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孩節」,那件「特殊道具」(圖)

中國人有個通病,喜歡跟日本人誇耀自己的老祖宗。動不動就抬出「大唐盛世」洋洋得意,似乎日本今天的一切,都拜中國文化所賜。當然,古代日本曾經做過古代中國的「文化學徒」,但是,「出徒」之後,也該允許人家自立門戶。古代中國就深受佛教文化的浸潤,南天竺高僧——達摩祖師「一葦渡江」,他耗盡了畢生心血,才使佛教禪宗,在中土生根發芽。佛教,流淌著古印度血液;而「禪」則是古代中國脫胎換骨的「文化土產」。日本文化同樣如此,拿過去,改裝之後,就成了人家的東西了。儘管我對日本沒什麼好感,不過,平心而論,中國和日本都稱得上是「禮儀之邦」。假如現在論「老禮兒」,恐怕日本人比中國人更講究,也更在行。(下圖:日本都市,夜色旖旎)

仍以傳統節日為例,韓國人愣說「端午節」是他們的。這個事實非常清楚,用不著爭得面紅耳赤。祖宗的東西,坐享其成可以;篡改家譜就不行。相比之下,日本人比他們的家底兒厚實多了,日本島國所形成的孤獨感和危機感,使他們睡覺都想:拿來,改造,最終為我所用,為我所有!日本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絕不拎起來就走。往往他們有的,中國未必就有。另立門戶,人無我有——這才叫真本事。 要說傳統,很多日本節日非常有趣,比如,一年一度的「男孩節」和「女孩節」。到過日本的都知道,當地人並不像影視劇里那樣,天天穿和服。這種民族服裝,只有趕上隆重場合,或者重大節日,才肯穿在身上。日本小孩兒,平時根本就不穿和服,但是,到了「男孩節」,抑或「女孩節」,則要像模像樣地打扮起來,穿上漂亮的和服,走出家門逛逛。(下圖:「女孩節」,好玩一整天)

按照先後順序,「女孩節」較早。時間定在每年3月3日,還有個非常詩意的名字,又叫「桃花節」。說早一點兒,「桃花節」還是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原來,僅限於城市的貴族階層,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這個活動才飛入尋常百姓家,進而成為一種全國性的民俗。日本屬於典型的男權社會,能為女孩子騰出一天來慶祝,確屬難得了。 這個特殊的日子屬於所有女孩子,又被稱為「雛祭」和「偶人節」。每年3月3日,家長給女孩兒們穿上艷麗的和服,家裡專門擺上「人偶」。這種小玩意兒並不是當日現做,也不是臨時購買的。日本家庭,一旦生了女孩兒,長輩便紛紛送來一套造型精美、而且價格昂貴的小「偶人」。等到過「女孩節」的時候,這些小「偶人」就派上了用場,拿出來陳列一天,象徵孩子擺脫惡運和災難,將來能夠快樂成長。節日一過,小「偶人」又被家人收進柜子里,等來年「女孩節」再取出來亮相。日本人相信,如果過了3月3日還沒有把偶人裝到箱子里,女孩長大後就會晚嫁。每個女孩兒,從出生到出嫁,都帶著一群小「偶人」。此外,關西一帶,還有「流雛」習俗。還是那個小「人偶」,像放河燈一樣,推進河裡,任它們順水漂流。顯然是討個吉利,希望沖走惡運,保佑女孩兒平安,健康。整整一天,日本的女孩子都興高采烈,她們隨自己的家人外出串親戚,要麼遊山玩水,吃吃喝喝,快活極了……(下圖:「男孩節」,「鯉魚旗」飄揚全日本)

和「女孩節」對應的是「男孩節」,每年5月5日就到了。這一天,所有的日本男孩兒,都會成為社會的主角,家家戶戶都舉行儀式,祝福自己的小帥哥。 如果刨根問底,其實,日本人並不喜歡5月這段日子,尤其是農民。每到此時,病蟲害就鬧起來了,弄不好,可能就毀了一季好收成。為了抵禦害蟲,農民採取土辦法,先扎一大堆呲牙咧嘴的稻草人,再一個一個地插進田埂地頭。男孩兒們跟在家長左右幫忙,稻田旱地里,出現了很多孩子的身影。大約到了「江戶時代」,撲滅害蟲這種農活兒,居然演變為日本民俗之一——「男孩節」。 「男孩節」不扎稻草人了,已經改成了「大鯉魚」。節日當天,有兒子的家庭,門前都懸掛「鯉魚旗」,表示鯉魚跳龍門的意思。鯉魚旗,用布匹或綢緞裁成「空心鯉魚」,分黑、紅和青藍三種顏色。黑,代表父親;紅,代表母親;青藍代表男孩自己。家裡有幾個男孩兒,門口就懸掛幾面青藍旗。青藍旗子越多,表示這家的哥們兒就越多。在日本人心目中,鯉魚象徵力量和勇氣。中國民俗,則把孩子比作猛虎,給他們穿虎頭鞋、戴虎頭帽子…… 在日本家庭的壁龕里,家長還為男孩子們準備了盔甲、弓箭、軍刀之類的東西,希望孩子將來成為真正勇猛的武士。很巧,5月5日的「男孩節」恰逢日本過「端午」——他們不像中國算陰曆;而是按陽曆。於是,「男孩節」又憑添了幾樣新道具:比如,年糕和粽子。另外,全家還地用菖蒲水洗澡,以愛祛災消病。據說「菖蒲」和「尚武」諧音,看來,日本男孩兒從小就移植了好鬥的個性。
推薦閱讀:

日本曝:中國向海洋進軍,日美放棄新共同宣言!
國粹中醫藥為何成了日本的國寶?
郭釗佚:日本對華輿論收買的情況
日本潮包品牌都有哪些?
日本之名的由來

TAG:日本 | 女孩 | 道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