極易感染性傳播疾病。②提倡使用避孕套。(3).合理避孕:①月經不調者,不宜使用安全期避孕。②各種避孕方法中,提倡避孕套避孕。藥物、植環、結紮等均不利於人體健康。③如有意外懷孕須終止妊娠者,應越早越好,決不能拖延。5.房事後調補(1).飲食必須清淡1、2日(2).宜食鱉、蟹、烏雞、蒸蛋、豬腰、豬肚等調補(3).房事後不宜見風淋雨,宜安卧少動。七、按摩熏灸1.按摩手法①推法:包括指推、魚際推、掌推功效:行氣活血,消瘀。②抓法:包括指抓法、手抓法功效:通經,除濕,消除局部麻木、酸痛。③按法:包括點按、掌按功效:止痛,解痙,振奮經氣。④摩法:包括掌摩法、指摩法功效:溫經通陽,祛風活血。⑤揉法:功效:止痛,活血,緩解肌肉和精神緊張。⑥點法:功效:疏風,通絡,泄熱⑦滾法:功效:溫經行氣活血,疏通腠理⑧捏法:功效:解表,解痙,強筋⑨掐法:功效:急救⑩拔法:功效:疏通關節⑾搓法:功效:放鬆肌肉,活血行氣,溫經通陽⑿拍法:功效:寬胸散結,振奮陽氣⒀抓法:功效:解表,通絡,透邪⒁砍法:功效:行氣,散結2.足底按摩原理:全息原理分部:3.熏香作用:①行氣 ②避穢 ③解郁 ④祛蟲 ⑤消除異味4.艾灸作用:①溫經通陽 ②祛風寒濕 ③止痛通痹操作:①溫和灸 ②隔姜灸 ③直接灸5.蒸浴作用:發散腠理,解表解肌,通經絡,利三焦6.常見病按摩熏灸調理(1).感冒風寒型:①艾熏風池 ②按風池、太陽 ③揉風池、風府 ④捏肩井 ⑤抓背風熱型:①扣頭部經絡 ②揉風池、風府 ③掐合谷 ④推頸側至肩中(2).胃(腹)痛:①點按足三里 ②熏中脘、摩腹部 ③掐足跟上筋 ④點按承山穴(3).泄瀉:①膈姜灸肚臍 ②熏天樞 ③點按上、下巨虛穴(4).頸椎病:①揉外關 ②摩肩井 ③拿項側 ④點風池、秉風、肩中俞、肩井、天宗等穴位 ⑤滾肩項,砍法配合 ⑥拔節摩背 ⑦拍肌鬆弛(5)牙痛:①掐合谷 ②冰敷合谷 ③按頰車(6)虛勞:①灸關元、氣海 ②灸足三里 ③推背俞(7)休克:①掐人中 ②灸氣海 ③灸百會中醫:方劑學

解 表 劑凡以解表葯為主要組成成分,具有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證的方劑,統稱為解表劑,屬於八法中的「汗」法。肌表是入身的藩籬,所以外感六淫傷人,首先出現表證。所謂表證,是指六淫之邪侵入肌表而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脈浮等一系列癥狀者,此時邪氣輕淺,應用辛散輕宣的藥物使邪氣從肌表而出,如果失時不治或治不得法,六淫之邪不能及時從外而解,則可內陷而變生他症,故解表劑在外感病的治療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汗法冠八法之首是寓有深義的。由於外感六淫有寒熱之別,入體有虛實之異,故解表劑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和扶正解表三類,分別適用於表寒證、表熱證及虛入外感六淫而致的表證。表寒證可因素體陽盛或素有內熱而邪從熱化,故辛溫解表劑中可配伍適量的清熱葯;同樣辛涼解表劑中亦可配伍適量的辛溫葯,但是這種寒熱配伍必須切合病情,主次分明,否則互相牽制,反失其功,這一點必須結合代表方劑的組方持點具體分析、細心體會,才能真正理解與掌握。扶正解表劑中的扶正葯作用為助藥力以祛邪,必須適量而用,以防過量戀邪而有礙解表。解表劑除主要用於解除表證外,還可用於治療:①麻疹初起。解表劑具有宣通肌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達,故麻疹初起可選解表劑。由於麻疹屬於時邪疫毒所致,初起見肺衛風熱證,故宜用辛涼解表劑。②水腫初起。解表劑具發散之功,能使水從汗液排泄,又可使肺氣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小便增多而水腫去。③瘡瘍腫毒、痢疾、瘧疾初起。此類疾病初起多有發熱惡寒等表證,使用解表劑一方面解除表證,一方面使邪從外走,里邪出表。總之,不論何病,只要有表證出現,都可選用解表劑。解表劑多用辛散與輕宣之品組方,煎藥不宜太久,以兔藥性耗散,作用減弱。解表劑宜溫服或服後避風寒,增加衣被,以助取汗。解表取汗,以遍身漿策微汗為佳,不可太過與不及,汗出不徹,病邪不解,汗出過多,易耗氣傷津甚或亡陽亡陰。若表邪未盡,又出現里證者,應先解表後治里,表裡俱急者則表裡雙解。若病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瘡瘍已潰、虛證水腫、吐瀉失水等均不宜用解表劑。服解表劑後,禁生冷、油膩之品,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及藥效的發揮。7.1 辛溫解表辛溫解表劑,適用干外感風寒表證,臨床症見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肢體酸痛,囗不渴,無汗或汗出而仍發熱惡風,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羌活、荊芥、防風、蘇葉等。邪在肌表,常致肺失宣降,故常配伍宣肺止咳化痰之品;肺氣受阻者常配理氣葯;風寒夾濕者,常配怯濕葯。代表方為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小青龍湯等。麻黃湯《傷寒論》組成 麻黃去節,三兩(9g) 桂枝二兩(6g)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6g)甘草炙,一兩(3g)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服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功用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 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方解 本方證病因為外感風寒。風寒束表,營衛首當其衝,寒性收引凝滯,致衛陽被遏,故惡寒。衛氣奮起抗邪,邪正交爭,故發熱。腠理閉塞,故無汗。衛氣受邪,營陰鬱滯,經脈不通,故頭身疼痛。肺主氣,合皮毛,外邪束表,毛竅閉塞,肺氣不宣,故上逆而咳喘。綜上所述,本方證病機為風寒束表,肺失宣降。根據以上病機,治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味苦辛性溫,入肺與膀胱經,善開揍理,其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故用以為君。桂枝解肌發表.溫經散寒,既可助麻黃髮汗解表,又可溫經止痛,透營達衛而解除頭身疼痛,用為臣葯。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配一宣一降.加強止咳平喘之功,為佐葯。炙甘草既可緩和麻桂合用之峻烈,使不致汗出太過而耗傷正氣,是使葯而兼佐葯之用。葯僅四味,但配伍嚴謹,組方得當。徐大椿贊曰;「治太陽諸證,無一味不緊切,所以謂之經方。」配伍特點 麻黃、桂枝相配,-一發衛氣之郁以開腠理,一透營分之郁以和營衛,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功。證治要點 以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為證治要點。桂枝湯《傷寒論》組成 桂枝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甘草炙,二兩(6g) 生薑三兩(9g)大棗十二枚,擘(3枚)用法 上五昧,嘆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考,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功用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方解 外感風寒表虛證,《傷寒論》渭之太陽中風,證因風寒束表,營衛不和所致。風為陽邪而上行,衛為陽氣而主外,同類相召,兩陽相併。風邪鼓動衛陽之氣外泄,邪正相爭,故令頭痛、發熱而衛強,即《傷寒論》「陽浮熱自發」。衛傷則固護津液功能減弱,故令汗出而營弱。其惡風者,衛氣不能固表之象也。鼻鳴乾嘔,乃因肺胃同司肅降,邪擾於衛,肺胃之氣不利所致。風寒在表應以辛溫發散而解表,但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故以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即祛邪調正兼顧為治。方中桂枝為君,助衛陽,通經絡,解肌發表而祛在表之風邪。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斂固外泄之營陰。桂芍等量合用,一治衛強,一治營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補,使表邪得解,營衛凋和。生薑辛溫,即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嘔。大棗甘平,意在益氣補中,且可滋脾生津。姜、棗相配,是為補脾和胃、調和營衛的常用組合。炙甘草調和藥性為使。配伍特點 發中有補,散中有收。辛散而不傷陰,酸斂而不礙邪,解表中寓斂汗養陰之意,和營中有調衛散邪之功。證治要點 本方以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為證治要點。7.2 辛涼解表辛涼解表劑,適用於外感風熱表證。症見發熱、有汗、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兼微黃,脈浮數等。常用辛涼解表、輕清宣透的藥物,如薄荷、桑葉、菊花、柴胡、牛蒡子、葛根等為主組成的方劑。因其風熱為病,首先犯肺,致肺氣失宣,同時使津液耗傷,壅結成毒。故此類方劑,每常配清熱解毒、宣肺利咽、生津止渴之品,如銀花、連翹、桔梗、蘆根之類。桑菊飲《溫病條辨》組成 桑葉二錢五分(7.5g) 菊花一錢(3g) 杏仁二錢(6g) 連翹一錢五分(5g) 薄荷八分(2.5g) 桔梗二錢(6g) 甘草生,八分(2.5g) 葦根二錢(6g)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功用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主治 風溫初起。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方解 本方主治為風溫初起。所謂風溫是指感受風熱病毒所引起的外感熱病。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以咳嗽為主症。受邪輕淺,敵身不甚熱,口微渴。病機為風溫襲肺,肺失宣降。根據以上病機,治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中桑葉、菊花甘涼清輕,疏散上焦風熱,且桑葉善走肺絡,能清宣肺熱而止咳嗽,同為君葯。薄荷協桑、菊以疏散上焦風熱;杏仁、桔梗宣肺降氣,而止咳嗽,共為臣葯。連翹苦辛寒而質輕,清熱透表;蘆根甘寒,清熱生津止渴,共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與桔梗相配尚能利咽止咳,為使葯。證治要點 以咳嗽、發熱不甚、微渴、脈浮數為證治要點。臨床應用及加減變化l)本方主治風溫初起,邪在肺衛,以咳嗽為主的風熱表證。《溫病條辨》稱本方為「辛涼輕劑」,言其葯輕力薄。若邪甚病重者,可仿原方加減。如「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是兼氣分有熱,可加石膏、知母;若「肺中熱甚』』,咳嗽較頻,可加黃芩,清熱止咳;口渴者,加天花粉,清熱生津。此外,若肺熱咳甚傷絡,咳痰夾血者,可加白茅根、藕節、牡丹皮之類涼血止血;若咳痰黃稠,不易咯出者,可加瓜蔞皮、浙貝母之類,清化熱痰。2)本方能疏風清熱,加決明子、夏枯草加強清解肝經風熱之力,可以治療風熱眼疾;加牛蒡子、馬勃、玄參、板藍根、土牛膝,可治乳蛾。3)本方不僅用於風溫初起,吳塘(鞠通)尚用本方治療感受秋燥,症見乾咳無痰者。此即葉桂(天士)所謂「溫自上受,燥自上傷,理亦相等,均是肺氣受病」之理。使用注意 風寒咳嗽禁用本方。本方藥味系輕清之品,故不宜久煎;若肺熱甚者,可加味使用本方,否則葯輕病重,難以奏效。現代研究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方有顯著的抗病原微生物、解熱、抗炎、祛痰止咳、增強免疫功能及抗過敏作用。現代臨床主要用於咳嗽明顯而全身中毒癥狀較輕之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發熱等全身中毒癥狀較重者需加清熱解毒藥方可獲良效。另外,本方還可治療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結膜炎屬風熱者。銀翹散《溫病條辨》組成 金銀花一兩(15g) 連翹一兩(15g) 苦桔梗六錢(6g) 薄荷六錢(6g) 竹葉四錢(4g) 生甘草五錢(5g) 荊芥穗四錢(4g) 淡豆豉五錢(5g) 牛蒡子六錢(6g)用法 共杵為散,每服6錢(18g),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葯取輕清,過煮則味厚入中焦也。病重時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功用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主治 溫病初起。發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方解 溫病初起,邪在衛分,邪正相爭,衛表開合失司,故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溫邪上犯,故咽痛咳嗽;溫邪傷津則口渴,邪在衛分,故舌尖紅,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綜上所述,本方證病機為溫病初起,邪在肺衛。根據以上病機,治宜辛涼透表,清熱解毒,外散在衛之風熱,內清在肺之熱毒。方中重用銀花、連翹為君,既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作用,又具芳香辟穢的功效。在透解衛分表邪的同時,兼顧了溫熱病邪多夾穢濁之氣的持點。薄荷、牛蒡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荊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溫,助君葯發散表邪,透熱外出,此兩葯雖屬辛溫之品,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與大隊辛涼葯配伍,可增強辛散透表作用,皆為臣葯。蘆根清熱生津,竹葉清上焦熱,桔梗宣肺止咳化痰,同為佐葯。甘草既可調和諸葯,又可合枯梗清利咽喉,屬佐使之品。配伍特點 本方配伍持點有二,一是辛涼之中配以小量辛溫之品,既有利於透邪,又不悖辛涼之旨。二是疏散風邪與清熱解毒並用,具有外散風熱、內清熱毒之功。證治要點 以發熱,微惡風寒,咽痛,口渴,脈浮數為辨證要點。類方比較 本方與桑菊飲同為辛涼解表之劑,同有疏散風熱作用,均可治療溫病初起,二方均有連翹、桔梗、甘草、薄荷、蘆根等五味藥物,但銀翹散中有銀花配伍荊芥穗、豆豉、牛蒡子、竹葉,解表及清熱之功較強,適用於熱邪較重,重在衛表之證;桑菊飲中有桑葉、菊花、杏仁,肅肺止咳之功大,適用於衛表之邪較輕,重在邪傷肺絡,以咳嗽為主症,發熱不重,口微渴者。7.3 扶正解表扶正解表劑適用於體質索虛而又感受外邪的患者。體質素虛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這類患者,若單純解表,則正虛不堪發散,單純補虛,則易留邪,故用藥必須邪正兼顧方可。常以解表劑分別配伍益氣、助陽、滋陰、養血藥物組成方劑,使表證得解,正氣不傷。代表方劑如敗毒散、再造散、參蘇飲,加減葳蕤湯等。敗毒散《小兒葯證直訣》組成 柴胡洗,去蘆 前胡 川芎 枳殼 羌活 獨活 茯苓 桔梗炒 人蔘各一兩(9g) 甘草半兩(5g)用法 上為末,每服二錢(6g),入生薑、薄荷煎。功用 散寒祛濕、益氣解表。主治 氣虛外感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方解 本方所治證候系正氣素虛,又感風寒濕邪所致的氣虛外感證。風寒濕邪郁於肌表,故憎寒壯熱,無汗,頭項強痛,肢體酸痛。風寒犯肺,肺氣失宣,故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悶,因其正虛氣弱,無力祛邪外出,故脈雖見浮,但重按無力。根據以上病機,治宜散寒祛濕,益氣解表。方中羌活、獨活並為君葯,辛溫發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風寒濕邪。川芎行血祛風,柴胡辛散解肌,並為臣葯。桔梗升氣, 枳殼下氣,二葯一升一降,氣機得調,胸悶自除,咳痰減輕。前胡疏風祛痰,茯苓滲濕祛痰,皆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兼以益氣和中;生薑、薄荷為引,且助解表之功,皆屬佐使之品。配以小量人蔘補氣,使正氣足則能鼓邪外出,還可使散中有補,不致耗傷真元。證治要點 以憎寒壯熱,肢體酸痛,無汗,脈浮按之無力為證治要點。瀉 下 劑凡以瀉下藥為主組成,具有通便、瀉熱、攻積、逐水等作用,治療里實證的方劑,稱為瀉下劑。屬「八法」中的「下法」。里實證所及範圍甚廣,包括氣滯、瘀血、停痰、積飲、食滯、便秘、蟲積等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證,本章只討論治療里實便秘和實熱水飲證的方劑,余證治法另見其他專章。由於病因不同,里實便秘的表現有熱結、寒結、燥結之不同。同時體質又有虛、實之差異,故又有正虛里實的情況存在。而水飲內停有陽水、陰水之分,本章見證屬水熱互結的陽水。根據以上適應證,本章方劑可分為寒下、溫下、潤下、逐水和攻補兼施五類。另外,由於病情有輕重,病程有長短,所以具體應用時,還有峻下、緩下之別。使用瀉下劑,必待表邪已解,里實已成;若表證未解,里實已成,則應視表裡證的輕重,先表后里,或表裡雙解;若兼血瘀、蟲積或痰濁,宜分別配伍相應的藥物治之;對老年體虛、孕婦、產婦或正值經期,病後傷津以及亡血者,均應慎用或禁用。另外,瀉下劑大都易傷胃氣,故得效即止,懼勿過劑。同時,服藥期問應忌食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傷胃氣。8.1 寒 下寒下劑適用於熱結里實便秘證,症見大便秘結,脘腹脹滿,疼痛拒按,潮熱譫語,苔黃,脈實等,多以寒下法為治。常以大黃、芒硝瀉熱通便為主,若兼氣滯不行,多配以厚朴、枳實、木香等以行氣導滯,代表方如大承氣湯;若兼水熱互結,則可與甘遂、葶藶子等配用以攻逐利水,代表方如十棗湯。大承氣湯《傷寒論》組成 大黃四兩,酒洗(12g) 厚朴八兩,去皮,炙(15g) 枳實五枚(12g) 芒硝三合(9g)用法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J功用 峻下熱結。主治l)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撒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2)熱結旁流。下利清水,色純青,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乾燥,脈滑實。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方解 本方主治雖然有三,但以陽明腑實證為中心,其他熱結旁流,以及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與陽明腑實證癥狀雖異,病機則同,皆為實熱積滯內結腸胃,熱盛而津液大傷所致。陽明主里,統屬胃腸,以通降為順,傳化物而不藏。傷寒之邪人里化熱,或溫熱之邪內侵中焦,與胃腸中宿食、燥屎相結,氣機阻滯,腑氣不通,故大便秘結,頻轉矢氣,脘腹痞滿疼痛;糟粕結聚燥屎結於腸中,故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熱在陽明,日哺(申至酉時)為陽明旺時,故日哺發熱,如潮汛之有信;熱擾神明,故神昏譫語;里熱內盛,津液被蒸迫外泄,故見汗出;四肢察氣於胃,故手足濺然汗出較為明顯;有形之熱消灼津液,真陰欲竭,故舌苔黃燥,焦黑起刺。以上諸症前入歸納為「痞、滿、燥、實」四字。「痞」是自覺胸脘有壓重、緊張、悶塞感;「滿」是指脘腹脹滿,按之有抵抗;「燥」是指熱灼津傷,腸中糞便,既燥且堅;「實」是指熱邪與燥屎互結,正盛邪實,大便不暢,腹痛拒按,苔黃,脈實等。熱結旁流乃里熱熾盛,燥屎結於腸中,邪熱蒸迫腸中糞水從旁而下,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減。熱厥是由實熱積滯,閉阻於內,陽氣被遏,不達四肢所致。四肢雖厥而肚腹仍熱,揚手擲足,煩躁不安。熱盛於里,陰液大傷,筋脈失養,又可出現抽搐,甚至胸滿口噤,卧不著席,腳攣急之痙病,如邪熱內擾,則見神昏,甚至發狂。根據以上實熱積滯內結腸胃,熱盛而津液大傷的病機,治宜峻下熱結,以急下實熱燥結,存陰救陰,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陰」之法。方中首選苦寒之大黃蕩滌胃腸為君,以芒硝咸寒泄熱、潤燥軟堅為臣,與大黃相須而用,助其瀉積泄熱之力。燥實內結,腑氣不通,故又佐枳實行氣破結,厚朴下氣消滿,既利肺、胃、大腸之氣而除脘腹痞滿脹痛,又藉其推盪之力,助硝、黃瀉下熱結。四葯合用,共奏峻下熱結之功。本方峻下熱結,可承順胃氣下行,使塞者通,閉者暢,故名之曰「承氣」。配伍特點 瀉下與行氣並重,行氣以助攻下,瀉下以助行氣。證治要點 以數日不大便,脘腹脹滿,苔黃厚而干,或焦黑燥烈,脈沉數有力為證治要點。8.2 溫 下溫下劑,適用於寒結里實之證,症見大便秘結,腹痛喜溫,手足不溫,甚或厥冷,舌苔白膩,脈沉緊等症。寒凝非溫不散,積滯非下不除,故本類方劑常用瀉下藥大黃配伍溫里葯附子、乾薑等組成,如大黃附子湯、溫脾湯。若寒實冷積,暴急發病者,則多以辛熱峻下的巴豆為主組方,如三物備急丸。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組成 大黃三兩(12g) 附子三枚,炮(9g) 細辛二兩(3g)用法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功用 溫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 寒積腹痛。便秘腹痛,脅下偏痛,發熱,手足不溫,舌苔白膩,脈弦緊。方解 本方主治寒實冷積,正氣未傷之證。陽氣不足,脾胃虛寒,運化失健,久而成寒積,故腹痛,大便秘結。脅下偏痛乃寒凝氣滯之象。發熱乃寒積內結,阻遏陽氣,陽氣被郁之故,並非內有邪熱,一般在臨床上並不明顯。四肢厥逆乃寒邪內侵,陽氣不通,不達四末之故,舌苔白膩,脈緊弦,亦是寒實之象。寒實內結,非溫不散,非下不去,故治以溫里散寒,通便止痛。方中附子大辛大熱,溫里散寒,止腹脅疼痛為君。大黃瀉下通便,蕩滌積滯為臣。細辛辛溫宣通,散寒止痛為佐。綜觀全方,大黃性雖苦寒,但與大量附子相配,則去性存用,三葯合用,共奏溫下之功。證治要點 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溫,舌苔白膩,脈弦緊為證治要點。8.3 潤 下潤下劑,適用於腸燥便秘之證。症見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或身熱,口乾,腹脹或痛,舌紅苔黃,脈滑數等。其成因有二:一是素體火盛,腸胃乾燥,或溫燥太過,熱邪傷津而致大便秘結;二是腎陽不足,或病後腎虛、關門不利而致大便秘結。前者宜潤腸與寒下法同用,如麻仁、杏仁等配伍大黃,代表方如麻子仁丸;後者宜潤下法與溫腎同用,常用溫補滋潤通便藥如肉蓯蓉、當歸等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濟川煎等。麻子仁丸《傷寒論》組成 麻子仁二升(20g) 芍藥半斤(9g) 枳實半斤,炙(9g) 大黃一斤(12g)厚朴一尺.炙,去皮(9g)杏仁一升,去皮,熬,別作脂(10g)用法 六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功用 潤腸瀉熱,行氣通便。主治 脾約證。腸胃燥熱,脾津不足,大便秘結,小便頻數。方解 本方主治乃腸胃燥熱,脾津不足之便秘,《傷寒論》稱之為「脾約」。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燥熱,脾受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而致小便頻數,分利太過,腸失濡潤,故見大便乾結。根據「燥者潤之」、「留者攻之」的原則,治以潤腸瀉熱、行氣通便。方中用麻子仁潤腸通便為君葯;大黃苦寒泄熱、攻積通便,杏仁降氣潤腸,白芍養陰和里,共為臣葯;枳實、厚朴下氣破結,加強通便之功為佐;使以蜂蜜、潤燥滑腸。諸葯合而成丸,共奏潤腸通便之功。本方是在小承氣湯基礎上,減輕大黃、厚朴用量,加質潤多脂的麻仁、杏仁、芍藥、蜂蜜而成,一則益陰增液以潤腸通便,二則甘潤之性以減緩小承氣湯攻下之力,而且原書用法中提到「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服用量小,這都說明本方重在緩下,其目的在於潤腸通便。本方又名麻仁滋脾丸、脾約麻仁丸、脾約丸。名「滋脾」、「脾約」者,都是明喻本方主治胃腸燥熱、脾津不足、「其脾為約」之意。配伍特點 本方潤而不膩,攻而不峻,具有「攻潤相合」的配伍持點。證治要點 以大便秘結、小便頻數、舌苔微黃為證治要點。十棗湯《傷寒論》組成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份用法 三味等份,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葯末。強人服一錢匕(2g),羸人服半錢(lg),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後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功用 攻逐水飲。主治l)懸飲。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鞭,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2)水腫。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方解 本方所治病證,皆由水飲壅盛於里所致。水積脅下、咳唾引痛者,謂之懸飲。水飲迫肺,肺氣不利,故咳唾短氣,水停胸脅,氣機受阻,故胸脅作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飲為陰邪,隨氣流行,停於心下,氣結於中,則心下痞硬。水氣犯胃,胃失和降,則見乾嘔。水停胸脅,清陽不升,飲邪上擾,則頭痛目眩。脈沉主里,弦主飲、主痛。所謂實水即水腫屬實證者。水濕壅盛,停積脘腹,上下充斥,內外泛溢,故一身悉腫。濕性重濁,其性下趨,故身腫下半身為重,水濕內積,攻竄上迫,則肺氣壅實不降,阻滯氣機則腑氣不暢、氣化不行,故腫脹喘滿、二便不利。以上二證,臨床表現雖異,而水飲內積、邪正俱實則同,懼非一般化飲滲濕之劑所能勝任,治必峻劑攻逐。方中甘遂善行經隧之水,大戟善泄臟腑之水,芫花善除胸脅伏飲痰癖,三者皆峻,各有專攻,合而用之,相須相濟,逐水飲、除積聚、消腫滿之功甚著,經隧、臟腑、胸脅積水皆能攻逐。然三者秉性毒峻,大凡毒藥治病,峻劑攻邪,最易傷人正氣,損害脾胃,故配大棗肥者十枚煎湯去滓後溫服,意在大棗之甘,益氣和中護胃,緩和三葯峻毒,一則使逐水而不傷正氣, 再則減少葯後不良反應。證治要點 以咳唾胸脅引痛,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沉弦為證治要點。和 解 劑凡具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寒熱、表裡雙解等作用,治療傷寒邪在少陽、肝脾不和、寒熱錯雜以及表裡同病的方劑,統稱和解劑,屬於「八法」中的「和法」。和解劑原為治療邪入少陽而設,少陽屬膽,位於半里半表,既不宜發汗,又不宜吐下,惟有和解一法講為適當。然膽附於肝,互為表裡,肝膽二經發病可相互影響,且肝膽疾病又可累及脾胃,導致肝脾不和,如脅脹或痛、脘脹腹痛、神疲食少,大便搪泄,脈弦緩等。若中氣虛弱,寒熱互結,又可導致腸胃不和,症見心下痞滿,嘔吐下利等。此外,表證末除,里證又急者,僅解表而里證不去,治其里而外邪難解。故和解劑除和解少陽以治少陽病外,還包括調和肝脾以治肝鬱脾虛,調和寒熱以治寒熱互結,表裡雙解以治表裡同病,所以本章方劑可分為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寒熱、表裡雙解四類。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故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溫而和之;兼熱者.涼而和之;兼表者,散而和之;兼實者,攻而和之。凡邪在肌表,或邪已入里,陽明熱盛者,皆不宜使用和解劑。9.1 和解少陽和解少陽劑,適用於傷寒邪在少陽證,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以及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等。常用柴胡與黃芩或青蒿相配的主組方。兼有氣虛者,佐以益氣扶正之品,以防邪深入;若兼濕邪者,佐以通利濕濁之品,導邪下泄。代表方如小柴胡湯, 蒿芩清膽湯。另外,瘧疾由邪伏膜原所致,以往來寒熱為主症。膜原居半表半里,古人亦有「症不離少陽」之說,所以本節方劑亦可用於治療瘧疾。但瘧疾有多種證候,治法與方劑也不是和解劑所能概括,仍應根據證候予以辨證選用恰當的治法與方劑。小柴胡湯《傷寒論》組成 柴胡半斤(24g) 黃芩三兩(9g) 人蔘三兩(9g) 甘草三兩炙(6g)半夏半斤,洗(9g) 生薑三兩,切(9g) 大棗十二枚,擘(4枚)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功用 和解少陽。主治l)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2)婦人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以及瘧疾、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方解 本方為和解少陽,治療少陽證之主方。少陽為三陽之樞,一旦邪犯少陽,徘徊於半表半里之間,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故往來寒熱,為少陽證之典型癥狀。少陽經脈起於目銳眥,下耳後,入耳中,其支者,會缺盆,下胸中,貫膈循脅,絡肝屬膽,故邪在少陽,經氣不利,郁而化熱,故見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之症。肝膽鬱熱不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見心中煩熱,喜嘔,嘿嘿不欲飲食。舌苔薄白,是邪在半表半里,未入里化熱之徵。脈弦是肝膽為病,少陽經氣鬱滯,不得疏泄之主脈。若婦人經期感受風邪,而寒熱發作有時,系邪熱內傳,熱與血結,故經水不當斷而斷。根據以上病機,治療之法,宜和解少陽。方中柴胡味苦平微寒,主升主散,為少陽經專葯,用之輕清升散,可清透少陽半里之邪從外而解,重用為君;黃芩味苦寒,善清少陽相火,使半里之邪,得以內徹,故為臣葯;君臣配合,一散一清,共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膽氣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薑和胃降逆。人蔘、甘草、大棗益氣和中,既扶正以助黃疸祛邪,又實里以防邪入,亦為佐葯,甘草又能調和諸葯為使。配伍特點 以祛邪為主,兼顧正氣,以和解少陽為主,兼和胃氣,使邪氣得解,樞機得利,脾胃調和,則諸證自除。證治要點 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苔白,脈弦為證治要點。9.2 調和肝脾調和肝脾劑,適用於肝脾不和的病證。其證多由肝氣鬱結,橫犯脾土,或因脾虛不充,肝失疏泄,而肝木乘脾,以致脘腹胸脅脹痛,神疲食少,月經不調,腹痛泄瀉,以及手足不溫等證。常用疏肝理氣葯如柴胡、枳殼、陳皮等,與健脾葯如白朮、茯苓、甘草等配伍組方。代表方如四逆散、逍遙散。四逆散《傷寒論》組成 甘草炙(6g) 枳實破,水漬,炙干(6g) 柴胡(6g) 芍藥(6g)各十份用法 上四味,島篩,白飲和,服方寸匕(3g),日三服。功用 透邪解郁 疏肝理氣。主治l)陽郁厥逆證 手足不溫,或身微熱.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脈弦。2)肝脾不和證 脅肋脹悶,骯腹疼痛.脈弦等。方解 本方在《方寒淪》中主冶「少陰病,四逆」。四逆證成因不一,見證亦各有區別。本證緣於邪傳經入里,氣機為之郁滯,不得疏泄,導致陽氣內郁,不能達於四末,而見手足不溫,屬於熱厥或陽厥之範疇.與陽衰陰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質的區別,正如李中梓(士材)所說「此證雖雲四逆,必不甚冷,或指頭微溫,或脈不沉微,乃陰中涵陽之證,惟氣不宣通,是為逆冷。」肝鬱脾滯則氣不宣通,不通則痛,故脘腹或胸脅痛;肝鬱脾滯不能升清降濁,是以瀉利下重;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影響水道通調或及於心,或及於肺,則病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根據以上肝鬱氣滯、肝脾不和的病機,治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方中柴胡入肝、膽經,升發陽氣,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為君葯。芍藥斂陰養血,柔肝止痛,與柴胡合用,斂陰合陽,條達肝氣,且可使柴胡升散而無劫陰傷血之弊。佐以枳實理氣解郁,泄熱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調暢氣機之功,共奏升清降濁之效;與芍藥相合,可理氣血,治腹痛煩滿。使與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葯,與芍藥相合,更能緩急止痛。四葯合用,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和中緩急之功。配伍特點 一散一斂,舒陽氣而和陰氣,且升散而無劫陰之弊,一升一降,調暢氣機,共奏升清降濁之效。證治要點 以手足不溫,或脅肋疼痛,脈弦為證治要點。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 甘草微炙赤,半兩(4.5g) 當歸去苗,銼,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藥 白朮 柴胡去苗,各一兩(9g)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6g),水一大盞,燒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功用 疏肝解郁,養血健脾。主治 肝鬱血虛脾弱證。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來寒熱,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方解 本方是為肝鬱血虛,脾失健運之證而設。肝主藏血,體陰而用陽,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木土相關,常相互影響。若七情鬱結,肝失調達,肝氣鬱結而乘脾,思慮過度,陰血暗耗,或脾失健運,營血化生不足而不能濡養肝體,肝氣橫逆,於是形成木不疏土、土不榮木的變化。足厥陰肝經「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頑顆,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故肝鬱血虛則兩脅作痛,頭痛目眩;郁而化火,故口燥咽干;肝藏血,主疏泄,肝鬱血虛在婦女則可見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脾失健運則見神疲食少。脾為營之本,胃為衛之源,脾胃虛弱則營衛受損,不能調和而致往來寒熱。根據以上分析,本方證病機是肝鬱血虛,脾失健運,重點是肝鬱,故治宜疏肝解郁,養血健脾。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順肝性,使肝氣得以條達為君。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補肝體而助肝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共為臣葯。白朮、茯苓益氣健脾,使營血生化有源。炙甘草益氣和中,又可助茯苓、白朮以健脾氣,又可配白芍以緩急止痛。用薄荷、生薑者,意取薄荷辛散之性,助柴胡以疏散郁之氣,透達肝經鬱熱,生薑煨過,降逆和中,且能辛散達郁,俱為佐葯。柴胡為肝經引經葯,又兼使葯之用。諸葯配伍,氣血兼顧,肝脾共調,立法全面,用藥周到,故為調和肝脾之名方。配伍持點 一是疏肝與養血並施,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二是柔肝與鍵脾相配,實脾土而御木侮,木榮則土旺,為氣血兼顧,肝脾共調之方。證治要點 以兩脅作痛,神疲食少,月經不調,脈弦而虛為證治要點。9.3 調和腸胃調和腸胃劑適用於邪犯腸胃,寒熱夾雜,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滿,噁心嘔吐,脘腹脹滿,腸鳴下利等症。常用乾薑、黃芩、黃連、半夏等辛開苦降為主,配以人蔘、甘草補氣和中組成方劑,代表方如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傷寒論》組成 半夏半升,洗(12g) 黃芩 乾薑 人蔘各三兩(9g) 黃連一兩(3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甘草三兩,炙(9g)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功用 寒熱平調,散結除痞。主治 寒熱互結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方解 本方在《傷寒論》原系小柴胡湯證誤下,損傷中陽,少陽之邪乘虛入內而致寒熱互結的心下痞證。胃居中焦,為陰陽升降之樞紐,中氣虛弱,寒熱互結,遂成痞證。滿而不痛者,未與有形之邪博結也;中氣既傷,升降失常,故上見嘔吐,下見腸鳴下利。; 根據以上病機,治宜調其寒熱,益氣和胃,散結除痞之法。方中以辛溫之半夏為君,辛開散結,苦降止嘔。臣以辛溫之乾薑溫中散寒。再用苦寒的黃芩、黃連泄熱開痞。四葯相配共成寒熱平調、辛開苦降之劑。脾胃俱虛,當有所補,故用人蔘、大棗為佐,甘溫益氣,以補脾虛。使用甘草補脾和中,調和諸葯。縱觀其組成,乃小柴胡湯去柴胡、生薑加黃連、乾薑而成。配伍特點 寒熱並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合用以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為本方的配伍持點。證治要點 以心下痞滿,嘔吐瀉利,苔膩微黃為證治要點。9.4 表裡雙解表裡雙解劑適用於表裡同病,表裡同病有表寒里熱,表熱里寒,表實里虛,表虛里實以及表裡俱寒,表裡俱熱,表裡俱虛,表裡俱實等多種情況,本節主要選取治療外有表證.里有寒症以及表證未解,里熱已熾證候的方劑,常用解表葯配合相應攻下藥、清熱葯組成。代表方劑有大柴胡湯、葛根芩連湯等。大柴胡湯《金匱要略》組成 柴胡半斤(12g) 黃芩三兩(9g) 芍藥三兩(9g) 半夏半斤(12g) 生薑五兩(15g) 枳實四枚炙(9g) 大棗十二枚 大黃二兩(6g)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功用 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主治 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鬱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者。方解 本方主治少陽與陽明合病,以少陽為主的病證。邪在少陽,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與鬱郁微煩,則較小柴胡湯證之心煩喜嘔為重,心下痞硬或滿痛、便秘、苔黃、脈弦數有力,為邪人陽明,化熱成實之象,若里氣壅實,升降不利,里熱下迫,大腸傳導失司,又可見協熱下利之熱結旁流徵象。由上可見,本方證乃邪犯少陽,陽明兩經,症兼少陽、陽明之候。病在少陽,本應禁下,但在邪熱內結,胃象已實的情況下,必須表裡兼顧,故治以和解少陽,內瀉熱結。方中柴胡專入少陽,疏邪透表為君葯。配黃芩和解清熱,以除少陽之邪,輕用大黃並配枳實,內瀉陽明熱結,又兼行氣消痞,共為臣葯。芍藥緩急止痛,配大黃可治腹中實癰,配枳實可調和氣血;半夏和胃降逆,重用生薑,止嘔之功更著,以治嘔逆不止;大棗和生薑相配,能和營衛而行津液,並調和諸葯為使葯。本方系小柴胡湯去人蔘、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而成,亦是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兩方加減合成,茲將上方加減之具體藥物及其意義分析如下。因少陽之邪漸次傳里.陽明實熱已結,且正氣不虛,故不用小柴胡湯之人蔘、甘草,嘔逆不止,故重用小柴胡湯之生薑,以加強止嘔之功,且生薑還有協柴胡加強散邪之功。本方治證雖有陽明熱結,然其僅心下痞硬滿痛,而未涉及全腹,可見其程度較輕,故方中僅用小承氣湯之半(大黃用量減半,並去厚朴),加芍藥主要是為了加強本方緩急止痛之功。配伍特點 和解少陽之中寓內瀉陽明之用,既不悖少陽禁下之旨,又表裡同治,使少陽與陽明得以雙解。證治要點 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下滿痛,嘔吐,苔黃,脈弦數有力為證治要點。溫 里 劑凡以溫熱葯為主組成,具有溫里助陽、散寒通脈作用,能清除臟腑、經絡間的寒邪,用以治療陰寒在里的方劑,統稱溫里劑,屬於""八法」中溫法的範疇。里寒證是與表寒證相對而言的,專指寒在臟腑、經絡間的病證,其中有因 體陽虛寒從中生者;有因外寒直中,深人臟腑、經絡者;有因誤治邪陷,表乘虛人里者;有因過用寒涼,損傷陽氣者,但總不外外寒人里與寒邪內生兩方面無論內生之寒,還是外人之寒,都必然會引起經脈的收引和氣、血、津液的凝澀呈現出氣血運行不暢,津液輸布失調等諸多病理變化,故里寒證不僅有但寒不熱喜暖倦卧,口淡不渴,小便清冷,苔白脈沉的一般見症,還會因氣血不得流暢, 液不能溫化而出現諸如疼痛、吐利、痰飲、血瘀等病變。故溫法常與理氣、活血怯濕、化飲、治痰等法合用。里寒之證,五臟六腑皆可出現,且有在臟腑與在經絡之別,其病機同中有異,具體治法也有所不同。本章方劑重點討論脾胃虛寒、 中陽氣衰亡和經絡寒凝所致的病證,故相應分為溫中怯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三類,至於溫法與其他治法結合治療里寒證所涉及的方劑,可參閱有關章節。使用溫里劑,應仔細辨明寒熱、真假。內真熱外假寒之證,切不可誤投溫 之劑,以防火上添油。陰寒太盛服熱葯人口即吐者,可熱葯冷服,或少佐寒涼 品,以為反佐之用。本類方劑用藥多為辛熱溫燥之品,對於素體陰虛或有失血 傷者,不可過劑,以防劫陰動血,或使寒去熱生。若素體陽氣虛弱,經用本劑治療後,里寒雖去而陽氣尚虛者,可配合補益劑治療。至於四時寒暑,地土方隅, 須作為遣葯定量之參考。ll.l 溫中祛寒溫中怯寒劑,適用於中焦虛寒證。脾胃屬土,位居中州,主受納,腐熟水谷運化轉輸精微,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總司入體之氣機升降。中焦虛寒 胃失受納,脾失運化,升降失司,化源不足。症見脘腹冷痛,嘔吐瀉利,食欲不振,肢體倦怠,手足不溫,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沉緊或沉弦等。常用乾薑、吳榮英、蜀椒、生薑等配伍補氣健脾葯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理中丸,吳萊萸湯,小建中湯、大建中湯等。理中丸《傷寒論》組成 人蔘 千姜 甘草炙 白朮各三兩各。,用法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味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功用 溫中散寒,補氣健脾。主治 脾胃虛寒證。脘腹疼痛,喜溫喜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嘔吐,不欲飲食,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陽虛失血;或小兒慢驚;或病後喜唾涎沫;或霍亂吐瀉,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虛寒所致者。才解 本方治療乃中虛有寒,不能運化,升降失常,清濁相干所致的脾胃虛寒證。中焦虛寒,升降失職,故為吐利腹痛,不欲飲食,甚則霍亂吐瀉,舌淡苔白脈沉細等。陽虛失血,乃脾陽虛弱,血失所統,離經妄行之故。小兒慢驚_曾、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或過服寒涼之品,或大病後調理不善,戕傷脾胃陽氣,致土衰不能榮木,木虛不能養筋所致。病後喜唾涎沫,久久不已,是脾氣虛寒,不能攝津,津上溢於口所致。胸痹乃由上焦陽氣不足,陰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氣痹而不通所致。綜觀本方,雖治多病,究其實質,,總不離中焦虛寒,故可異病同治,以溫中散寒、補氣健脾。方以千姜辛溫大熱,溫中怯寒為君,配伍入參溫補元氣,振奮脾胃納運為臣。君臣配伍,甘溫益氣,辛甘助陽,溫而兼補,除中焦虛寒之功大增。脾陽不足,脾氣不運,水濕易生,敵佐以白朮,甘苦性溫,健脾燥濕。炙甘草甘溫益氣,健脾和中,又能調和諸葯,為佐使之葯。諸葯合用,使中焦陽氣振奮,脾胃納運升降得以調理,統血攝液之力得以增強,吐利腹痛、失血喜唾諸症自愈,實為一首溫補脾胃之聖劑。配伍特點 全方葯共四昧,葯少力專。乾薑配人蔘,是一溫一補,溫補並行,以溫為主。乾薑配白朮,是一溫一燥,溫中燥濕,正是脾之所喜。人蔘配白朮,又是一補一燥,補氣燥濕,可復脾之運化。如此組方,溫、補、燥並行不悖,相須相濟,可使寒濕去,陽氣復,中虛得補,健運有權,中焦虛寒之證,自可得解。證治要點 以中焦虛寒所致之冷痛吐利為主症;以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細為證治要點。11.2 回陽救逆回陽救逆劑,適用於心腎陽衰,陰寒內盛或內外俱寒,甚則陰盛格陽或戴陽虱腎陽乃一身陽氣之根,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病至心腎陽衰,多為陰寒極盛,真陽將亡之重證。臨床多表現為四肢厥逆,畏寒蜷卧,嘔吐腹痛,下利清谷,精神委靡,脈沉微細,或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全身性陰寒癥狀。甚至陰盛格陽於外,或虛陽浮越於上,而見身熱乾嘔煩躁,兩額淡紅如妝等真寒假熱徵象。此時,非大劑溫熱不足以驅散陰寒,回陽復脈,挽救危亡。故常用附子、乾薑、肉桂等為主組成方劑。若出現亡陽氣脫者,又須與補氣葯入參相配。若陽氣衰微,陰盛逼陽,陽浮於上或格陽於外,須少佐寒涼之品,以為反佐,或採用冷服法亦可防邪甚拒葯。代表方劑有四逆湯,回陽救急湯。四逆湯《傷寒論》組成 附子生用,去皮、碎15g、 乾薑8g、 甘草炙6g主治:少陰病。四肢厥逆,惡寒倦卧,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脈微;或太陽病誤汗亡陽。功用:回陽救逆附子 君葯 溫腎壯陽,祛寒救逆乾薑 臣 溫中散寒,助陽通脈炙甘草 佐使 補脾胃,調諸葯,緩姜附燥烈辛散之性,解附子毒配伍特點一、取姜附大辛大熱之品,協同相須,加強破陰復陽之力。二、附子、乾薑一君一臣,脾腎兩顧,既壯先天腎陽,又溫後天脾陽,脾腎之陽共建; 三、峻中寓緩,使破陰復陽而無辛烈暴散之虞。第三節 溫經散寒適用於寒邪凝滯經絡諸證。本類證候,多由陽氣外虛,營血內弱,復為寒侵,經脈滯澀,血行不暢。症見手足不溫,肢體痹痛,肌膚麻木,關節屈伸不利,或發為陰疽。當歸四逆湯《傷寒論》當歸12g、 桂枝去皮9g、芍藥9g、細辛3g、甘草炙6g、 通草6g、 大棗25枚功效: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當歸三兩(15g) 桂枝三兩(15g)君葯補血和血、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和當歸補益營血,和桂枝內和氣血,細辛溫經散寒,通草通暢經脈,大棗益氣健脾養血,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葯。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 人蔘去蘆 白朮 茯苓去皮"婦, 甘草炙各等份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15g),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候;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功用 益氣健脾。主治 脾胃氣虛證。面色曉白,語音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方解 方中人蔘甘溫,益氣補虛為君。白朮苦甘溫,健脾燥濕為臣,扶助運化,合人蔘益氣健脾,為順脾喜燥惡濕之性,佐以茯苓滲濕健脾。苓術平溫合用健脾祛濕愈力。炙甘草益氣調中為使。四葯合用,共奏益氣健啤之功。方名四君子,以取其作用平和之意。配伍特點 以補氣葯與健脾祛濕葯結合運用,而以補氣為主,使脾胃健運,則濕濁亦除。證治要點 以面色毗白,食少,氣短,四肢無力,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證治要點。附方l)異功散(〈〈小兒葯證直訣〉〉: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各等各6g,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9),水一盞,加生薑五片,大棗二個,同煎至七分,食前溫服,量多少與之。功用:益氣健脾,行氣化滯。主治:脾胃氣虛兼氣滯證。飲食減少,大便塘薄,胸脘痞悶不舒,或嘔吐泄瀉等。現用於小兒消化不良屬脾虛氣滯者。2)六君子湯(《醫學正傳〉〉:即四君子湯加陳皮3g,半夏4.5g,上為細末,作一服,加大棗二枚,生薑三片,新汲水煎服。功用:益氣健脾,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證。食少便塘,胸脘痞悶,嘔逆。3)香砂六君子湯(《古今名醫方論〉〉):人蔘3g, 白朮6g,茯苓6g,甘草2g, 陳皮2.5g,半夏3g, 砂仁2.5g,木香2g,上加生薑6g,水煎服。功用:益氣化痰,行氣溫中。主治: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4)保元湯(《博愛心鑒〉〉):黃芪9g,人蔘3g,炙甘草3g,肉桂1.5g,(原書無用量,今據《景岳全書》補) ,上加生薑一片,水煎,不拘時服。功用:益氣溫陽。主治:虛損勞怯,元氣不足。倦怠乏力,少氣畏寒,以及小兒痘瘡,陽虛頂陷,不能發起灌漿者。以上四方均為四君子湯加味而成。異功散益陳皮側重於益氣健脾,行氣化滯,適用於脾胃氣虛兼氣滯證;六君子湯配半夏、陳皮,重在益氣和胃,燥濕化痰,適用於脾胃氣虛兼有氣逆或痰濕證;香砂六君子湯伍半夏、陳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氣和胃,行氣溫中,適用於脾胃氣虛,寒濕氣滯證。三方配伍的共同點均為補氣葯與行氣化痰葯相配,使補氣而不滯氣,消除痰濕的停留,促進脾胃的運化,宜於脾胃氣虛兼有氣滯痰濕中阻之證。保元湯中應用補氣葯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陽,功能益氣溫陽,適用於小兒元氣不足諸證。12.2 補 血補血劑適用於血虛的病證。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故血虛往往影響它髒的功能而表現為面色萎黃,頭暈目眩,唇爪色淡,心悸怔忡,月經不調,舌淡脈細等癥狀。常用補血藥如熟地、當歸、芍藥、阿膠、龍眼肉等,氣能生血,血瘀則氣滯,又因為血易因虛而滯,故常常與補氣、活血、理氣之品相配,四物湯《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組成 熟生地12g、 當歸9g、白芍藥9g、川芎6g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159),水一盞半煎至七分空心熱服。功用 補血和血。主治 營血虛滯證。心悸失眠,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婦人月經不調,量少或經閉不行,臍腹作痛,舌淡,脈細弦或細澀。方解 方中熟地甘溫味厚,而質柔潤,長於滋陰養血,用為君葯。臣以當歸補血養肝,和血調經,佐以白芍柔肝和營,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四物相配,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養血活血,可使營血調和。配伍特點 方中地、芍為陰柔之品,與辛溫的歸、芎相配,則補血而不滯血,和血而不傷血。證治要點 以頭暈心悸,面色無華,舌淡,脈細為證治要點。本方原治外傷瘀血作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於婦人諸疾。本方是補血的主方,又是調經的要劑。蒲輔周說:「凡血瘀者,俱改白芍為赤芍,血熱者,改熟地為生地,川芎量宜小,大約為當歸之半,地黃為當歸之二倍。」陽主疏通,陰主收攝,如果歸、芎之用量重於地、芍,則陽勝於陰,陰從陽化而主疏通;若地、芍之用量大于歸、芎,則陰勝於陽,陽從陰化而主收攝,使肝藏血而止崩漏,若地、芍與歸、芎用量相等,疏通與生血、藏血功能均衡,又可行血、養血、潤燥。汪昂說:「四物地、芍、歸、芎用量相等,血家百病此方通。」說明本方不是單純的補血方劑,而是血虛能補、血燥能潤、血溢能止、血瘀能行的調血方劑。12.3 氣血雙補氣血雙補劑,適用於氣血兩虛的病證。症見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食少倦怠,氣短懶言,舌淡,脈虛無力等。常用補氣葯如入參、黃芪、白朮等與補血藥如當歸、熟地、白芍、阿膠等共同組成方劑。代表方如八珍湯等。代表方劑八珍湯《正題類要》組成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9g、甘草炙5g用法 加生薑二片,大棗五枚,水煎服。功用 益氣補血。主治 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四肢倦怠,氣短,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方解 方用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姜、棗而成,人蔘、熟地,益氣補血,共為君葯。白朮、茯苓健脾利濕,助人蔘益氣健脾,當歸、白芍養血和營,助熟地補益陰血,共為臣葯。佐以川芎人血分,活血行氣, 補而不滯,炙甘草益氣和中,姜、棗調補脾胃。諸葯合用,共收益氣補血之功。證治要點:以氣短乏力,心、悸失眠,頭目眩暈,舌淡脈細無力為證治要點。l)十全大補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蔘6g、肉桂去粗皮3g、川芎6g、地黃洗酒蒸,焙12g、茯苓9g、白朮焙9g、甘草炙3g、黃芪去蘆12g、川當歸洗,去蘆9g、白芍9g,上為細末,每服9g,用水一盞,加生薑三片,棗子二個,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功用:溫補氣血。主治:氣血不足,飲食減少,久病體虛,腰膝無力,面色萎黃,精神倦怠,以及瘡瘍不斂,婦女崩漏等。12.4 補 陰補陰劑適用於陰虛的病證。陰虛病證常與五臟皆有關係,而與肝、腎關係最為密切。每以形體消瘦,頭暈耳鳴,虛煩失眠,腰腿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常用補陰葯如熟地、麥冬、沙參、阿膠、龜板等為主組成,由於陰虛易從熱化,故常應配伍清熱降火之品,或滋水潛陽之品。陰虛火旺者,配伍降火藥。此外,根據兼夾證和藥物持性的不同,有時常配補陽、理氣、健脾滲濕之品。常用代表方有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炙甘草湯、一貫煎等。六味地黃丸(原名地黃丸)《小兒葯證直訣》組成 熟地黃24g、 山萸肉、干山藥各12g、澤瀉 、牡丹皮、茯苓去皮各9g用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溫水化下三丸。功用 滋陰補腎。主治 腎陰虛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舌燥咽痛,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方解 方中重用熟地滋陰填髓,大補真陰,為君葯;山英肉溫補肝腎而固精,山藥健脾即腎益精,共為臣葯,三葯合用稱為三補,君臣相合,滋腎、養肝、益脾,三陰並補,以腎為主。腎陰虧損,虛火上炎,則腎濁不降,故佐澤瀉制水滲濕而琺腎中邪水,且防熟地之滋膩戀邪;丹皮清熱除肝火而瀉陰中伏火,並制山茱萸之溫澀;茯苓淡滲脾濕,並助山藥之健運,三葯稱為三瀉,滲濕濁、清虛熱,平其偏勝以治標,均為佐葯。諸葯相配,滋而不寒,溫而不燥,標本兼顧,以瀉助補,共成滋陰壯水之劑。配伍特點 本方的配伍待點有二,一為三補三瀉,補中寓瀉,以補為主,補不留邪,滋而不膩;二為肝、脾、腎三陰並補,而以補腎陰為主。證治要點 以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為證治要點。l)本方由錢乙從《金匱要略》的腎氣丸減桂枝、附子而成,原方主治小兒 「五遲』』(即小兒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多由先天發育不良所致)。後世廣泛用於腎陰虧虛的各種病證。若陰虛而火旺甚者,加知母、玄參、黃柏等以加強清熱降火之功。兼有脾虛氣滯者,加焦白朮、砂仁、陳皮等以防礙氣滯脾。腰膝酸軟甚者,加杜仲、牛膝以強壯筋骨,小便數多者,去澤瀉加益智仁以固精縮尿。耳鳴耳聾者,加石菖蒲、磁石、五味子。錢乙指出:「血虛陰衰,熟地為君;精滑頭暈,山茱萸為君;小便淋漓,澤瀉為君;心虛火盛及有瘀血,丹皮為君;脾胃虛弱,皮膚乾澀,山藥為君。言為君葯,其分用八兩,地黃只用臣葯分兩。」2)知柏地黃丸(又名知柏八味丸,《醫宗金鑒》):即六味地黃丸加鹽炒知母、鹽炒黃柏各6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服6g,溫開水送下。功用:滋陰降火。主治:陰虛火旺證。骨蒸潮熱,虛煩盜汗,腰脊酸痛,遺精等證。3)杞菊地黃丸(《醫級》:即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各9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空腹服。功用:滋腎養肝明目。主治:肝腎陰虛證。兩目昏花,視物模糊,或眼睛乾澀,迎風流淚等。4)都氣丸(《醫貫》:即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6g,用法同上。功用:滋腎納氣。主治:腎虛氣喘,或呃逆之證。4)麥味地黃丸(原名八仙長壽丸,《壽世保元》:即六味地黃丸加麥冬9g,五味子6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空腹時用薑湯送下。功用:滋補肺腎。主治:肺腎陰虛,或喘或咳者。12.5 補 陽補陽劑適用於陽氣虛弱的病證,臨床上常見的陽虛有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有關心脾陽虛的方劑,散見於溫里劑等章。本節主要論述腎陽虛的方劑。腎陽虛證見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腰膝酸痛,下肢軟弱無力,小便不利或小便頻數,尿後餘瀝,男子陽痿早泄,女子宮寒不孕,舌淡苔白,脈沉細,尺部尤甚等。常用補陽葯附子、肉掛、鹿角膠、巴戟天、杜仲等為主組成,經常配伍熟地、山萸肉、山藥、拘杞子等滋陰葯,即張介賓所謂「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若陽虛氣化不行,水濕停滯者,常配伍滲濕利水葯如獲苓、澤瀉、車前子等。代表方劑如腎氣丸、左歸丸。腎氣丸《金匱要略》組成 乾地黃24g、薯蕷(即山藥)、山茱萸各12g、 澤瀉、茯苓、牡丹皮各9g、 桂枝、 附子各3g。用法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6g,日再服。功用 補腎助陽。主治 腎陽不足證。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泄,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以及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胞等。方解 方中重用生地黃滋補腎陰為君葯,山茱萸、山藥補肝脾而益精血,輔助地黃滋補腎中之陰。又加附子溫補命門之火,桂枝溫陽氣,二葯辛熱入腎,又於水中補火,溫助腎中陽氣,升發少火,鼓舞腎氣,茲陰葯居多,溫陽葯較輕,其立方之旨,即取「少火生氣」之義,而非峻補。正如何琴所言:「此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藥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若桂附量大,則化燥化火,傷陽食氣,變生他證。佐以澤瀉、茯苓,滲濕泄濁道,加之桂、附,溫陽化氣以作動力,則更能去水濕,消陰翳。丹皮清泄葯於補中寓瀉,使邪去,則補乃得力,並防滋陰葯之膩滯。諸葯合用,溫滋而不膩,使腎陽抗奮,氣化復常,則諸症自除。配伍特點 本方配伍特點:一為補陽與補陰配伍,陰陽並補,而以補陽為主;二是滋陰之中配入少量桂、附以溫陽,目的在於陰中求陽,少火生氣,故方名「腎氣」。證治要點:以腰痛腳軟、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脈虛弱而尺部沉細證治要點。12.6 陰陽並補陰陽並補劑,適用於陰陽兩虛的病證。症見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陽痿遺精,畏寒肢冷,自汗盜汗,午後潮熱等。常用補陰葯如熟地、山茱萸、龜板、何首烏、拘杞子和補陽葯如肉蓯蓉、巴戟天、附子、肉桂、鹿角膠等共同組成的方劑,並根據陰陽虛損的情況,分別主次輕重。代表方如地黃飲子、龜鹿二仙膠等。地黃飲子《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組成 熟生地12g、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蓯蓉浸酒焙乾各9g、附子炮 、五味子、 官桂、白茯苓、麥門冬去心、石菖蒲 、遠志去心各等份6g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一159),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薄荷五七葉,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功用 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主治 喑痱。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乾不欲飲,足冷麵赤,脈沉細弱。方解 方用甘溫的熟地黃與酸溫的山茱萸相配,補腎填精;肉蓯蓉、巴戟天溫壯腎陽,四葯含用以溫補下元為君。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熱,以助溫養下元,攝納浮陽,引火歸元。石斛、麥冬、五味子滋陰壯水,其中五味子與山茱萸合用尤可固腎收脫,使腎氣攝納有根,共為臣葯。石菖蒲、遠志、獲苓合用,開竅化痰,配諸補腎葯尤能交通心腎,是為佐葯。用法中少加薄荷,辛涼輕散,善利咽喉,引諸葯上行以宣竅,姜、棗以和中調葯,諸葯合用,使下元得以補養,浮陽得以攝納,水火相濟,痰化竅開,則喑痱可愈。配伍特點 補陰葯與補陽葯相伍,陰陽並補,滋陰涵陽,水火相濟;補腎與化痰相配,補腎重於化痰,是為標本同治,重在治本。治上與治下同用,治下補腎培其源,治上化痰潔其流,是為上下兼顧,而以治下為主。證治要點 以舌喑不語,足廢不用,脈沉細弱為證治要點。理 血 劑凡以理血葯為主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用治瘀血或出血病證的方劑,統稱理血劑。屬於「八法」中「消法」之範圍。注意事項 1.首先必須辨清血證的致病原因2.新瘀如宮外孕等證急,宜用湯劑,力大效速;久瘀如症瘕等證,宜用丸劑小量常服,以漸消緩散,祛瘀不傷正。3.逐瘀過猛易傷正氣,止血過急易致留瘀。1 活血祛瘀活血祛瘀劑,具有通暢血行,消除瘀血作用,適用於瘀血證。瘀血證多因肝氣鬱結,疏泄不利,或陽氣虛損,鼓動無力,或寒客經脈,澀滯血液,或熱入營血,血與熱結,使血液運行不暢或遲緩而致。以刺痛、痛處不移、拒按,腫塊、按之堅硬,紫紺,肌膚甲錯,舌紫黯,舌上有青紫斑或紫點,脈細澀等為主要表現。活血祛瘀劑中常配伍理氣葯和益氣養血葯,既使氣行血活,又使瘀祛而正不傷;又因血性屬陰,得溫則行,遇寒則凝,此類方劑多加人溫經通脈葯以助溫運血行,消散瘀血,且活血化瘀劑中藥物不宜過於寒涼,以防凝血之弊。由於瘀血證成因較多,病機有寒熱虛實不同,所以需根據病因病機配伍用藥。若肝失疏泄,氣滯血瘀,配伍疏肝解郁行氣葯;正氣虧虛鼓動無力,瘀血內阻,配伍補氣葯使氣旺血行;寒凝血瘀,配伍溫經祛寒葯以溫經活血;血熱相搏之熱瘀,配伍清熱涼血葯以清熱活血等。代表方劑如桃核承氣湯、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溫經湯等。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組成:桃仁12g、紅花9g、當歸9g、生地黃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 柴胡3g、枳殼6g、甘草3g用法: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或急躁易怒,入暮湖熱,唇黯或兩目黯黑,舌質黯紅,舌邊有瘀斑,或舌面有瘀血點,脈澀或弦緊。方中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川芎活血怯瘀;生地涼血清熱又可滋陰養血合當歸養陰潤燥使瘀去而不傷正;牛膝活血祛瘀,通利血脈,且功擅苦泄下降,引胸中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桔梗開宣肺氣,合積殼升降上焦之氣而理氣寬胸,又可載葯上行,使藥力作用於胸中;積殼行氣寬中。甘草調和諸葯。合而用之,活血行氣,使瘀去氣行,諸症可除。配伍特點:血府逐瘀湯中藥物的配伍,是以氣血相互關係、氣機升降運動、邪正辨證關係等理論為依據。具有既行血分瘀滯,又解氣分鬱結,氣血同治,升降並用以及活血怯瘀不傷正的特點。證治要點:以胸痛,痛有定處,舌黯紅或有瘀斑為辨證要點。2. 止 血具有制止體內外出血作用,適用於出血證。出血證多因火熱迫血妄行或陽氣虛弱,不能固攝,或瘀血阻滯,血不歸經等,使血溢脈外而致,以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為常見。常根據病因選擇相應的止血藥為主組方,並審因論治,配伍用藥。如熱證出血以涼血止血藥為主配伍清熱瀉火涼血之品;虛寒性出血證以溫經止血藥為主伍益氣溫陽健脾之品等等。上部出血忌用升提葯,可酌配牛膝、大黃等引血下行; 下部出血忌用沉降葯,可酌用焦芥穗、黑升麻、黃芪以助升舉。十灰散《十葯神書》組成: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各等份9g用法:上藥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先將白藕搗汁或蘿蔔汁磨京墨半碗,調服9g,食後服下。功用:涼血止血。主治:血熱妄行。嘔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血色鮮紅,舌紅,脈數。方解:方中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茜草、白茅根涼血止血,為君葯。棕櫚皮收澀止血;桅子清熱瀉火,大黃導熱下行,泄熱化瘀,兩葯清降並用,折火熱上逆之勢,是""釜底抽薪』』之意;牡丹皮涼血散瘀,配伍大黃使止血而不留瘀,均為臣佐葯。上十味葯燒炭存性以加強收澀止血作用。以藕汁或蘿蔔汁磨京墨調服藥末,意在增強涼血化瘀止血之功。配伍特點: 以涼血止血藥為主,配伍收澀止血、清降止血、化瘀止血藥物。涼血與清降並用,收澀與化瘀兼顧,止血作用較強,是一首急救止血方劑。證治要點:上部出血,以血色鮮紅,舌紅脈數為辨證要點。祛痰劑凡以祛痰葯為主組成, 具有消除痰飲作用,治療各種痰病的方劑,統稱為祛痰劑。痰病成因很多,治法因之各異。如脾失健運,濕聚成痰者,治宜燥濕健脾化痰;火熱內盛,灼津為痰者,治宜清熱化痰;肺燥津虧,虛火爍液為痰者,治宜潤燥化痰;脾腎陽虛,寒飲內停 或肺寒留飲者,治宜溫化寒痰;痰濁內生,肝風內動,挾痰上擾者,治宜化痰熄風。1.燥濕化痰劑主治濕痰證,症見痰多易咯,胸脘痞悶,嘔惡眩暈,肢體睏倦,舌苔白膩或白滑,脈緩或滑等。常用燥濕化痰葯如半夏、南星等為主,配伍健脾理氣葯如白朮、陳皮等組成方劑,代表方如二陳湯。二陳湯《大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 橘紅各五兩(各15g)白茯苓三兩(9g) 甘草炙一兩半(4.5g)用法 上藥每服四錢(12g)用水一盞,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功用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主治 濕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噁心嘔吐,肢體倦怠,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潤,脈滑。方解方中以半夏為君,取其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又降逆和胃。以橘紅為臣,理氣燥濕祛痰,助半夏化痰之力,一則理氣使氣順痰消。痰由濕生,濕自脾來,故佐以茯苓健脾滲濕,俾濕去脾旺,痰無由生;煎加生薑者,以其降逆化飲,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紅行氣消痰,和胃止嘔;復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傷正,並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以甘草為使葯,調和藥性兼和中。諸葯合用,標本兼顧,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為祛痰的通用方劑。方中半夏、橘紅以陳久者良。故方以「二陳」為名。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濕痰。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膩或白潤,脈緩、滑為證治要點。2 清熱化痰清熱化痰劑,適用於熱痰證。症見咳嗽痰黃,黏稠難咯;以及由痰熱所致的胸痛、眩暈、驚癰等,常用清熱化痰葯如瓜蔞、膽南星等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等。清氣化痰丸錄自《醫方考》組成 陳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實麩炒 黃芩酒炒 瓜萎仁去油 茯苓各一兩(各6g) 膽南星 制半夏各一兩半(各9克)用法 薑汁為小丸,每服6g,溫開水送下。功用 清熱化痰,理氣止咳。主治 痰熱咳嗽。痰稠色黃,咯之不爽,胸膈痞悶,甚則氣急嘔惡,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方解 以瓜萎仁、黃芩為臣,瓜萎仁甘寒,長於清肺化痰,黃芩苦寒,善能清肺瀉火,兩者合用,瀉肺火,化痰熱,以助膽南星之力。治痰當須理氣,故佐以枳實下氣消痞,「除胸脅痰癬」;橘紅理氣寬中,亦可燥濕化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故又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杏仁宣利肺氣,半夏燥濕化痰。諸葯配伍,共奏清熱化痰,理氣止咳之效,使熱清火降,氣順痰消,則諸症自愈。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熱痰的常用方劑。以咳嗽,痰稠色黃,苔黃,脈數為證治要點。3 潤燥化痰潤燥化痰劑,適用於燥痰證。症見痰稠而粘,咯之不爽,咽喉乾燥,甚則嗆咳,聲音嘶嘎等。常用潤肺化痰葯如貝母、瓜萎等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貝母瓜蔞散。貝母瓜萎散《醫學心悟》組成 貝母一錢五分(5g)瓜蔞一錢(3g)花粉 茯苓 橘紅 桔梗各八分(2.5g) 用法 水煎服。功用 潤肺清熱,理氣化痰。主治 燥痰咳嗽。咯痰不爽,澀而難出,咽喉乾燥,苔白而乾等。方解 方中以貝母為君,取其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開痰氣之鬱結。臣以瓜萎仁潤肺清熱,理氣滌痰通胸膈之痹塞。佐以天花粉潤燥生津,清熱化痰;橘紅理氣化痰,使氣順痰消;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桔梗宣利肺氣,令肺金宣降有權。如此配伍,潤燥與理氣合用,則肺得清潤而燥痰自化,宣降有常則咳逆自止。證治要點 本方為潤燥化痰之劑。以咯痰難出,咽喉乾燥,苔白而干為證治要點。4 溫化寒痰溫化寒痰劑,適用於寒痰證。症見咳痰清稀色白,舌苔白滑等。常用溫肺化痰葯如乾薑、細辛為主組成方劑,代表方如苓甘五昧姜辛湯。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組成 茯苓四兩(12g)甘草三兩(9g) 乾薑三兩(9g) 細辛三兩(5g)五味子半升(5g)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次。功用 溫肺化飲。主治 寒飲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脈弦滑等。方解 方中以乾薑為君,取其辛熱之性,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脾陽以化濕。細辛為臣,以其辛散之性,溫肺散寒,助乾薑散其凝聚之飲;以茯苓之甘淡,健脾滲濕,不僅化既聚之痰,尤能杜生痰之源。佐以五味子斂肺氣而止咳,與細辛、千姜相伍,一散一收,散不傷正,收不留邪,且能啟肺司開合之職。使以甘草和中,調協諸葯。綜合全方,溫散並行,開合相濟,使寒飲得去,肺氣安和,葯雖五味,配伍嚴謹,實為溫化寒飲之良劑。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寒痰的常用方劑。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為證治要點治 風 劑凡以辛散祛風葯或熄風止痙葯為主組成,具有疏散外風或平熄內風作用,用治風病的方劑,統稱治風劑。風病範圍廣泛,可分為外風與內風兩類。外風是指風邪外襲,侵人人體之肌表、經絡、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而引起的疾病,也包括風邪毒氣從皮膚破損之處侵襲人體而致的破傷風。內風是指由於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的風病,即內生之風。內風實證多因肝經熱盛,熱圾動風或肝陽偏亢,肝風內動;虛證多因陰虛動風或血虛生風。主要臨床表現有眩暈、震顫、四肢抽搐、語言蹇澀、足廢不用,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渦斜、半身不遂等。治宜平熄內風。1 疏散外風疏散外風劑,適用於外風證。本節所論述的外風諸病,主要指風邪侵襲經絡、肌肉、筋骨、關節等處而致者,至於外感風邪,病在肌表,以表證為主要表現者,已在解表劑中涉及。.外風治宜疏散,疏散外風劑常用辛散祛風葯如羌活、獨活、防風、白芷、荊芥、川芎、白附子等為主組方。因風為百病之長,寒、濕`熱邪常依附於風邪侵襲人體,所以多與散寒、除濕、清熱葯合用。由於風邪傷人經絡,易致氣血凝滯不行,故常配伍活血化瘀葯使血脈流通,使滯留之風邪隨之消除,即「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川芎茶調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 川芎 荊芥去梗,各四兩(120g) 白芷 羌活 甘草各二兩(60g)細辛去蘆一兩(30g) 防風去蘆,一兩半(45g)薄荷八兩(240g)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g),食後清茶調下,常服清頭目。功用 疏風止痛。主治 風邪頭痛。偏正頭痛或巔頂作痛,惡寒發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方解 方中川芎性味辛溫,用量較重,善於祛風活血,上行頭目而止頭痛,長於治少陽、厥陰經頭痛(頭頂痛或兩側頭痛)《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中風入腦頭痛」,《珍珠囊》稱其為「諸經頭痛之要葯」;白芷、羌活具有疏風止痛之功,且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前額部),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後頭痛牽連項部),三葯同為君葯。薄荷、荊芥疏風止痛,清利頭目;防風、細辛發散表邪,祛風止痛,且細辛長於治少陰經頭痛,四葯同為臣葯。佐以茶葉苦涼,上清頭目,降火生津,制約風葯的過於溫燥與升散;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葯,緩急止痛。諸葯合用,疏風止痛,善治一切風邪頭痛。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為集合擅長祛風止痛的藥物於一方,祛風止痛效果顯著;二為大隊辛溫升散的風葯之中配伍一味苦涼清降的茶葉,升降並用,制約風葯的過於溫燥與升散。證治要點 以頭痛,鼻塞,脈浮為辨證要點。2 平息內風平息內風劑,適用於內風證。內風之病,源於內在臟腑功能失調,即「風自內生」、「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不是外感風邪而引起,但因其表現與外風尤其是外中風相似,所以稱為「內風」。內風有虛`實之分,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法用藥各不相同。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組成 羚角片一錢半,先煎(4.5g) 雙鉤藤三錢,後入(9g) 霜桑葉二錢(9g)滁菊花三錢(9g) 鮮生地五錢(15g) 生白芍三錢(9g) 川貝母四錢,去心(12g)淡竹茹鮮刮,與羚角先煎代水,五錢(15g) 茯神木三錢(9g) 生甘草八分(3g)用法 水煎服。功用 涼肝息風,增液舒筋。主治 肝熱生風證。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方解 方中羚羊角咸寒,歸肝、心經,涼肝息風止痙;鉤藤甘、微寒,歸肝、心包經,清熱平肝,息風止痙,共為君葯。桑葉苦甘、寒,歸肺、肝經,清熱平肝息風,菊花辛甘苦、微寒,歸肝、肺經,清熱平肝息風,二葯為臣葯,助君葯涼肝息風。鮮生地、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陰,滋陰增液,柔肝舒筋;川貝母、鮮竹茹清熱化痰;茯神寧心安神,以上為佐葯。使以生甘草調和諸葯。諸葯合用,涼肝息風,增液舒筋而肝風可息。配伍特點 本方配伍特點為涼肝息風葯為主,配伍滋陰、化痰、安神之品。證治要點 以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脈弦數為辨證要點。安 神 劑凡以安神藥物為主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用以治療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劑,稱為安神劑。本類方劑在臨床運用時,一般是按虛、實分類論治,但在病因病機方面常是互為因果,癥狀上每摻雜出現,故在遣方選藥方面,又必須標本兼顧,或重鎮與滋養同時使用。安神劑中重鎮安神類多由金石藥物組成,滋養安神類多由滋膩補養葯組成。二者長期應用都有礙脾胃運化,當中病即止,不可久服。脾胃虛弱者宜慎用或配合補脾和胃、理氣葯使用。某些藥物如硃砂,可蓄積中毒須炮製得法,且不宜久服。金石類安神葯如磁石、龍骨等均應打碎先煎、久煎,以求性味透達。13.1 重鎮安神重鎮安神劑,適用於心陽亢盛,火勢擾心所致的煩亂、失眠、驚悸、怔仲、癲癇等,常以重鎮安神葯如硃砂、磁石、龍齒、珍珠母等為主組方,以潛鎮心肝偏盛之陽,由於火勢擾心,故常配伍黃連等清熱瀉火藥以撤火勢。陽亢多熱,易耗傷陰血,故又常配伍生地黃、當歸等滋陰養血葯。代表方如硃砂安神丸、磁朱丸。硃砂安神丸《醫學發明》組成:硃砂15g、 黃連18g、 炙甘草16g生地黃18g、當歸18g功用:重鎮安神,清心瀉火。主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失眠多夢,驚悸怔忡,心煩神亂,舌紅、脈細數。方解 由於本方主證乃心神不安,敵治以鎮心安神。心火偏亢,當鎮其火,陰血不足,當補其陰血。方中硃砂,色赤入心,性寒清熱,質重寧神,用為君葯。黃連苦寒,清心瀉火除煩,助君葯清心安神為臣。生地滋陰清熱,當歸養血和營,補其不足之陰血,共為佐葯。炙甘草甘緩益氣,和葯護中,既益耗散之心氣,又防硃砂、黃連寒鎮而傷胃,是為佐使。五葯相配,既瀉偏亢之心火,又鎮浮游之心神,更補耗傷之陰血,兼益耗散之心氣,實為標本兼顧之劑。使神志安寧,諸症自愈。證治要點 以驚悸失眠、舌紅、脈細數為證治要點。2.補養安神劑適用於陰血不足、虛陽偏亢、神志不安的證候。常因思慮過度、心血暗耗,或心肝血虛、心神失養;或心腎陰虛、虛火內擾所致。症見虛煩不眠、心悸怔仲,健忘多夢等。常以補養安神藥物如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茯苓、小麥等組成方劑。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組成:酸棗仁、柏子仁炒、當歸身酒洗、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各9g、生地黃酒洗12g、人蔘去蘆、丹參微炒、玄參微炒、白茯苓去皮、五味子烘、遠志去心炒、桔梗各5g功用:滋陰養血,補心安神。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悸失眠、虛煩神疲、夢遺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方解 方中重用生地滋陰養血為君;玄參、天門冬、麥門冬滋陰以清虛熱;當歸、丹參補血養血、潤燥生津,使心血足而神.志安;人蔘、襖苓益氣寧心,共為臣葯;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遠志養血安神,其中酸棗仁、五味子又可斂心氣之耗散,遠志開通心氣使魂魄自寧;硃砂為衣鎮心安神,兼治其標,桔梗一味為使,取其載葯上行使藥力上人心經。綜觀全方,滋陰、養血、益氣、安神並用,補中寓清,標本兼顧,使陰血充、`心火降,則神志自安,諸症亦除。證治要點 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證治要點。酸棗仁湯《金匱要略》組成:酸棗仁炒15-30g、茯苓6g、知母6-9g、川芎6g、甘草3g功用: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主治:虛煩不眠證。失眠心悸,虛煩不安,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方解: 方中酸棗仁味酸色赤入心、肝經,養血補肝,寧心安神,重用為君。茯苓益氣寧心;知母滋陰清熱助君葯酸棗仁安神除煩。佐以川芎行氣活血,條達肝氣,與酸棗仁相配,一酸收,一辛散,相反相成,養血調肝。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葯為使。諸葯合用,共奏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功。配伍特點 方中酸棗仁與川芎配伍,酸收辛散並用,酸收以補肝之體,辛散以利肝之用。證治要點 以虛煩不眠、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為證治要點。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組成:甘草9g、小麥15-30g、大棗十枚功用:養心安神,和中緩急。主治 :臟躁。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方解 方用小麥為君,養肝補心,除煩安神;配以甘草,補養心氣,和中緩急為臣葯;佐以大棗益氣和中,潤燥緩急。三葯合用,共奏養心安神、和中緩急之效。證治要點 以精神恍惚,悲傷欲哭為證治要點。固澀劑凡以收澀葯為主組成,具有收斂固澀作用,用治氣、血、精、津滑脫散失之證的方劑,統稱固澀劑。本類方劑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散者收之」的原則立法,屬於「十劑」中「澀可固脫」之範圍。1 固表止汗固表止汗劑,適用於體虛衛外不固,陰液不能內守所致的自汗或盜汗證。常用益氣固表葯配伍收澀止汗葯如黃芪、牡蠣、麻黃根等為主組方,代表方劑如玉屏風散、牡蠣散。玉屏風散《丹溪心法》組成: 防風6g、黃芪12g、白朮12g用法:研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功用:益氣固表止汗。主治:表虛自汗。汗出惡風,面色咣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於感冒。方解:方中重用黃芪甘溫,內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為君葯。白朮健脾益氣,助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功,為臣葯。兩葯合用,則「氣旺表實」,使津液不易外泄,外邪不易內侵,是為「補」法。佐以防風走表祛風邪並御邪,助黃芪益氣御風。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斂邪;防風得黃芪,法邪而不傷正。配伍特點:以補氣固表葯為主,配伍少量走表怯風邪之品,使補中寓散,散中有補。證治要點:以自汗惡風,面色恍白,舌淡脈虛為辨證要點。2.斂肺止咳劑斂肺止咳劑,適用於久咳肺虛,氣陰耗傷之咳嗽、氣喘自汗、脈虛數者。常用斂肺止咳藥如罌粟殼、五味子、烏梅等配伍益氣養陰葯如入參、阿膠等為主組方,代表方劑如九仙散。九仙散《醫學正傳》組成:人蔘另燉、款冬花、桔梗、桑白皮、五味子、 阿膠、貝母各2g、烏梅6g、罌粟殼6g蜜炙用法:為末,作一服,加生薑一片,棗一枚,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功用:斂肺止咳,益氣養陰。主治:久咳肺虛證。久咳不已,咳甚則氣喘自汗,痰少而黏,脈虛數。方解:方中重用罌粟殼,其味酸澀,功專斂肺止咳,為君葯。五味子酸甘溫,烏梅酸澀平,二葯收斂肺氣而止咳,配合君葯加強斂肺止咳之力,為臣葯。人蔘補益肺氣;阿膠滋養肺陰;款冬花、桑白皮、貝母降氣化痰,止咳平喘,兼清肺熱,並可潤肺,以上均為佐葯。桔梗宣肺祛痰,載葯上行,直達病所,是為使葯。諸葯合用,斂中有散,降中寓升,共奏斂肺止咳,補益氣陰之功。配伍特點:斂中有散,降中寓升,但總以收、降為主。這是本方配伍的一大特點。證治要點:以久咳不止,氣喘自汗,脈虛數為辨證要點。3 澀腸固脫澀腸固脫劑,適用於瀉痢日久不止,脾腎虛寒,大便滑脫不禁之證。常用澀腸固脫葯如罌粟殼、肉豆蔻、訶子、赤石脂等配伍溫補脾腎葯如補骨脂、肉桂、乾薑、人蔘、白朮等為主組方,代表方劑如真人養臟湯、四神丸、桃花湯。真人養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人蔘6g、當歸9g|、白朮12g、肉豆蔻面裹12g、肉桂去粗皮3g、炙甘草6g、白芍15g、木香9g、訶子12g、 罌殼20g用法:上銼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溫服。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功用:澀腸止瀉,溫中補虛。主治:脾腎虛寒,久瀉久痢。瀉痢無度,滑脫不禁,甚至脫肛墜下,腹痛喜溫喜按,或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後重,臍腹癘痛,疲倦乏力,不思飲食,舌淡苔白,脈遲細。方解:方中重用罌粟殼酸澀,澀腸止瀉,為君葯。肉桂辛、甘、熱,溫腎暖脾,散寒止痛;肉豆蔻辛溫,溫暖腎脾,澀腸止瀉;訶子苦、酸、澀,澀腸止瀉;瀉痢日久,耗傷氣血,故用人蔘、白朮益氣健脾生血。以上藥物同為臣葯,助君葯共奏溫腎暖脾之功,而增澀腸固脫之效,則虛寒瀉痢,臍腹療痛諸證可愈。久痢陰血耗傷,故用當歸、白芍養血補血滋陰;脾腎虛寒,氣機阻滯,故以木香調氣導滯,並能止痛,以上三味共為佐葯。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葯,且能健脾益氣,合白芍緩急止痛。4 澀精止遺澀精止遺劑,適用於腎虛封藏失職,精關不固之遺精;或腎氣不足,氣化失常,膀胱失約之尿頻或遺尿。常用固精縮尿葯桑螵蛸、蓮子、芡實等配伍溫補腎氣葯如沙苑蒺藜、益智仁、烏葯等為主組方,代表方劑如金鎖固精丸、桑螺蛸散、縮泉丸。縮泉丸《婦人良方》組成:烏葯、 益智仁等份。用法 :酒煎,山藥末為糊,丸約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酒或米飲下。功用:溫腎怯寒,縮尿止遺。主治:下元虛寒證。小便頻數,或遺尿不止,舌淡,脈沉弱。方解:方中益智仁辛溫,溫補脾腎,固 精氣,縮小便,為君葯。烏葯辛溫,調氣散寒,能除膀胱腎間冷氣,溫散下焦虛 冷,以助膀胱氣化,固澀小便以止小便頻數,為臣葯。更以山藥糊丸,健脾補腎,固澀精氣,為佐使葯。三葯合用,溫腎祛寒,使下焦得溫而寒去,則膀胱之氣化復常,約束有權,尿頻遺尿自可痊癒。證治要點 以尿頻,遺尿,舌淡,脈沉弱為辨證要點。5 固崩止帶固崩止帶劑,適用於婦女崩漏或帶下不止之證。常用固崩止帶葯如椿皮、白果、煅龍骨、煅牡蠣等為主組方,隨病症不同需配伍不同藥物。若崩漏因脾氣虛弱,沖脈不固而見出血量多色淡質稀者,配伍益氣健脾、補益肝腎葯如黃芪、白朮、山茱萸、白芍等;因陰虛血熱,損傷沖任而見血色深紅或黏稠紫黑者,配伍滋陰清熱葯如龜板、白芍、黃芩、黃柏等。若帶下因腎虛濕熱下注而見黃帶臭穢者,配伍補腎清熱怯濕之山藥、芡實、車前子、黃柏等;因脾虛肝鬱、濕濁下注而見白帶清稀者,配伍健脾怯濕葯如白朮、山藥`人蔘、蒼朮、車前子等。代表劑如固沖湯、固經丸、易黃湯、完帶湯。易黃湯《傅青主女科》組成:山藥炒30g、鹽黃柏6g、芡實30g 、車前子3g、白果12g功用 :補腎清熱,祛濕止帶。主治:濕熱帶下。帶下色黃,其氣腥穢舌紅, 苔黃膩方解:方中重用炒山藥、炒芡實補脾益腎,固澀止帶,《本草求真》說:「山藥之補,本有過於芡實,而芡實之澀,更有勝於山藥』』,二者同為君葯。白果收澀止帶,兼除濕熱,為臣葯。黃柏苦寒入腎,清熱燥濕;車前子甘寒,清熱利濕,共為佐葯。五葯合用,重在補澀,輔以清利,使腎虛得復,熱清濕祛,帶下.自愈。配伍特點 : 補澀與清利兼施,補澀為主。證治要點:以帶下色黃,其氣腥穢,舌苔黃膩為辨證要點。清熱劑1. 清氣分熱清氣分熱的方劑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作用,適用於熱在氣分、熱盛津傷之證。症見壯熱煩渴,多汗,脈洪大滑數等,實即《傷寒論》的陽明經證;亦可用於熱病後氣分餘熱未消,氣陰兩傷之證,證見身熱多汗,心胸煩悶,口乾舌紅、脈虛數等,本類方劑常以清熱瀉火、清心除煩的石膏、知母為主,由於熱邪最易耗氣傷津,故又多配人蔘、麥冬等益氣生津,代表方如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白虎湯《傷寒論》組成 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兩(18g) 甘草二兩,炙(6g) 粳米六合(9g)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功用 清熱生津。主治 陽明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方解方用辛甘大寒之石膏為君,清肺胃氣分之熱,達熱出表,並能止渴除煩;巨葯知母,味苦性寒質潤,寒協石膏以清熱,潤協石膏以生津,君巨相配,加強清熱生津之功。佐以甘草、粳米甘緩和中,既能益氣生津,又能緩和石膏、知母大寒傷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調和諸葯為使。葯雖四味,但配伍嚴謹,效專力宏,清熱生津之功顯著。配伍特點 一是取辛寒之品與苦寒質潤之品相配,使清熱生津之力倍增;二是寒涼葯中配伍補中護胃之品,以防寒涼傷胃,祛邪而不傷正。證治要點 以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即「四大證」)為證治要點。2.清營涼血清營涼血是用於營血有熱的兩種方法。熱入營分,以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或斑疹隱隱,舌絳脈數為主證,清營的作用是清熱養陰,解毒透熱。營分有熱,多由氣分傳變而來,故清營透熱的功用,是清除由淺入深邪熱,一從外透,一從營解,故清營分熱常用水牛角、生地等配伍銀花、連翹、竹葉促其透熱轉氣,代表方如清營湯。熱入血分,以每多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發斑,而且絡傷血溢每易留斑,熱與血結亦可留瘀。涼血的作用,是清血分之熱以止血,散血分之瘀以消瘀,故清血分熱常用水牛角、生地配用丹皮、赤芍等散瘀涼血,代表方如犀角地黃湯。清營湯《溫病條辨》 .組成 水牛角(30g) 生地黃五錢(15g) 元參三錢(9g) 竹葉心一錢(3g)麥冬三錢(9g) 丹參二錢(6g) 黃連一錢五分(5g) 銀花三錢(9g) 連翹二錢,連心用(6g)用法 上藥,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功用 清營解毒,透熱養陰。主治 熱入營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目常喜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斑疹隱隱,脈數,舌絛而干。方解 方中水牛角,苦咸性寒,清熱涼血解毒,寒而不遏,且能散瘀,為君葯。生地涼血滋陰,麥冬清熱養陰生津,玄參滋陰降火解毒,三葯為熱甚傷陰者設,且助君葯清營涼血,共用為臣。佐以銀花、連翹、黃連、竹葉清熱解毒以透邪熱,使入營之邪透出氣分而解。丹參性涼,入心、肝經,活血祛瘀,以防熱與血結,為佐使之品。諸葯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養陰透熱之效。配伍特點 一是涼血葯配伍滋陰清熱之品,是為熱傷營陰,漸迫及血者設。二是清熱涼血葯中,伍以清宣透熱之品,意在為熱邪初入營分,不致郁遏,能使熱邪轉出氣分而解,是透熱轉氣之法。三是涼血葯配伍活血葯,以防熱與血結。證治要點 以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數為證治要點。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組成 水牛角(30g) 生地黃八兩(24g) 芍藥三兩(24g) 牡丹皮二兩(9g)用法 上藥四味,嘆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主治l)熱入血分證。身熱譫語,斑色紫黑,舌絛起刺,脈細數,或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2)熱傷血絡證。吐血、便血、衄血、尿血等,舌紅絛,脈數。方解冶以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方用水牛角為君清營涼血,解毒清心;臣以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一可復已失之陰血,二可助君葯解血分之熱邪;芍藥養血斂陰,且可助生地涼血而和營,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兩味用為佐使。配伍持點 一是清熱之中兼以養陰,使熱清血寧而無耗血動血之慮;二是涼血與散血並用,涼血止血而無冰伏留瘀之弊。證治要點 以各種失血,或斑色紫黑,神昏譫語,身熱舌絳為證治要點。


推薦閱讀:

方劑學 14 講 麻黃湯(二)、桂枝湯(一)
方劑學 17講 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止嗽散
方劑學 24講 溫下法
中醫綜合-方劑學第二版(8)
七版教材方劑學方歌(下)

TAG:書籍 | 中醫 | 理論 | 中醫基礎理論 | 方劑學 | 醫書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