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現非遺造就旅遊亮點

□喻峰

非遺與旅遊能夠相互促進共贏發展

(一)非遺對於旅遊的意義1.豐富旅遊產品。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推進,全國各地已形成了省、市、區(縣)三級非遺保護名錄。在這一龐大的資源庫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適宜旅遊開發利用的,如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和民俗都有很強的表演性和觀賞性。這對於旅遊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材,可為旅遊產品提升豐富度、生動度、精粹度增添亮色。

2.提升旅遊品質。非遺經歷百年的打磨,鐫刻著歷史的滄桑,反映出該地域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發展蹤跡,是一代代傳承人智慧的結晶,承載了厚重的文化內涵。非遺以它非物質的形式傳遞著歷史的聲音,碰撞著人們心底深處的記憶,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精神的感召和身心的愉悅,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食糧,植於旅遊之中,能有效地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品味,擴展旅遊視野,充實旅遊的人文內涵,真正實現旅遊創造精神財富的終極目標。

3.聚焦旅遊市場。非遺作為悠久文化的優秀代表,其獨特的風情韻味、鮮明的個性特點吸引著遊客的視線,成為旅遊市場的亮點。如七彩雲南,將西南邊陲少數民族獨特的民風民情作為旅遊的大賣點,熱鬧歡快的民俗旅遊,使遊客在風格迥異、獨特新奇的文化中,陶然若痴,樂不思歸。

4.延伸旅遊產業。非遺由於具有原生態的文化特徵,作為稀有的優秀的文化遺存,蘊涵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如儺技表演、儺面具雕刻、繪畫等民間藝術,被重新設計包裝,開發成旅遊產品,同時又推出以儺為主體的旅遊紀念品。將非遺轉化成旅遊商品,豐富了旅遊市場,促進了旅遊產業鏈的延展,由此衍生出與之相關聯的產業集群,推動當地經濟的增長,促進文化與旅遊產業的共同發展。

(二)旅遊對非遺的作用

1.利於資源保護。將適宜的非遺轉化為旅遊產品,帶來的是可觀的經濟收益,這對於非遺保護存在人財物短缺的地區來說不失為一計良策。它可以保障和提高傳承人的生活水平,使其安心傳授;解決學習者的後顧之憂,讓其安心學練;提供展示的舞台,讓他們快樂享受勞動成果。同時旅遊也使當地民眾增加收入,能激發他們參與保護非遺的熱情,非遺的生命力和活力在旅遊中得以彰顯。以利益機制調動人們自覺守望其精神家園,促使各級政府、旅遊經營者、當地民眾自覺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落實非遺保護和健康持續發展的目標任務。

2.推動遺產傳承。非遺保護,傳承基地和傳習場所的建設是必須而急迫的。但因資金和場地的局限,一些地方的非遺傳承工作中斷;而旅遊則恰好能為非遺提供窗口,搭建平台。比如由傳習場所轉化成的文化博覽園,既承擔傳承的任務,又是文化旅遊景點,能夠吸引更多的人群前來參觀學習,也為非遺的宣傳傳承搭建了寬廣的互動平台,而且比單純的基地傳承來得更快捷更方便更廣泛。

3.促進文化弘揚。旅遊承接著五湖四海、南來北往的遊客,是一個巨大的信息交匯載體和寬闊的對外交流平台。作為蘊藏著豐厚文化內涵的非遺,可以通過一定的藝術加工、文化提煉、水平提升,轉型為遊客樂意接受的旅遊產品,藉助旅遊這個窗口,傳播當地的歷史文化、民族習俗、風土人情、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向遊客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同時在與外來文化的頻繁碰撞中,不斷吸收優秀元素,促進本區域文化的豐富完善,使非遺發揚光大。

4.加速價值實現。非遺具有審美、歷史、文化、科考、教育、經濟、社會和諧等多種價值,憑藉旅遊廣納大眾的載體優勢,在不同遊客中有的放矢地滿足其對非遺的不同需求,並為非遺尋找方便快捷的施展空間,便可使非遺的價值開放地、快速地、全

面地實現。

在旅遊開發中藝術展現非遺的主要路徑

(一)精心篩選,深入挖掘

非遺類型繁多,在旅遊開發中首先應對非遺項目做前期的篩選工作。可以通過文化部門收集了解區域內的非遺資源,依據旅遊資源的特徵和保護傳承的需要,本著「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傳承有序、原汁原味」的原則,進行嚴格的篩選,對展示性、觀賞性、參與性好,區位交通優越的非遺項目應優先考慮。對旅遊開發價值高,但相關條件不完備的,應幫助其深入挖掘,拾遺補闕;梳理歸納,健全完善;包裝打磨,藝術再現。這樣的篩選和挖掘才能為非遺保護工作者和文化人士所接納,為當地民眾所歡迎,對提升旅遊品質有極大的幫助。

(二)找准載體,深度融合

非遺凸顯的是非物質的過程和技藝,這就需要藉助載體呈現。恰當的載體能將非遺與旅遊有機地融合,使之充分地準確地高水平地表現,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因此「載體化」效果是非常關鍵的,是非遺成功轉化為旅遊產品的必備條件。

依據非遺的種類,可以選擇適合的景區或創設相宜的平台。對於民俗類非遺,可以依託鄉村旅遊景區展示。如把廟會、送神賽會、元宵、中秋祭祀等活動植入景區,讓平靜的山村沸騰起來。江西省婺源縣就以國家徽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契機,使徽文化從「靜態傳承」邁向「活態傳承」,帶動了鄉村文化旅遊的快速發展。對於傳統技藝類非遺,可以依託文化產業景區展示,如景德鎮的古窯民俗博覽區,將制瓷技藝逐項展示,讓遊客在參與、互動、觀摩、學習中發現精妙,慨嘆智慧。對於演藝類非遺,可以依託自然景區展示。桂林的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借用山歌手法,唱響秀美家鄉,已成為當地旅遊的一張名片。還可以為特定的非遺項目量身定做,如對非遺資源豐富的區域,可利用現代的聲光電包裝技術,打造動靜結合的非遺博物館或展示館,成為集資料展示、傳承對話、技藝再現、互動參與、培訓學習、研究討論、消費娛樂、休閑度假於一體的旅遊景點。這既符合非遺保護的要求,又滿足大眾旅遊的需求,雙方在相互契合中共同發展,不斷提升。

(三)提升水平,製造亮點

提升非遺項目的展演水平,尤其是傳統演藝類項目的藝術水準,是製造旅遊亮點的關鍵,也是旅遊推動非遺在發展中傳承,讓其融入當代文明,傳承光大的必然選擇。非遺由於源於生活,多為生存而出,具有粗獷、古樸、粗糙、實用的特點,從當代藝術或審美的角度觀賞有些效果不一定理想。因此,對於旅遊開發利用的非遺,要在保護原真、展現文化精髓、尊重遺產的文化空間,在「原人、原地、原時、原味」的基礎上,把握「度」,講究「效」,尊重「原」,注重「新」,用審美的眼光,對其進行藝術再創造,推陳出新,形成原真與藝術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滲透,使之成為具有鮮明地域風情、強烈觀賞效果的文化藝術精品,旅遊活動中出彩叫好的一章。

(四)拓展外延,提升效益

非遺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生產性非遺可提供豐富的吃、用、玩產品,且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濃郁的地域風情,能夠激發遊客的購買慾。如貴州的蠟染、湘西的背包,都已成為人們喜愛的旅遊商品。雖然非遺強調手工技藝,去機械化,但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有保存傳統手工製作的生產作坊,另一方面有機械化大批量生產的工廠,兩者使命不同,滿足的對象也有區分,這時的非遺可利用旅遊的平台,抬升自身的價值。同時,因非遺而衍生出的非遺紀念品和具有當地文化內涵的吃用玩旅遊商品,又可帶動旅遊商品市場的繁榮,隨之而來的旅遊商品及其配套物件的生產、銷售、包裝、宣傳、推介等將應運而生,人流、物流、資金流將乘勢而起,旅遊產業鏈因非遺而拓展延伸,由此帶動的社會、經濟效益將是顯而易見的。

(作者單位:江西旅遊商貿職業學院)


推薦閱讀:

楊安娣是如何推動吉林省旅遊產業轉型的?
旅遊旺運法
五大津牌景區,國家旅遊局喊你來領全國十一旅遊紅榜咯!
清明節,國內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旅遊景點?
【古北口長城蟠龍山長城簡介】蟠龍山長城旅遊景點介紹

TAG:藝術 | 旅遊 | 藝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