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職場實戰二十一策(上)

(本文配圖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發預告時,子禾發微信問我:

老大,下一篇咱非得用這標題嗎?

當初我堅持用這個標題,他就好嫌棄:

很不90後,不好傳播,打開率會極低。。。

我去~

小屁孩時,畢恭畢敬在方格紙上習作。

寫完裝進黃皮信封,貼好郵票,然後興沖沖跑到校門口那個老舊的郵箱旁,小心翼翼地把信投進去。

然後數著日子忐忑不安地等。

有一天看到自己的文字變成了鉛字,還有幾十塊錢稿費。

一下子覺得自己老猛了。

那小屁孩,敢把自己寫的東西叫「作品」。

也許這樣的標題會有預料中的吐槽。

畢竟這年頭寫東西就像買衣服,

都在屁顛屁顛地換著口味迎合市場。

應該這樣,職業嘛。

不投其所好,供需關係都搞不清,那還搞個屁啊。

但我又不靠這個吃飯,

過去沒有,那將來就更不可能了。

寫這個號,只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點給自己多個交代的事。

搞那麼煩,特么累不累?

而且,滿大街都是標題黨,到處都玩逗比,

也整這套?

那勞資也太不酷了。

最重要的是,這個話題只能如此。

就像國內某商學院,在業內一直挺與時俱進。

「中國深度,全球廣度」你說屌不屌?

但那幾門最經典的必修課,

再與時俱進也不可能換標題。

換了,誰還心甘情願付那麼多學費?

我並不糾結標題叫什麼,

但人過了青蔥懵懂的階段,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悟還是要審慎一點。

自己做到的,才是真正的說服力,

所以才敢擰乾了說話:

第一策:

跟對人,做對事。

什麼是做對事?

5月9號發文《「去你大爺!」「我來成就你」》中「成就老闆,就是成就自己」部分的核心觀點。

再談一下關於「跟對人」的話題:

你把做一件事的眼光放三年看,會發現同台競技的人太多,會覺得比你更遜的人卻有更好的賽道和機會,會認為眼前的收穫在傳統的價值標尺度量下自己挺屈。

但如果你放眼五年十年,放在一個最大可能賦予你成長可能的合作環境,結合不斷靠近和成為領航人的可能性,那些「屈」就是未來讓你強大的最佳差異性。

視野決定格局,

格局培養靠影響力帶動,而不是靠自己去悟。

起步時,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

與有格局感的組織同伍,

才能明白自己的遠方在哪裡。

「跟對人」的另一條經驗——一個好的上司:

台上暴君,台下兄弟;

戰場魔頭,生活善者。

角色和場合對換,或者入戲太深換了場合而角色不易,相處起來就會太累,工作上配合自然也難長久。

第二策:

行動時要快,上台階要穩,逆境中要慢。

人生的出場時間非常重要。

「快、穩、慢」,這三步的曲線過程又是環環相扣的。

我沒畢業已是外企部門經理,又經歷轉行、從基層起步、再上管理崗位、跳槽做「職業經理人」、第一次創業,過了五年卻又回到了基層管理崗位。

我曾反覆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能再來一遍,這五年能不能成長地更快一點,發展更好一點?

如果這種可能性成立,那前提就是把握好合適的出場時間,該穩的時候慢下來,該慢的時候穩下來。

可是最慘痛的經歷都和求快有關。

求快的心態破壞了 「上台階要穩」和「逆境中要慢」的節奏。

事實上,第一次做「職業經理人」顯然火候不夠,直至今天仍羞於分享這段經歷。而第一次創業出任CEO雖然有了一定管理經驗積累和行業資源,但說到底還是「底子」太薄。

人生沒有如果和重來,但掉過的坑可以給未來的路更多警示牌。

很多年輕的職場管理者很在意晉陞速度,

很多中層經理人很猴急自己的創業時機。

這個時代永遠不缺機會。

缺的是和在這個時代做的事相Match的經理人和創業者。

一個沒有足夠高安全邊際的創業者,即使找到了不錯的商業模式,也很難在複雜而艱辛的初創階段在管理上從容駕馭人性、在資源整合上實現最優調配、在困境時凝合群力有效破局、在生存壓力下轉危為機,從而帶領組織實現從0到1的修行。

底盤功夫不夠硬,上了台階就會發現誰都能欺負你。

第三策:

成為時間精緻的功利主義者。

關於這一點,有點俗套。

不說改變世界,

每個人都要養家糊口,都要謀求前程發展。

人在越基層的時候,同台競技的人越多。

你越往上一層,你的平台、人脈和機會就上了一個level,直到你上到最高層,成為組織中最孤獨的人。

你其實已經有足夠的動力源,只需追求快速把這個簡單事情重複做的過程做到極致,成就感和聚光燈下的刺激都可以是讓你保持足夠激情、鬥志和入戲狀態的最好方式,一定要做到最極致,然後穩穩地打怪升級。

必須快速和極致,因為基層工作的最大特性是如果榮譽與你無關,那麼疲態就始終如影相隨,所以你必須成為時間精緻的功利主義者,在追求極致和保證績效最優的結果上嘗試不同的加法。

美麗開局往往靠硬拼而不是智取,80%的人就在這一步區分了高下,然而恰恰這一步唯一沒有任何捷徑可言。

有空再讀一下《那年我躲在吉利車上哭》。

你我不是王思聰,這個過程和規則誰也避不開。

第四策:

贏在執行還是不夠的,要贏在思考充分的執行。

除了託孤,劉備只能把江山托給諸葛亮,

而不是最信任的兩個結拜兄弟。

工作中,關於「目標的制定和管理」,目標制定的核心「為什麼」的問題。

為什麼要定這個目標,而不是那個目標?

沒有想清楚「為什麼」前,考慮「怎麼做」就沒有意義。

但是體現執行能力、執行水平、執行結果的差異,靠的是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就是一種執行思路,也可以說一種戰術。

戰術高下,決定了兩軍交戰時彼此的資源利用效率。

所以你光拚命,只是勤奮投入是不夠的,你需要思考你的戰術打法,確保是每個戰役中最後的勝者,那你出線的幾率才會不斷提升。

不停思考,思考是效率的保障,是結果的前提。

讓思考完美你的執行力,差異化你的競爭力,更持續你結果的說服力。

我們說「越努力,越幸運」這句話是有前提的。

方向對了,努力的程度和最後的結果收穫成正比;方向錯了,或者戰術組合有問題,就「越努力,越悲催」。

第三策之成為時間精緻的功利主義者——「精緻」,正體現於此。

第五策:

成發動機前:出問題時先從主觀的「我」說起,而不是在客觀中找「因為所以」。

可能是一種過分自我的表現。

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需要。

或者就是逃避責任缺乏擔當。

無論以上三種中的任何一種,

不改變在職場永遠沒生命力,

也就不存在委以重任的可能。

這是一個意識問題,如果每次問題出現,不能形成習慣從主觀認識方面剖析問題、找到並改變自身阻礙發展的制約點、主動從自身出發制定對策積極破解,那麼你的未來將囹圄在任何第三者無法插手的困境中不可自拔。

而對於管理人員:團隊的任何問題就是我的問題,我是團隊一切問題的根源。

否則,你幹嗎做老大,你跟一個板凳有什麼區別呢?

網上有段話,就是一個有志氣有進取心的管理人員對上對下的基本職業心態:

「任何團隊的核心骨幹,都必須學會在沒有鼓勵,沒有認可,沒有幫助,沒有理解,沒有寬容,沒有退路,只有壓力的情況下,一起和團隊獲得勝利。成功,只有一個定義,就是對結果負責。如果你靠別人的鼓勵才能發光,你最多算個燈泡。我們必須成為發動機。」

第六策:

光榮和夢想,比的是學習能力。

記不記得你的第一次求職面試,面試官不停問你的學校和專業背景、你的學習成績、你拿沒拿獎學金?

可這些問題跟你從事的工作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當你還是一張白紙時,這是你學習能力的一種證明。

當你入職後,學習能力的判斷方式,就看你每個階段做一件事能否在較短時間內做到優秀。

中層、高層是公司發展的頂樑柱。

在優秀的、有前途的公司中,你翻看這些人的成長經歷中,這樣的案例一定會很多。

這種「有故事」的人越多,這個公司就越有希望。

如果一個公司的核心成員,找不到幾段這種有代表的經歷,或者有的成員每一段經歷都是做一斷爛一段,靠著資歷和關係在重要崗位上,那麼這家公司的前途就堪憂了。

同理,你的學習能力被衡量的標準亦是如此。

光榮和夢想,比的其實就是學習能力。

第七策:

學會自己的傷口自己舔。

就像我們在幼兒園裡教的那些:

很基礎,但很重要。

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過:

什麼是委屈什麼是痛苦?

委屈讓你開闊,痛苦讓你成長。

可以很肯定:任何一份忍下寂寞和委屈的私下付出,都獲得了雙重回報,並在公眾面前被展現出來。

唯有成長,令我愉悅。

但沒見過一個職場的媽媽BOY最後是有出息的。

中國頂級Top Sales董小姐:

「做業績,要上級盯著管著才去做的,請到富士康去,流水線才最適合你;天天想著上級主動教你帶你,請回到學校去,多交點學費的話老師或許可以一對一教你;要讓上級哄著你做事的,請回到你媽媽身邊去,長大了再來面對這個世界!」

今天有點累,就寫到這裡吧。

關於以上這七策中的任何一策,有自己切身體驗的,或者看到身邊人有相關故事的發送到郵箱:xwyk@163.com。我會在後面作專題放出來,得票前三的分別獲得現金獎勵999元、888元和666元現金獎勵。

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越客」


推薦閱讀:

五個職場細節讓你打動老闆的心
三十四歲,有車有房有老婆有孩子,應該在六線城市混吃等死嗎?
職場金科玉律十三條
如何提高員工的工作意願和責任心?
如何防職場中的小人

TAG:職場 | 實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