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軟世代」一窺
《南風窗》第4期《現代「伊甸園」》一組文章提出了「軟世代」這一新概念,令筆者頗有認同感。
所謂「軟世代」,是日本社會學家在《低慾望社會》一書里所描述的日本年輕世代的普遍心理和生活態度,不願意再背負風險,晚婚化,少子化,喪失物慾、成功欲,消費意願低迷。中國的「軟世代」與他們不乏相似之處,都不再像自己的父輩一樣,將奮鬥、拼搏看做人生意義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唯一。
中國話「無欲則剛」「慾壑難填」——「欲」,確實不是個好「東東」!然而一律都壞嗎?「求知慾」、「奮鬥欲」、「成功欲」呢?不能那麼絕對。「欲」,其實是驅動力,是引擎;是前行的動因、激情的源頭,是對生活目標、人生理想的一種追求。一個人一無所求,一切無所謂、不在乎,什麼慾望都沒有,未必見佳。
文章的作者沒有對這個分布於多年齡段的群體作生硬的年代劃分,憑藉觀察,他們把這個群體拎出來稱之為「軟世代」。
「軟世代」的人們大多拒絕接觸社會、承擔社會責任。他們有意識地把自己封閉在房裡看書、上網、玩遊戲……漫無目的,與世無爭,無所事事,「過得去」即行。也許曾經進過工廠,只因太累、太苦,最後選擇了辭職;開過淘寶店,受不了沒日沒夜招呼客戶、微薄利潤的折磨,錢還是來得太艱難;朝九晚五的刻板作息太沒意思,不如睡覺睡到「自然醒」。睜眼打開微信問一圈,有沒有人出去玩,有人回應就玩到晚上才回家;沒有,就一個人待在家中玩遊戲。手機的普及為他們提供了便利,超前享受著這一科技成果。明星上億元的駭人婚禮,於他們是天方夜譚。既然遙不可及,那就不去想它,不如「現實」一點;身邊有人拚命積攢百萬出國求學,回國後卻拿著三五千元的工資,於是斷了「奮鬥」的念想,「想多了也沒用,還不如眼前快活」。眼前快活,是生活常態、堅固的人生法則。他們是「知足常樂」的變種,是「小富即安」(也未必富)的畸態。
時政要聞、體育賽事、娛樂八卦,同他們無關痛癢;家長的嘮叨、老師的教誨、主流媒體的說教,於他們油鹽不進;高頭大章、政治大事、壯語豪言,於他們風雨不驚。「先富起來」、吃盡苦頭的父母,將「總想兒女活得舒服些」作為拼搏的法則,慢慢滲透於他們的心田,他們也就「當之無愧」地認定父母的財富天經地義地該由自己支配,混世魔王式的懶散、疲軟、萎靡、頹唐、平庸、渾渾噩噩,糊糊塗塗,成了軟不拉嘰的「水泡蘿蔔」,自甘於做社會的邊緣人、世間「多餘的人」。
不禁想起曾經爆紅一時的那首川味「嘻哈」說唱歌《老子明天不上班》:「老子明天不上班,想咋懶我就咋懶」,「鬧鐘響也不用管,不用七八點擠公交」,「今晚要耍耍通宵,想幾點起就幾點,各種耍的要耍完,啥子和諧的不和諧的老子不得管……」這是迫於生計者在生活與理想間尋找「平衡點」的無奈發泄,也是博人一笑的生活的真實寫照。然而這種發泄一旦無節制地延伸,再朝前跨進一步,則極易蛻變為一種「負效應」。由高興「明天不上班」,到嚮往「天天不上班』;由個人快活,到晚婚、斷「後」,既無物慾,也無精神欲求。社會擔當、國家責任,通通與我無關,提前進入了「萬事休」的年齡段……
正視「軟世代」現象,比不厭其煩地「空對空」、「空對地」重複各種大而不當的套話,要切實得多,決非空穴來風、杞人憂天。
推薦閱讀:
※美國務卿與總統劃清界限? 蒂勒森:總統的話只代表其個人觀點
※觀點·杭州日報
※名家觀點/美元指數觸及100 氣燄更盛 | 黃蔭基
※郭元鵬:「最晚春節」不該讓寒假生活缺了湯圓味兒--觀點--人民網
※【觀點】黃志凌: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策略展望
TAG: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