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亞彬:荒謬國企改革之按生產要素分配論

黎亞彬:荒謬國企改革之按生產要素分配論發布時間:2012-08-16 10:55 作者:黎亞彬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點擊:145次

  中國國企改革的理論根據之一就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依據這種理論和說法,商品的價值是各種生產要素共同做出貢獻的結果,所以商品的價值就應該在各種生產要素之間按貢獻的大小來分配,而不是單單按勞分配。

  提出這種所謂理論的中國經濟學家們稱這種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展開分析得來的「一切社會形態所共有的分配規律」(見中國論文聯盟網站,河北經貿大學某教授的作品:《馬克思邏輯中的按生產要素分配--兼與周為民、陸寧商榷》)。他們在提出這種要素分配論時,刻意強調勞動者的作用和價值,主張勞動者也參與企業利潤分配,說這種勞動者也參與分享生產總價值的按生產要素分配不是按資分配,而是共同分享。並高興的認為:「按生產要素分配將導致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關係由鬥爭為主轉向合作為主」。

  其實,這種按生產要素分配論只是資本主義經濟學中生產要素定價論的一種翻版,其本質就是按資分配,明顯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和污衊,是針對國有企業改革的錯誤理論。在此我們就以該教授的這篇文章為例,看看這些生產要素分配論者是怎樣以馬克思主義按勞分配理論荒唐地推導出資本主義按資分配理論的。該教授認為:

  「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到:『由每年新追加的勞動新加進的價值,……分成三部分,它們採取三種不同的收入形式,這些形式表明,這個價值的一部分屬於或歸於勞動力的所有者,另一部分屬於或歸於資本的所有者,第三部分屬於或歸於土地所有權的佔有者。因此,這就是分配的關係和形式,因為它們表示出新生產的總價值在不同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中間進行分配的關係。』(註: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這個定義告訴我們,分配的客體,是產品中新生產的總價值;參與分配的主體,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既包括勞動力的所有者,也包括資本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

  顯然,在這裡,馬克思的論述是正確的。在生產中,的確存在分屬各自所有者的生產要素。這些生產要素在生產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是毫無疑問的,這些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當然應從重新創造出來的價值中分得一定的報酬。但這顯然並不說明生產出的新價值就應按生產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在這裡,馬克思只是說「新生產的總價值在不同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中間進行分配」,而不是說新生產的總價值應該按生產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勞動分配。

  就像「生產」一樣,人類要生存與發展,當然要生產。資本主義社會要生產,封建社會要生產,社會主義社會也要生產。問題不是人類要不要生產,而是怎樣生產。

  生產的分配也一樣,問題不是生產的總價值要不要在各生產要素各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而是如何在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既然新生產的總價值應在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但怎樣分配才合情合理呢?資本家憑什麼依靠初始資本的投入就獲得了生產總價值的所有權和分配權?該教授顯然並不想涉及這個根本問題,而這個問題恰恰就是所有問題的根本關鍵所在。

  一個企業不管有怎樣的分配製度,都要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分配原則,就是企業的所有收入都要歸企業所有者所有。在此之後,才由企業所有者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市場經濟的原則來決定企業收入的分配,決定企業生產中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所應獲得的價值及價值量。顯然,誰是企業的所有者才是企業分配製度的關鍵!不談企業的所有者是誰,而空談按生產要素分配明顯是毫無疑義的事情。這就是說,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否符合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原理要求,要看其生產及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是誰。顯然,只有當企業的所有者是資本家時,才符合按資分配的按生產要素分配的要求,但這並不符合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原理要求。這不是馬克思贊成的東西,而是馬克思所要努力揚棄的東西。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中國這些經濟學家們提出的這種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實質就是一種按資分配理論。因為這是根據當年西方經濟學者薩伊的「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土地--地租」的「三位一體」公式展開而來的一種所謂理論,所描述的就是由資本主義的私有生產資料所有制所決定的分配方式。依據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它和按勞分配是相對立的。按勞分配也可以以一種三位一體的公式來說明,只不過是內容不一樣的公式:「勞動--利潤、資金--利息、土地--地租」。毫無疑問,按勞分配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分配方式。實際上,馬克思正是因為這種新生產的總價值在各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分配的必然性,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及其相應按資分配方式的不合理性,並看到了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一種按勞分配的生產關係的合理性。

  因此,該教授在這裡只是想混淆視聽而已,他試圖以新生產的總價值在各生產要素之間進行分配的必然性,證明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從而抹掉按勞分配的合理性,最終證明按資分配合理性。該教授把馬克思所要反對的和社會主義所要揚棄的東西當作了馬克思的基本政治經濟主張,這明顯是在故意栽贓嫁禍,故意指鹿為馬、混淆視聽、顛倒黑白。

  該教授如此混淆視聽無非是想把資本主義的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所謂理論說成是馬克思的主張,從而想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在社會主義中國可以通行的認可。但這種以歪曲馬克思主義,來證明馬克思主義所要反對的東西的手法顯然並不高明。

  「二、他(馬克思)指出,生產條件(要素)的分配關係,『賦予生產條件本身及其代表以特別的社會性質。它們決定著生產的全部性質和全部運動。』(註: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所謂『生產決定分配』,其實質就是生產條件(要素)的分配關係,決定產品的分配關係。生產條件(要素)的所有權,就是分配產品的索取權。任何一種產品分配,都是由生產條件(要素)的一定分配(佔有)狀況決定的。這就科學地論證了按生產條件(要素)分配的客觀必然性。」

  該教授的邏輯真是奇怪。的確,「任何一種產品分配,都是由生產條件(要素)的一定分配(佔有)狀況決定的」,但這能說明「按生產條件(要素)分配的客觀必然性嗎」?根據生產要素的佔有關係決定相應社會生產的分配關係,能推導出按社會生產應按生產要素進行產品分配的結論嗎?這是一種同義反覆,是明顯的邏輯錯誤。

  馬克思根據這種生產決定分配的原理,推導出的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不合理,而主張通過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一種公平合理的按勞分配的生產關係。而該教授卻在那裡同義反覆,並說這是馬克思的主張。顯然,該教授在這裡實際上只是在偷換概念,是要把生產決定分配的原理,憑空轉換成按生產要素分配論。

  實際上,依據馬克思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的原理,生產分配的關鍵在於生產的所有權,生產方式的關鍵在於生產的所有制關係。我們說按勞分配,是指勞動成果應歸勞動者所有,即生產的所有權歸生產者所有。在此前提下,產品的所有者,即產品的勞動者,根據產品生產的各要素所作出的貢獻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進行分配。我們說按資分配,主要是指產品歸生產產品的生產資料所有者所有。在此前提下,產品的所有者,即產品生產的生產資料所有者,根據產品生產的各要素所作出的貢獻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進行分配。按勞分配的前提是生產資料公有制,按資分配的前提是生產資料私有制。

  因此,企業的分配製度實際上也就是企業的所有權制度。有什麼樣的企業所有制,就有什麼樣的企業分配製度。私有企業制度決定私有企業必然是按資分配,因為企業是私人資本家的;國有企業制度必然是一種計劃分配,因為企業是國家的。真正公平合理,真正按勞分配的企業制度只有一種,就是所有權歸企業具體勞動者的企業制度。只有所有權歸企業勞動者集體統一佔有,企業的產品分配才能是按勞分配。

  顯然,無論是按資分配,還是按勞分配,產品都要在各個生產要素之間進行分配,都符合馬克思所提出的生產要素的所有制關係決定生產的產品分配關係的原理。只不過決定這種分配的所有者不同而已,按資分配由於所有者是生產資料的提供者,所以產品在各要素之間的分配由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決定;按勞分配由於所有者是企業的勞動者,所以產品在各要素之間的分配由勞動者決定。而之所以會產生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的不同,也是在於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係不同。私有生產資料必然產生私有生產,從而必然是按資分配;公有生產資料是勞動者公有,必然產生勞動者的公有生產,從而必然是按勞分配。

  問題不在於產品是否要在各生產要素之間進行分配,而在於怎樣在各生產要素之間進行分配,由誰來決定這種分配。空談產品要按生產要素分配,而不談怎樣在各生產要素之間分配,那等於什麼也沒有說,毫無疑義。而如果這種分配單單只是按生產要素的貢獻的大小來決定的話,那麼那種生產要素的貢獻大?各應得到多少?由誰來決定這種貢獻的大小?怎樣實現?勞動者說勞動者的貢獻最大,資本者說資本的貢獻最大,這等於是亂了套。顯然,一切應由企業生產的所有者來決定,脫離了所有者來空談分配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企業生產的一切都是圍繞著所有者投入的資本來運轉的,沒有所有者的投資就沒有企業生產。各生產要素之所以能夠彙集在企業生產中,都是所有者的這種投資作用的結果。土地、資金、產權、技術等等生產要素都是所有者投資購買而來。在生產資料私有制下,投資的所有權歸資本家所有,投資所得自然也歸資本家所有;在生產資料公有制下,生產資料是勞動者自己的,因此企業生產的所有權就歸勞動者自己所有。這就是產品生產條件決定產品分配方式的全部內容所在。顯然,企業所有者才是決定企業分配的關鍵因素。

  按生產要素分配論的資本剝削本性是確定無疑。雖然西方現代經濟學把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做了改進,清除了含有剝削含義資本概念,而加入中性的資金的概念,並把利潤所得說成是企業家才能的報酬。他們把進行社會生產所需要的各種要素:勞動、土地、資金、技術、產權、管理等稱之為生產要素,然後他們提出一種生產要素定價論,認為各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獲得的收益遵照市場經濟的供求原則,勞動者得工資、土地得地租、借貸資本得利息、企業家(資本家)才能、創新和風險得利潤等等。各生產要素在分配中獲得多少取決於各生產要素市場的供求關係。這樣,資本家所獲得的利潤看上去就有了似乎科學、客觀的依據,也就變得似乎不是剝削和壓迫的結果,而是市場經濟的必然了。

  然而,實際上,企業家的「才能」如何確定?而且經營企業的有時是企業經理,而不是所有者,而企業利潤卻歸所有者而不是經理所有,那這種生產要素價格倫就明顯解釋不了了。資本家獲得的利潤從那裡來?很明顯,雖然有這種生產要素定價理論的刻意隱藏,還是隱瞞不住企業的利潤歸資本家所有的客觀事實,而這就表明資本剝削的客觀事實。因此,實際上西方經濟學是並不糾纏於此的,在這方面都只是點到而止。

  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中,資本總是稀缺的,而勞動一般是剩餘的。只要確保人民的貧窮,社會上總會有許多勞動力在尋求資本的僱傭。因此,資本才是一切的決定因素。如果資本的這種決定性作用通過所謂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在社會主義中國得到認可,那麼毫無疑問,資本剝削在社會主義中國也就變得似乎合法了。

  因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主張按生產要素分配實際是一種試圖給資本剝削「平反」的並不高明的思維陷阱,「平反」後的結果當然就是按資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實質就是要按資分配,只不過被強硬地披上了承認勞動者的勞動市場價值的所謂社會主義的外衣而已。

  顯然,該教授並沒有完成他的生產要素分配論,沒有去點明怎樣去確定生產中各要素的貢獻大小。他相信,這樣簡單的事情任何一個有點經濟學常識的人都可以知曉,而無需他來點破。這樣他就可以仍然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學家,而不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家,他就仍然可以是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改革開放的專家,而不是國有企業的私有化論者。

  可笑的是該教授竟然以馬克思的言論來證明這種按資分配的合理性,似乎他以為中國人都是文盲,相信馬克思,卻又看不懂馬克思的文章一樣。

  「三、在他(馬克思)的晚年曾毫不猶豫地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第三卷,13頁)這就是說,任何一種產品分配,都是由生產條件(要素)的分配所決定的。生產條件(要素)的分配決定產品的分配,從而按生產條件(要素)分配產品,適用於『任何一種分配』,適用於一切社會形態。把這一規律局限於某個特定條件之下,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符合這一規律發現者的原意。因此,雖然馬克思沒有明確提出」按生產條件(要素)分配規律「這樣一個概念,但他是這一規律的真正發現者和論述者。」

  的確,馬克思是「『按生產條件(要素)分配規律』這樣一個規律的真正發現者和論述者」,這一規律「也適用於『任何一種分配』,適用於一切社會形態」。但顯然這種認可資本剝削的所謂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並不「適用於『任何一種分配』,適用於一切社會形態」。

  馬克思根據這一規律加上他的勞動價值論,推斷出的是按勞分配的客觀要求、規律和發展趨勢,而不是按資分配的永恆不變。馬克思發現和論述的這一規律,證明的是人類應該和將要改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從而實現按勞分配,實現人和生產力的解放,而不是繼續按資分配!正因為生產條件的分配決定產品的分配,所以馬克思才認為無產階級應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從而改變產品的生產方式和分配形式,進而實現按勞而不是按資或按生產要素的分配。這種生產方式的轉變,從而是分配方式的轉變,無疑是無產階級得到解放,實現社會主義,從而人和生產力得到解放的根本和關鍵。

  而該教授卻與馬克思相反,以馬克思的言論來證明人類社會要永遠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顯然,該教授只想強調馬克思提出了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決定產品分配關係的規律,卻不想提及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發展變化本身的要求和規律,故意忽視社會主義的原理和目的。這顯然是一種粗鄙的詭詐,不過是要中國的勞動者們放棄對自己生產成果的哪怕是名義上的所有權,把國有企業私有化,把企業利潤轉交給資本家的借口和手段而已。

  勞動創造了財富,公平合理的生產方式應是按勞分配的。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沒有勞動,這些被動的物品,怎麼可能會自動升值?這些物品在生產中的確發揮了作用,但僅僅是一種類似土地的自然資源的作用,即使有回報,也僅僅是類似於土地「地租」或資金成本性質的回報而已,又怎麼能佔有所有的企業利潤呢?資本在生產中取得的利潤回報顯然是對勞動者剝削的結果。這些利潤本來是勞動者創造的,只是因為企業生產的原始資金是資本家提供的,所以才要歸資本家所有。不如此,資本家就不會投資,生產就不會實現。顯然,資本家佔有企業所有權實際上是乘人之危,是以生產資料的壟斷權乘機剝削壓迫人民的一種方式和結果。 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早已揭露出資本主義實質為按資分配的生產要素定價理論的剝削本質,明確指出是勞動創造了生產的價值和財富,資產階級所獲得的生產財富完全是對僱傭工人進行剩餘價值剝削的結果。貧窮的無產階級要想獲得解放,要想得到公平獲取財富的機會,就必須改變社會生產方式,實現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主張,是社會主義的精髓所在。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正確性是無可置疑、無懈可擊的,連資產階級的學者們也不得不承認其科學正確性。而按資分配的生產要素分配論則體現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和基本特色。資本主義私有生產就是因這種按資分配的特點才導致資產階級的特權地位,導致無產階級的貧困和失業,導致資本主義社會一系列貧富差距、經濟危機、腐敗和犯罪等社會弊病。

  事實上,勞資之間的所謂合作是不現實的,這違反客觀經濟原則,不存在勞資共享企業利潤的可能。企業是一種有機整體,客觀經濟原則要求企業只能有統一的所有者。企業的利潤分配最終只能由這統一的所有者來決定。是否能實現勞資共享,取決於企業的所有權是否可以在勞資之間分享。而企業所有權可以在資產者相互之間分享,卻不可能在勞資之間分享。因為勞資之間是一對矛盾的共同體。資本要收益,工人也要收益;工人收入低了工人不願意;而工人收益高了,資本的收益就低了。資本的收益低了,就失去了投資的意義。因此,根本不可能有兩者合作的可能。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佔據優勢,所有權自然歸資本所有;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當勞動者佔據優勢,所有權就應該歸勞動者所有,都不存在勞資共享的可能與必要。

  資本與勞動之間的矛盾從來都是直接的、你死我活的、不可協調的矛盾。資本家進行企業生產投資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獲利。獨佔企業所有權是資本獲利的前提基礎,不獨佔企業所有權資本家就無法更好實現自己的利益,從而資本家就不會或不願去投資,沒有資本家的投資,這種生產勞動就不可能形成。因此,這種勞資共享的所謂理論是不成立的,根本就沒有存在的理由和基礎,現實中也不可能出現和存在。

  這種所謂勞資合作資產者不願意,勞動者同樣不願意。國家強制執行的結果只能是畫蛇添足,對解決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根本就是緣木求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歷史上是出現過職工持股的現象,但那只是騙取職工生產積極性的一種手段而已,職工們並不能從中獲取多大利益,現實生活中,這種職工持股根本就騙不了工人們,根本就施行不下去!

  如果說這種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勞動者只拿工資收入,或與企業效益掛鉤,一定生產期後拿取一點獎金或利潤分成,那也僅僅是企業另一種形式的工資發放,是作為企業所有者的資本家所採取的一種激勵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的方法,與企業分配方式毫不相干。那天企業效益不好,資本家不高興,可以就會抽回企業投資,企業破產,工人什麼也得不到。

  拋開企業所有權,單純地按生產要素分配只是一種毫無理論根據的簡單幻想,客觀上是不現實的,因為它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因此,按生產要素分配論是不符合思維邏輯的,它沒有明確企業的所有者是誰,沒有明確企業的所有制生產關係,從而也無法明確具體怎樣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論是沒有明確具體應怎樣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生產價格理論。而一旦要明確產品怎樣在各生產要素之間進行分配,那麼它就和西方生產要素定價理論沒有什麼分別了。

  很明顯,中國的這些社會主義經濟學專家們提出生產要素分配論的實質是在為「資本剝削」平反。只是連資本主義國家自己的學者都無法成功為資本剝削辯護,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學者和官員們就可以成功辯護嗎?

  中國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圖書《中國經濟大論戰》,其中第一章有一短篇,標題為「按生產要素分配將導致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關係由鬥爭轉為合作為主」,對生產要素分配論描述比較具有代表性,我們再來看看這種觀點、主張的本質。這些生產要素論者認為:

  「1、資本主義分配方式是以資產階級獨佔剩餘價值,拒絕勞動者參與分配為特徵的。認為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使勞動者參與生產分配成為可能和趨勢,是生產要素論的現實基礎。按生產要素分配是適應這個過渡時期的需要的分配理論。認為生產要素分配論作為過渡時期的分配理論,『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論、分配理論和過渡理論』。

  「2、認為按生產要素分配承認資本參與剩餘價值分配的合理性,承認資本對創造剩餘價值的貢獻。認為勞動創造價值,但勞動是包括資本在內的各生產要素的結合的過程,沒有資本參與生產,就沒有生產。資本參與了勞動創造價值的過程,資本家」有權在剩餘價值中索取與他們所做貢獻相當的報酬「。」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對這一權利的承認和肯定。

  「3、他們認為」按生產要素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勞動者夢寐以求的成為企業的真正主人期盼,為勞動者打開了成為企業主人的大門。「職工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通過工資解決,在按生產要素分配時應分給職工的份額一般可以用於擴大再生產、產權、股權發給職工個人。掌有企業產權的職工由此獲得了成為企業主人的物質基礎。這個物質基礎把職工的利益同企業的利益捆在一起,從而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這就意味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解放。

  「4、可以大大緩解資本和勞動之間的矛盾。意味著企業內部社會主義因素的增長,體現著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

  「5、兼顧兩大對立階級的利益,使兩大對立階級都能在這種分配方式中獲得好處。使兩大對立階級由鬥爭為主轉為合作為主。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將以和平的、漸進的方式,經歷一個漫長的過渡時期。這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帶來的新的內容、新的課題」。

  首先,在第1點中,這些生產要素分配論者忘記了現在的中國不是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早在1956年時就已經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基本上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是公有的了,這就已經完成了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

  我們的任務是國有企業改革,而不是在私有企業內加入一點社會主義的內容。讓勞動者和資本家共同參與企業利潤分配可能適合於私有企業的社會主義化,卻不適合於國有企業改革。讓國有企業中的勞動者和資本家共同參與利潤分配,這是在減少企業的社會主義成分,而不是在增加企業中的社會主義成分。這是歷史的倒退,而不是歷史的發展趨勢。

  這種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根本不能算上是一種理論,自身是一種不完善的存在,是資本主義生產價格理論的初級翻版,是私有化的一種低級詭變。它和馬克思主義的按勞分配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明顯擁有截然相反的理論主張,不可能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馬克思主義的過渡理論是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而不是社會主義像按生產要素分配理論所主張的那樣恢復對資本獲取剩餘價值的認可,進而向資本主義過渡。這是在誣衊和摧毀馬克思主義,而不是發展馬克思主義。這種「扛著紅旗反紅旗」地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玷污的行為是非常惡毒、陰險的。

  第2點,社會生產的確離不開資本的投入,剩餘價值的創造的確有資本的貢獻。但這並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就是錯誤的。在剩餘價值中,資本的貢獻僅在於提供了一種勞動的工具和資料,本身只是一種被動的物,不具有創造的任何可能。因此,對於資本在剩餘價值中的貢獻,所應得到的回報也僅是勞動者得到這些工具與資料的市場價格。工具和資料是生產的成本,而非生產的利潤,因此資本不應參與剩餘價值的分配。資本的貢獻不參與剩餘價值分配,這與按生產要素分配截然相反、並不相同,資本對剩餘價值的貢獻不能證明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合理性。

  在生產中,資本的作用實際上就像土地對農業生產的作用一樣。資本的作用只不過是一種物品的使用而已,物品本身在生產中沒有創造價值,只是為價值的創造提供了物質條件。這種資本的作用也像一個用鎬鋤地這種生產勞動中的鎬的作用一樣,我們能說土地的產出不是農民創造的價值,而是鎬創造的價值么?難道這鎬的所有者也要分享農民的產出,甚至佔有整個的農產品么?鎬的確在農產品生產中發揮了作用,如果要為鎬的這種作用付出一定的報酬的話,顯然其數額僅僅應是農民獲得鎬的價格而已。如果這鎬是買來的,那麼鎬的購買價格就是鎬的應有回報;如果這鎬是租借來的,那麼這鎬的回報就應是鎬的租金,僅此而已。

  顯然,資本的作用同「鎬」的作用一樣,在生產中的價值回報僅僅應是取得資本的成本。在嚴格的資本主義經濟學中,就像企業生產的資金成本一樣。任何人和單位都沒有理由憑藉對生產勞動中的物質條件、生產資料的占有權來佔有生產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資本在生產中的作用僅限於物質條件的作用,並不能創造任何財富,其參與生產所得的報酬也僅僅應是以資金成本為形式的報酬,這種回報是類似於土地地租或「鎬」的價格一樣的回報,不應參與企業利潤分配。那種因為資本對社會生產具有重要作用,資本家就應享有生產勞動成果的分配權的說法是不通的!

  第3點說明中,這種按生產要素分配論者的說法的唯一積極意義在於說明了原來的國有企業中,勞動者並沒有成為企業真正的主人,而且勞動者是希望自己成為企業的主人的。但根據按這種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即使在他們所謂勞資共享企業利潤的條件下,顯然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勞動者成為企業真正主人的期盼」而已。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是自己和自己勞動的主人,這是對生產力的最大化的解放。這種「把職工的利益同企業的利益捆在一起,從而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的做法,相對於勞動者成為自己和自己勞動的主人來說,顯然是在一種退步,是對勞動者的權利的剝奪,不可能是什麼「生產力的發展和解放」。

  在第4點中,緩解勞資之間的矛盾竟然增長了社會主義的因素,這種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改革竟然還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方向!不知在這些生產要素分配論者那裡,社會主義是個什麼概念?就是要勞動者不要反抗資本家的剝削,接受資本家的剝削,和資本家好好相處?這些人叫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投降,卻說這是增長社會主義的內容!

  在第5點中,這些生產要素分配論者指明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使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從鬥爭轉為合作。如果真按這種做法去做,的確有這種好處:工人階級放棄了鬥爭,任由資產階級剝削,當然可以使兩大對立的階級不再鬥爭,而只是合作了。為了教育人民不要反抗資產階級的剝削,這些生產要素分配論者同時指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是和平的、漸進的、漫長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訴人們社會主義是漫長的,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叫人們不要以暴力行為反對資產階級的剝削,應和資產階級合作!顯然,中國的這些生產要素分配論者在埋葬社會主義的同時,卻在口口聲聲宣稱這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侵害人民利益的同時,卻說這可以最好的實現人民的利益!

  這種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在中國的產生是有一定背景和原因的,這就是經過多年的探討和實踐,國有企業改革仍然沒有取得真正的成功,各種形式的國有企業仍然弊端重重,而中國市場經濟的大發展迫切要求國有企業改制,以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出於對社會主義信心的喪失,許多人認為民營化,即私有化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唯一正確出路,為了推進國有企業的私有化,這些人才推出了這種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所謂理論。這種理論的目的無非在於推翻按勞分配的原則要求,以便於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得以順利進行。

  當然,相對於原來的國有企業,一定程度上的國有企業私有化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如果社會主義事業是現實可行的,國有企業除了私有化外也可以轉變成真正社會主義企業的話,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繼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把國有企業轉變為真正社會主義企業呢?毫無疑問,與國有企業私有化相比,國有企業轉變為真正社會主義企業更加符合我們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才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正確目標和方向。

  國有計劃經濟雖然存在嚴重的缺陷、弊端,其本質也是資本主義僱傭本性的,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合理實現形式,但國有計劃經濟卻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實現提供了基礎、條件和保證。它在人民還沒有明確和了解社會主義經濟到底應該是怎樣的一種形式之前,確保了無產階級專政,積累了大量的國有資產,極大的發展了社會生產力,積累了豐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無產階級專政和國有經濟已經為真正社會主義的實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剩下的只需解決人民群眾的理論認識問題,那麼科學社會主義實現將是水到渠成、輕而易舉的。

  (本文節選自作者《通往自由與繁榮的聯合之路--探討21世紀的科學社會主義》一書,略有修改)

推薦閱讀:

荒謬的世界末日預言(摘於讀者)
荒謬的《醜陋的中國人》
那些權勢者坐擁天價,最後為何還會做出荒謬的事情?
108個關鍵詞——35荒謬
論噸百公里耗電量的荒謬及開門制定政策的重要性 | 汽車商業評論

TAG:國企改革 | 改革 | 生產 | 分配 | 荒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