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上升》科學卷4
九、如何看待身邊的偽科學?
偽科學的歷史,肯定比科學更長。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始終有偽科學伴隨著。直至今日,也很難將偽科學趕盡殺絕。因此,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能遭遇偽科學,對此,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下面是五個方面的建議,當我們遇到奇異的學說、吹得神乎其神的藥物、號稱有神奇功效的製劑、功能驚人的機器或裝置……,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時,可以按照這些建議,依次加以考察。雖然這並不能保證能夠揭露一切偽科學,但是絕大部分的偽科學,在這五個方面的考察之下,通常會現出原形。根據常識來判斷 在大部分情況下,常識不會欺騙我們。 比如有人兜售對彩票中獎號碼的預測,寫成書,編成軟體,出售賺錢。這時,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用常識來判斷: 概率論的基本知識告訴我們,一系列「獨立隨機事件」中,第N次事件發生的概率,與此前N-1次事件的結果無關;而任何一次公正的開彩,都是獨立隨機事件。因此,根據以往中獎號碼的統計來推測未來的中獎號碼,是不可能的。 如果上面的判斷需要用到一定的概率論知識,那麼下面的判斷更簡捷(儘管不很嚴格):如果此人真的掌握了預測彩票中獎號碼的能力,他為何不大量買入彩票,卻還要靠兜售這些書籍和軟體來賺錢? 又比如,有人宣稱練某種功,可以長生不老,甚至「得道成仙」;而常識告訴我們,凡人必有一死,世上沒有神仙,因此這種宣稱必然是虛假的。根據科學原則來判斷 偽科學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竭力將自己打扮成科學。但是科學有自己的基本原則,違背這些基本原則的——特別是前面第二節中所述的A、B、C、D、E五條,就不能廁身於科學之列。根據提倡者的背景來判斷 背景主要包括學歷和職業,這些因素通常決定了一個人有沒有專業訓練、在何種領域有專業訓練。 例如,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如果宣稱他「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發現了愛因斯坦的錯誤」等等,是不可信的。 又如,一個農業專科學校的畢業生,如果宣稱他「發現了愛因斯坦的錯誤」,通常也是不可信的,因為他所受的專業訓練,離開物理學太遠。 再如,一個商店裡普通的售貨員,如果宣稱她已經「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人們通常是不可能相信的;而如果是一個著名大學裡的數學教授這樣宣稱,就會可信一些──但事實上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數學教授這樣宣稱過,因為他們更知道這個難題的份量。 這裡所說的,當然絲毫沒有鄙視學歷低的人,或是認為世上職業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意思。聽取專家的意見 當一種藥物被吹得神乎其神,天天在電視上大做廣告時,我們應該聽取專家的意見,而不是跟著廣告走。 問題是,誰是專家?對某種藥物而言,當然只有生化學家、藥學家、醫生,有可能是這個問題上的專家,而相聲演員不可能是這個問題的專家。 專家的意見到那裡去聽取呢?通常不能在電視上──電視上是做廣告的地方,是明星向公眾兜售洗髮水、減肥藥、美容霜的地方。專家的意見,應該到專業著作、專業學報上尋找,到負責任、有聲譽的雜誌上尋找,或者作為參考,也可以到互聯網上去試著尋找——在網上你至少可以知道各種不同意見。看看有沒有商業動機 並不是所有的偽科學都有商業動機,有商業動機也不一定是壞事。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偽科學是有商業動機的。因此如果我們發現某種東西有明顯、強烈的商業動機,就應該提高警惕,看看是不是騙局。 歸根結底,我們必須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隨時注意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思索和考察。這樣,擔任領導者就能夠減少錯誤決策的概率,作為研究者就能夠減少誤入歧途的概率,作為消費者就能夠減少上當受騙的概率。
1 《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30~31頁。2 同上書,170頁。3 Scientism通常譯為「唯科學主義」,其形容詞形式則為scientistic(唯科學主義的)。4 (美)郭穎頤:《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135頁。5 (美)F. A. 哈耶克:《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馮克利譯,譯林出版社,2003,108頁。6 《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108頁。7 《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89頁。8 此書最新的中譯本:(英)C. P. 斯諾:《兩種文化》,陳克艱等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9 保羅·費耶阿本德的著作被引進中國,已經有三種:《自由社會中的科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反對方法——無政府主義知識論綱要》(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告別理性》,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10 關於「科學大戰」,可參閱(美)A. 羅斯主編:《科學大戰》,夏侯炳等譯,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11 關於「索卡爾詐文事件」及有關爭論,可參閱(美)索卡爾等:《「索卡爾事件」與科學大戰——後現代視野中的科學與人文的衝突》,蔡仲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 關於「斯諾-利維斯之爭」的事後評述,可見於本文注6《兩種文化》中科利尼的長篇導言;斯諾本人對利維斯的抨擊,可見於《兩種文化》的另一個中譯本(紀樹立譯,三聯書店1994)中所收入的斯諾「利維斯事件和嚴重局勢」一文。13 載2003年1月17日《科學時報》。14 載2002年12月17日《人民政協報》。15 柯文慧:對科學文化的若干認識——首屆「科學文化研討會」學術宣言,載2002年12月25日《中華讀書報》。16 圍繞著這份宣言,出現在網上和紙媒上的各種討論和爭論,已經形成了大量文獻。即將於2003年秋季召開的第二屆「科學文化研討會」(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辦),將對這些討論和爭論進行回顧和梳理。
20050807加入
推薦閱讀:
※從佳值科學角度理解公平與效率
※震動科學界:由於太迷信進化論,他們竟然偽造了這種「證據」!
※宇宙合一的科學4
TAG: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