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逍遙江湖不須歸
他無意官場,一生漂泊湖海,浪跡山林,自稱「煙波釣徒」;他博學多才,所作的《漁歌子》廣為流傳,不僅歷代文豪爭先追捧,連當時的日本天皇都是他的鐵杆粉絲;他的畫作被奉為逸品,明代董其昌曾發出「昔人以逸品置神品至上,歷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的讚歎;他道學深厚,後人稱其「著作玄妙,為神仙中人。」他,就是唐代詞人張志和。
一 、少年得志青雲直上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知道張志和,是從小學語文課本中這篇《漁歌子》開始的。雖然對這首詞熟能成誦,但對作者張志和卻始終有點模糊。他是何許人也?他有著怎樣傳奇的人生經歷?
關於張志和其人,本身就是一個歷史文化之謎,其生卒年以及詩詞中描寫的西塞山的確切地點等等,因為史書均無明確記載,所以歷代專家學者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圖)唐朝詩人,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
據現有史料得知,張志和,字子同,原名龜齡,浙江金華人。他三歲讀書,六歲能文,八歲時跟隨父親在翰林院遊玩,宋學士以錦林文集戲之,張志和過目成誦,傳為佳話。《新唐書·張志和傳》記載,張志和「十六擢明經,以策干肅宗(太子李亨),特見賞重,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太子李亨還為張志和親賜御名,改名志和,取字子同。
受到皇太子的賞識,張志和的仕途自然是一帆風順。《張氏宗譜》記載,753年,張志和外擢杭州,候補杭州刺史;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張志和隨太子李亨轉戰靈武一帶,擢除朔方招討使;756年,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唐肅宗。張志和與舅舅李泌時常獻計於肅宗,肅宗擢授張志和為左金吾衛大將軍;757年,張志和奉上皇還西京,封金紫光祿大夫。
那時的張志和真可謂躊躇滿志,意氣風發。
二 、遭受打擊無意仕途
但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吉凶禍福往往就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在張志和逐年升遷之際,他卻遭遇到了人生之中第一場也是最後一場政治橫禍。《新唐書·張志和傳》記載,張志和「後坐事,貶南浦尉。」此處的南浦即今重慶萬州。張志和因何事被貶,現有史料沒有任何記載。但可以想見,作為肅宗身邊的紅人,肯定是牽扯到某項重大事件,使得肅宗一氣之下,將張志和遠遠貶謫。
禍不單行,命運無情,張志和還沉浸在仕途的失意中,家庭竟也出現重大變故,他的父親、母親、妻子在幾年內接連去世。仕途的大起大落,親人的相繼離世,這一系列沉重打擊,讓張志和對官場心灰意冷,情不自禁地嚮往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
(圖)張志和《漁歌子》
張志和守孝期間,唐肅宗也為自己的決定而後悔,為了籠絡人才,經量移(古代官吏因罪遠謫,遇赦調遷近處任職謂之量移)後,特赦張志和無罪,並贈奴、婢各一,同時賜白銀二千四百兩,以榮葬其母,意欲讓張志和守孝三年期滿後再回朝廷效力。
但那時的張志和已無意復出,「不願之任,得還本貫」,他在《自敘》詩中寫道:「世事艱難如意少,功名榮耀誤人多。浮雲富貴非吾願,且買扁舟理釣蓑。」他還將唐肅宗賜給他的一奴一婢配為夫婦,號曰漁童、樵青,做好了歸隱江湖的打算。
三 、雲遊山水歸隱江湖
張志和守孝期滿後,面對「朝廷屢招」,他不為所動,而是收起官服,穿上蓑衣,帶上漁童、樵青,開始雲遊于山水之間。為了躲開朝廷的尋訪,張志和經常變換地點,最後才來到湖州西塞山漁隱,自稱煙波釣徒。據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 》記載,張志和「遂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海,自謂煙波釣徒。 」雲遊期間,張志和「坦然壙然,肄志物外」、「視軒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早已超然物外,不為塵世所累。其《自歌》詩也是那段隱居生活的真實寫照:「七澤三湘碧草連,洞庭江漢水如天。朝廷若覓元真子,不在雲邊則酒邊。明月棹,夕陽船。鱸魚恰似鏡中懸。絲綸釣餌都收卻,八字山前聽雨眠。」
張志和一邊寄情山水歸於自然,一邊撰寫道學修鍊心得《玄真子》一書,遂又自稱為玄真子。 此外,張志和也常常陶醉在音樂和繪畫之中,《新唐書·張志和傳》稱其「善圖山水,酒酣或擊鼓吹笛,舐筆輒成」,其率真的性情與高超的技藝可見一斑。
(圖)張志和坐像
二哥張鶴齡怕張志和浪跡不歸,有負平生才學,便在會稽山陰縣一帶築茅齋,作《漁父詞》招勸張志和回家。張志和聽從了兄長的勸告,吟唱著「滄海人間別一天,只容漁父釣青煙。誰知萬頃煙波險,亦有比來留漢船」的詩句,結束了山水間的游釣生活,回到會稽山陰縣開始「閉竹門十年不出」的陸地隱居生活。
在此期間,他一邊與陳少游、陸羽、皎然、顏真卿等朋友談詩論道,一邊靜下心來撰寫《大易》十五卷。
774年8月,應湖州刺史顏真卿邀請,張志和第二次來到湖州。顏真卿在府上宴請張志和,並於酒席之間給張志和贈五首《漁父詞》,張志和隨即和作了五首《漁歌子》回贈,並配之以山水畫卷。而我們熟知的那一首,便是五首《漁歌子》中的第一首。
據《續仙傳·玄真子》記載,其後,顏真卿在湖州東遊平望驛,同游的張志和酒後戲水跨鶴升仙而去。有學者便據此推測張志和可能因酒醉溺水而逝,時人十分惋惜,顏真卿發出「輔明主,若斯人,豈煙波,終此身」的感嘆。但對於張志和來說,也許這樣的人生告別方式就是他最好的歸宿。淳樸美麗的大自然接納了他的人生志趣,最終他也悄然融入湖光山水之中。
四、《漁歌》傳世千年吟唱
《漁歌子》吟成後,其第一首很快便流傳開來,且遠播日本。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宮廷歌妓競相唱和,蔚然成風。但不知什麼原因,除了第一首,張志和的其餘四首《漁歌子》竟然一時失傳。日本遣唐使歸國前,向唐憲宗求索另四首《漁歌子》,唐憲宗便命人「訪之江湖間」,可是始終沒有得到。
最終完成這項使命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他在《玄真子漁歌記》中記載道:「德裕頃在內庭,伏睹憲宗皇帝寫真求訪玄真子《漁歌》,嘆不能致。余世與玄真子有舊,早聞其名,又感明主賞異愛才,見思如此,每夢想遺迹。今乃獲之,如遇良寶。」在留意尋訪之中,李德裕終於得到了張志和的另外四首《漁歌子》。感謝李德裕,你讓後人看到了完整的五首《漁歌子》,為文化的搜集、保護和流傳做出了貢獻。
張志和另四首《漁歌子》分別為:「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霅溪灣里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蒓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圖)張志和垂釣圖
此後,這四首《漁歌子》通過渤海國又傳到了日本,無意之間,張志和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漁歌子》一出,影響詞壇數百年,也引來無數文人墨客效仿,其中就包括李煜、蘇東坡、黃庭堅、陸遊、張元干、趙孟頫等詩詞大家,顯示了《漁歌子》的獨特魅力。歷史讓詩人的身影變得越來越模糊,但他留下的詩意卻越來越濃烈。
別人感嘆生不逢時,你卻執意選擇迴避;別人憂傷懷才不遇,你卻主動遁入江湖。可敬,你的興之所至;可惜,你的一世才華。
「卻把漁竿尋小徑,閑梳鶴髮對斜暉」、「往來客旅休相問,我是江湖一濫仙。」張志和,那種訣別塵世功名、嚮往逍遙江湖的境界,那種擺脫世俗煩惱、追求自由志趣的情懷,千年以來,仍讓人們深深共鳴,由衷嘆惋。
歷史大學堂專欄作家 / 李元輝
推薦閱讀:
※「三鹿氰胺」何以重出江湖?
※老江湖的智慧
※刀劍酒|毒婢
※簋街江湖
TAG: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