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我們曾這樣相愛
溱水與洧水,周朝時鄭國兩條有名的河流。傳說,黃帝把玄囂葫蘆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溱水,把昌意葫蘆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洧水。而今,這兩條河,匯入發源自河南登封的雙洎河,流經新鄭與新密兩地。這是一條愛情的河流,流淌了三千年。《詩經》里,很多愛情詩都寫於這兩條河邊。其中,尤以《詩經·鄭風·溱洧》最為經典。「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寥寥四句,上巳節里中國人的愛情畫面呼之欲出。三月,春意融融,萬物萌動,溱水洧水,淙淙而流。一對手持蘭花的男女相遇了。女孩含笑走上前去,邀請男孩,「我們一塊兒到洧水那邊去看熱鬧吧。」男孩憨憨地答:「我已經去過了。」女孩嬌嗔地說:「再陪我去看看嘛,好不好?」男孩心動了,興高采烈地陪著女孩向洧水之濱走去。到了那裡,男孩發現,那兒確實比剛才熱鬧多了。他們看著洧水之外寬闊的地方,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女孩和男孩開始了嬉戲打鬧,歡樂無比。臨別時,男孩深情地送給女孩一束芍藥,女孩欣然接受。當他們四目相望,更多的男孩女孩,歡笑著從他們身邊經過——原初的、不加雕鑿的、不受約束的情感表達,從溱水洧水邊快活透亮地蕩漾開來。後人很重視這首詩,多認為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的生活情態。因為這首詩,溱洧二水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為男女遊樂之處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詞。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至今,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在古人看來,三月初的天氣正好是萬物復甦、草木萌動、嫩芽轉綠、百花齊放的時候,人們恢復了生機和活力,是繁衍後代的最好時節。「春」,《說文解字》解釋為草木破土而生,表示孕育生命的開始。《公羊傳·隱公元年》稱:「春者何,歲之始也」,意指「春」為天地開闢之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配位東西南北四方,據甲骨文、《山海經》、《尚書》等文獻記載,春天是安排男女以及動物交配繁衍後代的季節,與天道相合。所以,上巳節這一天,成為古人迎接春天的狂歡節。人們結伴「祓除畔浴」和求子,官府還專門設置女巫之職進行主持活動。所謂「祓除」,也叫「祓禊」,即人們去水邊沐浴。古人認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同時祓除災禍,祈降吉福。《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溱洧》寫的即是青年男女在上巳節趁祓除時相愛之事。這一活動遠在殷商或更早就已經形成了規模或定製,秦漢以後是在三月上巳(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之日舉行,魏晉以後才逐漸固定在三月三日。周朝時,雖然在禮儀中嚴格規範了婚嫁禮儀,但為了人口繁育,仍允許上巳節男女私會,並以法令形式賦予其合法性。《周禮·地官·媒氏》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不僅不禁止,而且據考證,這還被看作是對大地豐產的祝福,是吉祥的事情——孔夫子據說就是這樣來到世上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在世從未因為「野合」而生受到社會歧視或非難,可見,孔子父親與顏氏女的「野合」符合「周禮」。政府實施這一制度,目的是為了繁育人口,但是,它在客觀上給青年男女的戀愛和婚姻帶來了較大程度的自由。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穿上新縫製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在這一天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禮教約束,行我所行,愛我所愛。在當時各國中,鄭國的民風尤為開放,《詩經·鄭風》所記錄的21篇民間歌謠,多描寫愛情生活。根據歷史資料,鄭國是西周姬姓諸侯國中最晚建立的國家,享有國號離西周滅亡只有三十六年。其真正立國,差不多和東周的開始同時。所以當地人民,受禮教束縛較少。溱、洧地處中原腹心,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溱、洧兩河交匯,流水淙淙,綠草茵茵,風景秀美,民風淳樸。這正是《詩經·鄭風》多情歌的原因所在。據記載,當時的鄭國女性特別喜歡打扮,《戰國策·楚策三》中所謂「彼鄭、周之女,粉白黛黑」,反映的便是這一史實。據說當時南方的楚王都驚呼自己從未見過中原有這麼漂亮的美女。方玉潤《詩經原始》對鄭國三月三的盛景做過描述:「想鄭當國全盛時,士女務為游觀。蒔花地多,耕稼人少。每值風日融合,良辰美景,競相出遊,以至蘭勺互惠,播為美談,男女戲謔,恬不知羞。則其俗流蕩而難返也。」,並稱「(此詩)(注:《溱洧》)在三百篇中別為一種,開後世冶遊艷詩之祖。」《鄭風》中大膽表愛的詩篇很多,可見當時男女交往相當自由。比如《詩經·鄭風·蹇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翻譯過來,即「你要是愛我,就提起衣裳趟過溱河。你要不來,就沒有別人愛我?你這個狂妄的小子!你要是想我,就提起衣裳趟過洧河。你要是不來,就沒有別人追我?你這個狂妄的小子!」另外,《詩經》中《有梅》一詩,有學者推斷可能是描寫青年男女在三月三集體相會時年輕漂亮的姑娘們唱給愛慕她們的小夥子聽的: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七,迨其兮。/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頃既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這首詩的意思是:快打梅子啊,樹上只有七成了,追求我的小夥子啊,趁這吉利的好日子吧!快打梅子啊,樹上只有三成了,思念我的好小夥子啊,趁這今天的好時候吧!快打梅子啊,用頃筐來盛它,愛慕我的好小夥子啊,趁這好機會說一聲愛吧!鄭國姑娘對小夥子大膽的、火辣辣的愛的表白,可謂淋漓盡致。這些詩歌,讓人痴迷。據說當時魏國第一位諸侯王魏文侯聽了「鄭聲」之後,忘記了疲勞,此即《禮記·樂記》所記、魏文侯問孔子弟子子夏時所說的話:「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
推薦閱讀:
※第一次還是應該給相愛的人,沒錯!
※有這六種行為的夫妻,才容易相愛到老,你們是嗎?
※唯有彼此相愛,才能免除禍患
※一場花開,一場相愛
※塗磊:相愛不要那麼累!